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聽首歌就能「皮膚高潮」?
當你聽著某一首好歌的時候,有沒有過一種感覺——突然間脊椎從頭到尾一激靈?或者突然間手臂肩膀起了雞皮疙瘩?
這種體驗被稱為「戰慄感」,這是一個意為「審美冷顫」的法語術語,代表著一種如潮般一陣陣在你皮膚上遊走的快感。有的研究者甚至將其稱為「皮膚高潮」。
聆聽動人心弦的音樂是觸發「戰慄感」最常見的誘因,但有的人可能在欣賞一幅繪畫佳作、觀看電影中格外感人一幕或者是與他人進行肢體接觸時感受到這股「戰慄感」。研究表明,大約三分之二的人口都能感受到「戰慄感」,而新聞網站Reddit上喜歡「戰慄」的用戶甚至創建了一個專門的網頁,來分享其最愛的引發「戰慄感」媒介。然而為什麼有些人能感受到「戰慄感」而其他人不能呢?
是什麼導致了這種伴著冷顫的興奮感?
科學家們正在努力解鎖「戰慄感」現象背後的秘密。過去五十年來的大量研究表明,「戰慄感」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我們對身邊環境中意外刺激(尤其是音樂)做出的情緒上的反應。
一段樂章所包含的出人意料的音調、突變的音量或者突入的一段感人獨奏往往會觸發「戰慄感」,因為這些因素以一種積極的方式遠遠超出了聽眾的預期,這就好像在2009年,籍籍無名的蘇珊大媽(Susan Boyle)在英國達人秀(Britain』s Got Talent)上首次登台時造成轟動那般。
當一名小提琴獨奏家演奏著一段格外感人的樂章、營造出一段美妙的高音的時候,聽眾很可能會為這一高潮時刻感到心潮澎湃,為目睹如此難駕馭的曲子得以被成功呈現而倍感興奮。
然而科學上首先需要得出解釋的是為何這種興奮感會讓人起雞皮疙瘩。
有些科學家認為雞皮疙瘩是我們遠古多毛的祖先進化過程中遺留的產物。我們的祖先通過在皮膚表面和毛髮間形成一個儲存熱量的吸熱層來為自己保暖。突發氣溫變化(比如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突然被一股冷風吹到)後產生的雞皮疙瘩會讓毛髮暫時豎起而後倒伏,對這一保溫層進行「重置」。
圖:為何一首歌和一陣涼爽的微風會導致同樣的生理反應?
自從人類發明衣服之後,我們越發不需要這種吸熱層了。然而這一生理結構被保留了下來,而且可能被轉接到另一功能上了:在受到藝術佳作或自然美景帶來的的情感刺激時產生「審美冷顫」。
關於「戰慄感」普遍性具體數值的研究大有分歧,有研究表明總人口的55%到86%之間的都可能體驗到這一現象。
就皮膚如何對音樂做出反應進行監測
我們預測,如果一個人更沉浸於傾聽某段音樂,那麼他/她會因為對音樂中的刺激關注更多而有更大可能性體驗到「戰慄感」。而且我們懷疑,一個人是否會沉浸於傾聽某段音樂首先是由他/她的個性類型決定的。
為驗證這一假設,一項實驗中,參與者們被一些專用器材鏈接到到一台儀器上。該儀器用於檢測皮膚對電流的反應,檢測目的是記錄人們被生理上「喚醒」時皮膚電阻的變化。
然後參與者們受邀聆聽幾首樂曲,同時實驗助理員們就他們對音樂的反應進行著實時監測。
研究所選樂曲樣本包括:
巴赫(Bach)《約翰受難曲》(St. John』s Passion):第一部分—「主啊,我們的主人」(Herr, unser Herrscher)的頭2分11秒
肖邦(Chopin)《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Piano Concerto No. 1: II)的頭2分18秒
