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一切都是父母的錯」,正在毀滅我們的社會

「一切都是父母的錯」,正在毀滅我們的社會

文:高浩容丨iFuun專欄作者


最近看了央視的一檔節目,內容是即將結為連理的小夫妻,和養育他們的父母,六個人為一組進行一場為期12天的房車旅行,旅行的終點則是由央視在國家濕地公園為他們主持的一場婚禮。


525289876368768086.jpg

旅行中,親密關係的安全界限被擠破,夫妻之間的矛盾顯現無疑,而更多的鏡頭則落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上。


我看到大多數人分析節目中親子的衝突,都是把重心放在對父母的批判上。


這讓我想起,有那麼幾年,坊間出現大量諮詢師,表面上探討親子關係,實際上則是站在討伐父母的角度,論斷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


剛開始讀這些書很痛快,好像自己內心的痛苦,生活的不如意都有了答案:

「一切都是父母的錯」。


通過這些書,我開始檢討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回憶他們曾經在我身上造成的不愉快。可是這對我和父母之間的關係非但沒有正面的幫助,反而讓我對他們更恐懼,甚至疏遠他們。


微信截圖_20160503200523.png


兒子與母親吵架後,車內陷入冷戰模式丨《我的父親母親》


當我和家庭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我生活中的焦慮並沒有得到改善,該面對的工作壓力還在那裡,和伴侶的矛盾也不會因為我跟「問題不在我身上」便迎刃而解。

我想到有天自己也會為人父母,而世間所有的父母也曾經為人子女,當我們一味檢討父母的缺失,並且將自己的缺失歸咎在父母身上,我們看到的只有更多問題,卻忽視了家庭成員之間同時存在的愛、情感與一同走過的波折。


更何況,不是只有為人子女的我們有生活上的各種困難,我們的父母也同時也在面對他們日漸老去時所要面對的病痛、離婚、喪偶與死亡等生命的考驗。




1.父母也曾是孩子


有些觀點用獨斷的口吻表示:「你來自一個不正常的家庭。」或是「你的媽媽這樣做,是一種想要操控你的表現。」這其實是過度簡化了問題。

7d0a79d0gw1eytnh0n9uzj20dw09ldh6.jpg


即使我們的本意是解決問題,但當我們過份著眼於問題,卻讓我們的視野只看得見問題,與解答漸行漸遠。


這種心態,就像某些學生寫報告的模式:打開電腦搜尋能用的資料,列出書單。懷著興奮的心情進圖書館,抱著書回家。那一刻給人一種滿足感,覺得很快就能把作業寫出來。這時一旦分心去做其他事,過了幾天,我們會發現書還堆在那裡,作業沒動,可時間早已無情的流逝,徒增寫作業的壓力。


「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乍聽是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其實只是一個借口,讓我們順理成章地不去處理自己的問題。

哈佛心理學教授瑪莉·派佛(Mary Pipher)曾說:「如果一個人連對家庭的基本信仰都沒有,還有什麼是可以去取代家庭的?如果我們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連自己的家人都不相信,那到底我們還能相信誰呢?」


當我們看見更多關於親子教育的陰暗面,我們需要更多的是親子教育的光明面,而非僅僅獲得更多對於陰暗面的信息。


顯示陰暗的媒介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一個事實:父母也曾經是孩子。他們在扮演父母角色的同時還身兼數職,可能是一位公司里的員工,某個人的兄弟或姊妹。和我們一樣,他們也是某對夫妻的孩子。大家都是一口井裡的青蛙,父母和我們一樣能力有限、心力有限。


one.jpg


截圖來自《我的父親母親》


從成長的歷程看,小孩變成大人,你很難找出一條真正的分界線,但一個人變成一個父親或母親,卻在從孩子誕生那一刻便決定了。有些事情便是如此,不可能完全準備好,但我們不得不去做。


我們學著成長,學著如何為人父母,正如父母在學著老去。以上這三件事,除非我們死了,否則都需要用一生去學習。




2.讓孩子像野草一樣生長,也許是錯的


改革開放後,西方兒童心理與教育的思想受到中國民眾的重視。對兒童的看法,逐漸從成人的角度,慢慢朝傾向於兒童的角度轉變,教師和家長都開始學習尊重孩子自己的生活意願。


百年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從父母主導的一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西方人認為,過度的放任自由會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性,如果孩子和父母過份親近,則會招致不夠獨立的批評。


093723jqyeay06t57nj8q2.jpg


圖片來自123rf.com正版圖片庫


走向這個極端的結果,積極心理學家馬丁.賽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在《教孩子學習樂觀》(The Optimistic Child)有所表達:兒童在「感覺好」、「自由放任」的文化中成長,理應更快樂,但研究卻發現:過份強調感受的結果是--兒童更為煩悶、悲觀。


是父母的管教讓我們發展出對於挫折的忍受力,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奮鬥的態度,以此奠定未來成長的人格基礎。


確實,曾經有父母因為他們有限的教育和社會價值觀,過份地強調了父母角色的管教部份,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家長也在進化,也在學習。如果我們因為看了太多偏頗的說詞,以為父母不該管孩子,讓孩子像野草一樣自然生長,他們就會長好,這便會導致父母對本職的怠惰。


