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反方:逃離心理諮詢(三)

反方:逃離心理諮詢(三)

iFuun導讀:心理諮詢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行業,有人譽之有人毀之。而郭婷婷的這篇文章則是一顆炸彈,在諮詢界掀起了軒然大波。投石下水,激起的自然是論點雙方的口水戰。而作為堅定不移的反方,她是如何看待心理諮詢的?本文是系列長文的第三篇。 —— www.iFuun.com


反方:逃離心理諮詢(三)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這篇文章,推薦閱讀: 逃離心理諮詢(一) , 逃離心理諮詢(二)  

如果引發痛苦的事實不能迴避和改變,對快樂的追求可能會暫時掩蓋苦難的本色,但終究不能帶來痛苦的降低。即使從表面上看起來,快樂與痛苦兩者有此消彼長的關係,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已經認識到,人類情緒並不是單維的,快樂和痛苦是兩種相對獨立的系統。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兩種類型的情緒各自體現著不同的功能:快樂是由接近的動機而引發,你獲得了你所期待的東西,這令你感到快樂;而痛苦則是由迴避的動機而引發,你避開了你所厭惡和恐懼的東西,這令你不再痛苦。事實上,人對負性事件的反應速度和敏感度要比正性事件快得多,因為前者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對人的意義更大,畢竟「避免傷害」才是生存的頭等大事。所以,一個現實主義者應該對難以迴避的惡行和威脅始終報以警惕,並接受這種情況下相伴而生的痛苦感受,這是人類祖先與自然抗爭的過程中習得的寶貴生存技能。


再次提醒讀者注意,本文主要的討論對象是發展性諮詢。輕度的,由環境引發的抑鬱表現符合發展性諮詢目標對象的特點。這種由生活壓力或逆境導致的情緒低落不同於由內在認知偏差導致的抑鬱症,也很難通過糾正其思維方式而獲得改善。


有研究者提出了「抑鬱現實主義」一詞來形容上述情況。這一概念源於阿洛伊和艾布拉姆森 (Alloy & Abramson) 在1979年的一項實驗。他們選擇了輕度抑鬱和不抑鬱的大學生做為研究對象,並讓兩組大學生判斷自己按鈕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控制燈是否可以變亮。結果發現,輕度抑鬱的大學生能夠客觀正確地做出判斷,反倒是不抑鬱的大學生總是高估自己的能力,表現出過於積極的認知偏差。認知行為治療的倡導者貝克等人(Haaga & Beck)也在1995年指出,儘管嚴重抑鬱症患者的確存在消極的認知偏差,但是輕度抑鬱是現實主義的體現。也就是說,輕微的抑鬱恰恰是清醒的表現,他們只是沒有歪曲現實以及自我欺騙而已。

我想,若諮詢師將自己的諮詢對象定位為發展性諮詢,而非治療性諮詢,基於上述理由,即使他在與來訪者已經就諮詢目標達成良好一致,例如致力於「減低某類情緒的發作情況」,他很有可能仍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果諮詢師將自己定位為一個理性主義者,並且以不否認現實作為思維和情緒改變的起點,那麼,在保持認知與情緒的一致性的同時獲得新的領悟,將是一個需要高超智慧的嘗試。因為思維的突破是一種帶有很大不確定性的事件,每個人的問題都是一個經歷了反覆思索後仍無解的謎題,在無既定規律可循的時候,突破往往需要一點運氣和靈感,你不知道何時這種體驗會發生,你更加無法知道這種體驗和其所象徵的改變對來訪者究竟意味著什麼。


最後談談諮詢的有效性檢驗問題。無論諮詢師認為諮詢是一門科學或一門藝術還是從未想過諮詢的證實證偽問題,事實上他們中的大多數並不真正關心和了解這類研究的結果。他們在看到一些基於實證的支持性研究結論時都樂於接受並引用到自己文章中去,而不太深究這個研究的信效度究竟如何。


這類研究的方式一般分兩種,一是對某類諮詢方式有效性的長時間系統考察,包括長期追蹤效果的評定;另一種是分離出其中某一個可能起作用的成分,並在實驗室條件下設計精密而簡單的實驗來考察其有效性。前者的研究對象一般是臨床患者而非一般人群(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減少癥狀才是最靠譜的效果評價方式。不然沒有癥狀你要評價什麼?難道要問你跟這個諮詢師聊完天是不是開心?),這種系統性的研究一般選擇一個完整的治療周期進行縱向考察(長時間,多個時間點),以系統接受某類諮詢治療方式的團體或個人為實驗組,以同質(人口學特徵和癥狀均匹配)等數量的人(例如同年齡性別的有同等程度癥狀的抑鬱症患者)為對照組。對照組接受的處理既可以是一種不同的諮詢治療方式,也可以是某種藥物,也可以什麼都不做任其自然發展。


