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劉慈欣《三體》的英文譯者,也是震撼人心的科幻作家
近年來,劉宇昆的科幻文學書寫再次成為了海外華人類型文學中的亮點,不僅受到了國內外科幻文學愛好者的青睞,更有跨越邊界贏得主流文學界關注之勢。少兒時期從中國赴美的劉宇昆是不折不扣的新移民,他不僅能熟練使用英語寫作,更是將視野放在了更廣闊的層面之上,從第一代移民的辛苦打拚到移民代際差異,從日本文化中的物哀到歷史觀的探討,包含卻又不止涉及身份認同、民族意識、鄉土情結等經典海外華人文學主題。
劉宇昆的科幻文學書寫:
多重邊緣下的中心
文|王侃瑜
近年來,劉宇昆的科幻文學書寫再次成為了海外華人類型文學中的亮點,不僅受到了國內外科幻文學愛好者的青睞,更有跨越邊界贏得主流文學界關注之勢。少兒時期從中國赴美的劉宇昆是不折不扣的新移民,他不僅能熟練使用英語寫作,更是將視野放在了更廣闊的層面之上,從第一代移民的辛苦打拚到移民代際差異,從日本文化中的物哀到歷史觀的探討,包含卻又不止涉及身份認同、民族意識、鄉土情結等經典海外華人文學主題。
劉宇昆
劉宇昆自 2002 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2011 年起進入井噴狀態,發表原創小說百餘篇,即使大部分作品都是短篇小說,這個數字仍然十分驚人。他曾多次獲得美國科幻文學界最有分量的雨果獎和星雲獎提名,並憑藉短篇小說《手中紙,心中愛》(The Paper Menagerie)獲得2011年星雲獎最佳短篇小說獎項、2012 年雨果獎和世界奇幻獎最佳短篇小說獎項,並於2013年再次憑藉《物哀》(Mono no Aware)獲得雨果獎最佳短篇小說獎項。隨後,劉宇昆將創作重心轉移到長篇創作上,2015年4月,他的首部長篇小說The Grace of Kings在美國出版,進入星雲獎和軌跡獎終選名單。
有趣的是,劉宇昆的成功背後是他多重邊緣化的身份背景與創作主題。
移居國族裔作品與非華文寫作
劉宇昆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首發於美國雜誌,這也決定了他的第一讀者是以英語為母語的美國讀者,以及其他能夠通過各種途徑閱讀到作品、具備英語閱讀能力的他國讀者。在美國人眼中,作為華裔的劉宇昆的作品自然會被看成移居國族裔作品的一部分,先天帶有邊緣性——儘管恰恰是這種邊緣性構成了華裔作家的發聲場域。
劉宇昆 11 歲跟隨父母從甘肅蘭州移民美國,之後再也沒有受過正式的中文寫作訓練。他用了很多年來學習英語,掌握英語寫作技巧,在哈佛大學攻讀英語文學,同時完成了計算機學位所需課程,他選擇英語寫作再自然不過。
劉宇昆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首發於美國雜誌,這也決定了他的第一讀者是以英語為母語的美國讀者,以及其他能夠通過各種途徑閱讀到作品、具備英語閱讀能力的他國讀者。在美國人眼中,作為華裔的劉宇昆的作品自然會被看成移居國族裔作品的一部分,先天帶有邊緣性——儘管恰恰是這種邊緣性構成了華裔作家的發聲場域。
作為譯者的劉宇昆代表劉慈欣領第73屆雨果獎
作為用英語寫作的華裔作家,劉宇昆很擅長將他的雙重邊緣化轉化為走向主流。他知道自己繞不開華裔身份,認為移民身份是生命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不乏書寫海外華人經典主題的作品,如講述來自中國的「郵購新娘」對兒子的愛的《手中紙,心中愛》、重述加虛構中國歷史文化中關羽形象的《五味:戰神關羽在美國的故事》等,前者表現了兩代移民間對於祖國和中文的情感差異,後者則是典型的講述第一代移民艱苦打拚經驗的故事,同時還宣揚了作者心目中關羽的積極精神,甚至可以作為一種價值輸出而存在。在其他作品中,他藉助自己在漢語方面的優勢,引入漢字作為小說的有機構成部分,如在《物哀》中的繁體字「傘」,《鬼日》中的「宇」和「字」,《訟師與美猴王》中的「上賣莊稼,下賣田地」和「上賣莊稼,不賣田地」等,劉宇昆更關注這些漢字的「形」,對於西方人來說,漢字的形意結合具有新鮮感和神秘感。至於中藥、春節、中國菜、圍棋等富有東方特色的符號運用在劉宇昆作品中更是不勝枚舉。他會為了寫作而專門查閱相關資料,對中國歷史文化和習俗的了解甚至超越了一些中國本土作家。在西方讀者眼中,劉宇昆筆下的東方是新奇有趣的,滿足了他們對於遙遠東方的好奇心;在中國讀者眼中,熟悉的文化符號又喚起了他們的親切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正是這樣,被雙重邊緣化的劉宇昆反而將他的作品推向了大眾主流,並受到廣泛關注。
