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憑什麼能「虐」中國考生四十年:說說高考的前世與今生
2016-06-07 高成 時拾史事
又是一年高考時
「眼前的時鐘仍在一刻不停地挪動著它的腳步,對面的鏡子裡面是一張失意者的愁苦的臉。我近乎絕望了,前四門課的考試成績如此糟糕,而最後一門,也是被我寄予最大希望的一門,那分數,竟然無情地降到了歷史最低點!
鏡子中的那張臉已經變得有些模糊了,而時鐘仍在費力地拖動著自己的腳步,也拖垮了我最後一道脆弱的心理防線,此刻,十一點半,一個黑色的十一點半。」
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幾百萬學子已經走進了高考考場,在這三年中,他們可能不止一次有過上面兩段文字所提到的煩惱。這兩段話來自一篇高考作文,作者是一位參加1998高考的考生,那一年的作文題目是《堅韌——我追求的品格》或者《戰勝脆弱》。俯仰之間,十八年的歲月已經悄悄走過,但他的經歷依然一年又一年地被重複著。也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是哪個省的考生,當初考上了大學沒有。但有一點可以明確,作文寫得不錯,被編入了優秀作文集,讓十八年後的我們依然可以讀到,重飲一口當年的波濤。
>
(1977年新生入學)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中,明年就是恢復高考的第四十年了。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不知有多少人的命運因為高考而改變,特別是對於許多身處底層的人來說,幾乎就是改變人生的唯一途徑。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高考制度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堆積如山的試卷資料、過高的心理壓力、唯分數論、壓制創造力、區域不平衡……恢復高考已經快四十年了,進出大學校門的新生老生也換了很多批,高考制度經歷了怎樣的變遷?中間又有多少辛酸苦楚?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1978年高考,610萬人報名,原打算錄取29.3萬人,最終錄取40.2萬人;1979年高考,468.5萬人報考,錄取28.4萬。總體來看,考生的人數多,錄取比例極低,真的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跟建國初期的情景反差太大,1952年報名人數僅7.3萬,1953年9萬,到1963年也不過53.1萬,還沒現在一個河南省的考生人數多。怎麼到七十年代末人數就激增了!一方面是文革中停止高考的原因,還有就是五六十年代人口的激增;加之大學生是人們很嚮往的一個身份,考上了是公費入學,畢業包分配,國家養你,進入體制,端鐵飯碗,還有機會當幹部,這樣的好事哪裡找去?以前還有「大學畢業生待遇」一說。因此儘管競爭激烈,但考生們依然爭先恐後。
(90年代課本)
但沒考上也不會太在意,因為錄取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大部分人還是落榜的。那時的學習氛圍也不是特別濃,對學歷要求也不高,很多家長不是太重視,家裡兄弟姐妹好幾個,連吃飯都是問題,也沒多少閑錢投資教育,所以沒考上心裡也不會太不平衡。直到20年後國企工人大下崗,社會對學歷的要求高了,找工作屢屢碰壁,回到寒舍,上有老又下有小,這才意識到吃了文憑的虧,對子女的教育變得異常重視起來,很多人現在都沒找到理想的工作,整天心不甘情不願的干體力活,把希望全寄托在了兒女身上:20年後的事,誰知道呢。
緊張的預選制度
正式進入80年代,驚奇地發現報名人數少了很多,大致維持在每年一兩百萬人的水平。這就不得不提到被廢除的高考預選制度,這個制度貫穿了整個80年代。要求各地在高考之前再舉行一次場考試,根據成績,把一部分考生提前淘汰出局,他們不得參加高考。給出的理由是考生人數過多,改卷難度太大,競爭過於激烈,舞弊現象層出不窮等。到底多少人有資格參加高考,各省市也不一樣,要求是錄取人數的三到五倍。假如一個省有10萬考生,計劃被高校招收1萬人,那麼有資格的最多5萬人,剩下的5萬不用高考就被淘汰了。就這樣,很多學生辛辛苦苦讀了多年,連高考試卷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就被了刷下去,考生之間的分數競爭更加激烈。部分重點中學是免預選的,他們成績比較好,肯定能過,而那些一般中學、成績中下的考生就不一定,每到那個時候,一些學校就給一個班幾個高考名額,儘管有四五十個學生想高考。
