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海外利益集團:利用中國文物管理「漏銅」 大肆掠奪中國文物財富

海外利益集團:利用中國文物管理「漏銅」 大肆掠奪中國文物財富

【導讀】記者通過海外多方面的調查,清晰地發現:海外利益集團利用中國文物管理上的「漏銅」,圍繞中國文物所展開的一場國際「商業」運作,有著極為縝密的戰略性布局,手法與股市「莊家」慣用的「高拋低吸」伎倆非常相似—— 一手持續不斷地拉高明清官窯瓷器的價位(天價),並有計劃、有步驟地分批出貨;另一手則利用中國對出土文物的管制政策,大量廉價收購、儲備那些時代久遠、真正有較高文化含量的高古文物,只待時機成熟,便豎起新的價格標杆,策動這一部分文物「出口轉內銷」的回歸運動,源源不斷地用中國人自己的「物」,賺取中國人自己的錢。

海外利益集團:利用中國文物管理「漏銅」 大肆掠奪中國文物財富


近些年,中國內地電視台的鑒寶節目十分流行,創下很高的觀眾收視率。其實,這檔子電視鑒寶節目在國外早已存在,最早開創先河者是英國廣播公司。1977年,該公司製作了一部跟拍某拍賣公司赴西部尋寶的記錄片,節目播出後,意外地受到觀眾熱捧,並且還在英國掀起了鑒寶、藏寶熱。於是,這家廣播公司索性將這個記錄片的基本形態加以固定,用專家尋寶、鑒寶的基本模式打造了一檔固定欄目,於1979年隆重推出,一直保留至今。現今央視的《鑒寶》和《尋寶》欄目,節目結構基本上與英國的「鑒寶路演」大同小異。隨著全球藝術品市場熱度升溫,拷貝鑒寶節目的電視台越來越多,尤其在歐美和亞洲國家,各種冠名的尋寶鑒寶節目早已成為一些大電視台的熱播欄目。


我曾經多次在英國和美國收看過電視鑒寶節目,並一直關注節目中歐美文物鑒賞家對中國文物的點評,發現這一類節目的價值取向驚人地趨同,基本上都是跟風拍賣市場的熱點拍品。拍賣行近期有什麼拍品天價成交,接下來的電視鑒寶節目就會去尋找那些同類物品湊熱鬧。例如:自從2005年中國元代瓷器「鬼谷子下山圖文罐」和一批景德鎮明清官窯瓷器拍出天價後,美國和英國的電視鑒寶節目便隔三差五播出一些有關中國明清兩代外銷瓷器的鑒定節目。而就在2008-2009年法國佳士得拍賣中國圓明園銅獸首過後,清代宮廷遺物熱受到一定的抑制,一些外國拍賣行似乎正在把目光轉向更為古老的中國時空。這種轉變,我從美國的電視節目里得到部分證實。

海外利益集團:利用中國文物管理「漏銅」 大肆掠奪中國文物財富


今年上半年在紐約講學期間,我收看了一期由美國公共廣播公司製作的名為Antiques Roadshow(古董路演)的電視節目,其中有這樣一個場面:一位來自加利福尼亞的先生亮出家藏的三件中國古董,一件是龍山文化時期的黑色蛋殼陶杯,另一件是戰國時期的龍鳳玉佩,還有一件是漢代舞人陶俑。在完成對展品的真偽鑒別後,專家們分別給予這三件中國古董開出80,000、200,000、100,000美元的估價。據我所知,這三件東西在中國文物市場上的價格還不到剛才專家估價的三分之一。


節目最後,一位拍賣行的中國部專家還對中國文物的市場價值作出如下評介:「……大家知道,近年來中國近代宮廷瓷器不斷創出新的成交奇蹟,但實際上,更為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才能夠真正體現中國古代文化品質和價值。而現在,正是收藏那些寶貝的最佳時候……」

