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回顧:依附主流文學與兒童文學的台灣科幻

回顧:依附主流文學與兒童文學的台灣科幻

回顧:依附主流文學與兒童文學的台灣科幻



黃海,原名黃炳煌,另有筆名凌霄子。1943年1月1日生於台中市,台灣作家。

2015年10月,其作品《納米魔幻兵團》獲第六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少兒圖書銀獎。


回顧:依附主流文學與兒童文學的台灣科幻


台灣科幻文學的發展,從1956年香港亞洲出版社出版趙滋藩三本《科學故事》在台發行,播下種子,這套書以大量的科學數據和知識,串連成太空旅行故事,成為台灣科幻(科普)小說的濫觴,1968年張系國、張曉風、黃海三人,先後發表了科幻創作,正是美國太陽神系列宇宙飛船積極展開登月活動之時,科學萬能的氣氛瀰漫全球,著名的經典科幻電影《二oo一年太空漫遊》在台首映,之後,迄1970年代中期,有關百慕達三角、史前文明、外星人、飛碟等書風行世界,呂應鐘翻譯出版最多、旅美學人張系國譯介世界科幻名作併兼創作,倪匡的大眾化科幻也在此時加入媒體,並大量出版,《星球大戰》《第三類接觸》電影帶來科幻熱潮,「科幻小說」「科幻文學」這一概念和名詞,終在1980年前後在台灣形成共識。

回顧:依附主流文學與兒童文學的台灣科幻


從台灣之有名之為「科學幻想小說」,到台灣之有「科幻小說」,以至形成所謂「科幻文學」的概念,是經過一段演變歷程。而「科幻」一詞的廣受認同,大約從1968年到1980年初,經歷十數年凝聚共識,聯合報在1982年五四文藝節前夕的一次科幻座談會,應是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幻」一詞終於確立;甚且在1980年代末期,與大陸科幻接軌之後,發現兩岸不約而同以「科幻小說」的名詞來標籤這樣的文類,「科幻」概念上逐漸從模糊到清晰,從雛型到成形以至定型,是經歷了一段摸索歷程。

回顧:依附主流文學與兒童文學的台灣科幻



台灣的科幻高潮──1980年代的作品多半出現在文學刊物,包括葉言都、黃凡、李昂、苦苓、鄭文豪、張大春、袁瓊瓊、後人、章傑(張之傑)、呂應鐘、張大春、哲正、軒轅孫,我聯繫各位作家提供授權,後來編為《當代科幻小說選》(張系國掛名主編,知識系統出版)。其中,鄭文豪必須加以補述。我在照明出版社推廣科幻小說出版時,編了一份《飛碟與科幻》的刊物,接到鄭文豪幾篇來稿,當時鄭文豪還是豐原高中的畢業生,驚為傑作,推介發表在周浩正主編的《台灣時報副刊》。之後鄭文豪到東吳大學念物理系,再到中央大學天文物理所念碩士,記得他出國前為我的《地球逃亡》寫了序,之後在美國拿到物理博士學位。

回顧:依附主流文學與兒童文學的台灣科幻



鄭文豪的零星傑作,都是令人驚服具有宏觀的哲思和美妙的邏輯推理的小說。二十一世紀初,貓頭鷹出版社連繫請他完成小說集,他在美國獲物理博士之後進入英特爾工作,公務忙碌無暇兼顧創作,作品至今仍未能結集。

回顧:依附主流文學與兒童文學的台灣科幻


鄭文豪


鄭文豪以其所學的物理基石孕育出風格獨特的作品,思想與藝術兼具,以今天的眼光看來,都已達超高水平,與美國年度最佳科幻小說相較毫無遜色,如果能譯成英文,應該拿到世界舞台比劃。比如《當代幻小說選》中的作品《無為有處》,還是他東吳大學時的創作,敘述一個畫家完成太初形象後,那個世界震動了,他被那個世界驅逐,從此各個世界如萬花筒般爆開來,他穿過渾沌氣泡──象徵從多元宇宙來到地球,為女孩畫像,他要到任可一個世界只要畫下一部份圖景,一躍而入即可,於是,相偕訪遍歷史上科學家、哲學家與藝術家所處的各時代,也造訪了《紅樓夢》的大觀園、牛郎與織女星,女孩和眾多世界都是他所創造的,都非常真實,但他以為真正的造物主不該像他一樣迷惑,他只是旅遊各個世界的流浪漢,他也弄不懂宇宙有多少個,宇宙怎麼回事?最後男女主角被發現成了擁抱的屍體;流浪旅行,可說是畫家生平的寫照,也是畫家的夢,在這兒,宇宙與人,真實與虛幻結為一體。本篇非常適合改編電影,只是沒有有心人去發現吧!這件事給我們的教訓是:作品不但要寫多,還要寫長,才能在讀者心目中建立份量。《沙漏鍾》敘述太陽光能逐漸減弱時,一位國王指示主教將數以萬計的俘虜從巍峨聳天的超大沙漏頂端投入,用以祭獻偉大的時間,小說細膩的筆觸驚人宏偉的呈現出森然怪誕的可怖美感。《無窮的延伸》講的是高倍數的人類文明進化在機器人社會中實驗未來文明的進展,幾凡機器人的宗教、人性、理智、慾望、生態和社會體系都相同,人類這個機器人的製造者被稱為「神」,肉體感官及實質,最後發現,神造的人類終被人所毀,人造了機器人而被機器人所毀,無窮循環延伸。

