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看書也會死?這可能是比「黑色星期天」致死率更高的小說

看書也會死?這可能是比「黑色星期天」致死率更高的小說

如果你熱衷於都市傳奇和靈異故事,想必聽說過《黑色的星期天》(英語:Gloomy Sunday,匈牙利語:Szomorú Vasárnap)這首曲子的威名——這是匈牙利作曲家賴熱·謝賴什在自己與女友分手後,在極度悲慟的心情下創作出來的。據說這首曲子由於過度悲傷絕望,很多聽眾在聽完後深受感染而自殺,因此它甚至一度遭到了BBC等國際知名電台的禁播。但你也許不知道,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人們將一系列自殺事件歸咎於一本小說的流行。


1784年11月,在這本小說出版十年後,《紳士雜誌》發表了一個引人注目的訃告:


Mr.G的女兒格洛弗小姐,一位傑出的舞蹈大師在家中自殺,在她的枕下人們發現了這本小說。(可以想見,這本書對她產生了某種死亡的誘惑。)無獨有偶,1865年,德國作家J·W·阿佩爾也講述了兩起因為此書而自殺的事件。一位青年手中緊握著這部小說的副本,從高樓上一躍而下。還有一位悲傷的母親聲稱,自己那自殺的兒子在書中關於死亡的句子下劃線,然後選擇了自殺。這些故事一再證明著青年自殺同本作的閱讀之間存在著因果聯繫。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自殺的傳言在大西洋兩岸的讀者間廣泛傳播。通常情況下,報紙會竭盡全力報道這些新聞,人們則熱衷於這些悲劇,手中捧著這本書,彷彿也在等待自己死亡的時刻。


這本「魔性」的書就是歌德創作的文學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它是一部書信體小說,講述了一個名叫維特的少年充滿折磨與痛苦的愛情。維特在信件中表達了他對於綠蒂,一位已經名花有主的姑娘的強烈情感。他在自己的困境中進退維谷,難以抉擇。走投無路的他最後選擇了自殺。他的拒絕妥協和願意為愛而死的浪漫的理想主義在小說那些年輕讀者們心中激發了共鳴。於是這本小說的出版瞬間就變成了一項傳媒事件,它被翻譯成法語(1775)、英語(1779)、義大利語(1781)和俄語(1788)等不同的版本,並多次再版。在十二年內,德國就出現了超過20個盜版。據報道,它是1812年戰爭前最暢銷的小說之一,並對早期美國文學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那一代年輕人將維特視為他們的英雄。他們中的許多人摘錄他的信件,模仿這位悲劇偶像的矯揉造作的行為。報紙上隨處可見那些少男少女們為維特那悲劇性的死亡而痛哭幾天甚至幾周的報道。維特的追隨者們複製了他們那悲劇英雄的時尚。成群的年輕人穿上黃色長褲,搭配藍色燕尾服和長靴來模仿維特的造型。


小說也促進了維特周邊紀念品銷售和製造產業的發展。這種通常被描述為「維特熱」的現象反映在繪畫、雕刻、小說和相關主題風格的日常用品中(這種「粉絲產品」的產業還包括梅森瓷器製造的杯子和盤子)一位企業家創立了一個品牌:「維特香水」來推銷他的香水。維特熱這一現象並非一時之風。其吸引力一直持續到19世紀早期。在其出版幾十年後,連拿破崙都表示出他對這部小說的崇拜,並宣稱他讀過七次。

看書也會死?這可能是比「黑色星期天」致死率更高的小說



>


《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第一版,萊比錫,1774年。


【「《少年維特之煩惱》之煩惱」】

《少年維特之煩惱》火了,歐洲當局驚了。許多官員和評論家認為,歌德使用有煽動性和極富同情的敘述方式來描寫維特陷入自我毀滅的行為,彷彿就是在使自殺合法化。他們認定這部小說對公共安全,尤其是對敏感脆弱的年輕讀者造成了威脅。他們指責這部小說造成了歐洲那些情感脆弱而容易心碎的青年讀者們模仿自殺的行為的流行。1775年,萊比錫大學的神學教師以「這本小說的發行傳播會導致自殺行為的蔓延」為由請求官員禁止它的出版,萊比錫市議會批准了這一請求,並以自殺頻率的增加為理由禁止小說發行,甚至禁止維特式的穿著。這一禁令誕生於1775年,直到1825年才取消。


漢堡的新教牧師約翰·高澤譴責這部小說是「令人髮指的書」。在他對於此書的禁令的申請中,他這樣問道:「看在上帝面上,我們有多少年輕的生命會在遇到和維特同樣的情況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而當時的米蘭主教與他德國新教的同事有著同樣的憂慮。據報道,他對於「維特熱」的流行無比心憂,以至於買下了所有市面上的書,這樣米蘭的讀者就不會被其荼毒了。


對於這部能影響讀者的小說的不安情緒並不局限於神學家和衛道士。在瑞典的一場針對本書的討論過程中,詩人約翰·凱爾格林(1751 - 95)曾表示出他對於維特式自殺或許會廣泛傳播的假設,他對這種情緒化的文學作品表示擔憂。連最著名的德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作家和哲學家之一萊辛(1751 - 91)也對「維特熱」感到不安。萊辛承認他喜歡這本書,但他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表示,「小說帶來的壞處可能多過好處」。萊辛對主人公的神經質和他的死亡方式表示不安,擔心同樣境遇下的某個年輕人可能模仿他。雖然萊辛和維特那些虔誠的宗教批評家具有不同的知識和道德背景,但他們都有一個共識:不相信他們的讀者有能力抵抗歌德那縱容羅曼蒂克式自殺的蠱惑。


