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要是下這麼大雨,人們出行怎麼辦?
這兩天,全國上下都在下雨,而且都是大暴雨,出門在外打個傘根本管不了事兒,因為雨是在太大,有的地方甚至下冰雹。這要是在古代下這麼大的雨,古人出行要怎麼辦?
中國古人如何防雨
蓑衣
蓑衣,最初是用草編織而成的擋雨器具。我國在上古時期,人們為了抵擋風雨的侵擾。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詩經·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就記錄了當時人們穿蓑衣的情況。「蓑笠,備雨服。」說明是充當雨具之用的。春秋戰國時代,百姓在下雨天,通常是身著這種草衣來從事勞作的。蓑和笠的關係,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關係,所不同的是「笠」的製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笠」晴雨兩用,既可避風雨,也可防烈日酷暑。
蓑草的表皮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狀,所以用來制雨衣,雨水不易滲透。其為賤物,輕易可得,在很長時期內,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這種蓑衣。隨著時代進步,人們又發現了多種可用作雨衣的材料,但蓑衣並沒有被淘汰,尤以農夫、漁人所用為多,歷代詩文中有不少描寫。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那首:「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五代《雪漁圖》中戴斗笠、穿蓑衣的人
比蓑衣進一步的雨衣,是用絲絹一類紡織品塗上油後做成的,稱「油衣」、「油帔」。《晉書·桓玄傳》:「(劉)裕至蔣山,使贏弱貫油帔登山,分張旗幟,數道並前。」
除蓑革、油絹外,古代雨衣還有用粗麻、棕絲等材料製成的。棕絲是棕櫚樹皮上的一種纖維,經加工整理,也可編織成雨衣,俗謂「棕衣」。唐韋應物《寄廬山棕衣居士》詩:「兀兀山行無處歸,山中猛虎識棕衣。」與此類似的材料,還有油葵葉,也非常適宜製作雨衣。清李調元《南越筆記》中就有詳細記載:「油葵生陽江恩平大山中,樹如蒲葵,葉稍柔,亦日柔葵,取以作蓑,御雨耐久。」這種雨衣仍以農夫、漁人所著為多。
明代後,雨衣的製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種。宮廷內臣所穿雨衣,據劉若愚《明宮史》記:「用玉色深藍官綠杭觸或好絹,油為之,先年亦有蠶繭紙為之,今無矣。有斗缽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御前大臣值穿紅之日,有紅雨衣、彩畫蟒龍方補為貼里式者。」貴族男女的雨衣,則用一種柔軟而不滲水的高級玉草編織而成,取名為「玉針蓑」。
《紅樓夢》中,貴公子賈寶玉就穿這種雨衣。第45回:「只見寶玉頭上戴著大箬笠,身上披著蓑衣,黛玉不覺笑道:『那裡來的這麼個漁翁?』……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尋常市賣的,十分細緻輕巧,因說道:『是什麼草編的?」』
