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以勺為筆,以糖為墨

以勺為筆,以糖為墨

熔就糖霜丞相呼,賓筵排列勢非孤; 蘇秦錄我言甘也,林甫為人口蜜腹。 霉雨還潮幾屈膝,香風送暖得全膚; 紙糊閣老尋常事,糖丞來年亦紙糊。

以勺為筆,以糖為墨


冬日晨曦里,老街古巷的一角,縹緲的煙霧在鍋中升起,那一個特別的攤位總會引得來往的人群三兩結伴,駐足逗留。孩子們面上綻放奇異的光彩,眼珠跟隨手藝人的勺子移動;而大人們也不免驚嘆,為這純熟的技藝喚回他們對童稚時光的幻想。——這是糖畫,在手中,在陽光里,晶瑩剔透,藝味深長。

以勺為筆,以糖為墨



糖畫,顧名思義,就是以糖作畫。它是糖,又是畫,可以賞玩,又能品食。在民間還稱為「倒糖人兒」、「倒糖餅兒」、「糖燈影兒」。據考證,糖畫起源於明代「糖丞相」,即步入年關之時,因祭祀需求,將糖化作糖漿,澆鑄成形,其中以文官居多,故而得此名。熱情、執著的民間信仰力量造就了糖畫的創意性、風俗性和手藝性。

以勺為筆,以糖為墨



除了歷史考證,這蝸居在腦海深處,香軟甜蜜的記憶,還有著別樣的傳說。唐代詩人陳子昂,極其嗜糖。而才子脫俗,熔糖作畫,好不自在。初入京城,官職甚小,閑暇無事,鼓搗糖畫。一日,小太子路過,見這精緻可口的小玩意,便要去幾個。太子「饕餮」完畢,皇帝即召陳子昂入宮作糖畫,得機遇升遷。受得恩寵之後,大詩人解衣歸里,回到四川,便以糖畫為業,使此工藝百世流傳。

以勺為筆,以糖為墨


糖畫分作平面與立體,題材多為龍鳳呈祥、十二生肖、小說人物等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畫風則為民間畫種,具有街市風采,堪稱起源於巴山蜀水之間,廣泛流傳於大江南北的漢族手工藝,更因刻畫細膩,著色精美而深受人們喜歡。

以勺為筆,以糖為墨



廟會集市,公園名勝,隨處可見的糖畫小攤時時在上演著令人驚嘆的視覺盛宴。製作糖畫,需要熬糖與造型。將白糖、冰糖、蜂蜜混合置於爐子中用溫火熬制。站在冬日的清冽中,看火苗微弱,舔舐爐底,一寸一寸溫暖爐中的糖漿,心頭也盈上無法言說的暖意。

以勺為筆,以糖為墨

以勺為筆,以糖為墨



待糖稀熬至牽絲,糖畫的「墨」便就位。以勺為筆,以糖為墨。作畫便要屏息凝神,均勻運筆,掌控節奏。在腦海中繪出連筆的形象後,抖、提、頓、放、收。

以勺為筆,以糖為墨



只見藝人舀出一勺糖漿,手腕輕抖,一縷縷清澈透明的糖絲飄過畫板,急速移動,絲絲縷縷在肉眼似斷非斷的瞬間,一條翻雲騰霧的金龍衝破天際,躍然板上。一氣呵成之後,取出竹籤以鏟子一壓一鏟,一條氣勢洶湧的飛龍便騰躍在了眼前,在手上。其造型飽滿,線條均勻,美的令人不忍下口。

以勺為筆,以糖為墨



抬眼望向那樸實醇厚、以畫為樂的藝人,滿臉的笑容似是經時間熬制的濃甜的糖漿。如同手上的糖畫侵襲了味蕾,那溫和的笑顏驚艷了視覺。

以勺為筆,以糖為墨



糖畫這項甜蜜的記憶,經過五百年的傳承,在不同地區成長出各自的特色:四川精湛,天津逼真,河南剔透,北京質樸。

以勺為筆,以糖為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玩收藏 的精彩文章:

歷朝歷代的帝王龍袍,究竟隱藏著哪些秘密?
「賭料」與「藝術」
埋藏的時間長短對琥珀有何影響?
為你揭開藏式佛珠的神秘面紗
海南黃花梨小葉紫檀有著不為人知的藥用價值你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