海外利益集團:利用中國文物管理「漏銅」 大肆掠奪中國文物財富



電視鑒寶節目的確是觀察大眾收藏趨勢的一個窗口,其中必定摻雜著製作者和贊助方功利性的主觀意志。為了進一步了解佳士得和蘇富比等國際大拍賣行在今後若干年市場運作的動向,我在美英法三國講學期間,對中國古代文物在海外市場上的總體走勢作了數月的專題訪問,受訪對象有各類鑒寶節目的電視製片人、拍賣公司的從業人員、部分海外中國文物收藏家。概括起來,他們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1.清代官窯瓷器的熱度和價格差不多到了階段性的頂峰,在未來幾年會逐漸降溫。理由基於三方面:一是佳士得、蘇富比多次拍賣圓明園遺物事件,已經引發了中國政府和普通民眾的憤怒,抵制買賣此類拍品越來越成為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內地民眾的共識。而此類拍品幾乎無一例外全都是搶掠偷盜之物,很少來路清晰、傳承有序,擺在桌面上買賣,肯定都會刺痛中國人的神經,引發抗議和抵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封殺了此類藏品的升值空間,因為畢竟此類拍品的買家從目前來看90%以上都是中國人;二是清代瓷器在歐美國家的藏量巨大,在較長時間裡都不會缺貨;三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內地富豪收藏家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品投資經驗會日趨成熟,在選擇藏品時,會更加註重文物的文化品質。

海外利益集團:利用中國文物管理「漏銅」 大肆掠奪中國文物財富



2.20年之內,中國文物的市場熱度不會減退。一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剛剛起步,在正常情況下至少會走完一個周期,中國人口袋裡的錢會越來越多,房子買了、車子買了,而藝術品收藏卻是一個可供長期消費、滿足精神需求和投資願望的極好途徑;二是中國的富豪收藏階層已經形成,從佳士得、蘇富比等國際大拍行的預展地點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階層所在區域已經由最初的北京、上海、江浙地區擴散到廣東、山西、福建等地。據兩家公司的職員告訴我,他們每年發出的參展請柬數量越來越大,參展競拍的富豪人數越來越多,投入的資金也越來越大。正如佳士得一位高管所說的一樣:「不管價格多高,只要你有好東西,就有中國人出得起價!」


3.今後幾年的市場亮點將會從明清官窯瓷器逐步轉向四個方面:一是宋代南北名窯瓷器,除膾炙人口的「官、哥、汝、鈞、定」所謂「五大名窯」之外,還有南方青瓷系列中的龍泉窯、建窯兔毫油滴、景德鎮宋影青,北方窯口的耀州窯、磁州窯等;二是新石器時代彩陶、唐三彩等陶器;三是漢代以前的玉器和青銅器。其中,以夏、商、周所謂「早三代」的青銅器,以及戰國和漢代的玉器將最受藏家追捧;四是唐以前的石質造像和元代以前的古字畫。

海外利益集團:利用中國文物管理「漏銅」 大肆掠奪中國文物財富



幾家大拍賣行的有關人士向我透露:在「元青花熱」、「清宮熱」掀起之前,中國的高古陶瓷器、玉器、青銅器一直都是西方收藏家的「寵兒」,後來由於中國富豪收藏階層的崛起,加上國際拍賣行因為後者貨源充足而作出人為引導,才使得它們的價格屈居元明清三代官窯瓷器之下。這幾年他們又開始做高古瓷和高古玉方面的「試拍」,這方面藏家的人氣正在逐步恢復和提升。


