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會傾聽?
我們都想要被人聽見,想要被人理解。當我們全身心投入一段關係中,與對方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擔憂、快樂、麻煩,我們需要對方全心全意的關注。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對方在聽我們說話的時候不會玩著手機或看著電視。他們的注意力沒有被其他事分散掉。他們不會打斷我們,不會評價我們,不會催促我們,他們只是安靜的、耐心的傾聽我們所說的。
但是我們很多人並不善於傾聽。因為,正如事實所證明,傾聽確實不易。傾聽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或性格,而是需要花心思的技巧。
正如精神科博士Michael P. Nichols在《消失的傾聽藝術:學會傾聽可以增進關係》一書中所寫的,誠摯的、關切的傾聽「需要以無私的態度,努力剋制自己。要做到認真傾聽,我們必須忘掉自己,將自己代入對方的需要,關注他們所關注的。」
當我們仔細傾聽,並不只是獲取信息,還「見證對方的經歷」。Nichols是威廉瑪麗學院的精神科教授、臨床醫學家,他說,我們由衷的對他們感興趣,暫時放下自己的事,停下來不去想自己想要說的話。
「至少在短期內,傾聽是單向的關係。」
《消失的傾聽藝術》一書有許多重要的(也是令人驚訝的)關於傾聽的見解、真實的故事、案例剖析和可行的練習。這很重要,因為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表現出同理心、支持意願,但是所做行為卻並非如此。
以下是書中所寫的三個小技巧。
別把同情和同理混為一談
有時候我們表達關心的程度太過誇大,比如「哦,真糟糕!!!」。我們以為這只是同情。但是正如Nichols寫道:「表現出不幸和傾聽不是一回事。」過分誇張的回應會顯得假惺惺、居高臨下。
Nichols這樣介紹同情和同理的區別:「同情的範圍更窄,作用也更有限。同情意味著同樣的感受,而不求理解。同理則不同,正如許多人所想的,同理是與之同憂、同贊、同樂,一起滔滔不絕,互相撫慰,或互相鼓勵。同理意味著理解。」
適時寬慰
當愛人害怕、悲傷或低落,我們自然想要去寬慰他/她。沒人喜歡眼睜睜看著朋友或家人處於痛苦中。但是對於能量外泄的人們,寬慰會讓他們感到被人看輕。
Nichols寫道:「很多失敗的傾聽,就是告訴人們不要這樣想。」
當你傾聽人們的苦惱和痛苦,表達出你很重視他們即可。
當然,有時候人們確實需要寬慰。Nichols說,例如你對剛理的髮型不滿意,你的朋友說「沒事,挺好的。」,再比如你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對此感到很沮喪,此時有人列出你所有的出彩的事兒,你會感覺好得多。
我們很難分辨出人們什麼時候需要傾聽,什麼時候需要寬慰。Nichols說:「自我懷疑、擔憂、或糾結於某個問題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此類的內容說的越多,他越有可能需要寬慰。傾訴中表達的感受越強烈,他需要被傾聽、被理解的可能性越大。」
如果你不確定呢?「如有疑慮,傾聽即可。」
別急著假設
我們會假設對方下一步要說什麼,然後直接跳到論斷上。我們會打斷別人,幫他們說。我們會說「哦,我知道!」或者是「我也是!」或者是「我討厭這種事。」諸如此類。
我們這樣做是處於好意,想表達善意,但是對方卻會覺得我們並沒有在聽。
再說一遍,好的傾聽,其核心是同理。同理需要兩件事:首先需要敞開心扉,像「電影觀眾一樣,將自己沉入電影中,和角色共進退。」——Nichols寫道。第二點是「從感知轉換到思考。他/她在說什麼,什麼意思,他/她的感受是什麼?」
不要只是想當然以為自己能理解對方的感受——即使你曾有相似的情況,也要去問。舉個例子,旅行令你精疲力竭,但你的伴侶卻未必感到疲累。也有可能你的伴侶也覺得很疲累,但是出於其他的原因。
Mochols寫道,同理的開放,「根本上來說,就是發現他人的內心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
下次再傾聽朋友或家人的時候,帶著接受的態度,不要試圖改變他們的想法,試著去理解,看看他們的生活究竟怎麼了。
(譯者:何靜雅)
不吃主食就能減肥嗎?
「技術宅」們為什麼要鼓搗出計算機病毒?
未來我們的糧食夠吃嗎?
飛機仍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如何學會自愛?
※學會互相傾聽
※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如何「爭」與「讓」!
※如何學會填詞
※如何暴瘦下來?你要學會怎麼吃!
※如何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狗狗是如何學會滑翔的?
※愛笑的寶寶就會越聰明,但是你要學會如何逗笑他?
※學會愛情的第一步,學會傾聽
※怎樣學會拒絕?
※為什麼說學會心理學你也能算命?
※學會傾聽,你會發現世界很美
※想學會撩妹,你得先學會放棄
※如果你想幫助朋友請先學會傾聽、提問、引導
※學會如何望診,保健不求人!
※你們還會去參加同學會嗎?
※你真的學會如何洗粉撲了嗎?
※對於初學者,該如何學會用身體揮杆!
※如何判斷對方是不是喜歡你?學會這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