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匈人:被誇大的上帝之鞭?

匈人:被誇大的上帝之鞭?

這篇文章來自於一位讀者的投稿。作者孟嘗君是一位中文系的大學生,對匈奴的歷史很感興趣,參加過幾次有關的講座。看到網上有關匈奴和匈人的文章,感覺有些話不吐不快。知道坐觀君這裡關注游牧民族,於是就投了稿。然後我就決定分享給大家參閱。


事情就是這麼一個事情,情況就是這麼一個情況。來讀這篇文章吧。


以前,坐觀君做過幾期匈奴的文章,感興趣的可以先複習一下。點擊就可以跳轉閱讀。

我看見羔羊揭開七印中的第一印,我聽見四活物中的一個活物聲音如雷,我見到一匹白馬,騎在馬上拿著弓,並有冠冕賜給他。他便出來,勝了又要勝。——《聖經》啟示錄

匈人:被誇大的上帝之鞭?



這是聖經《啟示錄》的一個片段,4-5世紀,氣候變冷,萬物凋零,已經歷經多次蠻族入侵的西羅馬帝國風雨飄搖,行將朽木,整個歐洲都瀰漫著一股末世的氣息。公元374年左右,一支神秘的游牧民族出現在了靜靜的頓河,勢不可擋,所向披靡。這就是匈人,他們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前往何處,他們將註定成為壓垮西羅馬帝國最後的稻草,完成上帝賦予的最後的啟示。

這就是匈人,曾被稱為上帝之鞭,不僅讓歐洲為之恐懼,也讓一些人沸騰不已。因為在我們一貫的認知中,匈人毀滅了羅馬,匈人就是匈奴,而匈奴又被漢朝所擊敗,所以得出漢朝>匈奴>羅馬的實力不等式,由此得出中國古代遠勝於西方,大漲了民族自豪感。(連金庸也中了套)但對於筆者這樣一名對此多有涉獵的歷史愛好者,這種推論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先不說這個不等式的邏輯關係是否成立,就單論他的前提都大有問題,匈人和匈奴是什麼關係?匈人對於羅馬帝國的傷害有多大?史學界如今尚沒有定論,筆者的觀點是:匈人與匈奴關係不大,而且對西羅馬的滅亡頂多起到助推的作用,絕不是主因,總之,匈人是一個被過度解讀和誇大的上帝之鞭。


一、匈人從何而來


「一種以前沒有聽說過的人,不知從地球的何處,如高山上的暴風雪般來臨,碰到他們,東西都遭到搶奪破壞。」——馬塞里努斯


公元374年,不知名的匈人抵達頓河,十年後,阿蘭人的王國滅亡,整個歐洲如夢初醒。


阿蘭人,是薩爾瑪提亞人的一支,為整個東歐一帶最為強悍的游牧民族,他們金髮碧眼,身高而俊美,他們歌頌戰爭,以頭皮為飾,寶劍為神。他們還擁有以貴族具裝騎兵為核心配以大批弓騎兵的強大軍隊,正是依靠著這種尚武精神和龐大的騎兵隊伍,阿蘭人得以在頓河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就連羅馬人也不得不對其忌憚三分。(羅馬軍事家阿里安曾與阿蘭人對峙,並擊敗了他們,但對他們的騷擾則無法根除。)

可就是如此強大的阿蘭人,卻在十年的戰爭中被打的潰不成軍,被迫難逃,並把關於匈人到來的可怕消息帶向了南方,受到驚嚇的東哥特國王倉促應戰,卻在片刻間一敗塗地,國王戰死,王國覆滅,東哥特人也由此被迫與阿蘭人一起,過上了流浪生活。匈人一舉消滅東歐兩大強國,頓時名聲大噪,整個歐洲都陷入了一片恐慌。受到打擊的歐洲人不禁要問:「他們是誰?他們從哪裡來?」


