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陽:美教之道 一張一弛
《中國美術報》第022期 封面
楊曉陽訪談
美教之道 一張一弛
楊曉陽談中國高校美術教育
胡立輝
中國高校美術教育已經進了一大步
中國美術報:作為曾經國內美術學院中最年輕,歷時最長,同時也是「提問題最多」的院長,自1994年挑起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的擔子,您以執行者的身份,敢為人先的大膽批判與重構,開創性地提出了「大美術」「大美院」「大寫意」的高等美術教育思想和「一人一品」等五項要求。現今您雖然已從高校教育體系轉到畫院體系,卻始終堅守育人的職責,但似乎也是這樣一種身份讓您更能夠以旁觀者的眼光去審視當下的高校美術教育問題。
楊曉陽:的確如此。1994年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大發展、大擴招的試點年,我所在的西安美術學院,作為教育部首批擴招的試點單位,在當時遇上了這樣一個現實的任務。另外,實際到1994年,我也已經在美術學院學習、工作了15年,這個過程中,我不斷站在中西兩種文化對比和高校教育體系上去思考,發現當時中國的美術學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發展模式整個複製了西方的美術學院,包括學校的規模,教師的配置、知識結構,教學的課程安排,對學生的要求,培養目標等等,都是西化的標準。
然而,中國傳統的美術教育自古以來是以師徒授受的方式進行,即師徒制,它與西方美術學院的教學方式及對學生的培養要求迥異。並且中國繪畫的傳承,還要強調的是「功夫在畫外」,意指畫家應具備全面的修養,甚至畫外的功夫要大於畫內,但西方的美院教育中,並沒有這方面的內容。由此,我當時提出了「大美術」「大美院」「大寫意」這一完整的美術教育思想體系。
第一,「大美術」解決中國美術教育的內容問題。「眼目所及,無非美術」,主要針對當時美院「國油版雕」單調的學科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對美術的多元需求間的矛盾。由此拓展美術教育的學科,擴大專業,社會需要的、跟美術相關的所有專業,美院都應關注和研究。
第二,「大美院」解決中國特色美術教育的規模和形式問題。上世紀90年代,國內只有八大美院,我當時預想,50年以後,中國像紐約、巴黎、倫敦這樣規模的城市,都應該有50所教授美術的專業教學單位,結果現在,中國不但有八大美院,還有八大藝術學院,同時,一千多所綜合性大學裡面,也都設置了美術學院。
此外,美院學生數量也從當時的二三百,擴大到五千至一萬五千人次的規模。很多美術學院,參照這一思想,迅速擴大了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大美院的願景不到20年就實現了。我提出大美術、大美院的初始,反對的聲音很大,而現在看來,大美術、大美院,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第三,「大寫意」解決中國特色美術教育的精神性問題。當時學界對我提出的「大寫意」有一種誤讀,認為它只是國畫的一個畫種,而美院的教學絕不能局限其中。實際這與我所講的「大寫意」存在狹義和廣義上的區別。我講的「大寫意」已經從畫種的操作層面,延展到了哲學層面,即所有藝術的最高追求,應該是寫意,而非寫形。它不是表現技術,而是表現思想。因此,「大寫意」是一種觀念、一種精神,是美術教育最高的理想追求。習主席在2013年和2014年兩次提到中國「寫意」,「寫意」已越來越被學界和全社會所認識。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美術教育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三句話正確的導向性。我認為,中國當下的美術教育,比改革開放前進了一大步,我們的美術教育已經關注到這個世界的潮流和我們這個時代的需要,普通生活中間的美術也受到全社會的重視。
中國美術報:有學者曾指出,中國美術教育經歷百年的發展,創造了巨大成就,也留下許多的經驗教訓。「藝」與「術」的「分」與「合」便是經驗和教訓之一,而西化的美術教育模式正是這其中的關鍵。您實踐的這些創新性的理念和舉措,在今天看來,確乎依然有其築基性、前瞻性。
中國高等教育離教育大國還有差距
中國美術報:現在國內的高等教育體系中,藝術類院系的設置已經常態化,但很多高校的美術教育呈現出了單一化的趨向。當年是基於規模太小的現實情況而擴攤子,那麼,您認為這一規模發展到今天,會否過猶不及?就中國當下的需求而言,我們需要這麼多的藝術類院校嗎?
