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碗筷發明的一些考古發現

中國碗筷發明的一些考古發現

大家都知道陶器出現在六千多年前,碗筷的發明在這時候更久。目前已經無法論證誰發明了碗筷,因為那個年代缺少史料的記載,同時也沒有紙能夠記載這兩項偉大的成就。

中國碗筷發明的一些考古發現


碗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泥質陶制的碗.所以那時候發明的東西,根本不能知道是誰發明的。至於筷,起源於中國,古代叫 箸.要論述筷箸,最好不要憑空而論,參照實物而論也許不會給人泛泛而談之感。因為先秦之箸,多為竹木製品,不像青銅器埋入地下數千年依然形器完整,即使銹跡斑斑,或有些殘缺, 銀筷子也可修復。而筷箸因身材細小,又是竹木材質,入土多易腐爛,根本無跡可尋。但是近五十年來,由於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從古墓中也發掘了一些古箸。

中國碗筷發明的一些考古發現



據《文物》1980年8期記載:「安徽貴池裡山徽家沖窖藏出土,青銅箸一雙。由於歲月的腐蝕兩支銅箸長短不齊,但相差無幾,平均為20公分,經考證為春秋晚期之物。」 最著名的為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1973年出土的三干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雙竹箸,長17公分,直徑0.3公分。筆者1989年曾去長沙拜訪湖南博物館高館長,當他知道我是一名熱心的筷箸收藏研究者,即在我的請求下,提供了一張發掘一號漢墓現場的黑白照片(那時尚無彩照)。照片中為一漆案,案上放有漆盤、耳杯、酒卮等,而竹箸即斜放在耳杯上。這雙二干一百多年前的西漢圓箸實物,現藏於湖南博物館,可謂彌足珍貴。 湖北雲夢大墳頭,也出土了西漢竹箸16支。甘肅酒泉夏河青又出土了東漢銅箸一雙,西漢出土筷箸較多,長沙仰天湖,湖北江陵鳳凰山等地也有銅箸竹箸出土。而四川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宴飲圖》中也出現了箸,三位席地而坐的飲宴者,左邊一位手中托碗,碗中插有箸,而在另二位面前的低案上也放有箸兩雙,由此可知漢代使用箸者已較為普通。漢代箸之形狀大多為首粗下足略細的圓形。而春秋時代的箸,多為上下一般粗細的圓柱體。相傳西漢有位巨無霸,是位武將,他卻以重約數斤的鐵箸進食,以顯示其臂腕有超人之力。 隋代長安李靜訓墓出土一雙銀箸,迄今為止是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銀箸。 古名醫陳藏器說:「銅器上汗有毒,令人發惡瘡內疽」。事實證明,銅氧化就會產生銅腥氣,鐵氧化銹跡斑斑,都難以進餐,故鐵箸銅箸漸漸為銀箸所替代。

中國碗筷發明的一些考古發現



在考古中,根據現在的資料,很少發現有三國、晉代和南北朝的筷箸出土,這並不是說,這三四百年箸在這些朝代中有所減少,因為考古有很大的偶然性,再說這與當年的戰亂 銀筷子和陪葬習俗也有很大關係。但從唐代出土大量的銀箸來看,筷箸在魏晉南北朝的階段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魏晉以前出土的多為竹木箸、牙骨箸和銅箸,而隋代長安李靜訓墓出土的一雙銀箸。長29公分,兩頭細、中間粗,這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銀箸。