法國的德斯塔埃爾夫人(1766―1817)甚至聲稱,單就結果而言,因維特自殺而死的人比為那顛倒眾生的海倫而死的人還多。(據謠傳,拜倫也曾說過「相比拿破崙本人,維特更應對人們的死亡負責」)在美國,反對《少年維特之煩惱》的道德義憤運動在1790年代達到頂峰。1798年,《費城周刊》的一位撰稿人,試圖以危害家庭、國家的理由讓書商們把書下架。這本小說一直暢銷到1800年,對它的批判也愈演愈烈,甚至轉變為針對作者的歇斯底里的攻擊。歌德被控以小說創作來宣揚浪漫主義的自殺。

看書也會死?這可能是比「黑色星期天」致死率更高的小說



插圖:《少年維特之煩惱》,繪於18世紀(讓-巴蒂斯特·西莫內特)


【「人們真的因他而死?」】

事情越傳越邪乎,但這本小說真的引發了那麼大的惡劣影響嗎?


現代對於維特熱的研究指向了不同的方向。實際上,小說讀者所表現出來的焦慮比那些有關自殺風潮的警告的焦慮少得多,而且這些警告驚人地缺乏經驗證據。那些自殺故事:什麼「格洛弗小姐」,什麼無名受害者,這些自殺場景被設計得大同小異,其實沒什麼實際內容。關於「維特自殺熱」的報道就像歌德小說中的維特之死一樣是一種虛構。維特的讀者們多半會被這些圍繞小說的爭議所影響,甚至歌德自己也覺得悔恨,不過雖然有那麼多假正經的危言聳聽,小說的讀者還是源源不斷。


沒有證據表明《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本書應當為一波又一波的模仿自殺事件負責,而且它顯然成功地激勵了一代年輕讀者。在今天,我們將這種現象定義為青年亞文化,這種「粉絲邪教現象」的出現也是小說強大吸引力的證明。


隨著小說閱讀日益流行,大眾傳媒的時代來了。當時的小說,如塞繆爾·理查森的《帕梅拉》(1740)和盧梭的《新愛洛琦絲》(1761)轟動了文壇,都引領著歐洲讀者的想像力。但一些公眾審議則認為這些小說閱讀的流行可能會讓讀者失控:讀者對文學人物產生強烈的親近,並由此產生一些模仿行為,信馬由韁的幻想會使讀者失去與現實的連接,並以小說中浪漫人物的所作所為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人們對《少年維特之煩惱》的狂熱反應似乎證實了這種共識)

看書也會死?這可能是比「黑色星期天」致死率更高的小說



1974年,美國社會學家大衛·菲利普創造了一個概念:維特效應,用以描述那些由於傳媒引起的對於自殺的模仿行為。而在二十一世紀,維特效應則常常表現為人們對於網路自殺,即自殺行為的網路盲從者所表現出的道德憂慮。不過,一本小說都可以導致人們自殺的時代大概是一去不復返了。至少,你現在拿起這本書,一定是安全的。


來源:果殼


本文版權屬於果殼網(guokr.com),禁止轉載。

看書也會死?這可能是比「黑色星期天」致死率更高的小說



trong>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碳酸飲料都不上檔次嗎?有沒有奢侈品?
簡直不要臉!諾獎得主上電視PK小學生,贏走百萬美元!
朋友圈的寶寶為啥裝得都不像?一篇文章告訴你
沾上「人味」的雛鳥,真的會被爸媽拋棄嗎?
為什麼越想著「我要努力工作」,效率就越差?
您可能感興趣

如果沒看錯,是黑色的
都說衣服要穿黑色最顯瘦,但看到這隻喵星人後就再不相信這句話
都說黑色顯瘦我看未必是這樣,娜扎唐嫣這黑裙太顯胖了!
葡萄看似是毫不起眼的小果子,但是它的功效可是非常好的!紫色防衰老,黑色……綠色……
黑色神秘又高級,更是低調又時髦,一起來看明星超模們是怎麼搭!
「黑色星期六」想想大家都輸球了,是不是沒那麼難過了?
不是說黑色能把人穿瘦嗎?看到上下一般粗的蔣欣,我覺得騙慘了!
小小的消炎藥只要遇上它,就能淡化黑色素,一月祛斑大媽更顯年輕
天冷了,你是不是想起了他的黑色毛衣?
底還有好玩又好看的萬聖啊!就算不變裝,黑色+橙色也足夠耐看!
「黑眼小孩」沒有眼白只有黑色,能夠瞬間催眠你!
女星黑白膚色對比,不是所有人都能駕馭了黑色
這隻喵生來就穿了條黑色小內褲,感覺能看一天~
大家都說黑色顯瘦百搭,但如果你不會穿,不僅顯胖顯矮,還會很土!
這種黑色的手串看起來不好看,價值竟值這麼多!
不要小看它,每次一小勺護膚效果太好,膚色提亮黑色素也少了
成龍說死後讓大家看看黑色的娛樂圈,那他說的真正的黑幕有哪些?
無懈可擊的黑色和白色,你更喜歡哪一個?
都說黑色顯瘦,為什麼你穿還是那麼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