斗笠則是用竹篾、箭竹葉為原料,編織而成,有尖頂和圓頂兩種形制。講究的以竹青細篾加藤片扎頂滾邊,竹葉夾一層油紙或者荷葉,笠面再塗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兩層竹編菱形網眼組成,中間夾以竹葉、油紙。「或大或小,皆頂隆而口圓,可芘雨蔽日,以為蓑之配也。」(《國語》)斗笠,又名箬笠。「楚謂竹皮日箬」有的斗笠,以葵葉鋪陳笠蓋,因而稱之為葵笠。有的則以筍殼夾於竹篾中。
雨傘
我國古代另一種常用的雨具就是傘。「傘」,亦作「躇」,《正字通》說:「傘,御雨蔽日,可以卷舒者。」先秦時,傘又稱為「簦」。我國遠在夏、商、周三代已發明了雨傘,據《事物紀原》:「《六韜》日:『天雨不張蓋幔』,周初事也。《通俗文。》日:『張帛避雨,謂之鱔』,蓋即雨傘之用,三代已有也。」所謂「張帛避雨」,即是用布帛製作的雨傘。
1980年發現的秦始皇陵彩繪銅車馬上帶有一柄傘。拉動這個傘柄的機關,就可以隨心傾斜以遮蔽不同角度射來的陽光。此外,拉動機關還可旋轉傘柄或取下傘柄用作一把利矛,而傘也就成了一個巨大的盾。此時的傘多是統治者出門車輦上的裝飾。
秦始皇陵彩繪銅車馬
元魏之時的傘是「便於步行騎馬」的油紙傘。油紙傘在這一時期的出現,是由於漢代已經發明了紙,人們開始用廉價的紙來代替昂貴的絲帛,並在紙上塗以油脂或桐油,使之經久耐用。由於物美價廉、經濟實用,油紙傘得以廣泛地流傳和使用。據此,我們也可以認為,中國歷史上真正具有防雨效果的傘,是到南北朝時才有的。文獻記載也對這一時期人們用傘的情況作了描述,如唐初李延壽所纂的《南史》載:「(王籍)彌忽忽不樂,乃至徒行市道,不擇交遊,有時途中見相識,輒以笠傘覆面。」
隋唐五代時期,傘的使用就比較普遍了,除了防雨還用來遮陽。由於傘的使用普遍,當時制傘、售傘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宋初陶轂《清異錄》卷下就記載道:「江南周則,少賤,以造雨傘為業。」
宋代,傘已經成為社會上的大眾用品了。除官員外,平民百姓也可使用。那時人們出門,行李中的物品,傘是必不可少的。行人帶傘,或防雨,或遮陽。劉松年《鬥茶圖》四人中有三人隨身攜帶著傘,說明人們出行時,傘是隨帶物品中必不可少的。
宋代傘的種類很多,根據吳自牧《夢梁錄》一書中的記載,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的制傘業,儼然已是全國的生產中心,有大小黃羅傘、青涼傘、紅綠小傘、方傘、大傘等諸多品種可供顧客挑選。當時,以絲綢製作的傘估計還佔據著主流的地位。
劉松年《 鬥茶圖》局部
雖然宋代傘的使用非常普遍,但其仍有嚴格的使用規定。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
「京城士人舊通用青涼傘,祥符五年始詔惟親王得用之,余悉禁。六年,中書樞密院亦許用,然每車駕行幸,扈從皆撤去,既張傘而席帽仍舊,故謂之重戴。余從官遇出京城門,如上池賜宴之類,門外皆張傘,然須卻帽。」從這條文獻記載來看,過去京城中的士人都是通行使用青絹涼傘。到大中祥符五年(1012)九月,朝廷規定青絹涼傘惟許親王、宗室使用,其餘階層的人士禁止使用青絹涼傘。
明清時期傘的品種很多,同時對傘的使用亦有嚴格的限制。據《古今事物考》所云:「我明鹵簿有紫方傘、紅方傘、曲柄紅綉傘、黃綉傘、黃羅綉九龍傘、直柄黃綉傘、紅綉傘、青紅黃白黑五色銷金傘、黃羅銷金九龍傘、黃油絹銷金雨傘。又文武官一品至四品,俱用黑色茶褐羅表紅絹里三檐;五品用青羅表紅絹里兩檐,六品至九品俱用青絹表紅絹里兩檐雨傘。」由此可以看出,從形狀來分有方傘、直柄傘和曲柄傘,根據顏色又可分出紫、紅、黃等不同種類,根據製作材料又可分羅綉傘、油絹傘等種類。不同的等級使用不同的傘,而清代則規定,庶民不得用羅絹涼傘。
木屐
