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聖人的女性觀及他們身邊的女人們
水姐/文
也許是最近我女性創業者見多了,突然很想寫寫古代聖賢的女性觀,以及生活中他們身邊女人們的故事。
孔子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出自《論語·陽貨篇》,後世一般省略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孔大聖人的話影響了多少人的判斷啊。其實,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孔子這是被後世理學家們出於某種政治目的或個人需要被徹底誤解了。《論語》通行本共20篇,470餘章,分「上論」、「下論」。看一個人的觀點,不能斷章取義,整篇《論語》裡面對女性的描寫,在很大程度上,孔子不僅沒有歧視女性,更在為女性大鳴不平。
何以見得?「……與……為」是先秦時代一種特殊句式,表示「……替(給)……共事(做事)」的意思,孔子這句話是說「唯有女子與小人在一起共事,是最難相處的啊!(與小人)親近些,就不拘禮節、放肆;(若與小人)疏遠些,就不能容納、怨恨。」女子的柔弱和小人的反覆,形成了鮮明對比,表達了孔子一貫的對小人的厭惡和憤怒。更有不少研究者提出,這句話根本沒有說女人,「女」通「汝」,孔子想表達的意思是:只有你這樣的人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
整部《論語》中提到女人的典型三處包括——一處:「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泰伯》)」這句話裡面,孔子說到十個重要的治國能臣(亂臣)之中就有一個是女性。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應該是有著周初姫家的母教和母儀。二處:「齊人歸女樂。(《微子》)」這裡不含貶褒。三處:「子見南子。(《雍也》)」。南子名聲不好,孔子仍依從外交禮儀見她,不同於子路對她充滿偏見,可見在他心中對女性是相對平等對待的。
再看看孔子所編的《詩經》(時間闊遠,追究不了到底是不是由他所編),現存詩305篇。他在《詩經》中保留了如《靜女》、《木瓜》、《谷風》、《氓》等唯美愛情詩篇,都可以看出他對女性深切的同情。選編最能體現選者的愛憎,樸素的民風、純粹的愛情,如今成了我們的詩和遠方。
再來看看孔子身邊的女人們,孔子有九個同父異母的姐姐,父親叔梁紇在他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顏徵在獨立撫養他十四年之後也去世了。母親去世的時候,孔子一連數日神情恍惚,據說後來他娶了亓官兒,也是因為她身上有母親的影子。72歲的父親和17歲的母親當時生下了孔子,被稱為「野合」(不符合當時男性應在16-64歲,女性應在14-49歲生育的規矩。)
很多故事版本裡面(如三國時代的王肅所著《孔子家語》),孔子的夫人亓官兒為孔子生了一兒一女,後來還是因為苦日子過不下去,離開孔子了。她大約死於公元前485年,十多年後,孔子也去世了。司馬遷記載了孔子去世的狀況,沒有一個字提到亓官兒。只有另外一個傳說,子貢在為孔子守墓三年後,又守了三年,終日為空字幕培土除草,溫習孔子教誨,並用楷木枝為孔子和亓官兒雕刻了楷木像。
孔子的家庭生活如今看來很不幸福。父親的缺席、妻子的缺席,唯有母親和他熱愛的教育事業是精神支柱。
唯一跟孔子傳過「緋聞」的就是南子了。其實他們只是打了個照面,也就是見面的時候,佩戴在南子身上的玉器相互撞擊發出了清脆聲音,就讓這次會面多了太多曖昧色彩,連弟子子路也指責孔子,就因為見的是一個名聲不好的女子,使人浮想聯翩。「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的容顏。」有這點小故事載入《論語》中,於後世來說,也是一筆感性的饋贈。先祖先賢們,在追求理想的時候,到底要忍受多大的內心孤寂,可見一斑。女人作用在歷史流傳中的缺席,讓國人多了很多思想的宏大性,卻少了很多想像力。
孟子
《孟子》七篇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為孟子與弟子萬章等作。書中提出了「人人有貴於己」、「人皆可以為堯舜」等樸素的性別平等觀。其中「四端說」是指,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及是非之心。「親親」思想,「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言必稱堯舜」,而堯舜是母權制的衛道者。舜的「孝悌之道」、「每事常謀於二女」等都感染孟子。家國一體,仁義天下。孟子的女性倫理思想主要可以歸結為:「重婦」、「厚母「、「別妻」 、「親女」等。他的這些思想已經不是從隻言片語中讓後人查知,而是慢慢系統化了。
