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六個典故,講完整個中國古代史:一口氣看穿五千年
編輯原創:何志浩
1、炎黃二帝:
大約四千七百多年前,軒轅(即黃帝)聯合炎帝戰勝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本部落人被稱之為「百姓」。後人將黃帝譽為華夏族的祖先,因為黃帝和炎帝是近親,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又稱為「炎黃子孫」。
2、陶寺古城遺址:
該古城遺址陝西省襄汾縣,建成時間大約距今四千七百年。該遺址屬於龍山文化,曾一度是國內發現的最大史前古城遺址。
該遺址還發現了大量墓葬,墓中骸骨的DNA檢測結果顯示其父系Y染色體snp單倍型幾乎全部為O3基因,與今天漢族主體的父系基因高度一致。可以說,基因證據證明了陶寺遺址的居民就是當代中國人的祖先,是中國文化的起源地。
各地遺址y染色體snp單倍型比例
該遺址還發現了最早的天文觀測系統,與古籍《尚書-堯典》所載堯帝「乃命羲和,欽若昊天」的記載相符,故而猜測為堯帝的都城。
3、堯舜禪讓:
堯是黃帝以後比較著名部落聯盟首領,堯去世後,舜建議把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諸侯不拜丹朱卻拜舜,推舜為帝。這種讓位,歷史上稱為「禪讓」。
4、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中國上古時代的「大洪水」傳說,大約發生在四千多年前。目前,能夠發現的最早的記載是周代早期的青銅器「遂公盨」的銘文:「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與《尚書-禹貢》記載相符。
記載大禹治水的西周遂公盨
傳說大禹治水之後,舜禪位給了大禹,大禹傳位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
5、夏朝:
約前21世紀—約前1600年,夏朝的統治者稱「後」,死後稱「帝」,地方上的部落通常稱為「有某氏」。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延續約471年,為商所滅。
因為至今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沒有出現「夏」字,所以商朝之前是否存在一個叫「夏」的王朝存在爭議。但是,各種證據證明,商朝之前有一個王朝存在。
6、石峁古城:
該古遺址大約相當於舜帝時期到夏朝早期,距今約四千年,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有猜測認為該遺址是黃帝的都城(但是年代對不上),應該是夏朝早期都城。該遺址出土了鱷魚的骨骼,與夏朝王室喜愛養龍的傳說似乎有所聯繫。
石峁古城遺址
7、成湯革命:
夏朝最後一任君主桀殘暴無道,引起各個部落的不滿,「桀驁不馴」罵的就是他。商部落首領湯王在賢人伊尹的福坐下嗎,率領天下臣民反抗夏朝,在鳴條之戰中打敗了夏朝,並俘虜了夏桀。隨後,湯王將夏桀流放到南巢,夏後降為諸侯(周代的杞國就是夏後的後裔),商朝建立。
8、商朝:
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統治者稱「王」。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商代在各個領域比之前代都有長足進步,中國正式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
9、賢人伊尹:
中國有確切歷史記載的第一位賢相,輔佐商湯王取代了夏朝,成就了天下霸業。據記載,伊尹出身卑微,只是個廚師,所以後世也把他當做廚師的祖師爺。根據出土的商朝甲骨文的記載,伊尹終商一世都受到歷代商王的隆重祭祀,甚至有時與湯王一起享受祭祀,可謂一段「一體君臣祭祀同」的佳話。
10、盤庚遷都:
湯王死後,伊尹又輔佐了五代商王,但是在第十代商王中丁之後,商朝屢次遷都,連續九代發生動亂,進入「九世之亂」時代。後來商世祖盤庚大約在公元前1320年遷都到了殷,結束了「九世之亂」,商朝再次進入平穩發展期,中國開始成為真正的大國。
11、武丁盛世:
武丁王於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位,在位期間任用賢人傅說(可能是甲骨文中的「父乙」)、甘盤(甲骨文稱「師般」),創造了一代盛世,將商朝的國力推上了巔峰。武丁王的妻子婦好,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女將,多次和武丁王一起帶軍出征,擊敗了周邊的各個蠻族,征服了「鬼方」、「土方」、「夷方」等各個蠻族,擴大了華夏族的疆域和影響力。商朝在青銅器鑄造上的成就更是首屈一指。
武丁王死後,廟號商高宗,謚號襄王。
婦好墓出土武丁時期的青銅鉞。青銅鉞在當時起到類似指揮刀的作用
12、武王伐紂:
武丁之後,商朝王室開始奢侈,朝政走下坡路,後來的紂王窮兵黷武,實行暴政。給了周國(甲骨文稱「周方」)發展的機遇。周國開創了更加完善的制度,周王古公亶父、文王兩代君王勵精圖治,尤其是文王得到姜太公的輔佐之後,周國很快取得西部各個部落的支持。
同時,周文王還是《周易》的作者。
周武王即位之後,於公元前1046年帶兵伐紂,於牧野之戰中擊敗商朝軍隊,紂王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商王的後裔成為諸侯,被封在宋國。
13、周朝: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1年。周朝完善了夏商以來的分封制度,諸侯因身份、功勞不同而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下面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士以下為平民。諸侯統治區域稱之為「國」、「邦」,卿大夫統治區域稱之為「家」,這便是國家一詞的來歷。
周朝這種制度在古代被稱之為「封疆建國制」簡稱「封建」。
14、成康之治:
周武王死後,周成王、周康王相繼即位,武王的弟弟周公輔政,周代進入了四十多年的平穩發展期。這個階段,周徹底安撫、平定了殷商的殘餘勢力,而且征服了東夷,讓華夏族拓張到了今天的長江中下游,統治區域相比於商代大了很多。
西周青銅器「何尊」的銘文記錄了成康之治的一些盛舉
15、國人暴動:
周康王后期,周朝已經呈現腐敗跡象。隨後的周穆王好大喜功,四處巡遊,消耗了國力。隨後,西北游牧民族崛起,「侵暴中國」。到了周厲王時代,社會矛盾十分突出。此時的周朝實行國野分治,城邦居民稱之為「國人」,城邦之外的人稱之為「野人」,國人有參政、議政的權利。
周厲王即位後,壟斷了各項經濟來源,讓國人不滿。隨後,他又設立監察機構,不允許國人議政。「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公元前842年,國人發生暴動,將周厲王流放,朝政由「共伯和」主持,史稱「共和執政」。
