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站在高處的時候會有跳下去的衝動?

為什麼站在高處的時候會有跳下去的衝動?

總想跳樓的女人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體驗:曾經或者每當站在高崖或高橋邊緣,或者高樓陽台內向下俯瞰時,就會產生跳下去的衝動,有時還要幻想跳下後墜落的過程情景,而你從來沒有想過以這種方式自殺。


日前,媒體報道了這樣一個案例。現代快報8月14日報道,蘇州一對夫婦搬進了位於31樓的新家後幾個月內,女方總有跳樓的衝動。「一進屋就心慌,精神不振,還頭昏乏力。」化名王芹的女士說,最嚴重的是,她一靠近陽台或是窗口,就有跳樓的衝動,當搬回了以前生活的出租屋,就恢復了正常。http://kb.dsqq.cn/html/2015-08/14/content_408752.htm。

兩夫妻幾經輾轉最終就醫於宿遷市泗陽中醫院,心理諮詢師趙金明指點迷津說:「從環境心理學上看,這是高樓綜合征。」 趙金明進一步解釋說,住在高樓里,一些人會覺得沒有安全感,繼而出現心慌、頭昏乏力、精神不振,甚至有往下跳的衝動。尤其是恐高症、性格內向、脆弱、喜歡安靜的女性。


這位女士真的是患上了所謂高樓綜合征嗎?如果不是,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現象?這種現象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什麼是高樓綜合征?


無論醫學還是心理學上目前都沒有「高樓綜合征」這個術語。與趙醫生給出的描述相近的概念是「建築物(或高樓)病態綜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 ,是指人長時間處於建築物內,尤其是工作場所,在沒有其他明確病因和病理變化情況下出現的一系列的癥狀。這些癥狀可能包括:感覺不適,頭痛頭暈,噁心,疼痛和痛苦,疲勞(極度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氣短或胸悶氣短、眼睛和喉嚨刺激,鼻刺激、堵塞或流鼻涕,皮膚刺激(皮疹,或皮膚干癢)等。國內通常翻譯為病態建築物綜合症,由於「病的」是建築物里的人而非建築物本身,因此這個翻譯似有不妥。

SBS的這些癥狀可以單獨或組合,同一個人在同一幢建築物內不同時間出現的癥狀也可以不相同。當離開相應建築物後癥狀通常會消失。


任何人都有可能惹上SBS麻煩,但是在封閉的,使用機械換氣或者空調的現代建築物環境中的上班族容易罹患,尤其是從事使用顯示屏工作的文案人員更是「高危分子」。


由此可見,王芹女士的問題並非像趙醫生所說的「高樓綜合征」。那麼,這是一種什麼狀況呢?


高處現象


雖然,很久以來人們就注意到了人群中存在的這種「從高處跳下」的現象,也出現過一些心理學上的解釋。卻從來沒有人做過實證研究,直到2012年由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系一個團隊完成的,也是迄今唯一一項有關該現象的實證研究。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首次以「高處現象」(the high place phenomenon,HPP)來命名了這種現象。


高處現象的實證研究


研究者通過對431名在校本科大學生一生中HPP體驗,自殺意念,焦慮敏感性,抑鬱癥狀和情緒發作史等的發生頻率進行在線調查,希望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於HPP體驗進行探討:第一,HPP在人群中存在的普遍性;第二,確定HPP是否是有自殺意念人群中所獨有,或者在沒有自殺意念的人群也普遍存在;第三,確定焦慮敏感性、自殺意念、或其他不良情緒是否強化HPP體驗。


結果發現,有超過30%的參與者報告一生中至少體驗過一次從高橋或者高建築物上跳下的衝動。如果以是否有過自殺意念將參與者分為兩組,一生中從來沒有過自殺意念者中有17.3%報告經歷過HPP;而曾經有過自殺意念者HPP報告率高達56.50%,顯著高於另一組。


當身臨其境時,有超過半數參與者(53.3%)報告說想像過從高橋或高建築物上跳落的情景。同樣的,終生有過自殺意念者報告率(74%)遠高於沒有過自殺意念者(43%)。

當被問及是否想像過從高建築物內通過窗口跳出時,有接近半數(48.7%)的參與者回答至少曾經有過一次。終生有過自殺意念者報告率(57%)同樣高於沒有自殺意念者(24%)。


可見,HPP普遍存在於人群中,即便終生從來沒有過自殺意念的人群也普遍體驗過HPP現象。同時,研究者通過對於HPP與參與者抑鬱癥狀、焦慮敏感性以及自殺意念的相關性分析發現,HPP與焦慮敏感性高度相關,而自殺意念又是這種相關性的強化因素。


焦慮靈敏性(Anxiety sensitivity,AS)是指人們基於相信能夠帶來焦慮的身體感覺就會產生危害後果而對這些感覺產生的恐懼的敏感程度。我們知道,所謂焦慮症,包括強迫症(或思維)用簡單的一句話說就是人的思維意識被一些不必要的擔心所接管控制,用一個成語說就是杞人憂天,通俗一點說就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具體到HPP現象,焦慮敏感性高的人,也就是那些「喜歡」杞人憂天的人更經常體驗到HPP。另一方面,曾經人們普遍認為自殺主要是一時衝動的結果,用西方的說法就是「Out of the blue」(天上掉下來的);同時人骨子裡有回歸自然即自殺的願望。因此,認為HPP可能會是促成自殺的一種心理現象。

但是,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有沒有自殺意念,人群中都普遍HPP現象,說明HPP可能是促成自殺的危險因素的說法並不成立。


那麼,人為什麼會產生出HPP這種衝動呢?有什麼生物學上意義呢?