除了遮雨器物外,雨天在外行走,還要顧及地下的潮濕泥濘,於是就有了雨鞋。先秦時有一種雙層底的鞋,稱「舄」,底層上臘。當時建築多是泥地,貴族行禮久立,恐濕氣侵下,「故復其下使干臘也」(《釋名·釋衣服》)。可以推想,下雨貴族們可能就用它當雨鞋。對一般勞動人民來說,則是用草編的鞋。古詩云:「蒯菅柔韌自編成,不換仍呼不借名,長向綠蓑衣底著,雨行偏稱野夫情。」
先秦時還有一種形似今天日本人所穿的木屐的鞋,底下有雙齒,稱「屐」,據說是用以「踐泥」的,後來也成為雨鞋。它的穿著很方便,只需在布鞋外一套,便可出行。考究一點的,還要匕蠟,稱「蠟屐」。
今天一個人有十幾雙乃至幾十雙鞋都很正常,但古人不一樣,他們對鞋非常珍惜,一到下雨天就把鞋擱家裡了,基本上就等於光著腳,多大的雨都不怕。但是又怕紮腳,該怎麼辦呢?人們就發明了木屐,防硌、防扎、不怕雨。
那麼木屐到底有幾個齒呢?我們今天不使用木屐了,日本人儘管還用木屐,但是經過了改良,也不是最原始的狀態了。原始的木屐有兩個齒。相傳這種鞋是謝靈運發明的,是為了登山用的,所以它有一個名字叫「謝公屐」。
腳穿謝公屐的《東坡先生笠屐圖》
在登山的時候,把前齒卸去,這樣登山就變得非常容易;下山的時候,又把後跟卸去。這種木屐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很久,也使用了很久。古時候的生產力比較低下,古人發明了這麼簡易的鞋,可以避雨,還可以登山,可見中國人非常聰明。
此外,明清時還有一種釘鞋,鞋底施釘,鞋統、鞋面塗敷桐油,雨天套於常鞋之外穿著。
至於貴族女子,出行有車代步,她們的雨鞋,裝飾性的成分較大,《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姑娘們雪天出遊,有的著羊皮小靴。有的著鹿皮小靴,爭艷斗奇,即是一例。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的傘文化》陶學鋒
《漫步歷史文化長廊 經典珍藏版》王子木
《漢字與服飾文化 修訂版》馮盈之
關於我: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大家好,我是「扎針天后」容嬤嬤!做人最重要就是悶聲發大財
別以為只有中國古代有科舉,看看其他國家是怎麼用考試選官員的
古代的孩子們都玩些啥?內有多張美圖,讚歎古人智慧!
屁股被打開花,古代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特殊嗜好」
別看民國娼妓合法,但民國的警察也「抓嫖」
※下這麼大雨,古人該怎麼出行?
※你是那個沒有傘在大雨中行色匆匆的人嗎?
※古代如果下了大雨該怎麼出門呢?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大雨淹沒了你的城市嗎?那麼你需要了解這些……
※大雨過後有兩種人,你是哪一種?
※外面下著大雨貓咪非要出去玩,主人拗不過就放出去差點感冒
※大清朝為何脫軌?首因其實是那一場大雨!
※聽說你那下大雨,很想問你有沒有帶傘,如果沒有……
※要上班卻下大雨,狗狗輕便雨衣神穿法,怎麼看不到了啦
※紅燈時隔壁乘客一直偷喵我!這幾隻下大雨硬要跟主人出門的汪汪令人哭笑不得
※人生是一場傾盆大雨,命運則是一把漏洞百出的雨傘
※直擊:年輕女子釣龍蝦,冒著大雨打著傘都要繼續,這是有多大的癮
※為什麼大雨過後地上會長出很多蘑菇?
※冒著大雨釣魚,看這姿勢就是大貨,喂釣魚真是拼了
※下這麼大雨,你願不願開門讓她進去呢?
※大雨中遇到的流浪狗,帶回家後沒想到會這麼的可愛!
※你是我淋過最滂沱的大雨,也是我這輩子難尋的幸運
※有了這些裝備,就算大雨讓城市顛倒,我也還是小仙女
※又是一年軍訓季,自己求的大雨就算是哭也要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