16、烽火戲諸侯:
周厲王死後,共和時期結束,周宣王即位。周宣王初年,周朝尚能穩定局勢,大有中興之勢。但是因為周天子干涉魯國的君位繼承,導致了諸侯和中央的關係緊張。宣王后期,周朝屢次對外作戰失利,朝廷岌岌可危。
周幽王即位時,已經是內憂外患。隨後,周幽王為博得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讓諸侯勤王,導致了天下對周朝的不滿。太子的外公聯合西北的犬戎族打敗了周幽王,太子即位,是為周平王。此時,西周的國都「豐鎬」(今西安一帶)已經因為犬戎的洗劫殘破不堪,周平王遷都到了洛陽。西周結束,東周開始。中國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
17、齊桓公稱霸:
齊國公子小白與公子糾在君位爭奪中勝出,是為齊桓公,他不計前嫌任用公子糾的屬下管仲為相國,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會盟天下諸侯,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18、宋襄公稱霸:
齊桓公死後,齊國因為公子奪位而內亂。此時,楚國自稱「蠻夷」,其國君自立為王,等於宣布脫離周朝而獨立。宋襄公效仿齊桓公會盟諸侯,發動宋楚泓之戰,因為死守「仁義」被楚國擊敗。
19、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36年,晉國公子重耳在流亡十九年之後終得即位。他內修政務,外結交「潛力股」秦國,晉國迅速崛起。公元前633年,楚國進攻宋國,晉文公率軍與楚國發動城濮之戰,大敗楚君。隨後,晉文公在踐土(今河南境內)會盟諸侯,成為新一代霸主。
20、秦穆公稱霸:
晉文公死後,晉國之前的盟友秦國開始積極擴張,但是進軍中原的步伐被晉國所阻礙,秦晉餚之戰中,秦軍全軍覆沒。秦國轉向西部邊疆開拓,滅掉異族小國二十多個,開拓千里,受到周襄王的嘉獎。
21、楚莊王稱霸:
楚國在城濮之戰後,積極轉變「國際形象」,意識到自己自絕於「中國」的做法不可取,開始積極學習中原,試圖回歸「正統」,並且向東、南方向擴張。到了楚莊王時期,「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楚國已經今非昔比。
前606年,楚莊王陳兵中原,問周王室「九鼎」的輕重,意欲滅周自立,史稱「問鼎中原」。前597年,楚國在邲之戰中擊敗了晉國,一雪前恥,得到不少小國的支持,成為霸主,與晉國抗衡、爭霸。
後來,小國吳國的軍隊在孫武(《孫子兵法》作者)的指揮下攻陷楚國國都,一度稱霸,並擊敗了越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忍辱負重,使用「美人計」腐化吳王夫差,滅了吳國。
22、子產改革:
春秋時期,原有的社會體系在戰爭中瓦解,各項制度名存實亡,各國政府也需要新的制度。春秋後期,鄭國賢人子產進行改革,進行了打破井田制、取消國人野人之分、頒布成文法、保障言論自由等多項措施,開改革之先例。
後來的孔子,對子產評價極高。
春秋中後期形勢圖
23、百家爭鳴:
春秋後期,老子建立了道家,孔子建立了儒家,孫子建立了兵家,學術開始繁榮,中國進入了百家爭鳴時代。到了戰國時代,莊子、列子繼承了老子,孟子、荀子繼承了孔子,各國的變法中又湧現出了李悝、商鞅、申不害等法家學者,外交界出現了縱橫家、學術界出現了陰陽家等等,史稱諸子百家爭鳴。
24、三家分晉、戰國七雄:
晉文公稱霸之後,晉國實力大增,但是朝政漸漸由內部的卿大夫把持。前455年,晉國貴族智氏脅迫韓魏兩家進攻趙家,趙家遊說韓魏兩家倒戈,智家失敗。晉國實際上被韓趙魏三家瓜分。
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中國進入戰國時代。此時,中國大的諸侯國有七個,齊楚燕秦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雄先後稱王,周王朝實際上已經淪為一個割據小國。
25、各國變法:
魏國李悝變法,趙國公仲連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齊國鄒忌變法(齊國還經歷了田氏代齊,陳國君主後裔田和成為齊國國君),韓國申不害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最為成功,秦國迅速從偏僻小國崛起為稱雄的霸主。
26、合縱連橫:
當時,齊國和秦國東西對峙,展開了爭取其它諸侯國、孤立對方的鬥爭,而韓、魏、趙、楚、燕等國,則在聯秦抗齊和聯齊抗秦中搖擺。這時,出現了兩個著名的外交家——張儀和公孫衍,他們分別連橫(分化六國)和合縱(聯合抗秦)。
在這個過程中,秦國吞併巴蜀,東攻韓、趙、魏,愈發強大。老牌大國楚國不聽忠臣屈原的勸說,秦國的外交攻勢和軍事打擊下,走向了衰落。
趙武靈王學習胡人的騎射戰術,建立了騎兵部隊,成為秦國東進的新阻礙。秦國約齊國,打算同時稱帝,聯合其他國家進攻趙國。外交家蘇秦繼承了公孫衍的合縱抗秦,遊說齊國抗秦,秦國暫時停止了擴張的步伐。
27、五國伐齊:
燕國雖然是個小國,但是燕昭王即位之後,任賢用能,發憤圖強。他任用樂毅改革內政,主持軍務。前286年齊國滅宋,引起諸國不安。燕昭王趁勢聯合秦、韓、趙、魏進攻齊國,樂毅為聯軍主帥,齊國戰敗,齊襄王退縮在莒城,田單退縮在即墨,岌岌可危。
之後燕國內部出現矛盾,樂毅出逃趙國,齊國在貴族田單的指揮下復國,但是已經無法和秦國抗衡。
28、長平之戰:
前278年,秦將白起攻陷楚國都城,楚國遷都,屈原投江。范睢向秦國提出「遠交近攻」,秦國開始了統一的步伐。
前265年,秦軍伐韓,趙國捲入,由此爆發了長平之戰,雙方展開消耗戰,最終趙國臨陣換將嗎,讓趙括替代廉頗,戰國戰敗,損失四十萬大軍。至此,六國再無可以與秦國抗衡的能力。
長平之戰前,東方出現了著名的戰國四公子,即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食客三千),關心國事,謀取權勢,採取各種手段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該國的滅亡。長平之戰後,秦軍乘勢包圍趙都邯鄲。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軍與趙軍內外夾攻,大敗秦軍,秦國因在長平之戰損失嚴重亦自感力量不足而撤兵。
29、秦王掃六合:
前256年,秦滅周,周赧王去世,周朝正式滅亡。前246年,秦王政即位,前230年,韓國首先被秦國滅亡。前228年趙國被滅,前227年,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燕國的太子丹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而是找到刺客荊軻去刺殺秦王,結果未能成功。
前225年,魏國被滅。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燕、滅越。前221年,滅齊,統一中原。秦朝建立。
30、秦始皇:
前221年,秦王政正式稱皇帝,中國進入帝國時代。秦國滅六國之後,繼續積極擴張,北逐匈奴攻陷河套,南下百越奪取嶺南各地。
政治上,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也頗有政績。但是為人殘暴,焚書坑儒,大興土木,為秦朝滅亡埋下伏筆。
秦始皇陵的兵馬俑
31、陳勝吳廣起義:
秦始皇死後,其十八子胡亥篡位稱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趙高(有「指鹿為馬」典故)的唆使下,變本加厲,繼續興建阿房宮,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帶領新兵的下級軍官陳勝、吳廣率眾揭竿而起,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反秦農民大起義。
32、西楚霸王項羽:
陳勝、吳廣被害後,反秦聲勢以南方會稽郡最大,其首領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兒子項梁和侄子項羽,北上進軍沿途收編了英布、呂臣等人的反秦武裝,並在巨鹿一戰,破釜沉舟,一舉擊潰了秦軍主力,扭轉了反秦戰局。但是他殺害義軍將領卿子冠軍,坑殺秦降卒,並且喜歡屠城,引起天下不滿。
33、鴻門宴:
反秦義軍劉邦率先攻下秦都咸陽,秦王朝滅亡,西楚霸王項羽隨後進入咸陽,從范增之計預設鴻門宴以暗殺劉邦。劉邦攜張良、樊噲赴宴,席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劉邦),劉邦在項伯、樊噲的養護下得以逃脫。
之後,項羽焚毀咸陽城,自封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其他各路義軍也都封了王位。
漢代壁畫《鴻門宴》
34、楚漢相爭:
劉邦封漢王之後,任用韓信、張良、蕭何,積極展開統一戰爭。
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討伐燕趙之地,又趁項羽出兵之際,親自從漢中出擊攻佔了項羽都城彭城,項羽回攻,大敗漢軍,擒獲了劉太公和呂雉,劉邦求和,范增未允,劉邦用反間計離間了范增,又以劃分楚河漢界為誘救回老小,後採用韓信的十面埋伏之計將項羽困在垓下,項羽殺了愛妾虞姬,帶兵突圍。項羽退至烏江,烏江亭長勸其退回江東稱王,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在烏江邊拔劍自刎。
前202年,劉邦稱帝,漢王朝正式成立。
35、呂后之亂:
劉邦稱帝後,將異姓王爵除長沙王外,一一剷除,並表示不再封異姓王。在征討異姓王英布的過程中,劉邦中箭,回到長安後病逝。劉邦死後,呂太后掌權,迫害劉邦的小妾和其他兒子,劉姓諸侯苦不堪言。前180年,呂后逝世,呂氏家族和劉氏家族發生衝突,功臣周勃等支持劉氏,呂氏被剷除,劉邦之子代王劉恆即位稱帝。
36、文景之治:
在皇后竇氏的影響下,文帝和兒子漢景帝即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
雖然漢景帝時期發生了此時期唯一的動亂「七國之亂」,但是僅經歷三個月便為周亞夫、欒布、竇嬰等人平定,並未對漢朝帶來實質影響。
這數十年間,漢朝繼續漢高祖劉邦時期的對外政策,與匈奴和親。但是在漢景帝時期,漢朝已經在積蓄力量,準備反攻。在與匈奴的小規模衝突中,湧現了李廣、程不識等名將。
西漢彩繪兵馬俑
37、漢武盛世:
在政治上,漢武帝加強皇權,首創年號,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
文化上,採納董仲舒的建議,開始重用儒術。儘管劉徹時期兼用儒、法、道、陰陽、縱橫等各家人才,一直採取集合霸道、王道的治國方針,但儒家思想成為學術界的超級「顯學」。
軍事上,漢武帝正式對匈奴宣戰。在衛青和霍去病等名將的率領下,漢軍搗毀匈奴聖地龍城、收復河套、佔領河西走廊,並在漠北之戰中深入匈奴後方,擊敗了匈奴最後的主力。於此同時,漢朝積極對外拓張,征服了閩越、南越、朝鮮等小國。
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先後以兩位翁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烏孫,讓烏孫在漢匈之戰中成為漢朝盟友。並且通過和平手段征服了西南地區,讓夜郎等國納入中國版圖。
38、昭宣中興:
漢武帝統治後期,霍去病、衛青已經去世,李廣利數次征伐失利,導致財政吃緊,很多人為避免徭役成為黑戶,國家「戶口減半」。之後,又發生巫蠱之禍,導致高層動蕩,太子都被誅殺。於是,晚年的漢武帝頒布輪胎罪己詔,執行相對平和的政策,以恢復經濟。
前87年,漢昭帝即位,霍光輔政,繼續進行恢復經濟為目的的改革。前74年,來自民間的漢武帝曾孫劉病已即位,是為漢宣帝。漢宣帝時期,漢朝達到鼎盛,設立西域都護府將西域納入中國版圖,匈奴單于呼韓邪親自到長安稱臣,蒙古高原臣服。
39、王莽篡漢:
漢宣帝之後,「元、成、哀、平」四代帝王「一代不如一代」,臣民對漢朝失去信心,外戚王莽得到廣泛支持,乘勢篡漢自立,建立「新」朝。可惜王莽的一系列改革均告失敗,引起大規模的「綠林赤眉」起義。最終,漢朝宗室劉秀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取得勝利,建立了東漢王朝。
40、光武中興、明章之治、永元之隆:
公元三十六年,劉秀統一天下後,政治清明,學風大盛,史稱光武中興。在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漢和帝四代帝王的勵精圖治下,漢朝擊敗了匈奴,重新納西域於版圖,恢復了西漢的疆域,經濟和政治都得到了發展。漢明帝、漢章帝時期史稱「明章之治」,漢和帝時期史稱「永元之隆」。
打虎亭東漢墓中的壁畫
41、戚宦之爭:
漢和帝時期,外戚與皇帝的矛盾已經凸顯。之後,即位的皇帝越來越年幼,大多不成年就死了,外戚和宦官輪番爭權,史稱戚宦之爭。
42、黨錮之禍:
漢桓帝即位後,貴族和士大夫猛烈抨擊時政,遭到了朝廷尤其是宦官勢力的鎮壓,史稱黨錮之禍。
此時的民間瘟疫橫行,土地兼并嚴重,東漢王朝逐漸崩壞,風雨飄搖,於184年爆發了黃巾軍起義。
43、董卓專權:
189年,漢靈帝去世。外戚大將軍何進與宦官火拚,導致內亂,西北軍閥董卓進京,扶持漢獻帝登基,自封丞相。戚宦之爭正式結束,但是董卓又成了東漢王朝的威脅。全國各地因鎮壓黃巾起義起家的各路軍閥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後因內部不穩而告失敗。
西北地區出土的東漢銅奔馬
隨後,司徒王允挑唆呂布殺了董卓,把持朝政。但是沒多久,董卓余部反撲,王允被殺,呂布出逃,漢獻帝流亡,中國徹底陷入軍閥割據。
44、三國鼎立:
196年,軍閥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開始了「奉天子令不臣」,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綉、逐劉備。勢力發展成兗、豫、徐三州、部分司隸、雍州等地區。由於袁曹雙方的勢力持續壯大,最後發生了決戰。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同年,孫策已經在江東地區站穩腳跟。
