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能追彗星,近能上T台:欧空局办了场怎样的时装秀?
太空时装秀是什么样子?
不是以太空、未来、科幻以噱头的所谓时尚,而是欧空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亲自搞的时装秀。当然,也不是模特穿着最新研制的宇航服亮相,这个有欧洲五大设计名校参与的时装秀「Couture in Orbit」,是一场真正的跨界。而且举办的地点,居然是博物馆。
一场注定特别的时装秀。图片来源:欧空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
于是,在5月最后一个周三的晚上,我带着好奇心,前往伦敦科学博物馆的航天秀场一览究竟。
T台上的航天灵感
我有幸在前排看了一场真正的时装秀。专业DJ、灯光、舞美、化妆全部按照正式的秀场标准安排,T型延展台两旁坐满了观众和嘉宾。音乐人法瑞尔·威廉姆斯(Pharrel Williams)通过视频远程宣布开启秀场,英国宇航员提姆·皮克(Tim Peake)从空间站悬浮着发来贺电,还有英国达人秀决赛选手乔丹·格雷(Jordan Grey)亲临献唱,现场气氛火热。
秀场正式开始,在聚光灯下阵势十分专业。图片来源:欧空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
伴随着未来感的电子音乐,穿着设计学院学生们亲手设计的太空时装的模特在掌声簇拥中踏着音乐节奏走上T台,在聚光灯下阵势十分专业。富有空间感的外套,不同光泽质感材料的拼接,大胆夸张的剪裁,以及踩着轮滑上阵的模特,都昭示着这场秀的想象力特质。
秀场上踩着轮滑上阵的少女。图片来源:本文作者
这场秀由欧空局和科学博物馆共同发起,历时两年筹备,参与的五个国家的五所设计学校(丹麦Fashion,米兰Politecnico,巴黎和柏林的ESMOD,伦敦Raversbone)各自被分派一个与航天有关的主题,并与新兴的材料公司合作设计出真正有科技范儿的时尚。
很巧的是,2014年~2016年,欧空局一共执行了5次载人航天的任务,而这5所学校分别也以自己国家的任务为灵感来源。可以说,这是一场欧空局的「命题作文」,而时尚界以这种方式向航天事业致敬——同时,「将时尚大胆地带到前人未至之地」。
设计灵感是怎么体现的呢?并不是往里面胡乱填充所谓「元素」,设计学校的学生们对航天相关的领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将这些概念通过设计和剪裁体现出来。伦敦Raversbone设计学校的学生们甚至亲自参观了科学博物馆的航天服收藏,还与航天员提姆·皮克(Tim Peake)面对面交流灵感。
从航天领域寻找设计灵感。图片来源:欧空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
我当晚最喜欢的米兰Politecnico设计学校的作品,名为「太空旅人」(Tourist in Space),以白色作为主基调,线条流畅、剪裁利落,将人包裹在安全气囊一般的材料中,但又在合适的地方与身体有恰到好处的交集。设计师芭芭拉(Barbara Lopes de Oliveira)向我介绍她的作品的时候,特意强调了「多用」和「安全感」,宇航员的太空服在缺氧、高辐射的环境中对人体无微不至的保护,是设计原理和灵感的来源。
「我希望我的设计能够应用在极端的环境中,也能给人以舒适感,」芭芭拉说,「比如,旅行的时候,既可以作为披肩、斗篷和一般的外套,又可以在特殊条件下变身成为被褥。」
而她的同学,设计师苏菲(Sophie Ward)的作品则更加大胆一些(见下图)。橙色的装饰线条,实际上是温度控制管线,特制的液体可以在管线内循环,调节人体温度。毫无疑问,温控系统是宇航服的基础装备,但是我却没想到以这种另类的方式结合在了时尚设计中。米兰的设计师们希望通过强调「生存」,向意大利的女航天员、打破人类女性航天时间的克里斯托福雷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致敬。
以白色作为主基调的米兰Politecnico设计学校的作品。图片来源:Politecnico设计学校
设计的想象力,材料的想象力
除了设计和剪裁,航天相关的新材料给了设计师们额外的想象空间。这次的设计,欧空局扶植的新技术公司提供了材料方面的大力支持。一些还没有投入商业应用的材料也提供给了设计学校,让他们用时尚做一场大胆的实验。
芭芭拉在挑选材料的时候,将卫星的太阳能板原材料作为技术关键。这倒并不是要一边走路一边发电,而是看重了电池板可折叠的属性,制造出能够充分妥帖、折叠、变形的设计,呼应她的「多用性」。展开来十分巨大、可以在极端天气下御寒的外套,可以收到十分便携的程度,或者折叠成适合当下环境与需求的形状。
