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印刷做大出版「長尾效應」 為真正需要的人解決需求
按需印刷的外文書籍。 (大隱書局供圖)
東方網6月4日消息:舊時書店,老闆搜羅到某位學究中意的善本時,用牛皮紙一裹趕緊送到人家府上:「先放您這兒留著看,若不喜歡,趕明兒我再取回。」可誰又忍心讓殷勤的店老闆大老遠白跑一趟?嘿,買賣就這麼做成了。
這個故事在今天有了新的延伸:某派出所所長急需一本並不大牌的法律類書籍,可惜早斷了貨,後來找到版權所有者學林出版社。按需印刷擔下了這次救急任務,只印了一本,按書的原價收費。
按需印刷解決了「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書籍需求缺口,當然它的意義遠不止於此。正所謂「爆款易得而孤品不常有」,按需印刷或許能以預售模式幫助讀者「書海撈針」,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出版市場魚目混珠式的「論斤賣」和「大甩賣」。
「需」從何來
就在上周,武康大樓內的大隱書局開張了,熱鬧之餘,個別書友埋頭摸索按需印刷的推廣平台,只要在手機、自家電腦上點開網頁就能操作。記者用手機支付寶掃碼購買了兩本連環畫,價格比原價高出3%至10%。三天後,工作人員送書上門,隨手翻看,紙張無損、顏色清麗,外行人真看不出與普通批量印刷書的區別。
所謂按需印刷,是指按照用戶的需求,將所需資料的文件數據進行數碼印刷和裝訂,實現即時出書和個性印書,緩解出版社長期以來尾大不掉的庫存壓力。這個概念里,核心在於「需」從何來,指向何處。回頭看傳統出版領域,又有哪本書不是按需出版呢?無非是出版者裡面,有些人的確找到了市場和讀者需求,而更多人誤以為自己找到了。「互聯網+」時代的出版業對此多了幾分思考與創新。
大隱書局負責人何旋告訴記者,這個名為「e本印」的按需印刷項目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牽頭推廣,希望幫助傳統出版業做大「長尾效應」。去年底,多家書店、出版社加入了按需印刷聯盟。
此前,學林出版社於2014年開通了網上「人文社科學術著作自出版平台」,按需印刷已成為其顯著特色。社長段學儉介紹,平台不僅提供30%的原文試讀,按原書價收費,更有隻此一家的全文檢索功能,並抓取了豆瓣、噹噹、亞馬遜等網站的第三方評論,供讀者參考。
按需印刷的市場有多大? 何旋坦言,按需印刷的影響力絕不是顛覆式的,而是錦上添花,指向絕版書、斷版書、學術類等小眾圖書的印刷發行。學林出版社數字出版部主任吳耀根認為,學術類著作難以像大眾書籍一樣蹭話題、吸熱度,短時間內引發大賣,或許會有一兩本忽然間大放異彩,但絕大多數都默默無聞。專註於學術出版的學林出版社常常遭遇小眾圖書不敢多印,而真正需要的人又無處可尋的尷尬,按需印刷正好拾遺補缺,解決了這個需求。該社的自出版平台上列出了按需印刷的書目,如《中國戲曲音韻考》《存在是什麼》《中國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等等,細讀每本書下面的留言評論,如獲至寶的讀者們無不對這種新體驗讚歎有加,一批高素質用戶由此聚攏起來。
三天完成1萬本訂單
學林出版社在天貓商城旗艦店上架了大批斷版圖書,一個成功的案例便是 《中國俗話趣典》。該書曾遇客戶急單、庫存數量不足的尷尬,好在數字版權、文件齊備,出版社在三天內完成了1萬多本訂單。「這在以前是無法想像的。」段學儉感慨。網店還在持續增加品種,讀者下單後最多兩周內就能拿到專門印製的圖書。
讓吳耀根欣慰的是,自出版平台推出以來黏度較大,第一年訪問量集中在德國、日本、美國及東南亞地區,現在連愛爾蘭都柏林孔子學院院長都成為了它的忠實粉絲,影響逐漸外溢。學林出版社繼續深耕按需印刷業務,突破時間和地域限制,與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上海分公司合作,為海外的中文讀者推出以按需印刷為核心、當地網站為平台的便捷購書方式,在全球無時差、同步上線最新出版的圖書信息,為讀者省下海外郵遞的時間。