208年,荊州的軍閥劉表去世,曹操南下。劉備出逃,派遣諸葛亮遊說江東孫權(孫策之弟,江東軍閥繼承人)聯合抗擊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聯軍火燒連船,戰勝曹操。此後曹操無力南下,出兵西北,打敗了韓遂、馬超。劉備進軍巴蜀,後關羽北伐,敗走麥城,孫、劉聯盟破裂。
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代漢自立建立魏朝,孫權、劉備也紛紛稱帝,三國開始。
三國朱然墓壁畫中的東吳弓箭手
45、蜀漢北伐:
蜀漢以漢室宗親自居,不忘恢復漢朝。劉備在與東吳的作戰中去世,劉禪即位,諸葛亮執政。吳蜀重新結盟,諸葛亮南征孟獲,取得勝利。之後,諸葛亮鞠躬盡瘁,為了北伐六出祁山,最後在五丈原積勞成疾而亡。雖然沒有實現統一中原的願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萬古流芳。
在北伐中,魏國司馬家族因為屢次對抗諸葛亮有功,逐步掌握了魏國的朝政。
成都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
46、三家歸晉:
司馬昭立了魏元帝後舉兵進攻蜀漢,蜀漢後主劉禪昏庸透頂,是扶不起來的天子,在奸佞宦官黃皓的唆使下負荊而降,劉備、諸葛亮千辛萬苦開創的蜀漢政權從此滅亡。蜀漢滅亡不久,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為晉武帝,建立了晉朝,公元279年,起兵滅吳,三國歸晉,全國統一。
47、八王之亂:
公元290年,晉武帝病重,弱智太子司馬衷即位,為晉惠帝,晉惠帝皇后賈南風(賈后)陰險毒辣,先後除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廢太子(後毒殺),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囧廢除賈后,司馬倫稱帝,之後各諸侯為爭奪皇位展開了廝殺,史上稱「八王之亂」,持續16年,獨剩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毒死晉惠帝,立司馬熾為帝,即晉懷帝,西晉王朝從此衰落。
48、五胡亂華:
八王之亂中,三國以來內遷的胡人得到了武裝,很快便走向了叛變,史稱五胡亂華。
公元308年,匈奴人劉淵稱帝,國號漢,十六國開始,公元316年漢軍大舉進攻西晉都城長安,晉愍帝出城請降,西晉滅亡。次年東海王司馬越侄司馬睿在南方建業正式稱帝,為晉元帝。
至此北方陷入長期的混戰,漢人百姓民不聊生,胡人甚至將漢人當成食物。胡人的殘暴也引起了漢人的反抗,其中冉閔的報復幾乎讓一些胡人滅族。同時,東晉也試圖北伐,取得了一些戰績,一度收復黃河以南。
晉朝畫像磚中的武士形象
49、淝水之戰:
前秦苻堅逐步統一北方,在丞相王猛死後,不顧其遺言,在試探性進攻失敗的情況下,依然於383年執意率領八十萬大軍討伐東晉。東晉王朝震動,謝安「東山再起」,主持軍務,其侄子謝玄擔任前線總指揮,領兵八萬。
前秦先鋒部隊被晉軍擊潰,晉將桓沖自荊州出擊,牽制一部分秦軍。秦軍主力與晉軍夾淝水對陣。秦軍士氣低落,看著對岸的草木都以為是晉軍。
晉軍要求秦軍後撤,以便渡河一決勝負,秦軍允諾。在秦軍撤退之際,秦軍中的漢人內應疾呼:秦軍敗了!秦軍大亂,晉軍乘勝出擊,大獲全勝。僥倖逃脫者丟盔棄甲,連聽到「風聲鶴唳」也以為是晉軍到了。這就是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
50、劉裕北伐:
404年,劉裕滅掉了妄圖取代晉朝的恆玄,掌握了朝政。隨後,劉裕率領兩萬精兵兩次北伐,前後滅南燕,破北魏,亡後秦,收復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後長安雖在一年多後得而復失,但黃河以南已盡入南朝版圖。
公元420年,劉裕稱帝,國號宋朝,南北朝開始。
51、宋齊梁陳:
南朝宋在劉裕死後,一蹶不振,疆域日漸猥瑣。宋文帝自毀長城,誅殺名將檀道濟,致使北魏趁機崛起,南朝無力收復中原。479年,權臣蕭道成代宋自立,建立齊朝。
齊朝統治僅二十四年,亡國之君蕭寶卷殘害忠良蕭懿,引起將領蕭衍不滿。蕭衍起兵,很快帶齊自立,建立梁朝,蕭衍是為梁武帝。梁武帝初期政局相對穩定,太子蕭統編纂了《昭明文選》,名將陳慶之北伐頗有斬獲,率領七千白袍軍擊潰數十萬北軍,並一度進軍洛陽,時稱「名軍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南朝持盾武士俑
但是,蕭統死後,梁武帝開始迷信佛教,信任異族將軍侯景,並引發了侯景之亂。
557年,平定侯景之亂的功臣陳霸先廢梁自立,建立陳朝。此時的南朝,已經僅剩東南一隅,失去了巴蜀、襄樊,天下大勢已定。
52、隋朝光復:
公元581年,楊堅滅北周,稱帝,國號隋,為隋文帝,建都長安,北方重新回歸到漢人手中。楊堅登基後以「節儉」、「殺貪官污吏」穩定了政權,後進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績是,廢除了曹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開創了科舉制,並且積極復興中國文化,力圖恢復漢朝的盛世。公元587年,隋文帝舉兵南下,消滅了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統一了中國,結束了270年(東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53、隋煬帝:
604年,隋文帝去世,隋煬帝即位。隋煬帝一改休養生息的作風,大興土木,橫徵暴斂,窮兵黷武,修築超級龐大的運河,妄圖短期內就建立起不世之功,引起各個階層不滿,民間紛紛揭竿而起。這其中,李淵在山西起兵,奪取長安,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並逐步統一全國。
54、貞觀之治、永徽之治:
626年,唐朝皇子李世民發動政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
唐太宗在位時,對內修德政,選賢任能,從諫如流;對外,唐軍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史稱「貞觀之治」。
《步輦圖》中的唐太宗(畫中乘轎者)
649年,唐太宗去世,唐高宗即位,唐朝進一步發展,疆域達到鼎盛,往北到西伯利亞,往西直到今天的中亞裏海,往南包括了今天的越南。史稱「永徽之治」。
55、武則天:
660年,因高宗患風眩,目不能視,下詔委託皇后武則天協理政事,武則天步入執政;674年武則天與高宗同殿聽政,共受朝拜,天下稱「二聖」,公元683年,高宗卒,武則天立三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自為皇太后臨朝聽政。