「重婦」意思是,婦人也是家庭養老與國家賦稅的重要承擔者。孟子眼中的社會「無凍餒之老者」、「善養老」,是他的理想社會,「養生喪死無憾」是「王道之始」,「上父母下妻子」的家庭完美合作是關鍵。
「厚母」,孟子與孔子也一樣也是三歲喪父,得益於母親三遷等教養,才能成才。他以士大夫之禮辦母親喪禮,本是與禮有違,但孟子就是想盡孝子之心。
「別妻」,最重要的一點是孟子將夫婦視為人格相互獨立,似朋友像君臣一樣的特殊人際關係,講求的是「信」、「義」。夫妻關係是「人之大倫」,關係到社會穩定,夫妻間應該彼此愛重。
「親女」,他的文中兄弟姐妹均以兄弟稱之,「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是「君子三樂」之一。孟子說:「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他認為對女子之愛不以貌之美醜為標準,心靈美要勝於容顏美,即使女子同南子無兩樣,只要以仁義為標準常常「齋戒沐浴」就可以侍上帝之祀。這個思想覺悟,對於如今這個顏值時代而言,真是新鮮吶!
孟母是仉氏,中國「賢良三母」之首。孟子父親叫孟激,懷才不遇,拋別妻子,遠赴宋國遊學,三年之後傳來離世噩耗。孟母教子的故事不冗述了。孟子夫人的故事留下來的更是特別少,孟子約二十歲時想休掉妻子,原因是妻子「踞」被他撞見,就是伸開兩腿坐著,坐相不好。其他關於他身邊的女性記載及故事特別少。實際生活的魅力和藝術一直被輕視,或者隨著歷史流傳而隕滅了,人最後留下的就是一堆推動社會進步的思想而已。典故這些東西的生產機制在如今變得古板而不合時宜。
朱熹
說孟子開始系統化闡述女性觀,那麼集大成者該是朱熹。談到女性觀,朱熹是繞不過去。他強烈的個人色彩和制度色彩,使得女性觀變成了女性制度。從孟子到朱熹,雖過去了1500多年,卻還是在封建社會。女性觀一再沉澱,開始建章立制了。整個社會發展不需要愛恨情仇,需要的是維護理性秩序和典範,是不斷重複強調的一整套規矩。
朱熹曾經說:「問:所以婦人臨事多怕,亦是氣偏了?曰:婦人之仁,只是流從愛上去。」他認為女性對於道德只有感情的回應,而不是理性的鑒賞。他認為,仁、義、禮、智、信、心、性、情,人心,道心,內聖與外王……均是男性的專利。他的《近思錄》、《詩集傳》等多處提到男女地位尊卑主從。等到《性理大全》卷I《太極圖》更是將男女之別與善惡道德評判聯繫起來,討伐「哲婦」,提倡男性應警惕女性進入他們的領地。這是系統性的限制,朱熹可謂是中國「女性枷鎖」的集大成者、系統研究者、持續論述者、決不罷休攻堅者。他寫的《小學》制定了夫妻之間的規矩以及對女性的要求,包括寡婦守節等。
從思想觀念、制度執行、到具體生活細節的全面傾覆。朱熹也是單親母親帶大的,這反而不斷提醒他女德的重要性,要貞靜專一、知禮守節;要服從丈夫、孝順舅姑;要勤儉持家、敦睦家人。朱熹甚至還想編撰一整套女性教材,還列出了「正靜」、「卑弱」、「孝愛」、「和睦」、「勤謹」、「儉質」、「寬惠」、「講學」等目錄,真可謂是用心良苦,可惜他在其他方面建設任務重,沒有真把教材編出來。他用40多年潛心建立了一整套思想體系和制度建議。
朱熹是朱松和祝氏的第三個兒子,但是長子和次子都早夭,朱松也47歲就早逝了,臨終囑咐母子投奔崇安縣友人胡憲、劉勉之等(朱熹那時候才14歲)。劉勉之後來成為朱熹的岳父。祝氏對他影響極其深刻,後世流傳的「五夫蓮子」「孝母餅」等故事,都可見祝氏就是女性奉獻精神、女德等現實標杆、意義提煉體。可能是朱熹太想把這些精神放大了,才會想到那麼多方法。朱熹四十歲時母親病故,他專門建造了寒泉精舍守墓追孝三年。
朱熹的夫人是劉勉之的愛女劉清四,她留下的故事也不多,只知道,她是在朱熹47歲時病死的,朱熹特別傷心,稱要與其「生不同時,死同穴」。還留下祭拜夫人墓的詩《唐石雪中》:「春風欲動客辭家,霖潦縱橫路轉賒。行到溪山愁絕處,千林一夜玉成花。」此後,他終身不娶,在他自己辭世之前,還寫下「歲序流易,雨露既濡,念爾音容,永隔泉壤。一觴之酹,病不能親,諒爾有知,尚識予意。」多留下自己的觀點集多麼重要!後世追憶的時候,那些研究者可以看到許多人的影子從他一生飄搖過,就如一場完整的皮影戲。女人的愛和感情顯得如此不重要,只有男人有節制的流露才珍貴?所以天理就是節制,人慾就是不節制?
