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邢義田:探秘西周以來秦國文化的性格轉向

邢義田:探秘西周以來秦國文化的性格轉向

本文系鳳凰歷史特約通訊員沈雪晨獨家報道


2016年5月28日上午,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美國夏威夷大學博士邢義田教授,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為民眾做了一場名為《草原、中原與秦文化》的精彩演講。


此次演講是為配合故宮博物院「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的特展所做,邢老師以歷史學家的視角,結合遠赴西北實地考察的經歷,就參展文物背後的文化含義做了詳細的講解。

邢義田:探秘西周以來秦國文化的性格轉向


邢義田:探秘西周以來秦國文化的性格轉向


故宮特展與邢老師的講座現場 沈雪晨攝


以下為講座實錄:


感謝大家在這樣一個陽光燦爛的周六,放棄陪伴家人的時間來聽我的講座,本來這樣的天氣去趟北海岸還挺美的(笑聲)。我想大家之所以會來,是因為心中多少都有一些好奇:距離我們如此遙遠的秦國,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神秘的存在呢?那些放在吹著冷氣的展廳里、打著鎂光的展櫃里的文物,在逝去的時空中,又是以怎樣的真實面貌初次展現給千年後的世人的呢?


2011年的8月,我和台大的幾位學生、老師一起來到了這些文物出土的地方,在荒涼乾燥的中國西北,親眼目睹他們被發掘、清理、研究的過程。這也是我今天講演的重點。以往大家想起秦朝,就是阿房宮、兵馬俑,它們作為秦始皇時期的晚期秦文化代表,已經被媒體介紹了很多次。而遠在隴西、西垂地區的早期秦文化,則已經憑藉它們交錯重疊的草原、中原文化素質,以及綺麗多樣的器物形態,為學界了解西周以來秦國文化的性格轉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秦人兼具中原與華夏的歷史源頭

秦人起源的假說很多,學術界亦有一些爭論。由於秦始皇在焚書時沒有燒掉秦朝的史書,司馬遷根據秦人對自己歷史的書寫,在《史記·秦本紀》中這樣描述: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史記》雖強調秦國先人是華夏五帝之一顓頊的後代,亦承認了秦人有中原、蠻夷接觸融合的共同來源。受周天子分封后,秦人的擔負起「在西戎保西垂」的角色,因此儘管《史記》後來的記述變得只側重於秦國向中原靠攏的進程,秦人在西垂地區擴殖開發、與西戎不斷交流往來的歷史事實是比較確定的。

邢義田:探秘西周以來秦國文化的性格轉向


早期秦國活動圖域圖 翻拍自邢義田教授幻燈片


作為周朝最西邊的一個國家,秦國保持著由西向東逐步擴展的趨勢。為此,秦朝經歷了數次遷都。從最初的秦邑(今甘肅天水附近),經雍城(今陝西鳳翔)到櫟陽,最後定於咸陽。值得注意的是,在前677到前383年的漫長時間裡,雍城都是秦國的首都,著名的秦穆公和秦景公都是秦在雍城時的國君。因此,隴山以西的張家川、清水、禮縣等處,以及隴山以東、由隴縣向雍城的廣大地域範圍內出土的文物,均表現了秦中早期的活動痕迹。


甘肅禮縣秦公大墓出土文物的中原色彩


禮縣大堡子山的秦公大墓,擁有十分龐大的佔地面積,東西長達300米,深24米,呈「中」字型,充分顯示了秦人墓地「大」的特點。在曾經親手發掘大量秦墓的甘肅省考古研究所所長王輝帶領下,我們坐吉普車穿過坑窪不平的土路前往參觀。

邢義田:探秘西周以來秦國文化的性格轉向



大堡子山秦墓旅遊宣傳圖 圖片來源於網路


為何這裡的秦國墓地如此重要?因為它們展現了秦國與中原的關係。此地的春秋晚期墓葬出土的青銅器,無論器形還是銘文,都顯示了周朝的影響。如成套出土的編鐘、石罄,均顯示了秦國對禮制文化的充分接受。

邢義田:探秘西周以來秦國文化的性格轉向



「秦·俑」展覽中成套出現的石罄


在「秦公簋」,亦有這樣的銘文:


「秦公曰:丕顯朕皇祖受天命。」


「天命」作為周天子正統性來源的解釋,在這裡同樣能被秦公使用,說明了天命觀在秦國受重視的程度。另外,此地亦出土了非禮樂使用、器型裝飾有獨特青銅小人的小件青銅器。這種被用來觀賞的青銅器,在遠在陝西聞喜縣出土的晉國的墓地里也有出現,說明西周時期東西部共有的青銅技藝和文化聯結。


然而,禮縣出土的文物並不全然與中原相同。以金銀打造的金箔銀箔,呈現特殊的鳥型和幾何紋。另有老虎型的金箔片,被打造成立體狀。這些都是秦文化所獨有的。墓主人屍骨呈現的屈姿葬、頭向西的特點,亦反映了此墓所處的秦文化圈。