次年,武后廢中宗,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睿宗。公元690年,武則天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下,登臨大寶,改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武則天稱帝後,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在其掌理朝政的半個世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
但武則天在位時期,唐朝所依賴的均田制遭到破壞,府兵制瓦解,疆域迅速猥瑣,邊疆戰亂四起,也為後來的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埋下了伏筆。
56、開元盛世:
712年,李隆基登基,是為唐玄宗,次年改元開元。在開元時期,唐軍一度穩定了武則天時期混亂不堪的邊疆形式,降服了周邊的各個異族。對內開展改革,對軍政、地方、經濟、宗教多有改革,中國再度進入一個鼎盛時期。
後世認為,開元盛世是中國繼漢宣帝之後的第二個超級盛世。
華麗的唐代金銀器
57、李白杜甫:
唐朝,詩極為興盛。近體詩等詩體均在唐朝成型。初唐,有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號稱初唐四傑。
在唐玄宗時期,出現了李白和杜甫這兩位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詩人。李白,字太白,後人稱為「詩仙」。杜甫,字子美,後人稱為:「詩聖」。公元744年,兩位文學巨匠在洛陽相遇,成為歷史佳話,聞一多曾把二人的相遇比喻成太陽和月亮的相碰。
58、安史之亂:
唐玄宗統治後期,寵幸楊貴妃,開始怠政,致使邊疆的異族將領安祿山有了異心。755年,安祿山連同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前後八年,安史之亂才得以平息,從此唐朝國力再無恢復到之前水平,中國進入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唐代大明宮含元殿復原圖
59、元和中興:
805年,唐憲宗即位,他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比較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於任用能臣為宰相。唐憲宗在位15年間,政績諸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任命名將李愬雪夜入蔡州,擊敗了當時最大的軍閥吳元濟,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使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再次統一。
60、會昌中興和大中之治:
唐憲宗後期,黨爭日趨激烈,宦官開始把持朝政。840年,強勢的唐武宗即位,年號會昌。唐武宗內抑制黨爭,合理利用宦官,外擊潰回鶻。於是藩鎮歸附,唐朝再度中興。
846年,唐武宗去世,其叔唐宣宗即位。唐宣宗在位十三年,唐朝局勢穩定,邊疆取得了一系列勝利,這十三年,成為唐朝最後一個治世,唐宣宗也被稱為「小唐太宗」。
唐代壁畫中身穿便裝、腰配弓箭的武士(弓在豹紋袋子中,箭在皮質箭囊中)
61、五代十國
唐宣宗死後,唐朝很快便陷入了農民起義的漩渦,經濟命脈蕩然無存,朝廷名存實亡。907年,朱溫代唐自立,建立梁朝,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之後的53年中(公元907年至960年),中國先後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的更替,而南方有十多個稱王的割據政權,故稱五代十國。其中後周皇帝柴榮雄才大略,屢次擊敗契丹,頗有一統天下的勢頭,可惜早死。
公元959年,柴榮去世。960年,後周「點檢」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拜呼萬歲」,奪取周政權,即位皇帝,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建都開封。
上圖:反應五代時期豪門生活的《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62、宋朝統一戰爭:
宋太祖即位之後,為了防止軍閥混戰的發生,「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的兵權,不久用同樣的方式罷免了個藩鎮的節度使,加強了中央集權。
宋太祖用了13年的時間,把南方五國滅掉,又出兵北漢未果,不久病逝,其弟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公元979年,親帥軍隊攻至北漢都城太原,北漢國主劉繼元投降,其手下名將楊業(楊繼業)也隨住歸宋,北漢亡,五代十國割據時代結束。
但是,北方的幽雲十六州尚在契丹手中。宋太宗屢次試圖收復,均告失敗。此後宋遼之間陸續作戰,雖然宋軍略佔上風,但是進展有限。
北宋與遼等政權形勢圖
63、檀淵之盟:
公元1004年,契丹大舉南下攻宋,兵至澶州,名相寇準力主宋真宗親征。之後,宋軍挫敗契丹前鋒,契丹自知無法取勝,雙方議和,訂立「澶州之盟」。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宋給遼歲幣。
戰後,宋真宗趨於消沉,無心趁勝追擊,失去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機會。此後,宋朝因為重文抑武,「強幹弱枝」、機構臃腫,儘管國民富庶,但是國家積弊積弱。
精美的宋朝瓷器
64、范仲淹變法:
范仲淹在宋仁宗時期任職,公元1043年開始改革,終因反對派勢力強大,改革失敗,歷時1年4個月,史稱「慶曆新法」,范仲淹被貶至鄧州後,撰寫了著名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他一生所恪守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概括。
65、王安石變法:
宋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萬言書給宋仁宗,名為《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主張變法,未被仁宗採納;宋神宗即位,任參知政事開始變法,並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公元1085年神宗病逝,守舊派執政,新法全部被廢除。王安石一生著述頗多,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66、靖康之恥:
