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能住多少人?
大約在20萬年前,人類才出現在地球上。一萬年前,地球上的人口不足1000萬。現在,世界上的總人口數已經有70多億。為什麼人口會如此迅猛地增加?未來,地球上是否會人滿為患?這甚至關係到了人類的未來命運。關於人口的增長,也許有很多令你吃驚的數據。
全世界總人口迅猛增長
令人驚訝的世界人口和平均壽命
看過《瘋狂原始人》的同學也許還記得這麼一幕:原始人咕嚕一家本來有很多鄰居,但是很不幸地是,他們的鄰居有的被踩死了,有的被蛇咬死了,有的被怪物吃掉了,有的感冒病死了,所以只剩下了咕嚕一家人存活了下來……這就是原始人的生活狀態:他們一家也許會生很多孩子,但是惡劣的生活環境導致他們的死亡率也非常高,所以原始人或者說人類的祖先在地球上的數量並不多。
大約在一萬年前,人類慢慢進入到農耕時代。由於人群的積累、聚集,以及生產方式的改變,人口增加的速度就快起來了。農耕開始時,地球上的人口是幾百萬到一千萬,不過那時,人類的平均壽命很短,只有15~20歲。
公元元年,地球上的人口數1~3億左右,平均壽命延長到20歲左右。公元1000年,總人口大致為2~4億,平均壽命還是只有20多歲。公元1400年,由於鼠疫大流行,人口減少了約20%,總人口約3~4億。公元1700年後,人口增加的速度更快,到了公元1800年,世界總人口突破了10億大關。1800年~1900年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到30歲左右,1920年~1930年平均壽命為40歲。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增加,人口數量增加的勢頭也更加猛烈:1930年20億、1960年30億、1974年40億、1987年50億、1999年60億……現在,人類的平均壽命達到70歲,世界總人口達到了70多億。
在人類20多萬年的漫長歷史中,近幾百年來人口增加的激烈程度,被稱為「人口爆炸」。
歷史上的幾次人口暴增期
人和細菌不同。細菌雖然也會繁殖,但細菌不能改變環境以擴大自己的生存容量。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類擴大自己在地球上生存容量的歷史。下面的圖表描繪了影響人類生存容量的歷史事件。
◆ 房屋的發明(約13000年前):
遠古時代,人們住在天然的山洞裡,或者挖出的山洞裡。後來,人類慢慢地發明了蓋房子。這樣,人們在沒有山洞的平坦地方也可以建屋居住,擴大了可居住的範圍,也擴大了獲得食物的地域。房屋的建造,也使得大家可以生活在一起。一起生活的家庭多了,就形成村落。
房屋出現,形成村落
◆ 農耕開始(約10000年前):
在農耕時代之前,人們的食物主要是打獵獲得的動物、採集到的野果等,但是這樣的食物來源很不穩定。運氣好可能會得到很多獵物,在惡劣的天氣下,很多時候只能忍飢挨餓。後來,人們發現了種植穀物帶來的好處,並慢慢開始馴化植物,學習穀物保存的方法,就這樣,農耕慢慢發展了起來。
從打獵到農耕
相比之下,農耕需要大量的人手,所以要養育更多孩子,人口就增加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因為人口的增加導致食物不足,才不得不採用麻煩得多的農耕。不管什麼原因,農耕的實行是人類對自己生存容量第一次大拓展。
◆ 產業革命(約250年前):
人類再次大「擴容」是在250年前。以蒸汽機和織布機等應用為標誌的「產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技術的革新也使農業生產和運輸交通大為改善。糧食產量增長,供應更為穩定。隨著產業革命的傳播,全球人口也隨之增長。
產業革命
人類近年來的「擴容」都是技術進步帶來的,「擴容」為人口「爆炸」提供了條件。現在,人口總量已經「擴」到了70多億。
人口增長模式:出生率PK死亡率
人口增加的基本原因是出生的人數大於死亡人數。下面的圖表就用「出生率」和「死亡率」來說明人口「轉換」。
這圖表的「出生率」是指在一定的人口基數(比如每1000人)中一年內出生孩子的人數,又叫「普通出生率」。圖中進水量表示出生率,出水量表示死亡率,容器中的水表示人口總量。
在出生率、死亡率都很高的社會,由於飢餓、疫病、戰爭等反覆出現,死亡率高;同時,農業等需要人手,所以出生率也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這樣,人口的數量比較穩定。這種模式稱為「高產多死」型,又稱為傳統型人口增長模式。
「高產多死」型
由於飢餓、疫病、戰爭等的反覆出現,死亡率有所波動,但由於農業對人手的需要量一直很大,所以出生率保持在較高水平
隨著營養、公共衛生、醫療技術的改善,死亡率大幅下降,出生率雖然也有所下降,但下降比較緩慢。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就是急劇增加的人口。這時期的人口模式稱為「高產少死」型,又稱為過渡型人口增長模式。
