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的秘密:每個行為都是一個事件
心理導讀:行為主義曾認為,行為的秘密就是條件反射。但是每個行為都是一個事件。而一個事件的發生,顯然是諸多條件共同激發的結果。 ——www.iFuun.com
當聯結主義險些被行為主義(只關注研究行為,無視意識。現為新行為主義)拖下懸崖的時候,是老對手計算主義拉了它一把。假如沒有計算主義的幫助,學者們可能仍然會像斯金納那樣,對人腦中1011個神經元是怎樣聯結的問題漠不關心。而有了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家就可以模擬人腦的認知過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人工智慧。例如建立「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這類模仿大腦結構和功能的計算模型,以此來檢驗各種有關人類心靈的理論。
無論人工智慧方面的著作多麼浩繁,都少不了瓦倫蒂諾·布瑞滕堡(Valentino Braitenberg)的名字。他是德國馬普生物控制論研究所的專家,設計了好些簡單且巧妙的計算模型,來幫助人們理解認知與行為的關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布瑞滕堡生物」。
布瑞滕堡設計製造了兩輛外觀一模一樣的小車,來代表兩種最原始的生物體。這種小車結構非常簡單,四個輪子,車頭上有左右兩個熱源感受器,連接在兩個後輪上,能夠刺激輪子轉動。其中一個小車d的感受器與後輪交叉連接,另一個小車B則是非交叉連接。當小車接近同一個熱源時,由於更靠近熱源的感受器所驅動的輪子轉的更快,結果使得小車d會不懈的趨近熱源,而小車B則總是迴避熱源。
就這樣,兩輛外表完全一樣的小車,卻因為驅動線路的連接方案不同,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可是,假如它們是兩種原始的生物體,而我們不知道它們只是像小車那樣,簡單地改變了連接方案,我們會不會以為其中一種生物體「熱愛」溫暖,而另一種「害怕」溫暖呢?我們會不會進一步猜測,那個熱愛溫暖的生物體有著某種趨近熱源的「本能」,而害怕溫暖的生物體可能存在被熱源灼傷的「經驗」呢?假如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還活著,他一定會被布瑞滕堡小車驚出冷汗。
當然,這個極其簡單的模型對斯金納的打擊更大。通過這個模型,布瑞滕堡提醒行為主義者,僅僅關注環境的刺激,或者觀察行為本身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因為一個生物體內部的微小改變就可能引起外部行為的巨大變化。
所以生物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坦率地把行為主義興盛的那段歷史稱為「不幸的」。他認為,觀察外部行為的方法固然可取,可是假如人們只是背著手,不願打開「電腦的機箱」,去看看大腦內部的運轉情況,那就顯得太傻了。在《驚人的假說》一書里,他的結論是:所謂意識,包括自我意識以及自由意志,都是大腦中一大群神經元及其相關分子展開的集體行動。
但是就像布瑞滕堡提醒的那樣,徹底還原論同樣解決不了問題——把一切複雜的事物化約成各個組成元素,有時候利於描述和理解,但有時候過於機械。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神經元的突觸、棘突以及功能,神經傳導中的電化學反應等等,但是恐怕離事實的核心還很遙遠。計算模型的局限性也是一望可知的,因為它無論多麼複雜,都是對大腦的極端簡化。一個人可以在他的腦海里飛快地構想從未經歷的虛幻圖像,譬如一隻淡藍色的百足章魚駕駛著賓士跑車姿態優美地飛躍瞿塘峽。可是,再細緻的觀察,再精巧的實驗,再相似的模型,都沒辦法完整地解釋這一圖像的創造。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用一種綜合的眼光看問題,把人類置於時空流變的背景中來考察。既要考察生理結構,也要考察心理變化;既要觀察個體行為,也要觀察群體行動;既要檢視靜態的元素,也要回溯歷史的影響。尼采(F.W.Nietzsche)曾經說過,每個事件都是行為。(《權力意志》)這話倒過來也成立,每個行為都是一個事件。而一個事件的發生,顯然是諸多條件共同激發的結果。