宋哲宗於1085年即位,啟用新黨,讓朝局為之一新,宋朝達到鼎盛。宋哲宗時,宋軍開拓了河西走廊地區,收復青海河湟等地,宋軍先鋒進軍到西域,使宋朝疆域達到頂峰。並擊敗西夏軍主力,讓西夏臣服。可惜,1100年,宋哲宗去世,昏君宋徽宗即位。
上圖:北宋開邊
宋徽宗後期,女真崛起,宋徽宗聯金滅遼,導致金兵南下,宋朝皇室受辱,北方淪入異族之手,史稱「靖康之恥」。
67、南宋抗金:
宋徽宗之子趙構在宋皇室幾乎全部被俘虜的時候得以倖免,即位稱帝,是為宋高宗。之後,宋朝軍民開展了抗金鬥爭。
東部戰場,韓世忠在黃天盪大破金兵,岳飛率軍收復金陵。西部戰場,宋軍在和尚原之戰大敗金兵。女真人在中原扶持偽齊政權,但是很快偽齊軍便被宋軍擊潰。1140年,岳飛北伐,全殲金兵主力,女真人已經考慮撤回塞北,宋朝收復失地有望。
可惜,南宋政府一心求和,強令岳飛撤軍。1142年,岳飛被冤殺,韓世忠隱居西湖。
宋人繪《中興四將圖》中的岳飛及其隨從
68、滅金雪恥:
岳飛被殺之後,宋金之間時有戰爭,互有勝負。之後,北方的蒙古部落崛起,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金國開始衰落。1232年,蒙古與宋朝商議聯合滅金,雙方達成共識。宋軍在孟珙的指揮下,愈戰愈勇,接連收復失地。金哀宗苦苦哀求,宋朝置之不理。
1234年,金國都城蔡州被孟珙攻破,金國滅亡,宋朝一雪前恥。之後,宋蒙雙方按照約定,各自退回淮河以南和黃河以北,河南成為爭議地區,為宋蒙之戰埋下了伏筆。
69、端平入洛:
金國滅亡後,宋理宗急於求成,四個月內,三次派遣使團祭拜位於河南的中原陵寢。朝廷青壯派也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極力主張進軍河南。
1234年六月,宋軍孤軍深入河南地區,很快進入汴京,七月,宋軍進入洛陽。但是,此時的洛陽等地早已經被蒙古人洗劫、屠殺成了空城,宋軍就地取糧的計劃無法施展,宋軍糧草告急進退兩難。
之後,蒙古人發動攻勢,宋軍一度取勝,最終因糧草不繼,只得撤軍,損失慘重。宋蒙戰爭開始。
人馬皆披重甲,手持三尖兩刃刀的宋朝武將形象
70、崖山之戰:
宋蒙戰爭中,孟珙採用機動防禦戰術,屢次擊敗蒙古大軍。孟珙獨立支撐宋朝三分之二的防線十多年,於1246年病逝。之後的戰役中,宋朝漸漸呈現頹勢。
1271年,蒙古頒布漢語國號「大元」,發動統一中國的輿論攻勢。1275年,蒙古佔領安慶和池州,長江防線宣告崩潰,常州、平江接連被攻克,臨安岌岌可危。1276年,宋恭宗投降。
1279年,漢奸張弘范率軍與宋朝最後的抵抗力量決戰於崖山。宋軍十萬官兵全部殉國,丞相陸秀夫背著皇帝跳海自盡。南宋滅亡,中國第一次全境淪亡於少數民族。
71、元朝中衰:
元世祖死後,其孫鐵穆耳即位,是為元成宗。元成宗時期,貪贓枉法日益嚴重,貪官污吏數不勝數,冤案層出不窮,一些文人採用當時流行的雜劇形式揭露對社會的不滿,於是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元曲誕生了,其中關漢卿所著《竇娥冤》是最為鮮明的代表,廣受民眾喜愛。
72、至順文治:
元文宗於1328年到1332年在位,是蒙元漢文化修養最高的一位皇帝,也是少數可以不依賴翻譯就可以與漢人對話的元朝皇帝。他在位雖然只有四年,中間還中斷了一段時間,但是因為他崇尚文治,讓元朝政局為之一新,史稱「至順文治」。
73、元末大起義:
在蒙古人的民族壓迫下,漢人發起了反抗。1351年,韓山童等發動了紅巾軍起義,之後群雄並起。經歷了時間的洗禮,最終剩下三個大的割據政權,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中,擊敗了陳友諒,之後又吞併了張士誠,雄踞一方。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是為明太祖。同年,以「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進行北伐,光復華北,驅逐蒙元。中國回歸漢族王朝的統治之下。
朱元璋畫像
74、洪武盛世:
明太祖即位之後,北逐蒙元,並逐步統一中國。在戰爭進行的同時,明太祖致力於恢復漢人傳統,效仿唐宋,制定了官方語言、衣冠制度,華夏大地重見漢官威儀。在強大的文化感召力下,周邊各國紛紛臣服,建立了東亞歷史上最完善的朝貢體系,東亞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
明太祖出身低微,所以堅定地站在人民一邊,不允許功臣出現前代「自污自保」的情況,嚴厲懲貪,誅殺官員數以萬計,使得明朝前期吏治清明。並且在全國各地建立了養老院,孤兒院,公共墓地等福利措施。中國迅速再次崛起,史稱「洪武盛世」,後世評價「治隆唐宋」。
75、靖難之役:
明太祖開國後,將自己的子孫加封為王,鎮守邊疆。藩王權力很大,最受器重的是燕王朱棣。公元1398年,明太祖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帝,是為惠帝,史稱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後,為保護自己的皇權,決定削藩,各藩王先後被革去兵權。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以「清君側」為名,北平起兵,其部隊稱為「靖難軍」,此次內戰史稱「靖難之變」。三年後,燕軍攻陷京都,建文帝失蹤,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成為明代第三個皇帝。
76、永宣盛世:
明成祖即位之後,年號永樂。這期間雖然殘酷鎮壓政敵,但是頗有政績。對內,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文官制度、內閣制度得以完善,並且編纂了《永樂大典》,修建了北京城。對外,明成祖御駕親征漠北,掃蕩了蒙元殘餘勢力,明軍也一度南下征服了安南(越南),並且派遣鄭和帶領水師遠下西洋,開拓朝貢貿易,並且在今天的印尼設立了舊港宣慰司,這也是中國第一次在赤道附近設立行政機構。
之後即位的明仁宗、明宣宗繼承了明成祖積極開拓的政策。這一時期,明朝社會安定,國家富強,疆域遼闊,史稱「永宣盛世」。
《明宣宗》射獵圖局部
77、土木堡之變:
1435年,明宣宗英年早逝,即位的明英宗年幼,朝政由內閣和太后把持,政局相對穩定。1446年,內閣首輔楊溥去世,宦官王振進入政壇。1449年,歸順的蒙古瓦剌部落與明廷交惡,明英宗執意親征北伐,結果在土木堡慘遭失敗,明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之後,朝中的于謙擁立英宗之弟即位,是為明代宗,年號景泰。于謙組織明軍戰鬥,多次擊敗也先,蒙古將明英宗送還明朝,也先退居大漠。1457年,明代宗病逝,英宗發動政變復辟,誅殺于謙,史稱「奪門之變」。
78、明憲宗、明孝宗:
1446年,明英宗病逝,明憲宗即位,年號成化。明憲宗即位之後,不計前嫌平反于謙,任用李賢、商輅等賢相,王越、朱永等名將,寵幸的宦官汪直也是頗有度量的賢宦。此時政治清明,朝廷多俊傑,經濟也得到發展,對內對外都頗有政績,一改英宗以來惡化的政治風氣。
