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惡搞?
話不多說
先來看一段視頻截圖(沒看過視頻的可以百度看看)
看完這個惡搞視頻,二扔和大家一樣笑得前俯後仰……這個梗來自於哪裡?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嗎,這是小羋月和羋姝初次見面時玩耍的一個遊戲,沒想到後來竟成為一句令人唏噓的話語。
儘管二扔並沒有看到過視頻中的這個片段,但幾乎可以判斷,這段視頻有一半是被後期加工惡搞的。那什麼是惡搞呢?
名詞解釋
惡搞,原意指出於惡意的搞笑,現在指在已有資源(如新聞圖片、文藝作品)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原來的格調和氣氛大變,包含各種搞笑犯貧元素,同時,新作和原作的對比往往能增強搞笑程度。(來自百度百科)
由於「惡搞文化」的流行,人們在社會學、倫理學、教育學以及法學等學科視角下對其展開了深入細緻的探討。在這種社會現象的背後,其實是有其心理的根源。研究在這個文化後面的根源,將有助大家更加深刻理解這樣的流行文化,進而是社會現象。
集體狂歡心理
網路的集體狂歡是網路行為的價值取向與網民的興趣、情感、認知傾向性等個人的心理需求相契合而產生的結果。隨著時代發展,國家的經濟文化水平正在極速提高,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生活壓力。而惡搞恰巧彌補了這方面壓力的釋放。平時「正兒八經」的電影電視劇,以及無法適應人們對多樣化文化的需求。這些「正劇」通過被加工,似乎變得更加有趣歡樂,在這種加工中讓大家找到了釋放的感覺。
從眾心理與標新立異
我們大五人格微信公眾號對從眾心理曾有過多次的介紹。許多社會現象的造成其實都起源於「從眾心理」,也就是人們對流行的追求。惡搞文化最開始是出於部分不願意隨波逐流的人群,將一些傳統資訊重新解構,變成一種獨特創新的文化。但是隨著這樣標新立異的人越來越多,標新立異似乎也變成了「從眾」。
自我實現心理
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由於網路傳播快,成本低,許多普通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網路世界佔據一個角落,成為「網紅」。比如之前的芙蓉姐姐靠秀身材,鳳姐靠徵婚,滑板鞋靠雷人……各種普通人使用「出位」的方式,迅速在網路世界獲得關注,獲得自我實現。
碎片化時間消化
惡搞文化具有快餐化的特點。在大家印象中,看到的惡搞視頻、段子、漫畫,多以簡短、碎片化的特點為主。比如上個廁所,比如吃個午飯,比如約會等人等等碎片時間。在短暫的時間中無法從事連續性強或是難度比較高的一些活動,閱讀簡短的「惡搞文化」也是許多人打發時間的好方法。
結語
總之,二扔對「惡搞文化」還是持非常開放的態度,畢竟它不僅有趣,具有創意,還能幫大家釋放壓力,何樂不為?只不過在惡搞的同時,還是保留底線,畢竟有些惡搞過度,特別是針對個人的惡搞,也可能傷害到話題者本身。
文章首發自微信平台「大五人格」(ID:the_bigfive)
作者:二扔
轉載請註明出處
愛吃生海鮮?小心寄生蟲
禽流感是從哪裡來?
首個能發電的反應堆只點亮了4個燈泡?
※曖昧是什麼?
※什麼是淫祀?
※愛是什麼?
※這是什麼魚?
※他為什麼這麼問呢?是因為佔有慾嗎?
※這是為什麼?痛風為什麼要忌海鮮?
※什麼性格得什麼病?這也有關係!
※斷舍離是什麼?收納是什麼?他不想懂!
※妹子做的什麼啊?怎麼看著這麼邪惡呀
※人性最大的「惡」是什麼?
※為什麼你過得這麼難?就是因為脾虛
※你吃的是什麼肉?
※三體是什麼,你真懂嗎?
※是什麼讓一件事情好笑?
※「積食」是什麼鬼?
※壟斷是種什麼「癌」?
※什麼是轉基因食品呢?看專家是如何解讀的
※什麼是哈士奇?就是睡覺也能這麼搞笑的狗狗!
※會是什麼感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