「匈人從何而來?」不僅是困擾當時歐洲人的問題,也是困擾當代史學家的問題。目前關於匈人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說法。一是匈人即為被漢朝擊敗,被迫西遷的北匈奴,匈人就是匈奴,可用一個名詞。二是匈人可能為匈奴的分支與其他民族的混血或是匈奴聯盟的分支民族,雖有一定關係但名稱不可混用。三是匈人與匈奴完全沒有關係,匈人是剛剛走出大森林的新近游牧民族。第一種說法起源最早,也曾在媒體的炒作之下喧囂一時,並一度被國人廣泛認同。那麼匈人與匈奴同源說是怎麼來的呢?同源說的最早提出者是18世紀的法國著名學者德經,他在其著作《匈人,突厥,蒙古人及其他西方韃靼人的通史》中,首次推斷歐洲記載中的匈人即中國史籍中的匈奴,並描述了匈奴西遷入侵多瑙河流域的歷程。其後影響極大的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和德國著名漢學家夏德在《匈人研究》中亦贊同這一觀點,而從匈人墓葬中挖掘出的匈奴式墓葬品似乎就是最好的佐證,同源說在一段時間內幾乎成為史學界的定論。


但隨著進一步證據的發掘,現代史學界對於這一推論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那就是匈人與匈奴之間的異同遠多於其相同點。


一是外貌相差巨大


「匈人的孩子剛一出生,他們的面頰就被刀深深刻劃,這樣當他們長大時,臉上的刀疤紋路會阻止鬍鬚的勝仗。因此匈人成年後,他們相貌醜陋,沒有鬍鬚,形同閹人。所有匈人都有著緊湊強壯的四肢,肥短的脖子,而且身材畸形,樣子可怕。」——馬氏《歷史》

「他們暗黑色的狀貌是可怕的,他們的頭不像頭,只是一種塊狀之物,他們的眼睛狀如針孔,也不像眼睛......至老而無須......他們身軀短小,行動敏捷,善用弓矢,頭頸也永遠傲然自舉著。」——《哥特史》


從上述記載來看,匈人的長相明顯偏向於蒙古利亞種,但是是不是就能說匈人與匈奴外貌相近呢?令人感到震驚的是,我們一直認為一定是純種蒙古利亞種的匈奴在種族上卻呈現了極為多樣的狀態。


「金日升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日升長八尺二寸,容貌甚嚴。」在後世的史書描述中,劉淵等匈奴後人,無不描寫成白皙美髯,加上晉朝民間普遍認為匈奴人是高鼻深目,似乎暗示了匈奴的歐羅巴血統。最新的考古發掘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在公元前三世紀的匈奴墓葬中,墓主是地地道道的蒙古種人,但到了公元一世紀,墓葬中則出現了不少歐羅巴種,這證明匈奴的種群並不是不變的,隨著統治區域的擴大,統治民族的增多,匈奴很可能混進了大量的外族血統,至於到了一世紀,北匈奴人的外貌已與西域的諸多歐羅巴種無甚區別。相對於匈奴的多樣,匈人則要單一的多,完全不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部族,對於游牧民族來說,一邊征服敵人並與之通婚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匈人沒有理由會因為「保持血統純正」這種少數文明國家貴族的觀念而拋棄過去的習俗。匈人,很可能是一個非常年輕晚近的游牧部落。


二是生產力差距較大

在現存的記載中,匈人一直被描述為居無定所,鄙視農耕,終日依偎在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箭術精準、使用劍和套索戰鬥,從不與敵人硬碰硬,而是四散開來用弓箭殺傷敵人,在敵人精疲力竭時再發起衝鋒。多年之後,掌握騎射技巧的東羅馬人依然稱讚匈人是最好的射手。從這些描述上看,似乎匈人與匈奴差別不大,但是考慮到幾乎所有的游牧民族幾乎都是如此,所以這些描述基本上已不能被算作兩者同源的證據。實際上,兩者在生活方式和戰術上雖大體相同,但仍有很大區別。一是匈弓的長度在140cm-160cm之間,上下弓臂長度不等,上弓臂更長,和常見的長度70cm-115cm薩珊弓、斯基泰弓以及117-130cm左右的漢弓比較,匈弓的長度和形制都很反常,似乎自成體系。而箭矢正如馬賽里努斯和後世記錄中一再強調的,使用的是骨制的箭簇,這說明匈人來源於極為缺乏鐵礦的大森林或是大草原腹地,而在留下的記載中,匈人很少著甲,只有極少數的匈人墓葬挖掘出了鐵質鱗甲(極有可能征服阿蘭人後才得來的。與匈人的相比,匈奴的硬體則要好得多。