類型文學與「軟科幻」
劉宇昆寫作的主要是類型文學,儘管他本人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名純正的科幻小說家,而只是寫出的許多作品恰好是科幻小說而已,他甚至認為那篇奪得科幻界雙獎——雨果獎和星雲獎的作品《手中紙,心中愛》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而非科幻作品,可是絕大部分讀者和評論家依舊將他當做科幻作家,將其作品看做科幻小說。
正如之前所說,劉宇昆寫作的主要是類型文學,儘管他本人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名純正的科幻小說家,而只是寫出的許多作品恰好是科幻小說而已,他甚至認為那篇奪得科幻界雙獎——雨果獎和星雲獎的作品《手中紙,心中愛》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而非科幻作品,可是絕大部分讀者和評論家依舊將他當做科幻作家,將其作品看做科幻小說。科幻小說相較於主流文學自然是邊緣化的,這讓科幻小說受到的關注僅限於特定的讀者群,也很少有可能被寫進主流文學史中,劉宇昆的作品再次被邊緣化。
另一方面,即使在科幻小說領域內,劉宇昆的作品也絕非主流。他所書寫的主題往往是技術背景下的人情,展現在未來時代技術變革後,人性所面臨的考驗與拷問。與著重描寫技術本身以及技術給世界所帶來的變化的科幻小說相比,劉宇昆的作品顯得不夠「硬」,被認為是「軟科幻」,《手中紙,心中愛》甚至被一些鐵杆科幻迷認為是為煽情而濫情的「知音」風格作品,儘管劉宇昆本人從未標榜這是科幻作品,這篇獲得科幻大獎的短篇小說還是難免遭受兩極評價的命運,推崇者認為它刻畫出了真實細膩的情感,反對者則認為這根本不能叫做科幻。除此之外,劉宇昆的其他小說也很少像核心科幻那樣以自然科學為基礎,而更多探討的是歷史、社會等問題,推測技術給人本身所帶來的變化,而且他的落筆點往往是普通的個人,擷取的往往是日常生活的點滴,這與傳統科幻小說的宏大敘事和曲折情節形成了鮮明對比。綜上所述,劉宇昆的作品因為「軟」而在科幻小說內部被邊緣化,再度形成了雙重邊緣。
劉慈欣和劉宇昆
可是,類型文學與非核心科幻的雙重邊緣並沒有讓劉宇昆消失在讀者的視野之外,相反,他獨具特色的作品打動了眾多讀者,這些讀者中一小部分是骨灰級別的硬科幻迷,更多的是包容程度更高、接受作品範圍更廣的泛幻想文學愛好者,甚至是一些從不看科幻的讀者,他們紛紛被劉宇昆作品中的溫情元素所感染。除了《手中紙,心中愛》之外,劉宇昆的大部分作品有著堅實的科學基礎,只是他想著重強調的點並不在於科學本身,而是人性,比如探討宗教信仰形成的《單比特錯誤》和審視人類思考機制和靈魂存在的《愛的演算法》,劉宇昆將更多筆墨放在了人情和人性之上,這與主流文學的關注重點相契合。劉宇昆也曾表示,他作品中的科幻、奇幻元素是為了讓主旨更加尖銳,他並不在意類型邊界,反而認為跨類型更為有趣。幻想因素被用來批判現實,而不僅僅是裝飾。可見,這一維度的雙重邊緣性不僅沒有影響到劉宇昆的創作,反而使他打破了類型的束縛,更加遊刃有餘地表達主旨。
結合東方色彩與幻想元素的文化橋樑
雙重身份以及跨類型的自覺使劉宇昆擁有了獨特的寫作視角,更賦予了他多元化的寫作方式。他的作品內容十分豐富,單純以獲獎作品來評判他的創作是片面而不科學的。不過,我們確實得承認,東方色彩和幻想元素的有機結合恰恰是劉宇昆作品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雙重身份以及跨類型的自覺使劉宇昆擁有了獨特的寫作視角,更賦予了他多元化的寫作方式。他的作品內容十分豐富,單純以獲獎作品來評判他的創作是片面而不科學的。不過,我們確實得承認,東方色彩和幻想元素的有機結合恰恰是劉宇昆作品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兩個維度上的雙重邊緣反而使劉宇昆的作品趨向中心,他站在華裔和美國、主流和類型兩個交叉點上,以其獨特的生命體驗和觀察角度寫出了細膩雋永的跨類型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劉宇昆在將東方色彩和幻想元素融入作品時,更多考慮的並不是市場,而是自身表達的訴求。