高處現象的解釋


這項實證研究發現,終生有過自殺意念者超過四分之三報告經歷HPP,而即便終生從來沒有過自殺意念者中也超過50%的人報告至少經歷過一次HPP。人群中如此高比例的普遍存在的HPP打破了先前有關該現象基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所產生的一個普遍的自殺誤解—— 如果你想像自己的死亡,是因為你骨子裡有找死的願望(death wish)。


那麼,如何解讀這種現象呢?


為什麼站在高處的時候會有跳下去的衝動?


研究者認為,比較合理的解釋是與人腦中的恐懼懲戒神經迴路相關:生存是人的最基本本能,而生命是脆弱的,很多事情、因素都時刻可以威脅到人的生命,於是人產生出對於這些危險因素的恐懼來警告自己,遠離這些危險。同時會伴有各種不良情緒體驗,這個恐懼懲戒系統目前所知牽涉尾狀核和杏仁核。


為什麼站在高處的時候會有跳下去的衝動?


這個系統涉及幾個感覺體系,這些體系屬於人類進化而來的本能反應,反應敏捷,而且不受大腦皮層意識的控制。相反,大腦皮層主導的意識反應,由於需要接受傳入神經信號,經過分析和綜合最終才能做出「理性」判斷和反應,不僅反應相對緩慢,而且還受到諸如學習、經驗和自身反應能力的制約,因此意識反應明顯滯後於本能反應。


正常情況下,這兩套系統可以很好的協同調控人體的行為反應。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尤其是當人處在高危狀態下,人首先受本能反應的控制,片刻後才有可能正確理解所處的狀況並做出理性判斷。個人這種稍嫌遲緩的感知判斷系統可以導致對於安全信號警示(就HPP現象而言,「爬那麼高,掉下去會摔死,快下來」)誤判為「死的衝動」(「爬那麼高,找死啊」)——就這樣,HPP現象產生了。


對於具有焦慮高敏性、有自殺意向或抑鬱等其他負面情緒反應的人而言,他們的高敏感特質使得更容易產生這種認知誤判,也就更容易產生和經歷HPP。


為什麼站在高處的時候會有跳下去的衝動?


我們不妨設想如下場景:假想一個具有高焦慮靈敏度的人,斜靠在高樓陽台、或者處在高橋或建築物頂部邊緣向下俯瞰,這時所獲得的有關下面物體的視覺信息是「變形」的,與身體其他感官系統信息不協調,就如同暈車暈船的發生機制一樣,可以誘發人體發生類似暈車反應的身體反應,表現為包括眩暈、噁心嘔吐、出汗、心慌等癥狀(這也是恐高症的發生機制);加之經驗告訴他,從如此高度跌落必死無疑,這樣就產生巨大恐懼以警示危險並告誡趕快遠離危險。


但是,事實上,等到你的理性告訴你說,還隔著陽台防護設備或者堅固的玻璃窗,或者離能造成跌落的邊緣尚有一定距離,實際所處是安全的之前,身體反應已經形成。


簡單一句話來說,也正如研究者發表的論文標題所申明的:HPP現象這種跳的衝動,事實上是在強化人生存的本能(An urge to jump affirms the urge to live)。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8種健康食物,讓你跑得更快?
十種致命動物疾病,埃博拉排第一?
俄羅斯軍隊的伙食怎麼樣?
花粉過敏,到底什麼在搗鬼?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人站在高處會有想跳下去的衝動?
為什麼高處往下看會有跳下去的衝動
為什麼人站在高處總有想跳下去的衝動?
如果沿著地球直徑打個洞,跳下去會發生什麼
看看人們在世界上最危險的魔鬼池,你,有膽量跳下去嗎?
當他們跳下去的時候,我的整個心都懸起來了,不過繼續看下去,整個過程太美妙了!
傻狗從陽台上跳下去了,半條命都沒有了,看這樣的它心都碎了!
看起來沒什麼不同的游泳池,當想跳下去時才發現被騙了
將軍在跳下去之前的這一瞬間,已經抱定了死的信念
從500米高的樓頂往下看,一瞬間你想跳下去,這是怎麼回事?
二哈從床上跳下去,大叫一聲,把牙給撞掉了
搞笑漫畫:在1億層高的樓頂上跳下去,會摔死嗎?
如果螞蟻從飛機上跳下去,會摔死?
妹紙這麼跳下去有點浪費資源哦,讓哥玩會先!
自從後院多了個魚池,沒想到金毛跳下去做這事,弄得魚好尷尬
這位上將說,蔣介石一定要我去台灣,我就在飛機上跳下去
和這種人一起生活,還不如自己挖個坑跳下去
失而復得的辦法是跟著跳下去,馬止不住地流淚了
搞笑圖:他跳下去會怎麼樣?不敢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