在我國歷史上,從隋到唐的三百多年間,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人民的生活也比前朝有較大的提高,特別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冶煉水平有了更一步發展,所以金箸銀箸也就在餐桌上不斷出現。 《開元天寶遺事》云: 「宋璟為宰相,朝野人心歸美焉,時春御宴,帝以所用金箸令內臣賜璟。」當年黃金餐具器皿為皇宮所壟斷,北魏時,曾規定上自王公下至百姓,不許私養廠「金銀工巧之人」,私造金器者是犯法的。所以當宋璟聽說皇上賜他金箸,這位宰相十分惶恐,愣在恫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見狀說:「非賜汝金,蓋賜卿以箸,表卿之直耳。」當宋璟知道是表彰他如同筷箸一樣耿直剛正時,這才受寵若驚地接過金箸。但是這位「守法持正」的老臣,並不敢以金箸進餐,僅僅是把金箸供在相府而已。 但是以唐代出土的銀箸來看,銀箸卻為達宮貴族及士大夫階層所寵愛,現將唐代出土銀箸列表於下: 綜觀以上唐代出土銀箸,不但數量多,箸也長,最長者竟有33.1公分,可春秋兩漢間出土的各種筷箸中,多在17一18公分之間,最長5l公分,乃木質,銀為貴重金屬,其價格僅次於金,當年鑄造如此長的大量銀箸,亦反應出唐代的繁榮昌盛,國富民強。 唐代當年常舉行盛大飲宴,讓我們來欣賞敦煌473窟的壁畫《宴飲圖》。涼亭中長桌兩邊男左女右坐著四男五女,僅從女方一面來看,人人面前皆放有箸和匙。還有一幅西安出土的唐代墓室壁畫《野宴圖》,赴宴者人更多,坐立者十九人還有侍女兩名,餐桌上放滿了耳杯盤盞之類,同樣也可明顯的看到一雙雙橫放的筷箸。 李白詩云:「金樽清酒斗十干,玉盤珍餞直萬錢。」唐朝盛世飲宴之風風靡長安,美味佳肴豐富了,箸匙等餐具也向金銀豪華方面發展,所以《墨子》說:「食必常飽,然後求美。」

中國碗筷發明的一些考古發現


宋遼夏元也有不少筷箸出土,質地多為銀制和銅鑄。若與唐代相比,相對較短,約在25公分左右,最短者僅15公分。根據現在材料看,沒超過20公分以上者。 江西鄱陽東湖出土的兩雙北宋銀箸,長23公分,箸上部有了新突破,改圓柱形為六棱形,其下端還是細圓柱形。 南宋銀箸(圖片:《中國箸文化大觀》)在四川閬中絲綢廠出土的南末銅箸數量之多大大出乎意外,竟有244支,也就是122雙,這批銅箸粗粗細細不一,直徑0.3—0.6公分,箸長25公分,器形首粗足細,中部有弦紋。遼寧遼陽三道壕出土的金代銅箸1雙,長26.8公分,上部為六棱形,箸身有竹節紋飾。

中國碗筷發明的一些考古發現



到了元代,箸形又有新的變化,安徽合肥孔廟出土的110根銀箸,首部呈八角形,長度為26.5公分。 我們從宋、遼、金、元朝代出土的銅箸、銀箸來看,其最大特徵是器形多變,不像唐代以前的箸,多為素麵圓柱體,甚為單調。 鄱陽東湖出土2雙北宋銀箸,對傳統的圓柱形作了革新,改圓形為六棱形,而四川閩中出土的南末銅箸,箸上也出現了紋飾,可以說從末代起,筷箸不僅僅只注意它的實用性,進而開始向工藝品方向發展。 造箸的工匠們懂得,墨守成規難以有出路,他們需要顯示自己的才華。在江蘇無錫幸福水庫出土的元代4支銀箸上,工匠竟然大膽地鑲上了自己的姓名。

到了明代,箸的發展特別明顯的一點,首方足圓。所謂「首方」,即是上部為方形;「足圓」,即箸的下半部為圓形。明代以前無論是銀、銅、竹、木、牙箸等,大多為圓柱體,也有六棱形,但四方形極少,可是明代箸卻以首方足圓為特徵。