之後即位的明孝宗為人軟弱,文官勢力做大,但是繼承了明憲宗的多項措施,號稱「弘治中興」。
79、應州大捷,宸濠之亂:
1517年,一直銳意扶持武將、打壓文官勢力的明武宗御駕親征,在應州大戰中擊敗了蒙古韃靼部落,殲敵約四萬人,致使蒙古多年不敢南下。1519年,南昌的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巡撫王守仁(王陽明)迅速做出反應,平定該叛亂。
1521年,明武宗離奇病逝,沒有留下子嗣,朝中文官瘋狂抓捕在武宗朝得勢的武將,並且將明武宗的行宮、君府等等全部付之一炬。所以儘管當時明朝對明武宗評價頗高,但是後世文官書寫的歷史中,明武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昏君。
明朝《平番得勝圖》局部,正在作戰的明朝騎兵
80、南倭北虜:
武宗去世後,堂弟朱厚熜即位,是為明世宗,年號嘉靖。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朝貢使團在寧波與中方發生矛盾,明廷裁撤福建、浙江的市舶司,斷絕與日本來往。這種消極的應對,致使東南出現倭寇之患。到嘉靖中期,南有倭寇,北有蒙古肆虐,史稱「南倭北虜」。
之後,戚繼光主持東南防務,組建了戚家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近代化軍隊之一,倭寇很快被平定。之後戚繼光奉命北上,使長城防線固若金湯。1567年,倭寇已定,明穆宗下令全面開關,允許民間發展海貿;1571年,蒙古韃靼部首領俺答降明,南倭北虜徹底宣告平定。
明中後期普遍使用的弗朗機大炮,是一種早期的後膛炮。
81、萬曆中興:
1572年,年幼的明神宗(萬曆皇帝)即位,顧命大臣張居正主持政務。1582年,明神宗親政。萬曆時期史稱萬曆中興。
這一階段尤其是親政之後,明神宗主持了針對礦業、工商業的賦稅,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這些收入大多用在了邊疆戰事、賑災等國家事務上。在經濟上,此時的明朝的商品經濟已經異常發達,出現了很多大型的工廠、礦場,大量來自美洲、日本的白銀流入中國。在文化上,小說《西遊記》,戲曲《牡丹亭》,科學巨著《天工開物》、《本草綱目》皆在這一時代問世。
但是,此時的文官勢力過大,萬曆力不從心,只能通過扶持親信、不與敵對文官見面的方式進行對抗,以維持國家尤其是財政的運轉。這為黨爭埋下了伏筆。
明代《南都繁會圖》中戴眼鏡的老者。
隨著明朝的對外開放,眼鏡等舶來品已經可以在國內大量生產。
明朝眼鏡商人還發明了近視遠視「度數」的概念。
82、萬曆三大征:
萬曆期間,邊疆發生了三次大的戰爭,史稱萬曆三大征。
1592年(萬曆二十年),明軍在李如松、葉夢熊的指揮下,僅七個月就平定了蒙古族將領哱拜的叛亂,史稱寧夏之役。
同年,已經統一日本的軍閥豐臣秀吉不宣而戰,發水路十六萬大軍進攻朝鮮,朝鮮國王逃到中國邊境,向明廷求援。明神宗決定出兵朝鮮,拯救盟國。1593年,明朝出兵四萬,收復朝鮮大部分領土,開始與日方談判。
1597年,談判破裂,日軍十四萬陸軍,兩萬水師再攻朝鮮。明軍增兵至七萬人,日軍未能取得進展,1598年,豐臣秀吉抑鬱而終,日本開始撤軍。隨後,中朝聯軍在露梁海阻擊撤退的日軍,全殲日軍水師500艘戰艦,戰爭結束。史稱朝鮮之役、萬曆朝鮮戰爭。
1599年到1600年,明朝平定了在四川發動叛亂的土司楊應龍,史稱播州之役。
這三次戰爭的勝利,鞏固了疆域,並維護了大明王朝東亞霸主的地位。朝鮮之役更是彰顯了當時明朝「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的強硬外交態度。
明軍於1548年批量裝備了火繩槍,在三大征中普遍被使用。
火繩槍,明代稱鳥銃,有扳機,比之前的火器先進許多。
83、後金崛起:
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在赫圖阿拉稱「汗」,宣布脫離中國明政府獨立,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後來改國號為清),努爾哈赤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清太祖」。之後,後金與明朝爆發了薩爾滸之戰,明朝失利,加上萬曆皇帝此時已經年邁病重,黨爭日益嚴重,明廷遂採取守勢,後金開始崛起。
84、明末黨爭:
萬曆晚期,明神宗病重,代表江南財閥利益的文官組成了東林黨,阻撓明朝政府對增加針對東南地區的賦稅,明朝陷入了黨爭。明熹宗時期,東林黨人進一步得勢,明朝財政系統近乎崩潰。之後,明熹宗有意扶持魏忠賢,組成閹黨勢力與東林黨人進行對抗。魏忠賢主政之後,朝廷局勢穩定,後金崛起的勢頭也被遏制。1627年,明熹宗被文官霍維華毒殺,崇禎帝即位,東林黨重新執政,魏忠賢被貶,霍維華被提拔為兵部尚書。
東林黨上台後,朝政愈發廢弛,朝廷財政完全崩潰,還在受災的北方地區肆意加派三餉,橫徵暴斂,引發了明末農民起義。
85、明末農民起義:
明朝後期,全世界環境變冷,中國北方天災連連。明熹宗後期,已經有零星的民變。崇禎時期,以東林黨人為首的各層官員瘋狂在北方災區斂財,激起了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630年,李自成、張獻忠等紛紛揭竿而起,明朝岌岌可危。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三月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而死。同年八月,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順政權。
李自成進攻北京之後,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投降滿清,引滿清入關,中國局勢徹底混亂。
86、剃髮易服:
滿清入關之後,推行殘酷的民族壓迫,尤其是推行剃髮易服,「留髮不留頭」,強令中國人全部剃滿洲髮飾,穿滿洲服飾,並且大肆屠殺漢族。到康熙年間,清軍及其走狗累計屠殺中國軍民至少五千萬人。中國傳承數千年的禮儀、民俗、衣冠制度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87、明朝滅亡:
崇禎帝死後,東南的士大夫依然不知悔改,不思抵抗滿清,反而任由其發展,並且依舊黨爭不止,胡亂擁立宗室。1645年,滿清佔領揚州,屠城十日,明廷震動。隨後,東林餘孽在錢謙益帶領下降清,弘光帝出逃至蕪湖,後被俘。
1646年,明宗室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登基,是為永曆帝。1652年,大西農民軍余部歸順大明,抗清形勢大好。
之後,李定國轉戰西南,鄭成功轉戰東南。然而鄭成功當初曾擁立隆武帝,不敢與李定國會師,遂使抗清出現僵局。然而滿清在主戰場四川展開屠殺,致使四川成為無人區,擊垮了南明的基礎。