《紀錄片:終結歷史之人》是劉宇昆認為的自己最好的作品,但這篇科幻小說卻在完成之後好幾年都無法發表,一是因為中篇的篇幅,二是因為小說涉及的日本731部隊在華暴行至今未得到日本政府承認,發表有爭議的歷史題材作品難免帶有表達政治傾向的嫌疑。而這樣一部沉重作品的創作過程也極其艱難,劉宇昆查閱了大量關於 731 部隊的資料,甚至聯繫了一些持否定觀點的人,了解他們的想法,可以想見,這絕不是令人愉快的經驗。好在最終我們讀到的小說達到了作者最初的目的:刻畫一個「相信我們對歷史負有責任,相信我們有責任記住過往暴行的受害者,有義務證實被遺忘和背叛的歷史」的人。劉宇昆在小說中展現了多元的歷史觀,喚起了更多人對於這段歷史的認知與關注,如果去掉這段歷史背景或是去掉使得觀察歷史成為可能的玻姆-桐野粒子的存在,小說都無法成立,東方色彩和幻想元素在這裡絕非可有可無的裝飾,而是深入作品骨髓的血脈。
劉宇昆成為了兩個維度上的雙向文化橋樑,他既向美國讀者展現了中華文化,向中國讀者展現了美國科幻小說的市場走向;又向主流文學讀者和評論家展現了科幻文學的多種可能性,向科幻文學讀者展現了主流文學的精緻與文學性。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翻譯了若干中國科幻小說,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本土科幻。經由他翻譯的劉慈欣的《三體》成為首部獲得雨果獎的中國科幻小說,他翻譯的中國科幻短篇選集《看不見的星球》(Invisible Planets)也將於 2016 年 11 月出版,這會是第一本在美國出版的中國當代科幻短篇小說集。
濃縮了雙重文化背景、雙語使用能力、文學計算機法律三重學術背景、跨類型寫作經驗的劉宇昆成為不可多得的作者。華裔身份使得他繞不開對中華文化的眷戀,美國教育背景又使他具備了國際化多元視野。可單是這樣,劉宇昆還不足以區別於其他新移民作家,跨越類型的類型文學寫作讓他站到了科幻文學讀者面前,在科幻、奇幻界中從未出現過他這樣的作家,美國幻想文學愛好者驚異於他作品中的華裔文學主題,中國幻想文學愛好者則為他的華人身份而驕傲。正是兩個維度下的多重邊緣讓他趨向中心,獲得主流的認可,他本人對此無疑也是有所自覺並加以利用的。
圖片來自網路
《文藝報》由中國作家協會主管主辦,每周一、三、五出版。創辦於建國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展示名家風采,縱覽文學藝術新潮,讓世界了解中國文藝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文藝報1949
微信號:wyb19490925
「經典化」是真命題還是偽命題
《雕刻時光》:精神層面的詩意
近十年現當代文學改編話劇:經典何以成為新經典?
※《三體》譯者,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榮獲日本星雲賞
※翻譯者談 | 唯美電影語言的文字鏡像:當新海誠把《你的名字。》變成文字
※獨家:中文譯者周小進解讀,石黑一雄如何展現你與世界間「深淵」?
※《我心愛的雷龍》譯者邢立達:追求生命的本質
※《自私的基因》譯者:翻譯此書就是學習道金斯的思想進化(下)
※每一個人都是靈魂之愛的轉譯者。—期課程回顧與預告
※成為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的譯者與研究者,是一種飽含苦痛的幸運
※譯者張卜天:讓生命有意義的事才最現實
※《莊子》權威英譯者伯頓·華茲生去世
※《三體》之後,《北京摺疊》也拿雨果獎了,但譯者劉宇昆也很厲害啊!
※澳大利亞文學周聯通作者、譯者、讀者
※影像譯者瀨尾友子談《RWBY》的翻譯:翻譯是為觀眾服務的幕後工作
※上昌下臻老法師:《佛說阿彌陀經》之譯者殊勝
※譯者談艾斯特哈茲·彼得:歐洲後現代文學的傳奇貴族
※美國做了張神秘唱片送入外太空,破譯者將解碼整個人類文明!
※《大象保護:事實與虛構》:譯者後記
※譯者無心,機翻背鍋,當年神一樣的譯名們
※《藥師經》流通本底本的譯者是誰?
※《現代性與大屠殺》譯者楊渝東:晚年鮑曼:一位陷入孤獨自艾深淵中的現代性追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