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 一邊開書店 一邊撿破爛的
1200bookshop
今天的內容來自邊度君的朋友
在城市的地下,除了地鐵、下水管、停車場,還會有什麼呢?廣州天河北路460號的沃凱街的負一層,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這裡是囍倉,一個基於書店的舊物空間。他的創辦人就是那位開了廣州首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的劉二囍。
這裡是囍倉,曾經的一塊廢棄停車場,如今擺放了我這幾年來收集的舊物。在這一片曾荒蕪的地方,我跟一堆破爛玩了四個月後,它現在變成了這樣。很多人很好奇我為何要做這樣一件事情,以及怎麼做到的,那我就來聊一下:這些年,我是如何與這些破爛舊物打交道的。
為何要收集舊物?
在爺爺離開後,我們晚輩要拾掇他的老屋,在整理物件的過程中,我見到了一些我以為早被丟掉了東西,原來一直堆放在爺爺這裡。我們家經歷過幾次搬遷,每一次搬家,都會淘汰一部分物品,尤其是一些傢具,爺爺不忍扔掉,便都拉回了自己的小院,堆在偏房裡。在亂糟糟的房間內,我看到一條長長的桌子,記得讀小學時每天放學後,我會上面寫功課,桌面上還刻著我當時的座右銘;在另外一側,靠牆擺著一個菜櫥,還記得當時家裡沒有冰箱,剩飯剩菜都會放進這個柜子,總要防著家裡的那隻又大又肥的貓打開櫃門偷吃。我很多記憶被這些物件喚起,立馬變得鮮活起來,它們承載了曾經的時光。如果不是它們依舊存在,有些事情可能再也不會清晰起來。
這讓我再一次體會到,舊物之於生活的意義。歷經歲月的舊物件,是有溫度,有生命的,無聲的它們,卻能講最真摯的,甚至是被遺忘的故事。
與舊物接觸的感覺,很像走在老城區的路上,漫步在西關的老街道與行走在珠江新城是截然不同的體驗,光鮮的樓宇往往給人冰冷的觸覺,而走在老城市的街上,卻是親切的,柔和的。哪怕我並不擁有在廣州成長經歷,依舊可以從歲月痕迹的建築和街道里解讀這個城市,揣測到背後的種種。
如何收集舊物?
每當面對這種場景,我總是為之惋惜,尤其是那些能夠集中我記憶深處的物件。人不如新,木不如舊,對於木材質的東西,我格外感興趣。於是,當我再遇到它們時,會不由自主地進行收撿,逐漸,這成為了一種習慣。
譬如,在母校,發現建築學院正在更換教室里的桌椅設施,大量的舊桌椅以及圖板和畫圖的高腳凳,這些本應被當作報廢處理的物品被我攔截下來,它們可是我曾經讀書時在系館裡每天使用的物品。以致於,後來圖書館改造時,我收撿了幾立方的木板,這些是被淘汰的書櫃拆卸而成的,本來正要以廢柴的名義裝車運走,有些木板上還印有「華南工學院」字樣;在宿舍升級換代時,上下鋪的床位要被上床下桌的格局替代,經過一番口舌,實木床板也被我帶走,這床板上可是殘留了一代代老華工人青春時期的荷爾蒙氣息。
譬如,我本來是去大理旅行的,但是看到在新農村建設的風潮下,很多白族的民宅老屋被拆除,大量的舊門窗木梯及各種傢具被堆放在路邊。我便帶著他們千里迢迢來到廣州,哪怕為此要支付不菲的物流費。以致於,後面的多次去大理,我都要特意去周邊的鄉村遛彎,大理之行則變成以收撿舊物為目的,旅行變成了次要。
譬如,沒事時我會去老社區晃悠,在街角的垃圾堆就常常會有一些驚喜,舊木箱舊抽屜屢見不鮮。更多的驚喜會是在一些老人家的門外,這多半是半淘汰品,已經不再使用,由於品相不錯,又捨不得扔掉,這情形便可問詢,通常可用低價購得,或者用新的類似物件置換。我也會把聯繫方式留給一些騎著三輪車收購舊家電傢具的人,他們那裡也是一個不錯的獲取渠道。
趕在老屋被拆除前,從恩寧路帶回來這些舊物。
用盡光纜後,工人遺留在路邊的這個,被我推了回來。
在即將被夷為平地的工地,搶救了一個被遺棄的木櫃。
在報廢車集中的地方,會有很多驚喜發現。
在街邊的垃圾堆旁撿到這種木箱,是常有的事。
當越來越多人知道我樂於收撿舊物後,就很多熱心的朋友會向我提供消息源,或者直接把家裡淘汰的東西轉交給我。於是,這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收集舊物用來作什麼?