因此克里克建議,要探索行為的秘密,首先必須回顧發生於四五十億年前的那個震撼事件,即地球生命的出現。他感嘆道:「一個誠實的人,不管知道多少,也只能說生命的起源幾乎是一個奇蹟,因為有多少條件需要達到啊!」的確,生命的條件極其複雜:大氣、水、火山、雷電、紫外線等等,在這些必不可少的要素之間,仍然需要想像、概率、偶然等辭彙予以填補。從這個偉大事件中找出所有原因幾乎不可能,不過假如我們把這個事件看作一次巨大的行動,卻能夠找到這個行動的主體,或者說「當事人」。如今大家很清楚了,這個主角就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James D.Watson)等人發現的一種大分子,名字叫DNA(脫氧核糖核酸)。
DNA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基礎,而它的自我複製行為,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行為的基礎。進一步講,DNA的複製行為體現出來的特徵,無論多麼原始多麼粗陋,它仍然稱得上「自主性」或「能動性」(agency)。而這種自主性,正是生命與非生命的最大區別,它構成了這個世界上意義與意識的終極基礎。如果我們在討論人類意識與行為時,竟然把這一確鑿無疑的事實排除在外,那將是不可思議的。
打個比方,把變形蟲放進培養基里,它們的行為並非隨機的。變形蟲總會趨向培養皿里營養豐富的一端,而遠離有毒的一端。這種趨利避害的行為就是自主性行為。從DNA到原核細胞,再到真核細胞,從病毒到細菌,再到植物、動物以及人類,自主性行為貫穿於遠未結束的生物演化過程。慢慢的,一億年兩億年,五億年,生命開始有了回應環境的開關功能,有了代謝系統,然後是免疫系統、體液和神經系統等等,一直演變成高度複雜的生物體。同時在這一過程中,自主性也在不斷強化、分化、細化、結構化和網路化,直到演化出了高級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足以讓大多數生物體成為「意向系統」(intentional systems)。
所謂意向性,其實就是指向性。一些哲學家,例如約翰·塞爾(Joho R.Searle)認為,它是人類意識的一部分,是涉及或關聯到外部環境的一種心理狀態或能力(《意向性》)。譬如一個人相信明天會下雨,或者擔心末班車已經開走了,這樣的心理狀態就是意向狀態,而這類相信或擔心,就可以叫做意向性。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意向性未必是人類獨具。一個生物體具有指向某個對象的狀態或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稱作意向性。至少,很多生命,包括變形蟲在內的生物體,只要它們具有自主性,就會產生類似於意向性的東西。而任何具備自主性的生命,只要能夠從意向性的角度來解釋和預測,都可以叫做意向系統。人類的獨特僅僅在於,我們的意向系統更加複雜而已。
回頭再想一想那兩輛布瑞滕堡小車。如果它們是真實的生命,那麼依據行為,我們可以判斷其中一個具有趨熱的意向傾向,而另一個具有避熱的意向傾向。當然,我們分明知道,它們不是生命,表現出來的意向能力和狀態,都是設計的結果。反過來講,如果說每個生命都是大自然設計的結果,那麼人類這種高度複雜的意向系統到底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呢?
看來,我們有必要繼續用演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的視角來探究意識問題。
文/西閃 原題《每個行為都是一個事件》
心理延伸會員測試:你是個討人喜歡的人嗎?
心理FM: 青春中不可能存在的倦怠
心理遊戲:成長解謎遊戲:潘多拉的盒子
分享今天讓你溫暖感恩的事情》》》小確幸:記錄身邊微小而確定的幸福
微笑與眼神的心理暗示:你值得擁有我
因為愛好,痛苦不會要了你的命
你的憤怒需要傾聽
情緒技巧:如何與狼相處?
兩個智能機器人的悄悄話
TAG:心理健康 |
※7個行為,讓你們有個完美的第一次
※海賊王行為最詭異的兩個獨行俠,一個是革命軍,一個要幹掉黑鬍子
※傷腎行為排行榜,第一個你就中了
※四種行為里,藏著一個人的分寸感
※「這3個真愛行為,你的男人中了幾個?」
※最能體現一個人修養的8個行為,你做過幾個?
※王菲一個人出行,一個行為讓人無法接受?
※別讓這三個行為,暴露了你的情商
※開車時,有哪些行為是作死行為?最後一條亮了!
※鴉片戰爭中十個愚蠢行為,你認為哪一個最蠢?
※這些行為都是溺愛,第一個連你都中招
※街頭行為藝術,第三個太有才了,最後一個我服!
※寶寶有這3個行為是在偷偷變聰明,你家的幾個月有這些行為?
※6個傷腎行為 你犯了幾個
※修行 ,就是一生的行為
※最傷胃的幾個行為,你中了幾個?
※戀愛時,最過分的3個行為,第一種看了就很渣
※比熬夜更可怕的八種日常行為,第一個你就有!
※生活中最傷頸椎的這些行為,第一個你每天都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