一次大考變成了兩次大考,評卷老師是輕鬆了,學生的壓力可就更大了。1981年《人民日報》轉載了一篇文章:《羊腸小道上的競爭叫人透不過氣來—來自中學生的呼聲》,記者問學生:「你感到精神上最大的負擔是什麼?」學生說:「最怕的是過不了高考這一關,我們就像在羊腸小道上賽跑,誰都想跑到中點,但隨時都有被擠掉的危險。」「學校把有經驗的老師集中到幾個快班,一摞一摞的複習資料,純粹是填鴨,催肥,死記硬背的東西太多」「有個同學得了七十分,他爸爸知道後,不問青紅皂白,跑到學生宿舍,當著同學們就給了一巴掌,責罵道:有人得90分,你就不能得70分。」現在其實也是這樣,重點中學將學生劃為三六九等,分零班實驗班分開教學,為了提高升學率,擴大學校知名度,中學不停地考學生,增加負擔,試想如果上線率低,家長怎麼會放心把孩子送到這來呢?沒有學生,學校就辦不下去。競爭不僅在學生之間,還在學校之間,家長之間,互相攀比,不能禁止。著名中學的標準就是上線率,那些年,是黃岡中學最輝煌的時代,近十年名揚天下的是衡水中學和毛坦廠中學。
文科與理科的糾結
全國都被高考這根指揮棒指揮的團團轉,文理分科就更是如此了,因為高考是分科錄取,所以很多中學高一就把文理科分好了,自然導致學生知識結構畸形。大多數學生都傾向於報理科,文科總是被歧視,曾經的曾經,江湖上流傳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至理名言」。因為理科院校多,招生規模大,又能學到一種專業技術。我國師從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當然偏向理科,增開理工類專業,增收理科考生。而文科的內容就顯得虛,專業少,招生人數少,死記硬背多,好多人提到文科,一句話立馬脫口而出:「不就是背嘛。」其實許多人並沒有認識到文科的價值,只是單純站在升學率的角度上發表議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觀念會有所改觀。
(北京大學1978年錄取通知書)
教育部門看出了其中的弊端,發文件要求各地不要過早搞文理分科,不要高考考什麼就教什麼,要給學生減負。結果呢,基本上只是一紙空文,不改變遊戲規則、不改變唯分數論,誰聽你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後來經過研究,1990年,高中畢業會考制度應運而生,要求高中生通過學業水平考試,以糾正偏科的現象。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情況不一,有的省份要求比較緊,成為了升學的標準之一,使學生壓力更大。有的相當於走形式,老師不重視,學生也不重視,最後變成文科生抄理科生,理科生抄文科生,皆大歡喜,誰會把高中畢業證書當回事呢?
保送生制度也出現於八十年代,他們不經過高考進入大學,確實選拔了很多人才,但偶爾也會爆出走後門、拉關係的醜聞。從1988年起,部分高校開始招收一部分自費生,就是交錢上大學,達到分數線的,正式錄取的,可以爭取獎學金,但畢業不包分配;沒有達到的,交錢,有的學校明碼標價,差一分要多少,挺貴的,一般人讀不起,這種行為自然不利於教育的公平性,因此到1996就被廢除。但高校收取學費卻在這時開始,隨著招生人數增加,政府教育經費的增長難以為繼,因此明確提出:大學教育不是義務教育。
作文中逝去的歲月
近年陸續有不少省份重新使用全國卷,前段時間湖北、江蘇家長抗議「減招」時,網上也有很多人抱怨:為什麼不全國考生一張試卷。其實八九十年代大體就是如此,當時除了上海,全國其他地方的考生在同一天寫同一份題目,本世紀初部分省份才獲得自主命題的資格。經歷過高考的人對其他題目可能沒什麼印象,但對作文肯定是難以忘懷的。高考規模的擴大,使出版社看到了商機,教輔資料成堆出現,優秀作文選更是供不應求,現在哪個學生手上不是好幾本作文書?隨便翻開一本二三十年前的作文書,從字裡行間能夠發現不少歷史信息,不妨拿1991年的作文來看看。
題目:
某班開辯論會,一方的觀點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觀點是「近墨者未必黑」。請你選定一方,寫一篇發言稿參加辯論。(35分)
要求:1.寫成發言稿和議論文都可以。2.不少於500字。
優秀作文選段:
「人才需要培養,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同樣如此…在國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時刻妄圖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在國內,社會生存力又很落後,改革開放正處在最艱難的時刻…我們現在已經近墨了,但我們沒有黑,因為我們的心是紅的,我們的意志是堅強的,相信有一天共產主義的宏偉大業將在這墨色氛圍中實現,而共產主義的光芒必定在墨色中變成紅光。(北京某考生)
「我們中國有句老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現在我們也常常聽到看到:某某工作人員在外事活動中被資本主義腐朽生活方式所誘惑被拉下水。改革開放中這種事情難免要發生的,雖然只是少數。」(山東某考生)
「改革大潮,沖刷著舊有的種種禁錮,也往往難免泥沙俱下。國門打開,熊掌、洋煙、垃圾也會一同泊來。何以勇立潮頭,何以去粗取精,何以搭砌我們完美的社會主義大廈呢…我們九十年代的青年人是具有較高素質的國家建設主人,面對周圍有斑點的同學、朋友,面對社會上的點點墨跡,我們怎能無動於衷。」(黑龍江某考生)
「同學們,我們所處的時代,所處的年齡,所肩負的任務都要求我們要把握自己,使自己成為又紅又專的四化建設人才。」(安徽某考生)
「九十年代,是改革開放的年代,有些人經不住資本主義腐朽的糖衣炮彈襲擊而屈服了。而守衛祖國大門的戰士們,憑藉著對祖國對人民無比忠誠的心,抵住了黃色書刊、美元的誘惑,捍衛著祖國神聖的領土。」(河北某考生)
不知道當年寫這些作文的學生最終考上了沒有,現在過得好不好,二十四年過去了,也就是人到中年吧。如今的學生在作文里談最高理想,一般都是說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當年則是說「四化」比較多。看1991年的優秀作文集,會發現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幾乎篇篇都有,「十多年改革開放」「我們九十年代青年」也是高頻率的辭彙,估計考前老師特地強調過要結合時政。如果了解到東歐劇變、蘇聯即將解體、西方制裁的寫作背景話,就沒什麼奇怪的。
滿街的大學生從何而來?
1999年,令無數高三學子興奮的消息傳來,高校要擴招了,這意味著上線的幾率將大幅增加,果然,1999年錄取160萬考生,比1998年足足多了52萬人,增幅達百分之四十八,2000年,錄取221萬,2001年,錄取260萬,新世紀的前十年,80、90年後考生走入考場,考生人數井噴:2000年,375萬;2004年,729萬;2007年,突破1000萬;2008年,達到亘古未有的1050萬。以前大學生是寶貝,「天之驕子」,幾個單位搶一個大學生。現在滿大街都是大學生,幾個大學生被一個崗位挑來挑去。擴招後錄取率大幅提高,問題已經不是上大學難不難,而是能否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90年代初李嵐清曾經跟江總書記一起視察某個高校,總書記就問校長:「你們學校的學生課後都做些什麼?」校長答道:「大多出去玩了。」總書記又問:「圖書館晚上都不開門嗎?」校長無奈地說:「開,但學生不來。晚上看書的學生還沒燈頭多呢!」《孟子》有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國家對大學生畢業包分配的作法雖然使他們不用擔心未來的出路,但也助長了惰性,混日子的大有人在。十四大後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大學生的就業改成以自主擇業為主,少部分包分配,由市場來配置資源。之前的體制雖然可以解決工作問題,但叫你去哪就去哪,往往一干就是一輩子,除非有關係,忽視了個人專長、興趣;後來自己找工作呢,儘管相對自由了,但又不一定能找到心滿意足的,有利有弊吧。