這類研究的邏輯是:如果一開始他們表現出同樣的癥狀,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接受某種處理的人癥狀減輕了,而沒有接受這種處理的人癥狀減輕程度跟前者有差異或者沒減輕甚至可恥地加重了,那麼這種治療就是有效的。這類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們都有高度標準化的操作手冊,手冊中詳細記載了每次治療應該做的事情。例如,每一次治療需要談論哪些問題,完成哪些任務,結束後有什麼家庭作業,都被事先規定好。有時候,這些內容被總結成一個個需要填寫的問卷、表格或是清單。


在我接受一個認知行為取向的諮詢師督導的時候,我見到了層出不窮花樣繁多的表格,這些表格大部分可以在一本叫做《認知治療技術:從業者指南》(Cognitive Therapy Techniques:A Practitioner』s Guide, 作者Robert L. Leahy) 的書里找到。使用這些完全標準化的技術和操作指南,一方面可以保證研究可以被後人重複驗證,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治療效果儘可能少的取決於諮詢治療師個人魅力,而儘可能多的取決於治療技術本身。

就我目前掌握的知識來看,這是最符合邏輯的有效性驗證手段。當然,這個方法的局限性也非常明顯:首先,它定義的「有效」僅局限於它所測量的指標,例如某些診斷性問卷的分數或者某些生活功能,而不能泛化到其他的方面(例如心靈成長,人格完善等虛無縹緲的名詞);其次,由於諮詢過程中對個體進行的干預手段多樣化,我們並不能從研究結果中獲得「是哪幾種做法在起作用」的知識,更加不能判斷其中複雜的交互作用。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另一種研究思路就是「化繁為簡」,只研究諮詢中的一個具體成分對人的影響。需要強調的是,這種研究由於對結果精確性的追求,因此在操作設置上會儘可能簡單。例如,「改變看待問題的方式」這種處理情緒的方式,被高度簡化為「看到一個負性圖片時想像事情會變得更好」 (reappraisal);而「減少個人的情緒捲入」則被簡化為「看到一個負性圖片時想像這件事跟自己沒關係」 (distancing);可以做為效果對照的處理方式包括兩種,一種是進行與之完全相反的操作如「想像後果變得更嚴重」或者「想像這件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另一種則是使用其他的處理方式,例如「一邊看圖片一邊做個算術題」(distraction)或者「觀看時面部必須保持靜止不動不能有表情」(suppression)。這些可以多次重複的簡單處理可以給我們提供關於情緒變化的更準確的信息,不僅可以測量主觀感受的變化,也可以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掃描、腦電波腦磁波記錄和生理指標記錄等手段進一步了解這個過程中大腦和身體究竟發生了什麼。這是學院派最喜聞樂見的研究方式,然而這類研究的局限也是顯而易見,因為諮詢師完全無法從中得到對於具體操作的指導。基本上,他們傾向於過度解讀和引申這些結論,從而使自己複雜一百倍的操作指南變得「有據可循」。


諮詢師的科學素養決定了其整合理論與實踐的方式。相當比例的諮詢師(請被害妄想症患者注意不要對號入座)並不了解關於腦神經科學的知識,也不認為這些知識能帶給自己多少有益的啟發,但他們看到靈修,治癒系,正能量,仁波切等字眼就自動聯想到「神奇」、「高深」等形容詞。當然我毫不懷疑他們會同樣熱愛有「清熱解毒」、「排毒養顏」、「去肝火」、「氣血暢通」等作用的中藥。信仰這些東西屬於智力缺陷,而宣傳這些東西則既可能是智力缺陷,也有可能是道德缺陷。如果一個這樣的人成為心理諮詢師,我覺得他一定能做出我無法想像的荒唐事情。