很多人理解我對舊物的喜愛,但是,還是會疑惑我收集這麼多舊物嗎?究竟有什麼用?
這種擔憂是有必要的,倘若無限制地堆積,勢必成患。北京藝術家宋冬有個叫作《物盡其用》的藝術展,展覽內容是他母親後半生的收攢的大量的生活用品,起初宋母只是用舊物作為家人離開自己後的慰藉,但是越演愈烈,以致家裡被「垃圾」塞滿,為此,母親與家人之間也發生過不少爭執。倘若不是宋冬巧妙地將這些堆成山的廢品變成一個藝術行為,勢必會成為一個家庭負擔。
《物盡其用》展覽
雖說時常大批量收集舊物,這些看似有些瘋狂的舉動,但我還是保持相對理性,有所克制的。通常,在確定拿下它之前,我會評估它的是否能派的上用場。我收集的舊物主要是舊門窗舊傢具舊木板這些木質的物件,它們多數會被應用到裝修設計中。我是一個建築師,一個開咖啡館開書店的人,很多物品可以拿來使用,即便不能直接轉化,我也會通過設計思維,以變相的方式,賦予這些舊物新的用途。
不合時宜的舊物,倘若稍加改造,則具備了新的生命力。
譬如:撿來的一個搖搖欲墜的木床,加固後,可以這樣用。
譬如:被淘汰的木箱,可以用作物品的展台。
譬如:把舊木梯的放平後,台階的斜度剛好可以用來展示圖書。
譬如:舊窗戶可以用來做成一整面牆,或者裝飾點綴。
譬如:舊門板可以用作桌面,也可以用做隔斷,或者背景牆。
譬如:這個也可以作為圖書的展台,下面的花盆是在垃圾堆里撿來的,春節後很多過氣的花草被丟棄。
譬如:舊課桌直接放在書店作為閱讀桌。
譬如:舊抽屜的玩法就太多了,抽屜後面是建築系淘汰的畫圖的高腳凳。
譬如:木材的邊角料,也可以玩出很多花樣。
我認為自己會把店繼續開下去,而且在改造利用這舊物的時候會有很多樂趣,這讓我有底氣去保留它們。
在囍倉里如何利用舊物?