朱熹緋聞多,主要的故事包括,朱熹與胡麗娘的故事、朱熹虐娼事件、朱熹納倆尼姑為小妾等。朱熹與胡麗娘的故事,略微牽強,胡麗娘是個寡婦,胡麗和狐狸同音,說朱熹愛上了這個來武夷山學堂論道的寡婦,由於要保護他的學說,說胡麗娘是狐狸精。朱熹其實家庭生活還算幸福,不像孔子孟子那麼不幸,但對女性的要求卻越來越多,聖人的想法其實真不是一般人能懂的。
曾國藩
本來按順序應該寫王陽明了。可是王陽明的心學,其實與女性聯繫的甚少。也許是程朱理學談的太多。心學就不想談了。那麼我們就開始論述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大儒曾國藩吧。
曾國藩在女性教育倫理思想方面還是有所建樹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勤儉、女工、酒食。而且內容之詳實,生活情節之細微,著實有實操意義。不像朱熹在女性制度上有所建設,曾國藩那是關注女性氣質的所有細節,滲透在女性教育裡頭,且他教育出來的女子,個個都是其思想的繼承者、發言者、貢獻者。家族力量由此聯結。
先看看「勤儉」:「家中遇祭,酒菜必須夫人率婦女親自經手。祭祀之器皿,另做一箱收之,平日不可動用。內而紡績做小菜,外而蔬菜養魚,款待人客,夫人均需留心。吾夫婦居心行事,各房及子孫皆依以為榜樣,不可不老苦,不可不謹慎」。「吾家後輩子女,皆趨於逸欲奢華,享福太早,將來恐難到老。嗣後諸男在家勤洒掃,出門莫坐轎;諸女學洗衣,學煮菜燒茶。少苦而老逸猶可,少甘而老苦而難矣。」
女工:「歷觀古來世家長久者,男子須講求耕、讀二事,婦女須講求紡績、酒食二事,故吾屢教兒婦諸女親主中饋……此後還鄉居家,婦女縱不能精於烹調,必須常主廚房,必須講求作酒作醯醢、小菜、換茶之類。紡績雖不能多,亦不可間斷。大房唱之,四房皆和之,家風自厚矣。至囑至囑。」
酒食:「吾家婦女,須講究作小菜,如腐乳、醬油、醬菜、好醋、倒筍之類,常常做些寄與我吃,若外間買者,則不寄可也。」曾國藩給家中女眷定了詳細的功課單,並寫了四句話:家勤則興,人勤則儉。能勤能儉,用不貧賤。
曾國藩寫給女眷的「功課單」是這樣的,真是細心的日程表設計者。朱熹想做的女性教材,他真是做到了。
早飯後——做小菜點心酒醬之類(食事)
巳午刻——紡花或績麻(衣事)
中飯後——做針線刺繡之類(細工)
酉刻(過二更後)——做男鞋或女鞋或縫衣(粗工)
曾國藩的母親江氏,容貌秀麗,勤勞淑德,家務活樣樣能幹,操持家務克勤克儉,侍奉公婆十分周到。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晚年卧病三年,她與丈夫日夜輪流守護床邊,毫無怨言。江氏所生五男四女,「尺布寸縷,皆一手拮据」。曾國藩父親曾竹亭常以「人眾家貧為慮」,而江氏總對丈夫說;「吾家子女雖多,但某業讀,某業耕,某業工賈。吾勞於內,諸子勞於外,豈憂貧哉?」
曾國藩的夫人歐陽氏一直簡居鄉下,卻知書達理,任勞任怨,下廚燒灶,紡紗織布,事必躬親。他們年輕時候家庭拮据,全靠歐陽氏辛勤操勞,才勉強度日。曾國藩到京城後,對家中事情很少過問,歐陽氏一個人承擔所有家務,從來不讓曾國藩操心。她夜夜績麻被後世奉為美談。
