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人類需要改良嗎?

人類需要改良嗎?

西方的一些所謂的「反人類人士」宣稱,人類急需改良。這些人希望儘快幫助人類獲得新的特性(就像我們熟知的、只在某些機器或其他物種上存在的「超能力」),如紅外線成像,或者超聲波探聽等,以使人體技能得到進一步擴展和加強。


實際上,藉助於克隆技術和人工授精的篩選,以及對子代基因進行改良等生物技術,人類已經在「優化繁衍」這條路上取得了不小的進步。按照再生醫學理論,延長生命不僅切實可行(如向人體移植動物源性的器官或組織),而且,相關的技術——例如使用更激進的基因敲除技術, 調控細胞的凋亡或其他退行性過程——有著遠遠超出目前水平的潛力。


人類需要改良嗎?人類將朝何處去?

另外,大腦的侵入性治療、植入體移植和藥物治療等手段,不僅能保證醫學範疇的治病效果,還能以「神經-心理-增強」的方式,提升人體的功能。而新興的「量化生活運動」(簡單地講,就是全面監測人體活動),則可通過持續、精心地檢測人體那些未知的功能,實現對人體的全面控制,最終將人工合成的外在組份應用於人體改良。


可是,我們真的需要「新人類」嗎?如果需要,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我們又承擔了哪些風險?這些疑問,不應該只讓科學家和工程師在實驗室里討論,所有公眾都應該參與,並將其提升到哲學層面。上千年來,人類很少面臨如此難題,改良行為和改良人類的定義是什麼?哲學家們也在發問:當今「人類改良」的含義是什麼?其中哪些改良是有益的?


自遠古時代起,人類就夢想著提高自己的能力。如今,這個夢想的實現似乎近在咫尺。以生物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各種新型技術,為改變人體提供了新的可能。通過超級計算機等機器的模擬,這個夢想更加鮮活起來。人類改良的終極目標,也呼應了進化論的要求——使人類更加適應日漸嚴酷的生存條件。


在古代,改變身體並非人力所能企及。人們能重拾這個不曾磨滅的夢想,還要感謝現代科學技術的誕生。藉助科學技術,我們能夠對自然過程做出規律和可重複的解釋。我們可以按照科學規律來製造機械工具,以滿足自己的需求——這些工具的雛形在17世紀的歐洲就已經出現了。與此同時,人類也利用科學技術,一定程度地改善了人體系統的原始功能,併產生了駕馭自然的原初概念,包括提升人體功能,以及對動植物進行物種改良。在1627年出版的《亞特蘭蒂斯》里,哲學家培根就曾描述過這樣的烏托邦式的社會範例。

【「好」 與「不好」】


18世紀的啟蒙運動時代,西方的經驗主義社會學開始萌芽,一種新思潮由此誕生:創造一套完美的社會秩序,動用一切社會資源來提高人體的能力。緊隨這種「新人類」理想的,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充斥著變革和強權的烏托邦社會主義。從現今主流思想的視角出發,烏托邦社會主義是一個巨大的失敗。這一構想對人類道德和本能的自然屬性提出了過高的要求,是以犧牲個人自由和生存條件的改善為代價的。「好」 或 「不好」到底是什麼?人們對此持有不同的見解,而這一點恰恰又被忽視了。


現今,有關改良人類的議題,也面臨同樣的風險。生物工程師們宣稱,依靠純粹的技術手段就能判斷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但實際上,我們真正能判斷出好壞的,只有汽車、飛機、手機、個人電腦等具體的產品。通過純技術手段就能判斷「好」與「不好」,這個命題其實已倍受質疑。這不僅僅是美學概念上的區別——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的天然優勢,都希望按照自己的願望來提高手中工具的性能。對某一些群體——比如老年人——來說,要求工具的這些高性能恰恰是多餘的(或者說是一種苛求)。我們尚不清楚,諸如此類的「好」 和 「不好」是否可以由政府或者市場來評判。並且,市場的導向手段絕不像選舉一樣,是完全合理與民主的。            


由此產生的一個根本問題是: 一個優良的人類到底是什麼樣子?從哪些條件來判斷「他」是否值得我們擁有?