經常會有這樣的新聞,報道大學生畢業後養豬、養羊、街頭擺攤燒烤等,很多人都覺得難以接受:大學生不應該跟這些工作聯繫起來,應該是光鮮亮麗的才對。每年需要就業的大學生越來越多,新的畢業季來臨,媒體就會報道今年是史上最難就業年,年復一年,年年如此。在這樣的環境下,就業率就成為一個高校好不好的重要依據,為了提升就業率,一些高校盲目增開「熱門專業」,導致相關專業人員嚴重過剩;有些高校還要求畢業生必須和有人單位簽約,並出示相關文件,否則不發畢業證;會計金融等有錢途的專業倍受受熱捧,歷史哲學就成為冷門專業。
寒門難出貴子
教材內容、考察形式的變化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沒記錯的話,七八年前曾經進行過一次教材、題型的改革。就以歷史這個學科為例,可以明顯的看出死記硬背的東西減少了,對理解能力、知識面的要求提高了,以前全國卷的高考題,幾乎清一色都是史實題,問題精確到具體的某一年份,迫使學生耗費大量的時間背書。而改革後的試題一般都會給出材料,考察理解等能力。這樣當然是進步了,但會有其他影響,例如:題海戰術的效用勢必下降,對於那些底層的寒門、農村子弟來說恐怕不是件好事,他們未必有足夠的經濟條件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在競爭中不可避免處於劣勢。比如去年的全國卷語文作文,有考生就寫不來,原因是不知道什麼是高速公路,看似好笑,但也是問題的反映,光靠努力做題已經不一定能成功了。這也怪不得很多身居底層的考生棄考,實在是考不上。
還有許多寒門學生棄考跟當地教育的落後也有關,因為工資低、待遇差,經濟弱後,有水平的老師自然不願意在欠發達地區教書,人往高處走,一般人肯定更傾向去重點中學工作,老師也是正常人,沒什麼好非議的。優質師資力量匱乏,教育設備落後,學校教不了什麼,家庭也一樣,許多家長自己沒什麼文化,為了生計常年在外打工,祖父祖母也是大字不識,有心無力,一系列因素的結果便是大部分人很難取得好成績;如果考個三本什麼的,找工作的優勢不明顯。所以很多寒門學生初中讀完就去打工了,不願繼續學業。
高考是選拔性考試,說白了,就是一種分配資源的方法。立足中國教育資源缺乏,特別是優質資源稀缺的現狀,在命題者眼裡,最好的題目不是最難的題目,也不是最簡單的題目,是區分度最大的題目,能夠把應試能力高低的考生區別出來,就是成功。想要終結高考制度,不再單純唯分數論,就必須發展經濟,將蛋糕做大,改變僧多粥少的窘境。目前來看,儘管我們知道高考存在種種不是,卻苦於找不到更好的制度來替代它,一種騎虎難下的味道。
人們對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存在著很多質疑,但把孩子送進去的家長並沒有減少。最倒霉的是中西部的一些人口大省,考生數量多,好學校沒幾個,反映在考試上便是題目難,題量大,分數線高。經濟水平的提升,教輔資料的普及,考生人數的增加,培訓班的火爆,推動著分數競爭的白熱化,什麼時候能在欠發達省份推行素質教育,還有待觀察。
作者有話說:
如果喜歡作者的文章,可以關注他的新浪微博,昵稱是「高勝寒1995」,那裡有更多精彩,同時也祝各位學子高考順利^_^
不戰不和不守的葉名琛為何不死不降不走?
「賢良才俊」只關心皇帝的胖瘦
還真有你不懂的民國軍事:清皇室禁衛軍為什麼成了馮國璋私兵?
狂也是要資本的
日本戰國真的只是村長們的聚眾鬥毆?
※在恢復高考的第一年 考生他們都考了什麼
※今日全國9萬多的考生今赴考場高考,你最想和它們說點什麼!
※猴年馬月高考的考生們,祝各位高考順利!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冬季高考,有考生帶著孩子去考試!
※高考恢復四十年,聽77級考生講述當年的高考故事
※高三考生竟是網上逃犯 高考前一晚「落網」
※北京考生注意!今年高考取消三本
※填報高考志願,2017年高考後高考生的又一道「選擇題」
※清朝最後一次科考考了啥?這五道國際題現在99%高考生考不過
※史上最年輕高考考生,年僅三歲!
※江蘇省高考作文有感,今天我也做回高考生
※考生「六要六忌」讓你贏在高考
※高考第一天,祝福考生金榜題名、高考必勝!
※比中國考生還累!看韓國學生如何備戰韓國高考
※今日高考臨近,祝所有考生金榜題名,高考必勝!
※致高考生:考神與你同在
※恢復高考40年 老考生憶往昔
※那一年高考考場,一個考生向我下跪
※學霸王俊凱高考引關注,我們來看看2017四大明星考生戰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