「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用為食。士力能挽弓,盡為甲騎......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鋌。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這是司馬遷《史記》的記述,其中盡為甲騎非常顯眼,儘管由於古代記載的甲(鐵甲一般用鎧)可能包括大量皮甲,但擁有皮甲的匈奴已經要比大批無甲的匈人層次要高,而考古證據也顯示,匈奴可能裝備有一部分自產的鐵甲,在外貝加爾地區出土的匈奴鐵甲編織方式與漢鐵甲並不相同,這證明匈奴很有可能已有生產鐵甲的能力。(考慮到匈奴的鄰居西域各國擁有發達的冶鐵術,這並非不可能。)而在墓葬中,挖掘出的匈奴箭簇則多為銅製或鐵制,與匈人完全不同,雖說在遷徙途中有可能會丟失部分技術,但差距如此之大,似乎也是違背常理。

匈人:被誇大的上帝之鞭?



三是社會結構和生產力上差異巨大


在殘存不多的記錄中,匈人一直是以「社會結構鬆散」而聞名於世的,馬賽里努斯的《歷史》中是這麼描述的:


匈人們不對任何君主效忠,但接受分散首領的統治......他們行事從不為宗教與迷信所困擾,而是受對黃金的無窮貪慾所支配。」


從描述中來看,匈人的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且沒有完善的等級制度,仍然處於原始的、鬆散的部落體制,而從東哥特人的記錄中,似乎佐證了這一點。在記錄中,匈人軍事指揮官的選擇基本不依他的地位決定,而是選擇上一場戰役中殺敵最多之人為將領。而在另一項記錄中,東哥特王僱傭了一批匈人抵抗匈人主力的進攻,而類似的例子不在少數。即便在阿提拉統治的匈人黃金時期,匈人內部的統一依然非常的不牢固。普利斯庫斯記載,阿提拉死前的第4年還在忙於徵服黑海東部的匈人部落,他同時還提到這並不是唯一一支獨立於阿提拉帝國的匈人部落。相對於匈人仍處於部落體制像國家轉變的原始狀態,匈奴的社會體制則要先進的多。冒頓單于之後,匈奴的社會結構就已經正式脫離了原始的部落體制,形成了完整的國家,冒頓本人設置了完善而等級分明的官僚系統,從左右賢王一直到左右大當戶,從下而上集中權力,最後匯聚到單于,由其直接控制整個部族。這些人要定期參與單于組織的庭會商議國事,但重大的決策依然由單于做出。這種等級森嚴的制度從墓葬的規模中亦可以看出。同時,匈奴的社會結構是軍政合一的典型游牧民族結構,除了單于自己統領軍隊以外,自左右賢王以下,直至大當戶也都分別領軍指揮作戰。這些統領萬騎的軍事首領共有二十四人左右,其下各自置有千長,百長,什長等各級中下級軍官,其編製可算是古代世界中非常成熟的軍事體系。相對於匈人的原始部落制,不知高了多少個層次。


就像英國人、西班牙遷居到美洲,中國人遷居到東南亞一樣,從理論上講,就算國破家亡,被迫遷徙,一個文明、一個民族的制度也不大可能急劇退化,就算不復往日榮光,至少也會保留過去相當多的影子,而匈人與匈奴之間的巨大差異,似乎暗示了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不密切。


從以上來看,筆者認為至少已經可以排除匈人匈奴同源說,實際上,當代史學界爭論的主要是後兩種理論,那就是匈人與匈奴雖不能算同一個民族,但他們之間的聯繫到底有多大。時至今日,這點也沒有定論,台灣的孫隆基教授認為匈人有可能是匈奴聯盟下的一個分支,在遷徙中與不同民族融合,最後到達了歐洲,,其遷徙路線應與之後的阿瓦爾人相近。而劉衍鋼教授則認為匈人與匈奴幾乎沒有任何關係,這種觀點也有證據進行佐證,比如匈人與愛斯基摩人一樣愛吃生肉,而且其墓葬中還出現了裝扮成馴鹿模樣的馬,而馴鹿是極北地區才有,這可能暗示匈人的祖先是西伯利亞大森林中的漁獵民族。筆者更傾向於劉衍鋼教授的觀點,但至於真相如何,還要等待進一步的發掘與研究。


二、匈人造成了多大傷害


(一)民族大遷徙的助推器


剛才花了極大的篇幅介紹了匈人的起源,但是我們總說匈人是「上帝之鞭」,他們對於歐洲和羅馬帝國究竟造成了多大的震動呢?


