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清談誤國還是順勢而為?
2016-06-18 糖小晚 時拾史事
我最喜歡的大司馬桓溫北伐時見中土戰火燎原,曾登樓而嘆,說:「遂使神州陸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他所批評的王夷甫,即是魏晉南北朝時有名的清談家王衍。《晉書》里對王衍的評價與桓溫出奇的一致,以至於後世對他的評價也大多是「清談誤國」四個字。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面臨與兩晉相似的南北分裂時,曾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可見後人對王衍的評價,實在不高。然而大凡一面倒的評價,或褒或貶,總會讓人覺得不那麼真實,更何況三國後期清談之風已盛,導致西晉衰亡的八王之亂,更多的是司馬家內訌,於王衍而言,誤國責任幾何,倒是個頗值得玩味考究的問題。
>
琅琊王氏譜系
王衍,字夷甫,琅邪郡臨沂縣(今山東臨沂北)人。很多人知道琅琊王氏,大概是因為這個家族在東晉時佔有極重要的政治地位,門生子弟遍布朝野,不僅與陳郡謝氏並稱「王謝」,更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然而相較於後起的陳郡謝氏而言,琅琊王氏可謂是簪纓世家,往上據說可追溯到春秋周靈王時的太子晉,而至魏晉近千年的時間裡,這個家族也是人才輩出。其中聲名最顯赫的,當屬大秦名將王翦、王賁,和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鯉的王祥。王祥生於黃巾起義爆發的元和七年(公元184年),歷經東漢、曹魏、西晉三朝,官至曹魏司空、太尉,西晉太保、進爵為公。在經歷了諸多政治陰謀,朝野屠戮,改朝換代以後,八十五歲的王祥對世事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他給子孫後代留下遺言說:「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琅琊王氏原本就是儒學世家,以信、德、孝、悌、讓五者作為立身之本,也算正常;然而如果我們結合當時的政治局面,會發現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馬昭去世,司馬炎即晉王位,為自己登基做準備之前,曾頒布過六條選拔人才的標準:「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盡禮,三曰友於兄弟,四曰絜身勞謙,五曰信義可復,六曰學以為己」,除卻「忠」以外,其他的與王祥的遺囑何其相似。然而正是因為沒有固守這個「忠」字,王祥在魏晉動亂頻頻之時才能保全自己,在朝中名士泰半被殺的情況下得以安享晚年;也讓琅琊王氏審時度勢,不斷機變進取,「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最有聲望的家族。
王衍正是出身在這樣一個家族。他不僅出身顯赫,更是神情明秀,風姿詳雅,自幼便享有高名。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見到總角時候的王衍後,嗟嘆良久,說不知道什麼樣的人才能生出這樣一個寧馨兒,但將來誤天下蒼生的人,也未必不是他。《晉書》真假史料摻雜,大多評述不足為據,所謂後來誤蒼生之說,未必是當時的實情。然而根據王衍的為人處事,我們不妨對他的性格推測一二。他十四歲的時候去拜訪當時德高望重的羊祜,「申陳事狀,辭甚清辯...幼年無屈下之色」,然而羊祜對他的見解卻不以為然,大概還給了一些批評,王衍便「拂衣而起」。還有一次族中宴飲,王衍問其中一人:「之前托您辦的事,怎麼還不去辦呢?」這樣的責備惹怒了族人,舉起食盒扔在了他的臉上。王衍默然無語,盥洗完畢,整理好儀容後,拉著王導一起離開了。然而坐在牛車上的他,內心其實並不如表現出來的那麼平靜,終於忍不住一邊照鏡子一邊對王導說:「你看我的眼光,仍然在牛背之上」。僅僅從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王衍的心性極為驕傲,無法忍受他人對自己的批評指責,即便是自己錯了,也會立刻找出理由來為自己辯解——這也是後來他清談義理的時候,「有所不安,隨即改更,世號『口中雌黃』」的原因之一。
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因為邊關動亂頻頻,朝廷下詔要求推舉可以安邊的人才,尚書盧欽便推薦了「好論縱橫之術」的王衍為遼東太守。然而奇怪的是,十七歲的王衍卻拒絕了這次任職。《晉書》上的原文是,「不就,於是口不論世事,唯雅詠玄虛而已」,顯而易見地,王衍拒絕遼東太守的任職,並轉變為「口不論世事,唯雅詠玄虛而已」的因由被掩去了,到現在已不可考;也許是出於政治避禍,也許是因為害怕邊關動亂殃及性命,也許是其他無法言說的原因,我們無法得知在王衍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他從一個崇尚經世治國的人變成了一個不論世事的人,唯一能知道的是,那個好論縱橫之術的王衍,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被歷史抹去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那個終日以清談為要務,貪生怕死的王衍王夷甫。
魏晉清談之況