由前代的首粗足圓柱形箸改為首方足圓體,看起來變化並不大,但這一小小的改革有三大好處:


l、首先圓柱體筷箸容易滾動,而民間稱之為四楞箸的首方足圓箸,不會滾動,設宴待客放在桌上很穩重。


2、四楞箸比圓形箸更穩當的?]縱,如吃拔絲類菜,方頭筷握在手中用力撥菜也不易打滑,吃麵條更得心應手。

3、四楞方箸為能工巧匠在箸上題詩刻字雕花提供了藝術發展良好條件。圓柱體筷箸難以表現繪畫刻字,方箸不但可以兩筷相應拼組成畫幅,也可十雙筷箸排列組成更大的畫面。 所以說箸首由圓體發展為方體,為生產更精美的工藝筷奠定了廣寬的基礎。方箸既可以單面刻,也可雙面刻,還可以四面刻,圓箸為此相形見絀。


據1980年為7期《文物》載,四川珙縣洛表公社的懸棺內,清理出一支明代紅漆竹箸,箸長28公分,首方足圓,四楞上部刻有「江山口高曰月口長五子口阿旦休」草書體十四字,其中三字腐蝕難以辨認,由此可以說明,有了方箸也有了箸上詩詞。 另在河南寧陵花岡明代的一艘木船中發現一支木箸,長達3l公分:無獨有偶,也是方首圓足,還有北京定陵為明代神宗朱翊鈞的陵墓,在1956年發掘的地宮中,除了出土有寶石金釵、金壺、金爵、金冠、金匙、箸瓶架等,瓶架上還插有烏木鑲金箸。筆者曾慕名參觀定陵,欣賞了陳列的明神宗陪葬品兩雙烏木鑲金箸,此御箸也是首方足圓,不過四楞箸頂端鑲有方金帽。經專家研究,方首圓足款式為明代箸的流行樣式。


清代的筷箸,其特點為製作工藝精巧美觀。而竹木筷鑲銀者特別多。如上海民間民俗藏筷館所收藏清代筷箸,就有象牙鑲銀箸,湘妃竹鑲銀箸、烏木鑲銀箸、紅木鑲銀箸等。這些鑲銀筷,不但頂鑲銀帽,下鑲6—7公分銀套,還在帽頂鑲有7—8公分銀鏈,使兩筷相系不離。這不僅僅是為了裝飾性,給人以美感:還有它的實用性,兩筷配對,易於保管,不會因遺失其一而失去作用。 清代筷箸既有上下雙鑲箸,也有三鑲箸。《紅樓夢》四十回中寫道:「鳳姐手裏拿著西洋布手巾,裹著一把烏木三鑲銀箸,按席擺下。」所謂《三鑲》就是頂鑲銀帽,足鑲銀套,中部鑲銀環。不過到了清代末期,「中環」不再時興,式樣以環鑲銀鏈為多。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吃食文化 的精彩文章:

都知道老鼠可以吃 但看到這些照片還是讓人毛骨悚然
明朝這位皇帝能夠剋制自己的食慾 所以帶來了中興
龍鳳店女主原型本在大同 現在卻出現同名遼寧名菜
嘉靖皇帝登基前吃的一頓 居然是明朝的禁忌之食
到了韓國你才會發現 這種生物居然還能吃
您可能感興趣

也說中國的發明與發現
中國古代最另類最噁心的四大發明,現如今火爆的段子就是那時發明
中國古代未上榜的三大發明,其中有一樣是諸葛亮發明的半成品
那些讓人臉紅的中國古代發明
韓國發明了印刷術,現在又發明了漢字!
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中國現代的五大醫學發明
除了四大發明,老外還對中國這些古代發明痴迷不已!
除了四大發明,你還不知道的中國古代逆天發明
一些奇怪的國外老發明
誰說才四大發明!中國古代的這些發明簡直逆天了!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古代發明只有「四大發明」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德國人發明一樣寶貝,日本人拿來一看,發現中國一個大秘密
中國人改變世界的發明,除了四大發明還有這些!
除四大發明之外,我國歷史上還有這些精彩絕倫的發明!
美國人那些亮瞎眼的新發明
中國古代發明的殘忍九菜譜
網傳木屐是日本發明的,這個考古發掘讓謠言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