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舟曾經不願與尹瘦石「以畫換壺」
顧景舟一生惜壺如命,並不是因為他做的壺太值錢,而是因為,做一把壺太不容易。
>
因了紫砂壺而得罪的人,在顧景舟的一生中太多了。「文革」期間,他的養子顧燮之下放農村。「知青辦」的領導放出口風,只要顧景舟肯送把壺來喝喝茶,可以讓燮之提前回城。但顧景舟就是不給。他認為,壺就是他的人格,他不可能拿它去做交易。後來,顧燮之一直在農村堅守,到最後一批知青回城,他才回到顧景舟身邊。
有一次,一位路過宜興的部級官員,在紫砂廠參觀了顧景舟的作品,專門上顧景舟家拜訪,言談之間,表現出對顧壺愛不釋手的樣子。當地陪同的領導很著急,悄悄對顧景舟說,顧輔導,能不能給首長一個面子?顧景舟面無表情,明確表示:顧某無壺可贈。最後搞得領導很狼狽。
還有一位當地的領導,通過當時紫砂工藝廠的頂頭上司——陶瓷公司,給廠里下達任務,要顧景舟趕製一把「雙線竹鼓壺」。開始顧景舟不知內情,開工後才知道,這把壺要送給某某——此人在顧景舟心中,很不待見。他心裡不情願,手裡突然就沒有了力氣,壺做到一半,就扔在套缸里。領導來催問,他說,還沒做好,最近身體不好,心情也欠佳。其時,顧景舟聲望已然如日中天,領導也無奈。這把沒有完工的壺坯,在套缸里一待就是17年。有一次,徒弟潘持平趁他心情好的時候,斗膽問了一句:顧輔導,套缸里的那把壺,怎麼還不完工啊?顧景舟立刻臉孔一板,「哼」一聲,隨它!
直到顧景舟去世,這把壺依然未完工。徒弟葛陶中回憶,壺的最後一道工序,是他代替完成的,其時,師傅已經不在了。他代其「收邊」的時候,想起與壺有關的往事,感慨萬千。壺底無印款。在顧景舟的一生中,這是唯一的一把無款之壺。葛陶中認為,無款壺,有骨氣,這是顧景舟的一把風骨之壺。它的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師傅的秉性,那就是,不向權勢低頭。
1
還有一次,全國首屆工藝美術大師評選。省里一位權貴,直接打電話給宜興紫砂工藝廠,說,顧景舟可以評,但是,要他送兩把茶壺來。如此直截了當的索要,令顧景舟十分反感,他把評選表格往抽屜里一扔,說,不參加了,讓別人評去!對於這次國家工藝大師的評選,陶瓷公司和紫砂工藝廠都不願失去機會,領導趕來做顧景舟的工作。好說歹說,顧景舟就是寸步不讓。他認為,靠送茶壺,即使評上,也不稀奇;此等做法,等於助長歪風邪氣,非君子所為。後來,省里某權貴表示,不送壺,就不給評。顧景舟呵呵一笑,要我送壺,除非玉石俱焚!最後,首屆大師評選,宜興紫砂居然榜上無名。
「交換」一詞,在顧景舟看來,與交易一樣,是厭惡的。一次,時任中國文聯執行副主席、宜興籍著名書畫家尹瘦石,託人給顧景舟送了一幅自己的畫。奔馬題材,畫上跋文,風趣生動,有「以畫換壺」之戲言。顧景舟看了,心中不悅,說,我的壺,從來不做交易,乃將畫擲之一旁。當時,他對尹瘦石還不太了解。尹公早年為毛澤東畫寫生像,年方23歲,一舉成名;與柳亞子在重慶主辦「柳詩尹畫聯展」,轟動陪都。
新中國成立後,他被打成右派,屢遭磨難。在文藝界,尹瘦石厚道、持重,口碑甚佳。他對家鄉宜興,感情特別深厚,將自己畢生的書畫以及收藏珍品,價值上億元,全部捐給了家鄉,一時成為美談。文人之間的唱和,都是我送你一個斗方,你贈我一個扇面。他景仰顧景舟這位老鄉,贈畫的意思,完全是投桃報李,作為一種藝術交流,而非商業性的「交換」。但顧景舟的語境里,對高官級別的人,持有特別的警惕。他不願意屈就、彎腰。壺,一直拖著不做,後來,聯繫人實在沒有面子,苦苦解釋。當顧景舟了解到尹瘦石的身世和為人,敬重之心頓生,便精心做了一把三足乳鼎壺,回贈於他。後來搬了新居,他還把尹畫掛在東牆上,以表示對這位鄉賢的尊重。
--------------------------------------------------------------------------------------------------------------
宜興紫砂泥知識普及烏泥類
※紫砂泰斗不止顧景舟,還有他們
※顧景舟經典石瓢壺型賞析
※你是不是也經常到處看見顧景舟款的壺?
※顧景舟紫砂壺的材質詳細解說,以及拍賣行情,看完必定了解紫砂壺
※顧景舟「五大石瓢」背後的傳奇故事
※壺藝泰斗顧景舟
※世界上最貴的五把顧景舟石瓢
※看顧景舟談供春壺的製作工具,難得遇見!
※「紫砂泰斗」「一代宗師」顧景舟作品:如意仿古壺
※「壺藝泰斗」顧景舟紫砂壺精品領先拍賣市場
※你知道顧景舟大師的紫砂壺,但你見過他的書法嗎?
※仿古壺——顧景舟 VS 邵大亨
※百家收藏精品推薦—顧景舟紫砂壺
※紫砂泰斗顧景舟生平的三大遺憾
※顧景舟的關門弟子:高振宇的紫砂壺之技與道
※顧景舟一生,都用了哪些印章?
※顧景舟大師的經典花貨茶具都在這裡
※顧景舟10把最貴的紫砂壺
※鳴彩藝術:近代紫砂大師,顧景舟紫砂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