段學儉期待學林的自出版平台未來能對標「閃電之源」,這家美國按需印刷行業的龍頭老大,平均每本書每年的按需印刷量為1.7本。這個看似單薄的數字,得益於「閃電之源」長達十年的前期積累———先幫出版社把傳統紙質書轉為數字化,建立內容資料庫,如今它擁有讓任何出版社都艷羨的七八百萬種圖書資源。基於此,開展按需印刷後,業務迅速駛入正軌,從接單、客服、生產到遞送的流程都比較完善,形成全自動系統,才能應付一個月100萬個訂單,生產接近300萬本書。
未來出版社幫讀者找書
找書難,找絕版書、斷版書更難。幫人找電子書的微博賬號一度風頭正勁,段學儉不止一次看到學林出版社在售或版權尚未到期的書目「屈身」在低精度掃描文本里。讀者為何寧願去發問連背景都一知半解的自媒體,而不向有正規刊號的出版社求助呢? 如今,這一問題得到了出版社的正視,未來出版社有望幫讀者找書。
按需印刷與複印有什麼區別?在段學儉看來,其一複印不一定具有價格優勢;其二關乎知識產權,正式出版的書籍有專業編輯把關,有出版社為其內容和品質背書,同時也讓作者付出的勞動有所回報。
學林出版社有意把自出版平台做大,網羅儘可能多的絕版、斷版好書。然而問題是,其近些年每年出版200多種圖書,建社35年來共計也不過3000多種,不及大型出版社一年的數量,做成具有規模效應的按需印刷很難,段學儉期待有更多的同路人。
段學儉算了一筆賬,傳統圖書出版中,出版社的利潤一半被經銷商拿走,其他30%分給印刷廠、10%付給作者,只剩下10%歸出版社。一旦書賣不出去或有退貨,則意味著利潤縮水。採用按需印刷,成本由原來的20%至30%提高到了40%至50%,但卻省下了大部分流通成本。
在國內,按需印刷是全新市場。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許多出版人士對它的態度頗為微妙,一方面對其寄予厚望,相信它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另一方面,又對其不溫不火的發展狀況有些無奈,慢慢地,旁觀等待成為常態。
(責編:tibet)
給王母娘娘送信的鳥飛來衢州爛柯山了
2016屆全國高考考生憑準考證可免費游襄陽古隆中
美!這些民俗舞蹈你可能沒見過
旅比利時中國大熊貓「好好」產仔
8歲半女孩「過目不忘」成網紅 那些神童去哪兒了
※出版学术著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徵求意見 出版物應標識適宜年齡段
※好氣啊趙醫生曲妖精複合這段播出版都被刪了,我說看著怎麼那麼突然呢
※中將寫關於我軍敗仗的書能出版,中校寫關於我軍敗仗的文章發不了
※《海賊》欲重引進大陸,出版總署:不好意思,刀上血不能超3滴!
※流行趨勢與經濟周期的預判力—出版人需要的另一種修鍊
※「委託寄售」的重新定義,或許能幫助出版業更好地進行庫存管理
※知識付費這麼火,出版企業應有新玩法!
※不到一頓聚餐的費用,就能給娃訂閱全球頂尖出版社一整年的期刊,還是別處買不到的獨家,一定是你需要的!
※年輕人喜歡上買日曆,出版社可不願錯過這門好生意,畢竟主業賣書不好做了
※如何解救紙質出版物?答案是將中國字豎排
※出版轉型需要全媒體的創意融合
※上半年的這些書,讓我覺得出版依然是一門很偉大的事業
※手機寫作新習慣也必須遵循傳媒出版「三審三校」老規矩
※總有一款故事讓你淚流滿面 徐正超情感小說集出版
※網路出版規定,我們得看
※AI都出版詩集了,詩人節還能好好寫詩嗎
※他高位截癱,曾有自殺念頭,如今用手背打字寫作,出版長篇小說
※指尖上的誘惑——雜誌與交互出版物他們這樣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