「高產少死」型
隨著營養、公共衛生與醫療技術的改善,死亡率下降;伴隨著嬰幼兒死亡率的下降,出生率也降低,但出生率的降幅沒有死亡率的降幅大
隨著糧食的穩定和流行疫病的控制,死亡率穩定在較低的水平;同時,由於經濟發展引起的社會因素,出生率也保持在較低的水平。這時的人口模式稱為「低產少死」型(圖3),即現代型人口增長模式。
「低產少死」型
隨著糧食的穩定和傳染病的控制,死亡率保持在較低水平,這時出生率也保持在較低的水平
所以,「人口爆炸」發生在人口模式第二階段——過渡型人口增長模式。
世界人口增長
18世紀的英國是產業革命的發源地,機器的使用也帶動農業技術進步,糧食增產、國民營養狀態改善、對疾病抵抗力增強,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開始急劇增加。隨著產業革命在全球傳播,許多國家的人口模式開始向「高產少死」型轉移,全球的「人口爆炸」就發生了。
到了20世紀,英國的人口增長速度變緩,出生嬰兒人數減少。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步下降,總人口不怎麼增加。這種從「高產多死」經過「高產少死」到達「低產少死」的人口模式的轉變就叫「人口轉換」。
英國花了200年從「人口爆炸」到達了「人口轉換」的第三階段,現在,其他一些發達國家也完成了「人口轉換」。在非洲和中東地區的一些國家,「人口轉換」正在開始。那麼,全球的「人口爆炸」究竟會「炸」成什麼樣子呢?未來,地球上能承載這麼多的人口嗎?
人口增長速度的變化體現在人口增長模式的變化,人口增長模式分為原始型、傳統型、過渡型、現代型4種。
人口增長模式的4種類型
未來,地球上能住多少人?
根據各國「總和生育率」的不同,聯合國在進行人口預測時把各國分成3組:A.高生育率;B.低生育率但大於2.1;C.生育率低於2.1。
在A組的有奈及利亞、坦尚尼亞等;B組有印度、墨西哥等;C組有中國、日本、德國等。
18世紀晚期的哲學家托馬斯·馬爾薩斯在自己的文章中這樣寫道:人口的負擔已經遠遠超過了地球的承載能力,遲早有一天,地球因不堪重負而給人類帶來毀滅。馬爾薩斯認為,最終我們會耗盡所有的資源,在大規模饑荒之中全部餓死。
那麼,地球的承載能力到底是多少呢?
大多數科學家,如哈佛大學的社會科學家愛德華·威爾遜認為,從糧食的角度出發,地球的最大承載力大約為90億到100億人口。那麼,不斷增長的人口何時會挑戰地球的底線呢?
想提前知道這些,就涉及到了人口學裡的「人口預測」。要預測未來的人口,需要3個數據:出生率、死亡率和「國際人口移動值」。在預測時使用的出生率叫「總和生育率」,這是最重要的數據。「總和生育率」是指女性一生中平均生幾個孩子。如果一對夫妻平均生2個孩子,那「總和生育率」就等於2。要維持現有人口,「總和生育率」就要保持在2.1左右。
「人口轉換」是任何國家都會發生的,雖然奈及利亞現在的生育率超過5,但聯合國人口署認為其生育率將會下降。這種預測將「總和生育率」分為高位(2.6)、中位(2.1)、低位(1.6)3種,對其他每個國家也以同樣的方法分3種生育率計算人口。結合死亡率和「國際人口移動值」,聯合國人口署的預測圖如下:
世界人口預測
最上面的線是根據各國現在的生育率不變計算的,到2083年世界人口將達到184億;下面3條線是根據總和生育率為2.6、2.1、1.6計算,到2083年,人口可能分別是138億、100億、70億。科學家預測,未來總和生育率很可能保持在2.1左右,這也就是說,2083年世界人口最可能是100億,隨後人口總量保持平穩。如果能穩定在100億以內,地球還能承載地住,剛好未超載。
(本文來自《科學大眾》雜誌)
※地球可以容納下多少人口呢?
※地球到底可以裝下多少人
※地球究竟可以容納多少人?
※國人一年消費多少化妝品?可繞地球多少圈?
※需要挖多大的坑,才能把地球上所有人都憋死?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物種?
※如果地球上沒有了淡水,人類還能活多久?
※中國人少吃肉能救地球?!
※外星人佔領地球需要多少成本?算一下,難怪地球孤獨
※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的,地球上的11個神秘禁地!
※地球正在走向毀滅?地球變暖後人類還能堅持多久?
※地球上為什麼會誕生那麼多超級賽亞人,地球上竟隱藏著一個大秘密
※人類還能在地球生存多久?看後讓人感慨
※地球上女人都消失了,男人會是什麼樣子?
※如果地球變大50%,我們可能會被困在地球上!
※地球生命還能存在多久?
※地球上哪來那麼多碳?
※地球到底會變得有多熱
※如果地球上所有人都消失了,地球會變成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