楊曉陽:我的觀點是不但要隨著中國教育的更加普及而發展,還需要更多。1994年擴招的時候,大家覺得非常好,一部分缺乏藝術教育,但對文化藝術在生活中作用認識得比較超前的人,感覺終於遇到了難得的時機,但是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大家又覺得是不是藝術教育已經泛濫了、飽和了?其實不然。首先,中國的受高等教育人口和總人口的比例相較世界上很多國家,仍屬於落後狀態。發達國家總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高達90%,而這一數字,當時在中國只有5%,就在1994年4倍擴招之後,適齡人口也才僅僅達到20%。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中,受過藝術教育的人口比例就更是微乎其微了。所以,在這樣的數據下,我們應該繼續發展高等教育。在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增加的同時,跟進高校藝術教育,使藝術教育能夠成為公民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
經濟發展了,人對文化藝術的要求,尤其對美的需求就特別突出。但更為突出的問題是,設計師哪裡來,師資哪裡來。所以,目前不是培養的學生多了,是培養的還非常少,大家對它的認識,包括畢業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還很有限。例如,雖然學生從美院畢業了,他沒有當畫家,但他是不是就能夠當一名合格的實用美術家,也未見得。不能夠隨機應變、放下架子,為社會做一些基礎美術工作的畢業生大有人在,也即因此才出現了美術類畢業生大量改行的現象。
同時,美術學院擴大了以後,美術教育的基礎要求就降得很低。比如說,很多綜合類院校的美術學院教育還只停留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創作而言,甚至可能還未起步,學生就已經畢業了。此外,也有一些師資水平薄弱的問題存在。但我們總不能因噎廢食,或者為了保證數量,就不去擴大生源和辦學規模。其實在這中間還有一個互相促進的關係:畢業的學生多了,社會影響就會大,以此反哺學校的招生,學校辦出規模了,它逐漸會去考慮從數量到質量的提高。
中國美術報:談到高校美術教育成果和水平的問題,您曾說中國改革開放30年濃縮了西方兩百年的歷史,經濟可以借用科技成果迎頭趕上,但是文化的發展是需要慢慢滋養的。中國的藝術,要通過30年的時間培養自己新的面貌,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補課。那麼,這個課到了高等美術教育階段,如何去補?
楊曉陽:是的,科學的建設可以直接借鑒科學的成果,但對於人文、社科、文化、藝術這些方面就比較難,它不是拿一個現成的數學、物理公式就能得出的結果。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就中國而論又是一個特別的現象,本身人口眾多,層次又非常豐富,但論平均人口素質,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差得遠,所以,對於這樣一個複雜國度,堅持承繼凸顯中國傳統就顯得尤為重要。
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並行 堅持「一人一品」
中國美術報:剛才您也講到「功夫在畫外」的問題,著名教育家梅貽琦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時,曾系統地提出「通才教育」的主張,強調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相對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藝術大家而言,今天的學生有了更為多元和宏闊的視野路徑,但在人文藝術的觸類旁通方面,卻呈現出顯而易見的不足,如何看待這一問題?這實際也提出了高校藝術人才培養的定位問題,您如何理解?
楊曉陽:社會處在轉型期間,大家無所適從,沒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定力,就容易迷失方向,在這個中間,真功夫就不容易顯示出來。梅貽琦也曾說過大學可以無大樓,但不可無大師。我認為,就中國的高校美術教育而言,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應該並行,大學要有大樓,也要有大師。就像中國國家畫院,現在不但要聚集全國的藝術精英,還要吸收全世界的藝術人才加入,顯示出一個大國畫院的格局。就藝術人才而言,「功夫在畫外」是比較高的要求,還要根據每一個人的個體情況,或堅持個性,或海納百川,可以中西融通,也可以堅持國學。我提倡「一人一品」,每個人要有自己的品牌,每一個品牌都應該有自己的品位,不一定都大而全。但無論選擇哪一個方向,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儘快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環境中安靜下來。
中國美術報:那麼,研判今天的形勢,分析社會對藝術人才新的需求,您認為,當前高校美術教育發展上升的空間在哪裡?
楊曉陽:我認為,美術高校應該在三個方面進行人才層次的提升:第一,創新型人才的提升。這要求美院要有一部分精英師資隊伍,他們作為這個時代的美術先鋒,要具備理論創新、概念創新,以及美學和哲學層面上的創新能力;第二,美術創作型人才的提升;第三,美術普及型人才的提升。
此外,中國高校美術教育,關鍵還在於教師。現在美院有很多教師除了教學之外,幾乎很少創作,借口說我們是教授,不是畫家。我希望美院的教師更趨全面,能夠兼具理論與創作的雙重素養。如果說,好的畫家能夠加入到美術教育的行列,美術教育行業的教授也是好畫家,以此,對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起到主流的影響,美術學院才能大有可為。
總之,我認為,目前中國美術教育總的情況是它比較開放,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堅持精品意識,培養真正的人才。我們的美術教育,它總是要一張一馳的。現在規模和基礎已經構建,美術創作要從高原到高峰,美術教育更要出人才、出精品。
弘揚中國美術精神 彰顯中國美術氣派
關注美術前沿熱點 報道中外美術新聞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畫院
國內統一刊號:CN11-0292
國內郵發代號:1-171
海外發行代號:C9257官方微信:izgmsb
聯繫我們:zgmsbvip@163.com
徐水平:漢宣帝經略西域
藝術家孫滋溪先生於昨日去世,享年87歲
獻給母親的禮物 孝子畫家程正揆
※楊曉陽: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演員王茜華的畫家父親王自美,楊曉陽說:我自小就看他的畫!
※李佳明採訪畫家楊曉陽:與其比劃,不如筆畫
※楊曉陽「絲綢之路」專題展爆棚中國美術館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楊曉陽書法手跡欣賞
※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以大胸襟,畫「大寫意」
※「絲綢之路——從寫實到寫意」楊曉陽美術作品展
※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讓意識在一種更闊大的境界里,自由地流動!
※回溯楊曉陽絲綢之路創作30年
※楊曉陽個展引發觀展熱潮
※「絲綢之路——從寫實到寫意」 楊曉陽美術作品暨創作文獻展巡展成都站揭幕
※創作者不能在「高原」定居——楊曉陽與創研班學員一起「做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