我從近年來幾家大拍賣行的拍賣數據上證實了受訪者的觀點,歐洲一家名叫《世界藝術品市場周刊》的雜誌,09年初發表了一篇分析世界藝術品市場中中國拍品現象的文章,其中列舉了很多在中國國內鮮為人知的數據。如:2003年以前,國際拍場上的中國古代藝術品種類60%以上是元代以前的瓷器和漢代以前的青銅器、玉器,清代瓷器僅佔25%,元、明代瓷器瓷器各佔5%,其它雜項佔10%;2003年以後,明清瓷器所佔比例逐年飆升,截至2008年為止,竟然佔據拍賣市場中國標的總數的80%以上。但是,該雜誌在對2008-2009年的市場調查中發現:這種比例正在悄悄地發生微調,在已經開拍和即將上拍的拍品當中,明清瓷器所佔比例減少了15%,取而代之的正是高古瓷、高古玉和青銅器,還有就是現當代畫家的作品。

海外利益集團:利用中國文物管理「漏銅」 大肆掠奪中國文物財富



《世界藝術品市場周刊》的文章對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所作出的分析,以及對未來市場的預測和判斷,跟筆者以上調查結論如出一轍,別無新意。


美國發行的《藝術品與財富》雜誌刊登的一篇文章羅列了另外一組數據,稱:「……據不完全統計,近30年來,從中國香港外流的中國出土文物有近千萬件,其中絕大部分是由盜墓者與走私者聯手賣出,少數是文博單位的內賊監守自盜所為。這些物品一部分流向歐美各國博物館,一部分被以各種名義取得『合法』身份後,由拍賣行公開拍賣,另外一部分則通過古董市場流向古董收藏家的儲藏室……這些文物大部分售價極低,有些甚至一堆一堆地估價賤賣,但轉手後,無論是經外國古董商還是拍賣行倒賣,一般都可以獲得幾十倍、甚至幾百上千倍的利潤。更重要的是,對於拍賣行來說,這些拍品不但可以回歸中國文物的真正價值,可以賺更多錢,而且引起的糾紛還會更少,因為大部分走私出土文物,中國政府都沒有檔案可查,很難舉證追討……」

海外利益集團:利用中國文物管理「漏銅」 大肆掠奪中國文物財富



儘管有些數據很難得到具體證實,但這篇文章所透露出來的基本信息,卻是輕而易舉可以得到印證。我曾就此事諮詢過一些外國拍賣行的中國拍品負責人,他們對這種說法毫不覺得奇怪,只是對其中的數據表示質疑。當我問及今後中國文物的來源是否會逐漸枯竭時,他們一致覺得我是在閉著眼睛搞笑。他們回答說:「第一,明清瓷器在歐洲遍地都是,要求送拍的人非常之多,如果全都收下恐怕還可以拍上幾十年。當然,我們要做挑選,而且要根據買方市場的情況進行排隊;第二,近幾年送拍的中國高古文物數量同樣多得超出想像,可以這麼說,過去若干年我們掌握的這類拍品,還不及現在一年主動上門聯繫的數量多。質量也一樣,過去能找到一件商代青銅器作為拍品我們就興奮不已,現在賣都賣不過來,一般器物有明顯殘缺的我們都不讓上拍,因為大家都知道你們中國人喜歡完美無缺的東西!」


在調查中我還得知:一些拍賣行在公開拍賣明清官窯器的同時,已經開始在私下培育高古陶瓷的市場。佳士得拍賣行的一位朋友在聊天時告訴我:這幾年,他們每年都會舉辦一些元代以前的中國文物專場拍賣,成交量和成交價格正在逐年上升。

海外利益集團:利用中國文物管理「漏銅」 大肆掠奪中國文物財富



那位朋友舉例說:「前年在紐約的一場中國瓷器藝術品拍賣會上,我們一次性賣出唐三彩器物21組29件,成交率在70%以上。通過這20多年的定向收藏,此類在中國被禁止買賣的出土文物正在源源不斷地被西方收藏家和古董商低價收入囊中,當然,最終大部分文物還會被中國人花錢買回去。我們也樂意看到這種結果,物歸原主嘛!」


記者查閱了有關資料,足以證實那位朋友的判斷:


2002年,僅佳士得和蘇富比兩家公司就拍出了40件宋代名瓷。其中,香港蘇富比春拍時,一件宋代鈞窯天藍釉葵花式花盆連盆託賣到近400萬元港幣。到了秋拍,香港佳士得推出的一件北宋定窯黑釉鷓鴣斑碗,成交價高達1239萬港元,比較10年前高出幾十倍。到了2004年,高古瓷成交數量進一步增加,宋瓷成交達130件以上,價格則穩步抬升,2005年3月31日,紐約蘇富比拍出的一件北宋定窯花口盤,成交價高達152.8萬美元(約1263萬人民幣)。但據業內人士估計:這一類高古瓷的成交價近期內不會太得過高,因為有關方面還在忙於「吃貨」。

海外利益集團:利用中國文物管理「漏銅」 大肆掠奪中國文物財富



一位在倫敦拍賣行工作的華人也告訴記者,近幾年,加大中國高古文物的試銷力度,已經成為多家海外拍賣行的共同戰略。那位朋友說,除開公開性拍賣之外,他們還以非公開拍賣的方式撮合過幾單這方面的買賣。所謂非公開拍賣方式,就是由中間商為自己熟悉的買賣雙方客戶牽線搭橋,對部分對口古董進行價格磋商,達成一致意見後便私下成交。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買賣雙方都可以省去一些交易稅費,而且價格一般都比較適中,有利於這一類文物按照各家拍賣行的戰略目標調控價格。


那位高管所說的情況,記者在國內調查中也得到了證實。浙江一位富豪收藏家就以這種方式,經人撮合在倫敦市場上僅以摺合人民幣300萬元的價格,一次性買下漢代以前的青銅器20餘件,其中還有珍貴的二里頭青銅器2件。這些批量「打包」買回的青銅器經過國家權威專家認定,全部屬於真品。

海外利益集團:利用中國文物管理「漏銅」 大肆掠奪中國文物財富



通過多方面的調查,記者比較清晰地發現:圍繞中國文物所展開的一場國際商業運作,有著極為縝密的戰略性布局,手法與股市「莊家」慣用的「高拋低吸」伎倆非常相似——一手持續不斷地拉高明清官窯瓷器的價位,並有計劃、有步驟地分批出貨;另一手則利用中國對出土文物的管制政策,大量廉價收購、儲備那些時代久遠、真正有較高文化含量的高古文物,只待時機成熟,便豎起新的價格標杆,策動這一部分文物「出口轉內銷」的回歸運動,源源不斷地用中國人自己的「物」,賺取中國人自己的錢。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隨喜分享,功德無量


來源:古董收藏編輯:張主編


如果你熱愛古玩,歡迎掃一掃以下二維碼!


免費鑒定一件藏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收藏 的精彩文章:

金代稀見《興定通寶楷書細緣折三》銅錢珍賞
風範長存:清代民國中央鑄幣精選

TAG:華夏收藏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大使與外國皇帝
中國力挺!普京利用石油經濟攪動世界格局
中國的「門」文化
中國石龍「入住」阿根廷中國城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澳媒:追隨美國捲入與中國爭端 不符合澳大利亞利益
美媒:中國新海警船用大型戰艦船體 對鄰國心理威懾
中國、澳大利亞、英國人士主導紐西蘭房產
外媒:中國加強海外話語權 主動出擊維護利益
從中國藝術收藏中窺探文學氣息
英媒稱中國紅旗64導彈採用世界首創技術:中國向義大利"偷師"
義大利米蘭中國城毒品泛濫!
韓媒:中國海淘族青睞用韓購物網 酷愛化妝品
中國國家圖書館在河北承德籌建「國家文獻戰略儲備庫」
法媒:德國將租借中國熊貓研究繁殖 盼與中國科研合作
港媒:中國科學家利用太空脈衝信號創作「音樂」
中國規模最大「茶馬古道」文物巡展西藏亮相
保障中國海岸線的 中國「六大武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塔爾寺酥油花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展出巴西私人收藏中國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