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什麼是安慰劑效應?

什麼是安慰劑效應?

什麼是安慰劑效應?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E.L.Trudeau (1848-1915)


「有時能治癒,常常是緩解,總是去安慰。」對於醫學這個行當的臨床實踐,這句格言,常常被引用。即便人類最終能治癒所有疾病,但死亡恐怕仍然不可避免,那麼這句話也就永不過時。但是醫生要如何才能安慰病人?方法很多,但歷史上第一個將安慰劑( placebo ),安慰療法,引入醫學實踐的是18世紀的英國名醫William Cullen(1710–1790),他徹底轉換了placebo的詞義,將它從一個宗教辭彙轉義為醫學術語。如今,安慰劑一詞已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醫學辭彙之一。

將安慰劑(安慰療法)引入醫學實踐的Cullen,可能萬萬想不到,安慰劑(或安慰療法)在某種程度上而言,真的能治病!尤其是針對某些特定的疾病,安慰劑/療法能夠快速治癒或至少能極大地緩解病人的癥狀。這個神秘莫測的效應,被西方醫生正式確認後,動搖了已傳承數千年的西方傳統醫學的根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讓西方傳統醫學的醫生,成為治療的虛無主義者。他們轉換了自己的角色,成為安慰者,觀察者、分析者和實驗者。今天的醫學史家,通常把1801年,內科醫生海加思做的一個非常簡單的臨床試驗,視作人類第一次瞥見強大的安慰劑效應。


1801年,不知什麼原因,約翰·海加思(John Haygarth)突然想到,可以採用安慰療法做真實療法的對照。海加思所在的時代,有一種流行療法,醫生常使用一根金屬棍,緩解患者的各種痛苦,據說是因為金屬棍擁有神秘的電磁現象。海加思的對照,是一根偽裝成金屬的木棍,他萬分詫異地發現,金屬棍和木棍,這兩者緩解癥狀的效果沒什麼差別。海加思由此認識到,患者的期待會對疾病產生神奇而強大的影響。但遺憾的是,他沒有往前再走一步,想明白金屬棍的療效,恐怕和神秘莫測的電磁毫無關係,其表現出來的治療效果,同樣來自於患者熱切的期待。雖然他並沒有在論文中明確提出安慰劑效應一詞,但今天的醫學史家,通常會將這個詞追溯到他頭上。當然,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更讓人詫異的恐怕是,放根棍子在身上,無論是金屬的還是木頭的,怎麼可能緩解比如頭疼腦熱這些癥狀?那樣的話,他將成為先知,在醫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就這樣被海加思在幾乎完全無心中推倒,這個簡單地思想和變革(在臨床實驗中使用安慰對照組),拉開了傳統醫學向現代醫學演變的序幕。


自海加思後,不到一個世紀內,歐美的醫生們,慢慢地發現,以往認為有確切治療效果的藥物或者方法,似乎和安慰劑以及安慰療法,不相伯仲。這樣的流言在醫學界內部四處流傳,讓一些老權威發怒,也讓一些年輕的醫生產生了更加大逆不道的想法。有些膽大包天的醫生,乾脆放棄了一切治療,僅對患者做基本的護理和心理安慰。他們詫異地發現,許多本來認為必死無疑地疾病是可以自愈的。更讓人驚詫地是,簡單護理,不進行任何特殊的治療,死亡率反而下降了。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總有人會站出來對皇帝的新衣大喝一聲,壓根不存在什麼新衣!