她打开设计图,向我展示里面的内衬花纹,竟是卫星地图,这样的小细节也是情怀满满。
包含航天元素的设计图稿。图片来源:柏林ESMOD设计学校
丹麦哥本哈根Fashion Akademiet学校的设计师们则将关注点放在了可穿戴设备上。他们希望应用的是一种叫「人工肌肉」的材料,这种非常尖端的材料用一种「电刺激聚合物」(electroactive polymer),用低电压刺激聚合物收缩伸展,仿真人类的肌肉、实现精细的操作。欧空局曾经将这种材料运往太空,在深空探测机器人上运用,而现在成为了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
丹麦哥本哈根Fashion Akademiet设计学校的设计作品。图片来源:Fashion Akademiet设计学校
如果可以用微电流控制这种材料,那么反向思维一下,为什么不能用这种极其柔软、富有弹性的材料中嵌入微芯片和感应器,来追踪人体的运动呢?这种追踪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别的材料,将「可穿戴」的想象力又大幅提升了。这个技术也被空间站里的航天员采用,脖子上的一圈带子可以监测颈部的血流。
为设计师们提供材料的,是丹麦的创业公司LEAP,他们正准备将这种材料推向商业应用。
来自LEAP公司的新型材料。图片来源:LEAP
可能现在看上去还有些过于超前,但纵观历史,关键材料的发明对人类穿着习惯的改变是惊人的。就像当年尼龙发明之后,丝袜作为一种社会风潮席、甚至是文化符号席卷世界,现在,一些极端条件下也能保持极度舒适、在细节处注重人体机能的概念产品,有一些已经运用到了类似于体育、户外等尖端领域,它们在改变衣服的同时,或许也在改变我们普通人的穿着习惯。
「航天事业带来的创新,对我们未来每个人的生活——甚至我们的日常行为,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次时装秀的供应商之一,仿生纱(Bionic Yarn)的创始人格雷戈里·哈格奎斯特(Gregory Haggquist)说。在会场外的宣传摊位上,他向我展示了他们名叫「37.5°C」的材料,概念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让穿着者保持最合适的温度。「追求极度舒适,这将会成为新的穿着潮流。」在问到「新技术是否能改变穿着」时,他对我说,「人们不再担心外界的环境会影响自己身体的感受和状态,这一切都可以交给材料。这会是一场穿着的革命。」
幕后Boss:欧洲航天局的公共事业
本次时装秀,欧空局作为幕后Boss,不仅给各个学校「出题」大考,也为这场融合了科技和艺术的展示牵线搭桥。所有与设计学校合作的新材料创业公司,都是欧空局旗下商业孵化器中心(ESA Business Incubator Center)的成员,旨在扶持将航空航天技术推向民用。航天相关的尖端材料,也能在其它地方找到用武之地。为航空航天事业进行的投资,也能因此够辐射到更广的领域。
想到航天服饰,只能想到宇航服?这场服装秀完全改变了我们对航天服饰的印象。图片来源:欧空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
在欧洲,大型科研和公共事业都十分注重「社会效应」,航天事业也不例外——这些花费不菲的项目,需要得到纳税人的真正支持。实际上,这次时装秀的举办,是欧空局的一次大型的公众参与计划,让科学和其它领域跨界,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到航天事业的「另一面」。而对于专注科普的科学博物馆而言,这次时装秀也是在静止的展品和故事之外的全新艺术表达。
「航空航天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在场的欧空局负责人说,「但是很多人没意识到。我们来的路上刚用了谷歌地图导航,如果不是有卫星,我们都该迷路啦。」她负责欧空局旗下的公众活动与展览,在她看来,这次时装秀能真正拉近公众与航天的距离。
秀场结束之后,感兴趣的观众可以亲自和到场的各国设计师交流想法,翻看他们的设计原稿,亲手触摸这些新材料、近距离欣赏这些设计作品,还能与模特合影。用这样的方式接触航天,也不失为一种特别的经历:造价不菲的航天飞船、多国合作的空间站项目、尖端科技与太空探索……这些听起来十分「星辰大海」的事业,实际上也有亲民、浪漫、美并充满灵感的一面。
虽然现在我不太可能把这些概念时装穿上大街,但我还是愿意给可以与电子音乐、红酒和时装一起欣赏的航空航天点个赞。(编辑:Sol_阳阳)
图片来源:欧空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