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鹰派、误国忠臣李秉衡,最终被主子抛弃了
庚子年(1900年),义和团在北方兴起。受了洋人欺负的太后欲借拳民之力排外,于是开始支持义和团。
此时,前任山东巡抚李秉衡被再度起用为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是辽宁庄河人,曾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与冯子材一起取得谅山大捷,以勇猛、刚直著称。中日甲午战后,李秉衡闻清廷欲割让台湾,曾披沥上陈,反对议和,一派浩然正气。
(李秉衡,道光十年生,光绪二十六年卒)
对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义和团,李秉衡钦慕有加。早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李在山东巡抚任上,曹州府巨野县发生了杀害德国教士案,德国兵入胶州湾,要求严惩李秉衡。那次事件中,李秉衡反而升为四川总督,在德国使节强烈谴责下,才被罢免。
庚子年五月,京师正在争论是否对联军宣战时,以刘坤一、张之洞为代表的东南实力派深觉战事不可开。在江南巡阅沿江炮台期间的李秉衡曾短暂做过「鸽派」。在东南互保倡议人员中,李秉衡赫然在列,并与众人合奏称:「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端不可开。」
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戕后,清廷正式下诏,对十一国宣战。李秉衡突然转了向,坚决主战,并奉旨弛赴京师。
虽已宣战,但拳民耗时一个月都未能攻下一座小小的西什库教堂,令清廷对拳民的实力大为生疑。李秉衡谒见太后时,力主可战,并要求先杀内奸。结果,七月初三,主和派大臣吏部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被杀。
李秉衡带兵出征时,曾带了三千拳民。他所信赖的这批拳民的武器装备乃是引魂幡、混天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称之为「八宝」。
李秉衡到前线后,到河西征调,皆不听命。《清俾类钞》载,当时有个将领叫马玉崑,诡称已经挖下深濠,足以遏制联军北犯,李秉衡派人勘察,发现并无此事。李秉衡问他能否一战,马说「能」;又问他是否能赴前敌,马慨然允诺。待临敌之时,慷慨激昂的马玉崑早已不知去向。那些号称刀枪不入的大师兄们不堪一击,真正用得上的清兵寥寥无几。李秉衡兵败通州,在张家湾吞金自杀。
李秉衡死后,太后和光绪帝在西幸途中发布上谕加恩赐谥,并准其入祀昭忠祠。可谓荣耀一时。
(辛丑条约)
后来辛丑条约谈判时,联军要求惩治战犯,李秉衡位列其中。可怜李公一腔拳拳报国之心,恩赏不到半年,便在联军压力下,被清廷褫夺谥号、追夺一切官职并撤销恤典;尽管战死沙场,仍被清廷裁定「论斩」。
当时和他一起联名奏称「兵端不可开」的刘坤一、张之洞则被重加表彰。此前因主和被杀的许景澄、袁昶被清廷昭雪。讽刺的是,李秉衡被褫夺的谥号「忠节」,后来赐给了被他当时称为内奸的袁昶。
也许更让李秉衡泉下不瞑的是,那张足以使其「师出正义」的宣战诏书,后来被清廷封存,并被判定为「首祸诸人乘间矫擅……非出朝廷,乃是伪托」(据《光绪朝东华录》)。
后有时人给李秉衡下了四字评论:「误国忠臣」。没冤枉他。
一六年,巳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