然而,我的剋制並不夠。我收集舊物的速度明顯超過了我開店消耗它們的速度,舊物越積越多,在城鄉結合部租用的倉庫已經容納不了它們,我需要一個更大的倉儲空間。
這時我想到了天河北書店的地下室有個廢棄的停車場,為了獲得在租金上的減免,我向業主描述,我可以將這裡做成一個舊傢具的展示館,並且不定期做一些其他主題的展覽,這樣可以為商場帶來更多的人氣和人流,並且提升人文氛圍。沃凱街的業主對我要做的事很有興趣,給了極大的支持,於是我便投入的囍倉的籌辦中。
帶著只是作為舊物展示的基本訴求,我開始張羅了囍倉,當把這些就傢具擺設出來後,發現自己太喜歡這裡了,覺得應有更多好玩的有意思的融入進來。
於是,我的第一反應是可以用一部分來做書店啊!於是開闢了一個區域集中放置關於音樂、電影、攝影、設計、美術繪畫、藝術評論等的書籍,做成了一個以藝術設計為主題的小書店。
藝術類的書籍,有相當一部分是音樂與電影。對呀,生活不止狗血的遠方和詩,還有熱血的音樂和電影!囍倉里做了一個舞台,拉開紅色的布簾就是電影的幕布,合上後,就紅色就是音樂的幕布。為此花重金升級了音響設備,在書店裡做livehouse一直是我們孜孜不倦的追求。
除了音樂與電影,這個舞台上同樣也會有書店常規的沙龍或分享會,囍倉里擁有更開闊的空間與更大的容納量,所以,據說天河北店的所有文化活動以後都會轉移到這裡。
至於展覽,不僅是對業主的承諾,也是我一直想要嘗試的事。我們會圍繞著圖書或者藝術,持續策劃不同的展覽,定期更換。近期我們正進行第一期的展覽,由我和廣美的老師一起做策展人,向100位不同學科領域的讀書人借十本私人藏書,構成一個「百位書房」公共藝術展。這個展覽到6月30日撤展,有興趣的可以儘快過來看一下。
設置了一塊類似大學自修室的區域,這些都是華工教室里的課桌,被淘汰後,便在囍倉里重新發揮作用。這塊地方被定義為1200classroom,在裡面會開設一系列的藝術課程,譬如,扎染、繪畫、花藝、調酒、咖啡,或者按摩,理髮?
除此以外,在囍倉里還開設了一個單獨咖啡區,與1200bookshop要求相對安靜的座位區不同,這裡不再局限為閱讀空間,想約在書店,又擔心說話會影響到別人的你,可以呼朋引伴來談天說地了,當然分貝還是需要相對克制的。
一個基於舊物的複合型文藝空間。說了這麼多用途,究竟這裡能做什麼,其實我並不能準確回答,因為它有太多可能性,或許未來可以每天輪換一批人在舞台上搭帳篷一起睡覺講故事?
在近500平方米的空間里,除了五金構件是新買回來的,其他幾乎全部是舊物。我跟幾個夥伴,每天在這裡敲打,即便滿是刺鼻的油漆味和蜂鳴的電鋸聲,也樂在其中。用設計的思維,自己動手,對這些舊物進行改造和再利用。
前前後後,經歷了四個月,終於收拾停當。
囍倉已開倉一個月有餘,在工地搬磚的生活暫時告一段落,但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出去繼續撿破爛了。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TAG:邊度 |
※外表破破爛爛的陝北胡窯洞,裡面卻是別有一番洞天!一看嚇一跳!
※遠看像一堆破爛,結果是一隻可憐的流浪貓!
※他將枕頭拆開塞進這些東西,別人笑她撿破爛,結果讓他徹底尷尬了
※垃圾堆里搬回一件破損浴缸,被人嘲笑撿破爛可成品一出只想羨慕了
※這些破爛都是寶,看看這些精緻的盆栽,我想立刻砸了我家的花盆!
※感覺蔡依林就是穿了一身破爛啊 可搭在一起就是好時髦?
※得到一把破爛銅劍,朋友一句話後立馬將其藏起來
※破爛一塊木頭耽誤漁民半天時間,本想一扔了了事卻被
※男子撿破爛時從垃圾桶抱出一個寶寶,警察找到爸爸時對方竟說出這樣的話
※河北一個破爛的豬圈,吸引了一批盜墓者光顧,原來下面埋著大人物
※原來破爛也是 另一種美
※這是當破爛賣掉了么
※河南一女子拾破爛,發現一盒,專家鑒定驚住了!
※破爛一塊木頭耽誤漁民半天時間,本想一扔了事竟突然
※曾紅極一時如今最落魄的明星,第四一位竟撿破爛乞討
※為什麼有品位的他們,都喜歡穿一身破爛?
※搞笑段子:不經歷一番磨難,不會有這麼破爛的襪子!
※天馬行空的想像,破破爛爛的未來,這樣的未來你喜歡嗎?
※爸爸逼我嫁給撿破爛的兒子,去他家住一晚後我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