【治療與改良的界限】

或許,人們可以從反面來理解「好」的概念: 當人們遭受疾病的折磨時,會產生遠離疾病的願望。人們不僅要依靠自身的承受力來忍受病痛,也要依靠先進的技術來戰勝病痛,這是新時代人類所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那些物質和非物質的東西,能夠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治療疾病,將人們從勞苦和病痛中解放出來,這些毫無疑問是「好東西」,這在倫理學方面也是肯定的,例如所有針對人體的人工矯正品——從眼鏡、助聽器和幫助行走的工具,到植入體和移植器官,都是「好東西」。


如果在裝備了上述製品後,一個人在技術層面變成另一個人,這是更好的事情嗎?只要想到在上個世紀早期,60歲的人就駝背、耳聾、牙齒掉光,這個答案無疑是肯定的。所有諸如此類的治療手段,就是為了減輕個體的病痛,但絕不是為了創造出一個嶄新的個體。當然,醫學治療還能夠延長人類的生命,這也實現了古人的夢想。而今,諸如幹細胞療法的治療方案,就被認為是人類未來的「不老之泉」。


治療疾病和增強人體功能,都是為了改善我們的身體,這兩種目的之間是否存在一個界限,醫學倫理學界尚在激烈的爭論之中。然而,即便這個界限是模糊的,對二者進行鑒別仍然具有意義。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出區分呢?這與我們的目的有關:我們是單純追求人體能力的提高,還是意在去除已確診的病痛,或者是既要消除身體疾患,又要追求身心完美?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願望權衡利弊,而後作出某個願望優先或者將利益最大化的決定。由於我們願望的複雜多變性,「人體改良」還無法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規範。


當然,這裡也存在一些幾乎所有人都懷有的願望——比如延年益壽,對於一個經過生物改造的人來說,這應該是可以實現的。那些為老年人的生活帶來真正改善的「好東西」,也是值得擁有的。但是,如果人的壽命真的可以延長,那麼,我們就應該毫無保留地支持相關的技術和做法嗎?


在對這些問題作出評價前,首先應弄清以下問題:對於延長壽命,所有人都能平等獲得這樣的機會嗎?這與自身經濟狀況等社會屬性無關嗎?如果不是,那麼「人人平等」這個命題,會被多大程度地削弱?社會的貧富差距又要增大多少?大量高齡化人群,將要耗費多少自然資源?土地和未來的高科技能夠從容應對嗎?這會不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風貌被侵蝕、農作物產量下降?在人類世代更替的過程中,又會出現哪些問題?

為了實現改良人類的目的,同時在地球有限的生存空間中,適度、可持續地長期利用資源,那麼人類首先必須要控制生育。這樣一來,我們這個星球上年輕、富有創造力的人群勢必會減少。這樣的「社會進步」值得我們擁有嗎?


在這裡我既不能,也不願意回答這個問題。在生物工程師們開展「新人類項目」之前,整個社會對於「好東西」的概念,以及「改良人類」的進一步目標,應當展開一場討論,同時還要考慮到所有不同的觀點,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都要參與討論。


但凡討論不出來一個確切的結果,我覺得,人們就應該暫時放棄急躁激進的「新人類」培育方式。藉助於醫學治療和良好的衛生、營養、空氣等生存條件,我們應該謹慎地對人體進行改良——讓我們有一個共同思考的空間,避免那些無法挽回的錯誤決定。


(作者:路德維希·西佩/Ludwig Siep;翻譯:姜艷香)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皇帝的老婆有多「美」?
親子鑒定,究竟該找誰做?
怕蟑螂,說明你身體很健康?
耳屎到底該不該挖?
長不高,到底哪些因素影響你?
您可能感興趣

人類需要吃肉嗎?
人人都需要補鈣嗎?
什麼樣的人容易胃下垂?需要治療嗎?
壞人、惡人需要度化嗎?
沒有貴人幫你?可能你的習慣需要改改了!
健身需要個性化,護膚需要嗎?
想要想殖民火星?人類還需要持續進化和改造
成功人生需要八種心態,你有嗎?
什麼樣的人需要看營養門診?
內向的人需要改變?
人類真的需要佛法嗎
荒野也需要人類去保護嗎?
究竟什麼樣的人需要補財庫呢?
男人需要保健品嗎?怎麼吃適合自己?
感情需要培養,你會嗎
修行人還需要算命嗎?
好男人需要具備哪五種屬性?如何成為好男人?
只要心地善良就不需要修行了嗎?
男人更需要性,女人更需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