回顧:依附主流文學與兒童文學的台灣科幻


再舉些例子,黃凡獲得聯合報中篇小說獎的《零》、宋澤萊的《廢墟台灣》,都是主流文學作家的力作,卻可說是《一九八四》的台灣版,後者更在一本書里將環保與反烏托邦主題兼容並蓄,談到核能電廠災難和電視洗腦;張啟疆獲得幼獅文藝科幻小說首獎的《老大姐在注視你》,講的也是思想監控,文中將「老大哥」反諷寫成了「老大姐」;心岱的《地底人傳奇》則寫出了生態寓言;黃海獲得洪建全文學獎的少年科幻《奇異的航行》講智能老鼠在太空以計算機和機器人管理星球的故事;黃海1989年獲頒國家文藝獎的《大鼻國曆險記》,首度將科幻與童話結合,寫出了生態危機的寓言,文中提到的機器人把核子廢料投入太陽焚化爐的概念,張嘉驊2000年七月出版的《宇宙大人》(獲中華兒童文學獎)則以同樣的太陽焚化爐概念,滑稽突梯的宇宙故事,寫成了詼諧的少年科幻童話;這些都是呼應了一九八年代興起的風起雲湧的環保議題。

回顧:依附主流文學與兒童文學的台灣科幻



《奇異的航行》


黃海的「文明三部曲」,三部成人長篇科幻小說:《天堂鳥》《最後的樂園》《鼠城記》,更瞄準生態大災難之後的星球世界,以史詩方式貫穿了三部小說的時空。如宋澤萊《廢墟台灣》、黃凡《零》傾向於社會科幻,有的是傑出的主流文學作家跨刀之作,如張大春《時間軸》;女作家平路的科幻雋永迷人,充滿寓言和後現代的哲思,《人工智慧紀事》,寫男科學家創造女機器人,兩者的愛怨糾纏,女機器人幻想創造另一男人,殺死科學家,最後女機器人身陷囹圄;《驚夢曲》、《島嶼的名字》,都以台灣意象融入了科幻,正是張系國當初所倡議鼓吹要求寫出中國風味的科幻,前者寫台灣最後成了迪斯奈樂園,後者寫地殻大變動之後,全球陸地連成一體,台灣消失,倖存的老人孤獨而瘋狂地找尋台灣島嶼的落寞心情,這是現實與科幻結合的高難度創作。這些作品生長在主流文學園地,看主流文學臉色是必然的,除非另立門戶消失於一般文學視野,進入更通俗的文類,則脫離主流陣營更遠。


1990年代張系國創辦《幻象》雜誌,舉辦科幻獎,主流文學作家也紛投入兼寫科幻,如葉言都、黃凡、宋澤萊、張大春、平路、陳克華、張啟疆、紀大偉、林燿德、心岱、楊照、洪凌.....迭有佳構,九歌出版社的現代兒童文學獎,也常以科幻作品入圍或得獎,形成了台灣科幻文學追求「文以載道」,不與通俗文學合流的傳統;台灣科幻1980年以來的一大特色,就是生態環保概念與與反烏托邦思潮──包括探討科技發展帶來的負面的影響和反響。


二十一世紀之交以後,科幻小說逐漸「輕文學化」,環保與反烏托邦的聲音逐漸消弱,或許與平面媒體失勢、網路興起有關,寫作出版環境惡化,由主流文學主導的文學場域發生異化,科幻小說呈現不同的面貌,不再正經八百:


以明朝北京王恭廠大爆炸為主軸的時光旅行兼歷史科幻,獲得皇冠百萬元大眾小說獎的張草《北京滅亡》(1999)之後延伸為三部曲, 可是石破天驚之作,作者之後回馬來西亞當牙醫,仍不時與文學界或科幻界有連繫;《膜》(1996,2011),獲得聯合報1995中篇小說首獎,寫一個母親面對自己只剩頭腦的兒子,記下了感官之旅;在東吳大學任教「科幻與現代文明」的葉言都,半生寫作唯一的精品科幻集《海天龍戰》(1987,2008),是歷久彌新的科幻經典之作,小說集里篇篇珠玉;交大科幻中心前主任葉李華傾全力寫作的《衛斯理回憶錄》(2006-2009)十冊書,延續倪匡的通俗和創意,並以最新的科學知識詮釋擴充,是在科技與魔法之間的後設寫作和創新重構,我曾寫論文在中央大學的學術期刊評述,經推介參選第一屆星雲獎,作者謙讓退出。

回顧:依附主流文學與兒童文學的台灣科幻



九歌兒童文學獎,近年已成為台灣兒童文學的重鎮,取代一九八年代之前的洪建全兒童文學獎,得獎的諸多作品,不乏科幻佳構,也脫離不了生態議題和科技文明災難的省思,劉台痕的《五十一世紀》寫臭氧層破壞後,人類躲到地底和海底生活,綠色植物滅種之後的疫病反撲;胡英音的《安妮的天空,安妮的夢》,藉著項練形狀的心念幻真機穿梭生死兩界,探討死亡與生命的意義;張永琛《隱形恐龍鳥》寫死而復生的機器人與科技的善與惡;陳曙光的《戈登星球奇遇記》,以外星人的眼光投射出對地球人摯愛與關懷;陳愫儀的《孿生國度》寫的是缺少感覺的複製人和人進入計算機世界的奇遇;眠月的《少年行星》講的是移民到類似地球的外星球的故事;侯維玲的《二九九》講的是基因重組人與二十一世紀的生態災難和可怕的戰爭;王晶的《世界毀滅之後》寫核爆浩劫後主角落入地底變種人掌握的掙扎逃生的經過;王樂群的《基因猴王》講的是人腦猴身的生物,在人類與猴類社會之間過的不同生活情況和心理困惑,涉及的是遺傳工程科技帶來的影響。


台灣科幻文學的脈絡,在21世紀之前,嚴肅的科幻文學,寄身於主流文學或兒童文學之林,張系國創辨《幻象》雜誌和科幻小說獎,希望凸顯科幻的自有空間,其實也只能收到部分效果。不管是成人與少兒科幻作品,泰半以生態環保與科學技術的善惡為探索主題,「顯示台灣科幻小說具有通俗文學的非通俗化特點」。

回顧:依附主流文學與兒童文學的台灣科幻



《科幻:原力覺醒》


《科幻:綠色想像》

回顧:依附主流文學與兒童文學的台灣科幻



科幻Cube


有圖,有料,有真相,科幻世界的「吃」心未改


懷舊,原創,有情懷,科幻影視的綠里奇蹟


顏值,新銳,有胸懷,科幻文學的實力比拼


編輯/排版 王浩瑄

回顧:依附主流文學與兒童文學的台灣科幻



點擊在線購買《科幻Cube》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幻Cube 的精彩文章:

回望童年動畫片中的植物角色
一張紙也能折出尤達大師來?
植物武器是魔鬼還是天使?
發現中國科幻文學溯源:從舶來品到本土化
科幻Cube帶你看BJCC漫控展,BJCC高清日程表+全新展點陣圖!
您可能感興趣

傳統絲弦琴學與古典文學的「和美」之境
科幻文學之冰「與」火
「文本細讀與文學研究的推進」主題沙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召開
沈從文:從新文學轉到歷史文物——在美國聖若望大學的講演
台灣文學及武統
中國獨有的文學形式:道教文學
殖民地文學與民族獨立:葉芝和他的愛爾蘭文學復興
「我與文學」:《我的陶都文學院》 ——陶都文學院第二屆研修班畢業季作業選登(四)
田彬聊文學 十九之《再談文學的美與丑》
文學的數學
畫個小?圓,居然就讓娃兒明白物理學、化學、數學、文學、經濟學是神馬了!
文學與傳媒學院歡迎您
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學
儒學的轉型和文學的解構
龍昇:日本的文學碑和文學散步
駢邑文學 石榴
文學瘋人院 花和華
歐美中國文學史寫作與文學史研究新變——以《劍橋中國文學史》為例
關於純文學/嚴肅文學/通俗文學的討論(小波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