1659年,永曆帝出逃緬甸;同年鄭成功北伐,惜敗於南京城下。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建立新的根據地。同年,永曆被俘。1662年,永曆被殺,聞訊後鄭成功李定國相繼去世。1664年,明將李來亨在湖北兵敗自焚殉國。1683年,鄭成功之孫鄭克爽降清,明朝滅亡。
88、三藩之亂:
清兵入關後,為滿清出力最大的漢人將領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永曆被殺後,南明故地暫由吳三桂等人鎮守,吳三桂鎮守雲南、尚可喜鎮守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鎮守福建,孔有德的女婿孫延齡鎮守桂林。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詔削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反清復明,之後吳三桂自立為帝。1678年,吳三桂病逝。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
89、文字獄:
康熙年間,文字獄大興。1661年,爆發明史案,千餘人受到牽連,其中十四人被凌遲;1666年,爆發了黃培詩案;1680年,爆發朱方旦案;1711年,爆發《南山集》案。康熙時期的一系列文字獄是清朝大規模文字獄的開始。
90、梟雄葛爾丹:
葛爾丹漠西蒙古首領,明朝敬順王也先的後裔。他原本是藏傳佛教的活佛,因為部族動亂,毅然還俗回家,主持政務。1678年,葛爾丹正式成立准格爾汗國,並且大力發展槍炮等新式兵器。1688年,葛爾丹越過燕然山,準備一統蒙古各部。1690年,葛爾丹已經進軍到內蒙,威脅北京,清軍組織防禦險中取勝。
1696年,葛爾丹的侄兒叛亂,准格爾走向衰落。滿清十萬大軍反攻,葛爾丹再敗。次年,葛爾丹飲鴆自殺。但是,葛爾丹的侄兒繼位後,准格爾一度中興,令康熙無可奈何。
清朝與準噶爾汗國對峙圖
91、雍正改革:
康熙後期,滿清已經腐敗不堪,吏治鬆弛,民不聊生,皇子之間更是了奪嫡之亂。反清復明的勢力也有所抬頭。雍正繼位之後,整頓吏治,進行了火耗歸公、養廉銀子等吏治改革。並且創立了密奏制度、設立了軍機處,使皇權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針對奪嫡問題,開創了秘密立儲制度。並且在位時期頒布了《大義覺迷錄》,宣揚滿清「主中國之事」的合理性,對反清復明進行輿論打壓。
92、滿清平準、平回:
1718年,清軍進入准格爾控制的西藏,全軍覆沒。1745年,准格爾內亂。1755年,清軍再度進攻,佔領伊犁,大獲全勝。1757年,清軍擊潰准格爾殘餘勢力,准格爾首領逃亡沙俄後病亡。1759年,清軍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徹底征服准格爾故地,控制了今天的新疆地區。
93、《四庫全書》和《明史》:
?
1739年,《明史》修訂完成,該書體例完備,卷帙浩繁,在清朝得到很高的評價。但是,該史書編修歷經康雍乾三朝數十年,時間久遠,其間更是伴隨著各種與修史本身相關的文字獄和毀書、禁書運動,該史書的可信度堪憂。
1773年,清朝開始編修《四庫全書》,其實是以編書為名義,進行毀書禁書之實。編纂過程中,各類被銷毀的書籍總數,據統計為一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15萬冊。銷毀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滿清還系統的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毀。估計不少於1000萬份明代檔案,已經全部被銷毀了。除了銷毀書籍和檔案外,大清還系統的對殘存書籍和檔案,進行篡改。
文字獄
94、康乾盛世:
從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到乾隆後期,清朝內部沒有爆發大的動亂,清朝學者稱這一階段為「康乾盛世」。其實,這一階段的滿清已經遠遠的被西方國家甩在了身後,中國的人均收入也在每況愈下,時常都有饑荒發生,所以也被譏諷為「康乾剩世」。到了乾隆時期,滿清已經腐朽不堪,清軍對付西南數萬叛軍都有些力不從心,對外戰爭竟輸給了緬甸、尼泊爾等弱國。還閉關鎖國,致使明朝繁榮的海外貿易徹底中斷,更加導致了中國的愚昧和落後。
95、大貪和珅:
1799年,太上皇乾隆去世,嘉慶帝得以執政。隨後,乾隆寵臣和珅被逮捕下獄,下旨抄家,抄得白銀八億兩。乾隆年間清廷每年的稅收,不過七千萬兩。和珅所匿藏的財產相等於當時清政府十五年收入。時人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隨後和珅在獄中自盡。
按照外國使團的回憶和一些國內記載,和珅因長得像乾隆的小媽而受寵,加上本身也有些才幹,所以不僅仕途平步青雲,乾隆對他的為非作歹也是熟視無睹。
和珅畫像
96、林則徐禁煙:
嘉慶以後,中國社會日趨腐化墮落,英國人已經成為世界霸主,對中國大量出口鴉片,以致於鴉片橫行。1839年,林則徐有感於滿清軍隊、八旗都已經沾染吸鴉片的陋習,更「內地之嗜洋煙而不嗜土煙」(林則徐書信自述),所以林則徐在廣東嚴厲禁煙,責令英商繳煙,共繳獲200多萬斤,在虎門燒毀。次年英國以此為由發動中英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開始。
清末吸食鴉片的民眾
小編在此感謝大家的閱讀
可是小編原創不易
給小編一點賞錢吧
不多不多,今天仍然三塊
中國城市名稱掌故大全 河南的城市名稱是這樣來的!
中國人最易誤解的23個常用詞,你搞錯了嗎?
歷史小漫畫:明成祖朱棣如何從侄子手中篡奪皇位?
辛棄疾詞中的五十句經典,每一句都是千古絕唱!
錢穆:思想的傳承不應模仿西方
※九十六個典故,講完整個中國古代史:一眼看穿五千年
※3分鐘看完整個中國古代史:一眼看穿五千年
※千年無解!中國古代史上十大驚天懸謎
※為什麼說看懂萬曆十五年就看懂中國古代史
※我國古代史上殺開國功臣最多的兩個皇帝,第二個幾乎殺光開國名將
※中國古代史上最能裝的五個大人物,你最藐視哪一個?
※中國古代史兩大疑團,最後一個或是現代穿越者
※中國古代史上最壞的五個人排行榜,曹操未上榜秦始皇第二誰第一?
※中國古代史上十大最強大的軍隊,個個堪稱逆天級
※中國古代史上的五大猛將,趙雲只排第五
※中國古代史上十次內戰大屠殺,一個個慘烈無比
※中國古代史上最牛的12位謀士!范蠡第二,誰第一?
※中國古代史上最牛外交官:單槍匹馬,一個人兩次滅掉一個國家!
※古代史上最強悍的和平使者:一個人滅掉一個國家,橫掃印度半島!
※古代史上的三大神秘預言,每一個都實現了!
※中國古代史上道貌岸然的四大偽君子,秦檜第三康熙第二,誰第一?
※古代史規模空前的一場血戰,三千虎賁軍直搗黃龍,大破七十萬大軍
※中國古代史上最著名的八大失敗英雄排行榜,項羽排第八誰排第一?
※中國古代史上最毒五個女人排行榜,把情敵變成豬的呂后僅排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