邢義田:探秘西周以來秦國文化的性格轉向



秦墓出土的動物狀金箔


張家川馬家塬出土文物的草原特徵


由於秦國地處西陲,與西戎有充分的接觸,它的文化同時呈現出草原民族的影響。應該注意的是,從歷史記載和出土文物來看,西戎的文化並不落後。


在張家川馬家塬遺址被發掘之前,我們對西戎的了解很少。《史記·秦本紀》中有這樣一個「西戎有賢人,穆公願求教」的故事。說西戎有一位賢者叫由余,受西戎國君之託前來秦國訪問,秦穆公向他展示了秦國輝煌的宮殿和禮樂文明,洋洋自得之際,卻得到了他這樣的回應:秦公的國家固然強盛,卻揮霍百姓的勞力,滿足少數人的享受。我們西戎則不然,政治非常簡單,在上位的人非常體諒在下面的人,有如照顧自己的身體,從不肆意徵用民力,因此只有照著自然規律運作的政治,才可以被稱為聖人之治。這帶給秦穆公很大的啟發,後來他引進了賢人由余,以他的理念治國,秦國愈發強大起來。


秦人與西戎的接觸達到何種程度?甘肅考古所王輝先生經過幾十年的研究,認為馬家塬一處與秦人相距不遠的墓地,就是用來埋葬戎人領袖的。階梯式的墓道下,是一座規模比秦人小得多的墓地。墓主人身體已經朽爛,而他身上所佩戴的陪葬品珠光寶氣的氣息卻尤能感受。他呈直躺的姿勢入葬,腰部纏著金腰帶,脖子上掛滿了項圈狀的金銀飾物。黃金打造的巨大的皮帶頭上,有老虎、鹿等草原地帶最常見的裝飾。墓中另有秦人的銅壺和蒸煮器皿,反映了他們對中原文化的吸收。銅壺用來裝酒,但酒杯猶如我們今日的馬克杯,顯然並非來源於中國。

邢義田:探秘西周以來秦國文化的性格轉向


邢義田:探秘西周以來秦國文化的性格轉向



馬家塬墓地中的金器與「馬克杯」


墓坑裡並出土一副真實大小的馬車模型。在基本保留中原馬車形態的基礎上,西戎人在上面鑲嵌了大量精美的金銀箔片,以豐富的裝飾花紋區別於其他墓地,使得這種黃金打造出來的鏤空圖案極具特色。

邢義田:探秘西周以來秦國文化的性格轉向



展場中復原的西戎馬車,觀眾駐足觀看


不管是老虎、鹿等動物紋樣,還是馬車上一金銀裝飾的習俗,都反映了草原地帶的審美趣味。從藝術史的角度來說,這一類從黑海到中國北方均有出土的黃金裝飾,可被稱為司基泰手法,它普遍流傳於中亞,在新疆、吉爾吉斯斯坦等地均有出土。最能體現司基泰手法的特徵是鹿「反向彎上去的後腳」,以及比例高度不協調的「大角羊」造型。它們在秦早期的文化中均有體現。中原地區不僅不生產此種紋飾,所偏好的裝飾材料亦是玉器而非黃金,因此這是草原文化對秦國影響的明證。在西安北康村戰國工匠墓地里,尚出土了有司基泰手法中翻轉後腳鹿的泥范,說明秦人工匠長期保持這樣的技藝。

邢義田:探秘西周以來秦國文化的性格轉向


邢義田:探秘西周以來秦國文化的性格轉向



大角羊以及翻轉後腳的鹿等司基泰手法藝術作品


另外,陝西寶雞出土獸面銅冠,以及鉛人模型披髮左韌的頭飾和服裝,體現了在這裡重視裝飾和服的衣冠之國里,秦人對西戎文化的借鑒和吸收。


總體說來,秦國歷史發展的進程,同中國早期國家擴張的過程一樣,都是在吸收、融合不同文化元素的基礎上,構建了自身的文化特徵。對秦國文化中西戎影響的發掘和重視,對於我們理解秦國何以有能力統一六國、並開創第一個地域廣大民族多樣的皇帝制國家,有很大的幫助。

邢義田:探秘西周以來秦國文化的性格轉向



和藹可親的邢義田老師,受到台大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真誠喜愛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 的精彩文章:

晚清官場「艷照門」:高官趙爾巽花一萬兩銀子買照片
63年周恩來指示為香港修供水工程諸多待建項目下馬
哪位抗聯名將被日軍畏稱為滿洲之虎 犧牲後慘遭割頭
老知青憶:為能祖孫團聚 被父親強制命令去農村插隊
長征途中劉伯承欲「兵諫」何人 被朱德制止
您可能感興趣

趙汀陽:儒家政治的倫理學轉向
港媒:受薩德影響 中國遊客「黃金周」轉向東南亞
港媒:受「薩德」影響 中國遊客「黃金周」轉向東南亞
王晴佳‖新文化史的興起與史學的轉向
阿里轉向:馬雲的技術觀念與雲藍圖
黃克武:中國男性如何由「文弱書生」轉向「健美」
外媒稱越南在南海被「孤立」:鄰國轉向 美國抽身
趙正寶:中國房地產大戰略轉向新加坡模式詳解!
英國智庫稱巴基斯坦的軍事戰略轉向俄羅斯
俄羅斯出爾反爾,中國無奈轉向烏克蘭,國產化野牛氣墊船
新媒:中國整容顧客正在由韓國轉向日本或台灣地區
任劍濤:從農商文明轉向工商文明,中國面臨兩大挑戰
韓星想突破中國「薩德」、「限韓令」的封殺,轉向開拓海外市場
以色列與西方不睦被迫轉向:大批武器銷往東南亞
太平洋戰爭︱:歷史轉向之日
外媒關注蒙古國新總統電賀中國國慶:對華姿態或轉向
菲律賓新任駐華大使:菲戰略重心轉向中國!
韓媒稱中國遊客因薩德減少 韓欲轉向日本東南亞
翻版英倫小鎮的背後:城市如何由模仿轉向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