此外,這些被曾國藩教育過的女人們,也一起給這門學問增光添彩。曾家的女人成了集體建設者。這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女人的作用一步步被肯定。家族中的女人在主內、齊家、相夫教子、理財等方面非常有經驗。曾國藩自己親選的五個女婿都沒有大作為,反而是他的二兒子曾紀鴻的夫人郭筠,支撐著曾氏家族。
曾國藩的女性觀是基於整個家族戰略的安排。所有人都應該有所作為,對家庭要有所裨益,並且要有家族精神流傳的載體。劉鑒(曾國荃,曾國藩弟弟的兒媳婦)的女性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刊刻於光緒三十四年的《曾氏女訓》中。《曾氏女訓》由劉鑒撰文,長沙忠襄公祠出版,全書3冊,分《女范》、《婦職》、《母教》、《家政》4門,10章,124課,劉鑒在《自序》中說明其出版的目的是「用之家庭、啟我蒙幼」。劉鑒既對「不以教女為重」的傳統教育表示了不滿,也對新式的女權教育「趨時而不述古」,割斷現代與傳統的做法持反對態度。劉鑒的女訓課程以德育為先,智育、體育相結合。
曾家女人中,有遠見卓識的富厚堂女主持郭筠,大夫第女主人劉鑒,留學歸來、創辦女校、服務桑梓的教育家曾寶蓀,保存國寶、獻身考古事業的原南京博物館館長曾昭燏,婦女運動先行者曾憲植等。
曾國藩可謂是家庭幸福,也是中國家族戰略制定第一人。雖然有因為需要于軍中撓痒痒而娶了小妾的小故事,也無傷大雅。女人的作用從來不應該被輕視,在中國,女人持家理財向來都是必備功夫,無論是身在拮据之境,還是在輝煌之中,女人都不改其作用,從來都是既能培養賢才,也可以在家中扮演至關重要的作用。女人有時候一個人就是一個隊伍,而能使得整個家變成一個軍團。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若有理解錯誤,請批評指正。
水姐文章推薦:
《王陽明:強大的內心,謀略與匠人精神》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去東南亞投資建廠?小心被員工的「效率」給氣炸! || 商業觀察
※內丹學三要件、身體觀及人體關竅
※濟群法師:大乘佛教的慈悲觀及其心理治療中的轉化作用
※榮譽9外觀及配置可能就是這樣的
※大乘佛教的慈悲觀及其心理治療中的轉化作用
※馮煥珍教授「佛教的孝道觀及其意義」講座提要
※因果觀及因緣觀的啟示
※陸韌:明朝的國家疆域觀及其明初在西南邊疆的實踐
※下一代戰機即將研製?第六代戰機將以怎樣的外觀及性能問世?
※我的運動觀及運動八
※我的運動觀及運動十二
※天主教堂參觀及禮儀守則
※室外道路(街道)、園林景觀及停車場也決定著你家興衰
※上海白雲觀及慈愛功德會標識設計徵集
※瑞風S3即將上市,在外觀及內飾方面,顯然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試析黃賓虹的書法觀及書法
※2018款帕傑羅外觀及內飾方面均略有調整,更有質感也更為豪華
※不可錯過的視覺盛宴,2017新加坡商業外觀及室內照明設計遊學
※豐田新款YARiS黃色特別版 外觀及內飾進行調整
※封印者海盜套裝獲取教學 海盜套裝外觀及獲取方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