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行為學之一
微信行為學——導言
文:汪丁丁,原文3月8日發佈於搜狐博客
行為學研究動物(包括人類)乃至植物的行為,基於實證研究方法,逐漸深入,心理學和認知科學,腦科學和基因排序。另一方面,也逐漸宏觀,群體行為,社會心理,物種與生態。行為學於是以行為的名義涵蓋一切研究領域。既然如此,當然可以有微信行為學。
我的微信行為觀察,最初印象是微信的便捷性。人口密集地區,手機普及率最高。微信的核心功能是轉發消息,最初,它佔用的是使用者的「垃圾時間」——即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從一個環節轉換到另一個環節時,在轉換過程中消耗的時間,通常稱為「等待」。如果沒有微信,如果必須等待下一事件發生,那麼,等待就稱為「無聊」。被無聊佔用的,是垃圾時間。
在垃圾時間,我們的行為模式是「觀望」——這是人類在演化到猴子時代留下來的行為習慣,有助於生存的習慣。威爾遜在《社會生物學》第二章里圖示了七種猴子的五種行為類型各自佔用時間的比例,第四類型就是觀望,以環尾狐猴的觀望時間佔比例最高,這種猴子的閑暇與好奇,幾乎佔了它時間的50%。我推測,這一類型的行為與好奇心的強度密切相關。保命和好奇,與生物的基本心理結構相關。保命的行為常與心理機制「BIS」(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即「行為抑制系統」聯繫著,它的高級形態,斯密《道德情操論》稱之為「審慎」(prudence),它是斯密概括的關於私己利益的唯一美德(斯密概括的關於他人利益的美德是正義與仁慈)。好奇的行為常與心理機制「BAS」(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即「行為激發系統」聯繫著,而BAS最初很可能就是保命的衝動。猴子見到食物就有這種衝動,由BIS提示食物中毒的可能性。生命個體,若恆由BIS主導,遲早要餓死。另一方面,生命個體若恆由BAS主導,很難不早夭。可見,生命之能延續,依賴於BIS與BAS兩大心理系統之間的微妙平衡。
技術進步,從物質生活的維度不斷衝擊我們的社會生活維度和精神生活維度。微信轉發文章時可寫的字數,早已突破了最初的限制。目前,微信轉發的文檔尺寸被限制在30MB以下,每封微信可寫的字數似乎限制在幾千字以內。佔用的既然是垃圾時間,太長的字數和文章也很難被持續轉發。限於帶寬,音頻文件微信傳輸,仍受嚴重限制,每段不過數十秒。視頻文件,限制更大。
上述源於猴子環顧習慣的微信行為,已迅速演變為更複雜的行為。例如,微信使用者的行為模式依年齡而有顯著差異。退休之後的時間,可能太充裕,從而不再被區分為「寶貴的」和「垃圾的」。對退休的人而言,與其它通信手段相比,微信社會網路的典型的「友誼圈」(friendship circle)拓撲結構,在相當程度上使微信交流成為情感生活的必要部分。對轉型期中國社會而言,對那些家庭結構突然從「鄉土的」改變為「單子的」人而言,尤其如此。也因此,不僅對退休的人,更主要地,對數以億計的城市農民工,微信是情感生活的必要部分。
又例如,微信是在博客和微博之後形成的社會交往方式,所以它有大量的文章可以推送。需要探討的,是微信行為的激勵。最初,或許沒有商業目的,微信的交流主旨就是友誼。後來,每一微信使用者同時在幾十乃至幾百微信群之內,時間成為最稀缺的社交資源,於是,他必須篩選信息。微信使用者篩選信息的方式,類似於斯坦福大學一位重要的經濟史家格雷夫考證的「地中海商幫」規則,或古代中國的「保甲連坐」制度。假如我在某一微信群里讀過的信息足夠充分地讓我相信這一微信群不值得我「置頂」或被「打擾」,我可以據此從若干可選程度的「不關注」中將這一微信群整體設置在與我的性情和興趣保持一致的忽略程度上。當然,我可能因此而漏掉相當寶貴的信息。為此,我可能使用一套諸如「同步助手」這樣的應用軟體,定期備份全部微信群的全部對話。雖然,這樣備份了之後,我可能依舊沒有機會關注被備份的大部分信息。由此想到,為什麼斯諾登揭露的美帝國主義「稜鏡」陰謀並不重要?因為,美國政府有預算限制。這是一套最基本的經濟學常識:哪怕稜鏡計劃收藏了每一人類成員的全部信息,政府的預算決定了隱私權可能被侵犯的總人數。在你相信稜鏡計劃有多麼可怕之前,請你想想你以往的隱私權難道真是完美的嗎?任何一國的政府,只要願意進入你的隱私範圍,並且只要預算允許,還用得著有稜鏡計劃嗎?我早就說過,我有一塊2T移動硬碟,裝滿了學術文獻,如果我要毀滅一位年輕人的學術前途,最容易的方法就是誘使他瀏覽這塊移動硬碟的全部信息。我的觀察是,以很高的概率,他將放棄任何有效的學術努力。
這是老生常談,儘管它被那些恐懼稜鏡計劃的人忘記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最寶貴的是注意力而不是信息。有鑒於此,注意力是最稀缺的資源,成為微信行為學的第一項原理。
微信行為學的第二項原理可以這樣陳述:轉發文章的行為相當於在接受微信的人群里發布了關於自己品質的信號。這裡需要鋪敘的,首先是關於「信號」的信息經濟學,1970年代引入經濟學,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其次是關於「品質」的經濟學定義,至今,還沒有哪個品質定義是令人信服的。所以,我只好繼續探索。第三是關於品質的信號在接受微信的人群里激發的各類想像的觀察與分析,這是社會心理學的領域。
當然還有其它的微信行為學原理,容我逐一闡釋。
本文由汪丁丁博士授權iFuun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Mimi系列No10:自拍需要理由嗎?Mimi跟你分享自拍的5大好處
政治極端主義者更明智?
「回聲定位」大法好,盲人兄弟笑開顏
吃藥可能無法解決你的失眠症
為什麼自控力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TAG: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