1876年,哈佛教授愛德華· H·克拉克(Edward H. Clarke),出版了一本書——《美國百年醫學:1776-1876》。書中系統總結了許多疾病自愈的研究,並明確指出,只護理不「瞎」治療,患者通常更快恢復,或者死亡率下降。治療的面紗就此被無情地撕破,這本書徹底摧毀了,一個不知流傳了多少萬年的信念。生了病就得進行某種治療,無論是巫術還是藥物。這個頑強的理念,終於被徹底打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西方的醫生和患者已經習慣了,重護理輕治療。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西方的內科醫生們不再談論如何治療病人。醫生們開始轉換身份,成為安慰者、觀察者以及病理學家,將疾病仔細分類,統計死亡率,自愈需要的時間,研究患者的具體死因。據說,這段治療的虛無時期,也是西方醫學史上,醫患關係的黃金時期,醫生和患者的關係,是頗有人情味的幫助和安慰。當然,隨著現代醫學的崛起,醫生再次獲得了治療疾病的能力,這次是真的!

經歷過慘痛教訓的西方醫學界,今天,在擁有有史以來最強悍的藥物和治療手段之後,歐美醫學界對待治療的態度依然是慎重的。以父母們最心憂難耐的小兒腹瀉發燒這樣的疾病為例,在歐美,醫生會優先讓家長,進行簡單護理,注意觀察,不會輕易進行任何治療,除非真的需要。我們引進了現代醫學的技術,但是看看醫院裡壯觀的小兒集體輸液的壯觀景象(這不是用醫院想賺錢就能解釋的,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你就明白我們離現代醫學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微生物致病說的興起,公共衛生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健康水平。猶如一場大戲,在臨床治療陷入最絕望地深淵時,生物醫學的相關學科領域卻在迅猛發展(生物化學、生理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病理學等,就是醫學生學得最痛苦的醫學基礎課),以青黴素為代表的藥物彷彿從天而降,它們裡應外合地顛覆了傳統醫學,現代醫學就此誕生!從此醫學也像數學以及其它自然科學一樣,可以跨越國家和文明的界限,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至少對地球上的人類而言,是這樣的。目前,以生物學為基礎的現代醫學迅猛發展,勢不可擋,我們終於有一線微弱的希望,回答先祖們早在數千年前就提出的關於生和死的終極問題。


現代藥物的研發已進入快車道,越來越多的疾病找到了真正有效的治療方法。而專業的急劇分化和分工,讓許多醫生遺忘了安慰劑效應或者不知道它到底有多麼強大。曾經親歷治療的虛無主義到治療的樂觀主義大變革的托馬斯?劉易斯(內科醫生、病理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在他知名的科普作品中說,由於過去的醫學史過於黑暗,如今的醫學教育傾向於忽略那段黑暗的歷史,也是導致醫學生們不把安慰劑效應當回事的原因之一。


但總有些人對這種神秘難測,捉摸不定的效應著迷。1955年,Beecher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出版了一本書,《強大的安慰劑》。這本書,推動FDA做出規定,任何臨床研究,在不違背倫理的情況下,一定要儘力排除安慰劑效應,以獲得真實特定的療效判斷。現在,任何臨床試驗,如果安慰劑試驗組沒有出現相應的癥狀改善或「治癒」,多數情況下,會被行家認定是作弊(篡改數據以便讓藥物看起來有效)。或者,這意味著試驗設計有重大缺陷,比如兩組病人情況相差過大,一組身強力壯一組老弱病殘。


現代醫學飛速前進,醫生和患者對治療的信心達到史上空前的高度。研究者發現,這種社會環境,非但沒有減弱安慰劑效應,反倒起到加成效果。當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者,飽嘗安慰劑效應的威力後(大多數新葯在臨床三期實驗的時候,被發現沒有真實的治療作用),其中一些乾脆轉向研究安慰劑效應本身。他們試圖探索,隱藏在安慰劑效應背後的心理機制,以及患者的身心是如何相互交互的?簡言之,心想為何就能事成。

