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感變化,是由中國古代那些熟讀四書五經,既通曉儒學又精通醫理的飽學之士,通過將《黃帝內經》中的醫學理論與儒學理論相結合,融會貫通而得出的結論。
這七種情感的劃分,實際上正是來源於我們生理和心理上的情感表現,所以無論是與我們的生理還是心理,都非常貼近。中醫理論中有一個詞叫做「七情內傷」,就是說,這七種情感,一旦某一種突然或者長時間過度表現出來的話,就會導致我們身體陰陽失調、機能紊亂,甚至導致身體處於一種病態。
而關於情緒、情感障礙影響健康的說法,在我國最早的一部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也有這樣的描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怒傷肝,大怒不止,則肝氣上逆,血隨氣而上溢,可致面赤、氣逆、頭痛、眩暈,甚而吐血或昏厥猝倒等症。
所以我們觀察容易發脾氣的人,一般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頭髮較少。因為怒氣上沖,中國有句話說「怒髮衝冠」,怒氣到了頭上經常會發熱,所以愛生氣的人頭髮就會比較少。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特徵。
還有一句話說「聰明絕頂」,為什麼說「聰明絕頂」呢?因為聰明的人往往看別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腳,覺得這麼容易的事情怎麼都做不好,他很容易生氣,一生氣就會血氣上沖,頭頂發熱,頭髮就不易生長。
又如喜傷心。正常的喜樂,可以使精神愉快,心情舒暢,但若狂喜極樂,會使心氣弛緩,精神渙散,而產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
為了身體健康,我們對那些會影響我們情感變化的事物,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高興還是傷心,也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快樂還是痛苦,都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來看待,不能遇到事情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過分激動,要讓自己的心態永遠處於一種中和穩定的狀態。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所謂的「中」,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懼等情緒沒有發出來的狀態,然而這種狀態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也就是喜怒哀樂等情緒雖然發了出來,但是並不過分,而是以禮為節度,符合禮的要求。
儒家認為達到中和,就能內聖而外王。
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陶淵明說「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這些人都做到了「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其實與天地自然比,人的生命是極其短暫的。在這樣短暫的一生中,有許多有意義的事情可做,又何必去浪費時間甚至自己的健康,為自己的處境或身外之物而大喜或大悲呢?
思傷脾,是指過度的思慮會引起脾胃失調,使人的消化系統出現障礙。
由此可見,由一些外部不利因素而導致過分的思慮,以致鑽牛角尖不得解脫,同樣是一種心理的失衡,會讓我們處於一種病態中,無法正常生活。
恐傷腎,是說過分的恐懼會使氣下陷,使人容易大小便失禁。
像我們有時說「這個孩子被嚇得尿褲子了」,就是出於這個道理。《三國演義》有「蘆花盪三氣周瑜」的故事,《精忠岳傳》有「虎騎龍背,笑煞老牛皋,氣死金兀朮」的描述,《說唐》評書中,也有「笑煞程咬金,哭死程鐵牛」的描述。這些故事可以說是《黃帝內經》上這幾句話生動的例證。
能吃、能用、能治百病,還有哪種草能比它更神奇?
南懷瑾老師講述:交朋友應注意分寸,有些人可以做朋友,卻未必能
※中醫講「哀傷胃,怒傷肝」,養肝護肝離不開這四種食物
※大怒傷肝引發耳鳴,中醫治療更具優勢
※「肝主情志」、「怒傷肝」 肝臟好不好,看中指根!
※憤怒傷人傷己?心理學告訴你,怎樣用憤怒保護自己
※怒傷肝!肝火大、氣血不暢,每天摸摸這個地方會有不錯的效果!
※別再讓憤怒傷你身、煩你心、壞你事了!丨掛幅書法讓你少生大半氣
※妙悟中醫:一段話讀懂為何「怒傷肝」
※很多人說「怒傷肝」,這是怎麼回事?
※過怒傷肝,過喜傷心!一看面相就知道你是短命鬼,怎麼破?
※日本77歲老婦持剪刀怒傷丈夫下半身,原因竟是因為這個!
※日本77歲老婦持剪刀怒傷丈夫下半身,背後隱情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