我可以隨手列舉出很多條心理諮詢與中醫的相似之處:1.均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宣傳。前者的名義是「提升國民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觀幸福感」,後者則是「繼承傳統,弘揚國粹」,而政府均有利用兩者維穩的嫌疑。2. 有效性證明都是一個致命問題,但兩者都可以通過宣稱「不是科學」來輕鬆迴避這一問題。3. 都強調個體的獨特性,從而迴避標準化流程的產生;4. 諮詢師可以對腦科學研究進展一竅不通,正如中醫從來也用不上現代解剖學的知識。5. 入行門檻低,資格認證簡單,跨行從業者眾,且越老越值錢。6. 心理諮詢在心理障礙治療中並不是首選方式,中醫也在現代醫療體系中被主流排斥。目前精神障礙的治療還是藥物為主,諮詢為輔(最近出台的《精神衛生法》更是規定了心理諮詢師沒有資格在醫療機構進行心理治療),中醫更加是現代化檢查和治療方案之外的一種輔助手段(中醫的醫師資格證也和西醫不同)。7. 心理諮詢沒有起作用有兩種原因,一是諮詢師水平不行,二是求助者動機不夠;中藥沒有作用的原因一是藥材不正宗,二是沒按傳統古法炮製。儘管從目前情況來看,中醫的大眾認可度和吸金能力都好於心理諮詢,但從長遠計,我更看好心理諮詢的發展。畢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中醫已經有了現代醫學這一不可戰勝的對手,消亡只是時間問題;而心理學的發展尚在幼年,傳統的心理諮詢目前並沒有更好的方式來替代,儘管目前的諮詢理論和技術主要脫胎於哲學而不是科學,但他們對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始終抱有開放和接納的態度——唯一的問題就是暫時還未搞清楚如何使用這些成果。


統計學的介入,使心理學脫離了早期的個案研究方式,並在解釋和預測社會和群體行為時變得可靠,然而心理學對個體差異性的研究至今仍停留在現象描述的階段,在指導個體具體行為時尚顯得薄弱無力——人的複雜性超過目前所知的任何其他事物。心理諮詢是「無知者無畏」的嘗試,我可以充分認識到它在當下的必要性並向其致敬。有人建議我應該去關注些更簡單更具體的問題,多謝提醒,在寫這些文字之外的時間裡,我正在做這樣的事情。

讀者應該明白,本文只是描述了貴國貴圈的一些現象,提出了幾個問題,做出了一點推理,而沒有給出結論或是解決方案。任何沒有嚴密設計和可靠數據採集處理方式的述評類文章,敢得出結論都需要極大的膽量,畢竟這世界上只有少數組織掌握著宇宙真理並可以宣稱有制度自信,而我並不屬於這種組織。另外,本文亦無意進行任何宏大敘事,而只想寫的有趣並且引發讀者繼續探索的好奇。這個領域無聊到令人不想讀第二句的文字遠比荒唐錯誤的文字還要多的多,而我對前者亦有貢獻,想到自己竟然還有機會寫點非專業人士也願意看的東西,真是開心,我想我會繼續寫下去。(未完待續)


文/郭婷婷,微博    (微信:心靈治癒課,zhiyu365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這篇文章,推薦閱讀順序: 逃離心理諮詢(一) , 逃離心理諮詢(二)  


心理延伸

心理圈:心理學人都在這裡


心理FM:他還在,你卻不能愛


打卡學習:為何「冤家」卻成意中人?


患上自閉症,男女也有別?
新的流行病:急務綜合征
心理學那點事(6):很醜很人本
焦慮的八個事實,你知道多少?
當你犯錯時,身體會感到沉重

TAG:心理健康 |

您可能感興趣

《逃離方塊:洞穴》測評:耐人尋味的系列解謎遊戲
《逃離方塊:洞穴》測評:耐人尋味的系列解謎遊戲
今日手游:逃離心靈深處的夢魘《迷失立方》
逃離喧囂:譚木匠的焦慮與反抗
邏輯推理密室逃脫之逃離魔幻島攻略 逃離魔幻島通關圖文攻略
西漢海昏侯墓考古揭秘:昏庸和荒唐讓他「逃離」被盜掘的命運
李清淺代表作:愛,無法逃離
《地鐵:逃離》為何最近才公布?官方給出解釋
霍金說:我有逃離黑洞的方法
《黑色:墜落》圖文評測:逃離血汗工廠,奔向自由
窮途末路 4——逃離理想村,卡爾右眼中槍
逃離阿勒頗:巴士被焚、大國斡旋和絕望的平民
最新消息 泰國防長稱:英拉乘車從一處軍事檢查站「逃離」!
鞠白玉:逃離北京的藝術家
北上廣的逃離遷徙之路
敘指責美:為「伊斯蘭國」提供逃離摩蘇爾至敘通道
逃離都市,擁抱詩和遠方的田野
被颶風追逐的日子-逃離厄瑪經歷(下)
周公解夢之夢見逃離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