要對安慰劑效應進行客觀研究,並非易事。因為,患者一旦知曉他們吃的是安慰劑,這種強大的效應就會消失,並且這種效應的強度,明顯地因人因病而異。研究中發現,醫生的態度,負面的表情,語言表達等都會產生強烈的干擾。這倒是解釋了,為何自古至今,從來不存在不自信的名醫。這些早期的研究,雖然並沒有讓我們理解安慰劑效應的機制,但它們推動了雙盲試驗在臨床研究中的廣泛推廣。如果醫生知道病人吃的是安慰劑,就很容易露餡,妨礙安慰劑效應的出現,以至於得不到或嚴重干擾客觀結果。更糟的是,還有可能出現反安慰劑效應,讓病人的病情超乎尋常的惡化。為了儘可能屏蔽安慰劑效應,在臨床試驗中,不僅病人不能知道自己吃的是葯還是安慰劑,一線醫生也同樣不能知道。


由於安慰劑效應涉及到主觀認知和客觀現實之間的複雜交互,同時普遍存在的投桃報李心理機制,讓患者不由自主地「討好」殷切的治療者,給評價真實的安慰劑效應帶來巨大障礙。但腦成像技術的出現,以及對痛覺生理機制的深入了解。正在幫助我們理解,安慰劑是如何引發真實地鎮痛效果的。這涉及到大腦自身分泌地一系列內源鎮痛物質,如內啡肽、強啡肽和腦啡肽等。同時,當前的初步研究也發現,在涉及到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疾病(如糖尿病)時,安慰劑效應最弱。這或許就是中藥治療糖尿病,一定要摻入現代藥物的原因吧。因為,對於糖尿病,安慰劑效應不好用。


是否使用安慰劑,如何使用安慰劑,取決於特定國家或地區的醫療傳統。或許,有一天在針對某些特定的疾病時,醫學界會謹慎地再次推薦安慰劑治療法,尤其在抑鬱症治療的初期。數年前,針對全美醫生的一個調查顯示,許多醫生承認他們會對病人使用安慰劑,尤其是當他們懷疑患者是疑病症時,更是如此(通常是維生素片,下次你去醫院,醫生給你開這個,九成的可能是他覺得你沒什麼毛病。)。如果糖丸就能很好的緩解癥狀(患者自述的疼痛、疲憊等),那自然就不需要使用真實的藥物。但這種做法,頗有爭議,因為安慰劑效應對癥狀的掩蓋,有可能耽誤一些嚴重疾病的早期預兆。


一些研究者認為,每年藥房出售的1/3藥物,實際上可以使用糖丸安慰劑替代,這可以節省大筆醫療費用的同時讓副作用降到最低。然而這其中蘊藏的風險以及倫理難題,恐怕永遠也克服不了。在臨床上推薦使用安慰劑,有一個跨不過去的倫理難題,在特定治療而非實驗的情況下,不告知病人服用的是安慰劑,就違背了病人的知情權。但是,安慰劑效應的微妙之處在於,病人必須相信自己服用的是有特別效果的藥物,而不是糖丸!一旦病人知曉服用的是糖丸,那就不太可能出現治療效果。這個悖論,讓那些試圖將安慰劑效應引入臨床實踐的研究者,找不到兩全之法,即誠實還要保住安慰劑效應。


(作者:三思逍遙)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饒毅談「色」:眼見不一定為實?
男性易造謠,女性易傳謠?
您可能感興趣

安慰劑效應的反面效應是什麼?
反安慰劑效應是怎樣的?它會致命嗎?
被渣?因為你總是騙自己!(安慰劑效應)
你所不了解的「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嫌貧愛富?
神奇的安慰劑效應
什麼是營銷安慰劑效應?你被營銷了么?
安慰劑效應對寵物可能也有效
神奇的謊言——安慰劑效應
牡蠣是催情劑?或許只是安慰劑
你會安慰女孩嗎?你平時是怎麼安慰的?
怎樣安慰人最有效?
謎之安慰劑效應:明知被騙,也能起作用
所謂「頭腦訓練」基本就是安慰劑效應
怎麼安慰人才最有效?
女孩不開心應該怎麼安慰她?
喝蜂蜜水解酒那是自我安慰, 喝酒時應如何保肝呢?
這何嘗不是安慰
神准占卜|現在你最需要什麼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