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都城和歷史疆域圖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記》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一年,共255年。
周王室自身實力的削弱 西周盛時,以鎬京、東都為中心,王室有直接管轄的王畿方約千里的土地。所有渭、徑、河、洛地帶都是周的王畿。西邊的關中平原,以鎬京為中心,是周人興起的根據地,稱為「宗周」;東面的河洛地帶,以東都王城為中心,是保衛宗周和鎮撫東方的重鎮,稱為「成周」。東西連成一片,長達千里以上,王畿以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成為控制全國的基地。平王東遷以後,西土為秦國所有,王畿還有約方六百里。後來有的賜給立功諸侯,有的被諸侯侵奪,有的被戎族佔據,有的封給王族、公卿大夫作采邑,最後所余無幾。天子局處在成周約方一二百里的一隅之地,地盤還在一天天縮小。
點擊播放 GIF/474K
西周盛時,王室設置了龐大的軍旅。用於宿衛宗周的有六師,稱為「西六師」;在成周鎮懾東方諸侯的有八師,稱為「成周八師」,共14師達14萬人以上。這就是周王朝維持「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武力基礎。諸侯國大國一般不超過三軍,小國只有一軍,諸侯國的軍隊周王都能調遣。平王東遷以後,王室只能有三軍、二軍甚至不足一軍了。
王室地位的變化 西周盛時,周王對諸侯擁有很大的權威。各封國的諸侯要定期朝見周王,報告封國內的情況,聽取周王及其輔佐的指令;如臨時發生重大事故,還要及時向周王報告。他們都必須向周王貢獻本封國的產物和周王需要的東西。他們有保衛王室的義務,包括為周王提供作戰的軍隊。對周王的死喪、嫁娶、巡遊,他們也要盡特定的義務。如果他們不履行自己的義務或超越周王賦予他們的特權,周王可以收回或削減他們的爵祿,可以廢除和另立國君,甚至滅掉他們。如康王時,晉侯建造的宮殿過分宏美了,就受到周王的譴責。共王曾滅掉封在密須故地的密國。夷王曾朝會諸侯,烹死齊哀公。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不可能出現大國爭霸的鬥爭。
諸侯定期的朝聘貢獻(古代國與國之間遣使訪問叫聘,諸侯在非朝覲述職之年,就派卿大夫聘周)是王室的重要收入,王室東遷以後失去了這個重要收入。按照魯史《春秋》所記,242年里魯君朝王僅三次,魯大夫聘周僅四次。魯是周公的後代,與王室最親近,朝貢幾乎全廢,其他諸侯的朝貢自然不會比魯多一些。與此相反,天子卻經常向諸侯進行聘問,周桓王在位二十多年,五聘於魯。東周天子地小貢少,在經濟上不得不依附於強大諸侯。過去「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平王東遷後,諸侯根本不聽天子的命令,政令征戰自諸侯出,霸主實際上取得政治上的最高地位,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也不得不依附於強大諸侯。
田氏代齊 春秋初年,陳國發生內亂,公子完逃往齊國。齊桓公任命他為工正(官名,掌管百工和官營手工業),這是陳氏在齊國立足的開始。陳氏即田氏,古代「陳」「田」同音通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田氏得到齊國國君的寵信,與公室關係非常密切。春秋中葉以後,由於齊國奴隸和平民反對奴隸主、反對公室的鬥爭廣泛開展,舊制度的崩潰和公室的滅亡已成必然的趨勢。田氏適應形勢的發展,走向背離公室的道路,形成了以田氏為首的新興地主集團,同以國君為首的奴隸主貴族集團展開了長期的鬥爭。
田氏家族用減輕剝削的辦法,如把糧食借給民眾,用大斗借出,小斗收進,以此爭取民眾,收攬人心,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經過三次大規模的武裝鬥爭,齊國十餘家大貴族——國氏、高氏、奕氏、鮑氏、弦氏、晏氏等,陸續為田氏並滅。到公元前476年,「齊國之政皆歸田常」,田氏完全控制了齊國的政權。公元前391年,田和把齊國最後一個國君遷到海上,給他一城之地,田和佔有齊國。公元前387年,田和向魏侯及楚、衛使者「求為諸侯」,魏武侯代他向周安王和諸侯提出這一要求,周安王答應了。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認田氏為齊侯,沿用齊國號,變姜氏的齊國為田氏的齊國。這即所謂「田氏代齊」。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戰爭更為頻繁 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比春秋時期更激烈、更頻繁、規模也更大。各大國都擁有雄厚的武裝力量,秦楚兩國各有步兵百萬,車千乘,騎萬匹;趙、齊、燕各有步兵數十萬;韓國兵力最弱,也有步兵三十萬。作戰時常常動員兵力數十萬。一次戰役,被斬首的士兵常達數萬甚至數十萬。春秋時期晉楚城濮之戰,晉兵力估計不過二萬,楚兵力估計不過四萬。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魏國動用「十萬之軍」。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大破韓、魏聯軍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秦竟活埋所俘趙軍四十多萬。各國軍隊人數的增多,雖與人口增加有關,但更主要的是士兵的主要成分由貴族奴隸主和「國人」改變為農民,作戰時所有適齡農民都有可能被強迫編入軍隊。
春秋時作戰都用兵車,戰敗一方的車陣一亂,就很難整頓,所以幾次大戰都是一天之內分勝負。戰國時步兵、騎兵成為主要兵種,野戰和包圍戰代替了車陣作戰,戰爭也「曠日持久」,有時長達三年五年。
為了防備敵人的進攻,各國邊境修築了大規模的防禦工程,其中比較長的稱為長城。
春秋疆域圖(春秋的都城和春秋歷史)
——
剛剛流出的紅軍遠征珍貴老照片
晚清美女長這樣 圖揭外國明信片上的清朝格格
走向民間老照片館
※古城寧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還是唐朝時渤海國的都城上京
※金中都城是北京在歷史上作為王朝都城的開始
※「志載冀往」《雄安傳奇 新區展翅》(四)——《燕國都城臨易在哪裡》
※歷史上魏、蜀、吳三國的都城,現在發展的怎麼樣?
※河南省最小的地級市,歷史上是商朝的都城!
※古今三千事:歷史上叫「北京」的都城
※中國歷代都城(六大古都)詳細平面圖,哪個城市更有帝都風範
※攝影紀實:中國歷史上的十大都城,五所都在河南,洛陽最厲害!
※台灣新北市清潭明聖宮一行參訪西安都城隍廟
※朱元璋最想定都的地方,除了鳳陽還有一古都城市,並非南京和北京
※當唐詩遇上宋詞:《題都城南庄》和《茶瓶兒》,人面桃花的悵惘
※毛主席最先擬定的都城並非北京,而是「雄雞」上最耀眼的城市
※古都也時尚!模特新勢力與古典都城的絢麗碰撞
※古都西安:漢唐經濟繁榮的象徵 長安城緣何逐漸失去其都城地位?
※繁華都城錦繡山川《思美人》頁游場景賞析!
※北元最後的都城秘密留下蒙古學院派音樂 成為一曲悲壯的輓歌
※世界最古老的美麗都城——耶路撒冷
※朱元璋最想定都的地方,除了凤阳还有一古都城市,并非南京和北京
※這曾是北宋的都城,繁華無比,如今淪為河北省的小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