王衍雖然終日清談,但仍有一些不好不壞的政績。譬如出補元城令的時候,他「終日清談,而縣務亦理」。只是相較於他的政績而言,清談在仕途上給了他更大的助力。王衍容貌俊朗,皮膚白皙,「每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在崇尚形貌外表的魏晉人來看,宛若天人之姿;更何況,雖有信口雌黃之譏,但他明悟若神,善言妙理玄言,於《老子》《莊子》有一定的見解,因此朝野謂之「一世龍門」,而王衍也「累居顯職」,後進之士皆以他為楷模,稱其以為首,《晉書》中所說因為他的緣故,天下「矜高浮誕,遂成風俗焉」,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但如果我們再往深一點想,清談之興,起於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以郭泰郭林宗為始,「周旋清談閭閻」。但這種清談,其實更多的是「清議」,是對政治時事的委婉議論,與後來的魏晉清談,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到了曹魏正始年間,清談內容則為之一變。王弼、何晏等人對《老子》《莊子》《周易》有了新的見解,以為天地萬物生於無,進而崇尚以無為治天下,處人事,是為魏晉清談玄學的開始。而當時的大部分貴族子弟,譬如鍾會、夏侯玄、衛瓘、嵇康、阮籍、王戎、山濤等等,莫不參與其間,可見當時談玄風氣之盛,而阮籍更是被目為慕浮誕之宗主。但景元三年(公元262年),拒絕入仕的嵇康被殺。這件事令天下名士膽戰心驚,恐怕一個不小心就禍及自身,紛紛被迫出仕。向秀的為官經歷就帶著這樣濃重的悲劇意識。作為嵇康的好友,在其被殺後,他被迫入洛,歷任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然而他的內心畢竟是痛苦的,所以才會寫下那一篇著名的《思舊賦》,序中說,「余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後各以事見法...余逝將西邁,經其舊廬。於時日薄虞淵,寒冰凄然。鄰人有吹笛者,發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嘆」。這種悲劇意識不獨向秀所有,眾人的心態也發生了改變,企圖在出世入仕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所以清談的內容,又起了新的變化。另一方面,魏晉交替之際,作為實際當權者的司馬氏曾殺掉了高貴鄉公曹髦,以下克上,有違儒教大義,所以司馬炎即位之前雖然頒布了六條選拔人才的標準,隱隱有以儒教治國的想法,但終究未能成功,清談玄學漸漸成為主流。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以清談玄學為基礎,達到身名俱泰的目的,才是西晉士人最大的追求。
深諳王氏家風精髓的王衍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因此與其說是王衍帶動了整個時代的風氣,致使天下矜高浮誕,遂成風俗,不如說是王衍順勢而為,準確地把握住了時代的脈絡,達到了進官加爵的目的。這一點從他的婚姻也可得到些許證實。
當初拜訪羊祜的時候,雖然沒有得到本人的肯定,但王衍的從容鎮定,令眾人為之驚訝。國舅楊駿更是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然而楊駿素來名聲不好,也沒有什麼威望,王衍「恥之,遂陽狂自免」,裝瘋拒絕了這門婚事,後來娶了郭豫郭泰寧的女兒為妻。郭氏貪財又粗魯,即使已身處富貴,但仍命令家中奴婢在街上去擔糞。王衍的弟弟王澄看見了,規勸自己的嫂嫂,以為不可,結果郭氏大怒,抓住王澄就要用棍棒打他,王澄力爭而脫,爬牆逃走了。王衍對自己這個妻子也很無可奈何,好在郭氏很害怕當時的幽州刺史李陽,王衍規勸她的時候,常常恐嚇她說:「不僅我說這樣不行,李陽也說這樣不行」,郭氏這才稍微有所收斂。郭氏無疑是讓王衍感覺厭棄的,但他之所以願意娶她,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為她的身份。郭豫是郭配的次子,是賈充妻子廣城君郭槐的兄弟;而郭槐的兩個女兒,我們都很熟悉,一個是嫁給了魏晉美男子韓壽的賈午,另一個則是晉惠帝前期把持政局的皇后賈南風。
關於時拾史事
不是你的圈子不要硬擠
貫高謀殺劉邦:為何三朝史官三種評價?
讓司馬遷和荀悅掐起來的貫高謀殺案
舌尖上的北宋
※劉燁:順勢而為
※看著就爽!王羲之書法里的「順勢」
※黃金順勢空,多單又被-套?你還不知道反思?
※顧雨春:順勢而為的踐夢者
※9.9李筱綃:為何你的掃損無所謂順勢或逆勢?你卻執意不撞南牆不回頭!
※曾輝:非農還將打壓一波黃金,堅持順勢空!
※傳統文化:做事當順勢而為,因道而行
※李偉鑫:黃金原油雙多頭,跟上趨勢順勢止盈
※黃金順勢跟空!
※任何事無太多執念,順勢而為
※袁開明原油順勢而為 EIA來襲你還挺的住?
※日軍佔領南京後,為何不順勢拿下重慶?就因為老蔣這招太厲害
※好機智的柴犬 柴柴:好尷尬啊,趕緊順勢而為
※順勢者昌,逆天者亡,利用反思維逆道而行,可以獲益良多!
※楊雯琦:黃金弱勢走延續順勢輕飄飄
※趙薇曝黃曉明楊穎在一起原因,baby順勢回應,這情商沒誰了!
※曾輝:最後的戰役,黃金順勢看回落或新低!
※為什麼?炒股順勢而為也賺不了錢?因為你不懂「系統」思維
※陳峻齊:黃金弱勢不言底 順勢反彈繼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