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X光片玩成「水墨畫」,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的?
科技發展源源不斷地為藝術提供新鮮的表現形式,給藝術創作開啟了新的可能性。X光為醫學而誕生,也給了藝術家們洞悉萬物的「超級透視眼」,他們大膽嘗試,將X光「透過表面看本質」的特性與先進的數字技術相結合,創作出獨具一格的X光圖像作品。當生活中熟悉的物體,以透明的、真實的、肉眼無法企及的形態展現時,你的感覺會不會是異常奇妙?
1. 為你打開不一樣的透明世界
當我們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總想拿起照相機留住美妙的畫面。然而,照相機無法捕捉到動物、植物的內在,我們仍然只能看到表面。荷蘭的阿里·凡·里特博士有他獨到的辦法,用X光為人們打開了另一扇欣賞自然的窗口。
阿里·凡·里特博士是一位醫學物理學家,他發現,即使是很細微的物體(比如花卉)也能在低耗能X光下成像。於是,他開始嘗試著給一些原始的X光片上色,偶然地發現其竟然富有藝術氣息。後來,他開始在花卉的基礎上添加一些動物來組成自然景象。
X光圖像作品的誕生得益於科技的發展,而同時它們也在向人們展示著豐富的科學知識。「我們可以從自然界仿生術中學到很多東西。我希望這些X光圖像能夠展現出自然之美,並助力於人們欣賞自然。」
2. 圖片上的景物是怎麼來的?
欣賞阿里·凡·里特博士的作品,如同置身於一個特別的自然影像博物館。即便你在野外,也無法如此「近」距離地與這些自然界的朋友接觸。那麼,這些神秘的X光圖像作品是用什麼樣的技術手段,又是經過什麼樣的過程製作出來的呢?照片上的景物是怎麼來的呢?
在X光圖像作品中,往往包括多個不同的物體,有人會問,它們會不會是由不同的圖層合成的呢?比如,先拍攝不同的物體,再把幾個圖層「堆疊」在一起,合成一張圖片。並不是這樣的,阿里·凡·里特博士是首先搭建起一個具有整體性的自然景象,再直接拍攝。
也有人會擔心,拍攝這些圖像會造成對動物的傷害。事實上,阿里·凡·里特博士也認為如果用活著的動物來拍攝X光圖像,會使動物暴露於輻射之中,是不合理的,他創建的自然景象使用的基本都是動物的死體。
收集這些死體並不太容易,阿里·凡·里特博士想方設法,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他會在路邊尋覓交通事故中遇難的動物遺體,或是朋友養的寵物死了,請對方送給他用於實驗。有時候他也會親自去買一些動物,比如,魚是從市場上買來的,外國的昆蟲是從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商店買到的。還有很多常見的昆蟲則是在自家的花園中找到的。
3. 準備好了嗎?來拍一張吧!
為了使X光留下影像,阿里·凡·里特博士首先採用溴化銀X光片進行拍攝。把裝在不透光信封里的X光片放置於成像物體的後面,X光管位於物體正前方1米左右。阿里·凡·里特博士使用的是高梯度的細晶粒X光片。細晶粒確保高解析度,但是會導致光片的靈敏度低。曝光時間有幾分鐘,與醫院和牙科診所的X光片有很大的區別,他們的曝光時間少於一秒鐘。高梯度意味著放射過程中細微的差別會導致光片灰度值的巨大差異。
4. 數字化處理,著上美妙的色彩
原始的X光片是黑白色的,而我們看到的圖像作品卻是色彩斑瀾,有著栩栩如生的生命感。這種優雅的風格是怎樣實現的呢?
阿里·凡·里特博士將拍好的X光片放入掃描儀,通過數字化處理得到數碼圖像,然後再運用圖像軟體進行局部上色,就有了我們看到的彩色X光圖像。上色時,阿里·凡·里特博士並非完全遵照景物真實的色彩,他不拘一格,用藝術的眼光進行創作。成片的視覺效果令人讚歎,中國讀者可能會感到熟悉,這些圖像作品頗有幾分我國水墨畫的神韻。
科技與藝術相互滲透,結伴而行。誕生於19世紀的X光,與21世紀的數字技術擦出了絢麗的火花,而這一切都少不了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2015年9月刊《X光透視的自然之美》一文,撰稿人:李靜敏)
沒有香皂和洗髮水,古人怎麼洗澡?
歡迎對號入座:你真的需要減肥嗎?
「心理彈性」從何而來?
※你以為是水墨畫?其實它是科學家的X光片
※和田青花玉,水墨畫一般!對於玩玉的人就是絕不能錯過的寶貝!
※外國人手下的水墨畫,這也是藝術品?難道不是在塗鴉?
※實力派青年畫家王大磊:一樣的水墨,不一樣的畫作……
※這神經科學,美得和水墨畫一樣
※大師是怎樣煉成的:楊之光水墨寫生
※這樣如水墨畫一樣的意境,真美!
※實力派青年畫家王大磊:一樣的水墨,不一樣的畫作
※看水墨石,就像在看一幅抽象水墨畫!
※怎樣畫水墨荷花,一看便知!
※孫儷的衣服好像誰在上面畫的水墨畫,娘娘果然是氣質非凡呀!
※水墨畫般的水草瑪瑙,當成飄花翡翠就虧大了!
※他把油畫畫出了水墨畫的意境,那些女郎的背影就讓你心動不已
※在水裡畫水墨畫,這樣的《荷塘月色》太有創意,超贊!
※另類的水墨畫藝術家,用自己的舌頭作畫,自稱能感受到紙張的紋路
※一戰成名怪咖鬼才藝人,他拿熨斗做出的畫,如水墨煙霧般纏繞模特,瞬間驚艷巴黎時裝周
※這樣畫水墨?我只能說:您開心就好!
※名家水墨漫畫,不一樣的漫畫感官
※把中國畫稱為水墨畫當做時髦,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學術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