空中補給合唱團(Air Supply)慢搖滾樂曲《Making Love Out of Nothing At All》的頭53秒
范吉利斯(Vangelis)《火星神話:第六樂章》的頭3分21秒
漢斯·季默(Hans Zimmer)《龜大師飛升》(Oogway Ascends)的頭2分鐘
每段樂曲都含有至少一段已知可能導致聽眾「戰慄感」的激動時刻(有幾段以往研究中用過)。比如說巴赫的樂曲,頭80秒由管弦樂隊營造出來的緊張氣氛因合唱團的加入得以釋放—這就是格外能引發「戰慄感」的時刻。
參與者們聆聽這些樂曲的時候,實驗室助理員們請他們通過按下一個小按鈕來反映自己的體驗,為每一時段創造一份暫時記錄。
然後,通過將這些數據與參與者們已完成的生理檢測及人格測試進行對比,該實驗首次得以得出一些有關為何某些聽眾會比其他人更頻繁地體驗到「戰慄感」的結論。
圖表:本圖表展現的是實驗室中一名聽眾的反應狀況。圖表裡每條線的峰值都代表著參與者在認知上或者情感上被音樂格外強烈地「喚醒」了。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代表興奮的峰值都恰好對應著參與者彙報的其因音樂帶來 「戰慄感」反應的時間點。這名參與者在一項名為「經驗開放性」的人格特徵測試上得分很高。
個性速配扮演的角色
人格測試結果表明,能體驗到「戰慄感」的聽眾同時在一項名為「經驗開放性」的人格特徵測試上得分也很高。
研究表明,擁有這一特徵的人往往有著積極的想像力,能欣賞自然與美。他們尋求新鮮體驗,深刻反映自身感受,並且熱愛生活中的變化。
這一特徵的某些方面體現在內在情緒上(偏好,對美的欣賞),而另一些則表現在認知領域(想像力,求知慾)。
由於以往的研究已經將「經驗的開放性」與「戰慄感」聯繫在了一起,大部分研究者得出結論認定聽眾體驗到的「戰慄感」是由其對音樂深刻的情感反應導致的。
與之相反,這項研究結果顯示,是「經驗的開放性」在認知領域的組成部分,如對音樂的展開做出心理預期或對音樂意象進行想像(一種加工音樂並把聽和幻想結合起來的方法),而非情感部分在更大程度上與「戰慄感」有聯繫。
這些成果近期已在《音樂心理學》雜誌上發表。成果表明,理性地沉浸在音樂中的人們可能會比其他人更頻繁、更強烈地體驗到「戰慄感」。
如果你是能感受到「戰慄感」的幸運一份子,那麼你可以看看Reddit網站。經其「戰慄感」組群鑒定,Lady Gaga在2016年美國橄欖球超級盃大賽上演唱的美國國歌以及一份粉絲自製的星戰三部曲精彩預告都格外能讓你打起冷顫來。
骨頭的故事,你知道嗎?
你會看藥品說明書你會看嗎?
※這首歌,有膽你就聽聽!
※我就不明白了,想聽首歌怎麼這麼難?
※有膽就聽聽這首歌,太好聽了!聽嗨了!
※你能聽懂《浮誇》這首歌嗎?
※只有性感的男人才能聽懂這首歌|加料
※聽這首歌,你想起了誰?
※心情不好,那就聽聽這首歌吧!
※能聽懂這首歌,你的英語聽力絕對滿分!
※有沒有一首歌,能讓你一直單曲循環聽到忘乎所以!
※有沒有一首歌,讓你只聽前奏就想起TA?
※哪首歌的哪句歌詞最能打動你?
※一聽到這首歌,我就想跳舞
※這首歌你別聽,聽了會心疼
※聽到這首歌,我就想吃掉你
※誰說,眼淚都是苦的呢,有首歌不就是叫「快樂眼淚」
※搞笑段子:能用一首歌來形容你的愛情么?
※有沒有這樣一首歌,聽到它你就會想起NBA?
※聽完這首歌,我對愛情又有了新的理解……
※這首歌唱的太好,聽了令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