在這個環節,如果父母因為得到錯誤的信息,而誤將「放棄管教」當成是對孩子好,其後果可能是培育出忍受力一代比一代更低的公民。




3.家,不需要改朝換代的國王


1.png


節目一開始,隨行心理專家讓各成員分別寫下自己的"家長"


被選舉出來的人將要負責旅行期間的所有事務


說回我自己。去年春節,我的爸爸開始學慣用智能型手機,有些操作,要靠我們這些兒孫輩的當他老師。


現在爸爸知道怎麼發信息給我,時不時傳些文章、影片給我看。每次爸爸使用手機,都得拿起他的老花眼鏡。身體的老化,對新知識的應接不暇……這些也將發生在我身上。到那時,我的兒女會如何對待我呢?會不會教我使用最新的設備,並且告訴我這個社會最新的動態?


確實有些父母過份管教,有些父母疏忽了他們的職責,他們應該受到相應的教育和懲罰,但那是懲罰他們的行為,而不是完全否認他們曾經付出的愛,以及全部的未來。


我們還是需要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只是需要修正管教的方法;正如我們還是需要家庭,只是我們需要重新建構家庭成員間的相處模式。


再回到《我的父親母親》節目中,一位媽媽在一件衣服的選擇上與兒子產生了糾紛,看到兒子最終也沒有聽她的,她的反應居然是這樣的一句話:無所謂,你贏了,我輸了。


two.jpg


截圖來自《我的父親母親》


這些情節似乎能夠隱射我對家庭成員角色的疑問:為什麼一個家庭需要國王,而不是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


我心底清楚,小時候沒少受過爸媽的管教,是他們的管教讓我在言行舉止上懂得三思而後行。今天我有任何成就,那都不會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同樣的,今天我有任何錯誤,那也不會全都是我父親、母親,或我個人一個人的錯。


家庭宛如一個共同成長的互助團體,每個家庭成員都在學習,而這個學習需要每個家庭成員共同的付出:


家庭需要不同階段的引領者,而非改朝換代的國王。


總有一天,我們會隨著父母的離世,獲得「完全自由」。等到那個時候,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在新的社會型態中生活,發展出一套更恰當的家庭機制,好幫助我們在不同的角色中,維持家庭的正向成長呢?


願我們有足夠的智慧與勇氣,恰如其分的介入,走過生活的種種考驗,和我們的家人攜手前行。


《地海系列》(The Earthsea Cycle)小說的作者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曾說:


愛不像石頭那樣停留在原地不動,它像麵包一樣,要主動去揉才能成形,要不斷地重新更新,給予它新的面貌。


謹致此文,盼我們不要因為少數偏見,而失去對家庭的信心,以致於都要忘了,愛是引領我們回家唯一的路;盼我們不忘走上這條路所需付出的代價,那些代價是一生的羈絆,一生的責任與對親人的憂愁。盼我們坦然接受,只因其回報也包括一生的歡笑、安慰與喜樂。


- End -


143249po0h0hjd0one0hvp.jpg


責任編輯:LSD


健康.png

本文由 iFuun專欄作者 所著,版權歸iFuun與作者所有,所有的獨家文章未經正式授權不能轉載,如需授權請聯繫haipengfei@iFuun.com

TAG:親子心理 | 親子心理溝通 | 父母成長 |

您可能感興趣

社會治安都是讓這樣的女人搞壞的,她們是否該被譴責
也許,你正狂熱追求的,並非你真正想要的,只是遷就了別人或社會
真正愛你的男人,不會讓你成為小三,被社會唾棄
在一個對狗並不友善的社會裡,她竟然這樣做!
社會人渣!當著我的面強迫柔姐,因害怕被打終究是黏黏歪歪的回到了房間,身後柔姐一直在喊我的名字,我回頭看她,她的表情幾乎絕望
你覺得社會把你拋棄了,其實真的只是你自己多想了而已
就是這一刻,讓你覺得社會很現實
我們正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急切需要我們去解決!
周潤發演黑社會讓人愛,他倆卻讓人看著都怕,真正的黑社會也這樣
這個世界已經有很多人和事會讓你失望,而最不應該的,就是自己還令自己失望。請記住,社會很殘酷,你要活得有溫度!
這個罹癌女孩就算生命垂危也不忘記要做好事,她最後的願望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感恩社會!
一位殘疾人的自白:我沒法看《二十二》,我們渴望踏入社會,可社會正在將我們鎖死
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說不,還要告訴他們這個社會不都是善良的人
印小天遇騙婚:是自己愛錯,還是這社會也有錯?
曾幾何時,我自認性格溫和,學識不錯,不抽煙,不喝酒,不去夜店,這樣的好男人,應該挺搶手的。 在社會上混了幾年我才明白,
我胖故我在,不,胖就是原罪,一個連猴子都要減肥的社會
孩子的培訓班,父母選擇之難:是孩子的真興趣,還是社會裹挾下的無奈
你和社會脫節不是因為當了媽,別再讓孩子背這個黑鍋啦
最早的母系社會,你連你爹是誰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