以前國內曾經流行一種理論,是匈人導致了民族大遷徙,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最後摧毀了羅馬帝國。但是只要對羅馬史略有研究,就不會得到此種結論,早在五賢帝的最後一位馬可奧勒留的時代,萊茵河、多瑙河以北的日耳曼部落就已經開始南遷,侵入羅馬帝國的領地,而等到匈人到來,帝國已經獨自抵擋蠻族多達兩個世紀。實際上,促使歐洲蠻族南遷的原因和促使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原因並無二致,那就是氣候變冷,土壤和草場肥力下降,北方的蠻族為了尋找更為肥沃的土地和更為溫暖的氣候而被迫南遷,在匈人降臨歐洲的大約100年前,無論是羅馬還是中國,已經被蠻族的入侵困擾了多年,可以說,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絕不是匈人的入侵,而是不斷變冷的氣候,實際上匈人本身,也極有可能是因為氣候而被迫遷出了森林。


既然匈人不是民族大遷徙的主因,那他在其中所處的地位是什麼呢?那就是遷徙中的助推器。雖然匈人沒有改變歷史的進程,卻大大加速了歷史的過程,使得本應該一百年完成的遷徙縮小到了不到40年,大大提前了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日期。被匈人驅趕的日耳曼部落,一股腦的集體湧入西羅馬統治下的高盧,使得原本就虛弱不堪的西羅馬帝國頓時喪失了最為肥沃的土地和相對堅固的萊茵河防線,從此一蹶不振。攻佔羅馬城的阿拉里克,實際上就是間接被匈人所驅趕(匈人驅趕阿蘭、東哥特,東哥特驅趕西哥特),進入了羅馬境內,由此才導致了後來攻陷永恆之城的場景。


(二)將困擾羅馬多年的蠻族邊患團結了起來


在《新世界史》中,孫隆基教授提出,阿提拉的匈人帝國把困擾羅馬數個世紀的哥特邊患團結了起來,形成了一個多瑙河以北的龐大帝國。如果說阿提拉之前的匈人僅僅是零散的部落,雖有破壞力,但不成氣候的話,那麼阿提拉的匈人則是一個包含多民族的匈人帝國。

匈人:被誇大的上帝之鞭?



(橙色為匈人帝國)


從圖中可以看出,阿提拉的帝國包含了多瑙河以北的龐大區域,除了匈人外,還包括沒有逃走的東哥特人、阿蘭人、斯拉夫人和其餘數百個小部族。在數百年的歷史上,北方的蠻族還從未團結在一個帝國之下。但是這樣一個帝國對羅馬的破壞力究竟有多大呢?或許遠沒有我們認為的那麼大,一是阿提拉的帝國持續時間極短,從公元432年路阿統治的時期(那時匈人帝國已初具雛形)算起,到公元453年阿提拉駕崩,匈人帝國瓦解,也不過區區20年,這樣短的時間,縱使有著強大的破壞力,施展的空間也極為有限。二是阿提拉限制自己境內蠻族的外逃,反而一定程度上延長了西羅馬的壽命。對於阿提拉而言,自己境內的各路蠻族是潛在的稅源和兵源,可以為匈人提供無數的補給和兵力。因此出於保存帝國實力的考慮,阿提拉嚴禁自己境內的部族外逃或繼續遷徙,一定程度上反而減緩了西羅馬的壓力。從這點上講,阿提拉對羅馬造成的傷害其實遠遠不如自己的前輩。


阿提拉帝國與羅馬帝國的交鋒,其實只有三次,而且都未傷其筋骨,第一次是公元447年,趁著巴爾幹半島的大地震,阿提拉大舉入侵東羅馬帝國,雖然阿提拉擊敗了羅馬軍隊,但是面對巍峨的君士坦丁堡,阿提拉完全無計可施,最終獲得一筆賠款草草了事。第二個是公元451年的沙隆之戰,阿提拉應西羅馬荷諾里公主的求救,率領自己所轄的大部兵力入侵高盧,圍攻奧爾良,但最終被西羅馬將領埃提烏斯率領的羅馬——蠻族聯軍擊敗。第三次則是在公元453年進犯義大利,雖然阿提拉沒有遇到抵抗,但是由於瘟疫橫行,補給缺乏,阿提拉很快就退軍了,就在同一年,阿提拉暴死,他的兒子們為爭奪王位大打出手,最後被自己屬下的日耳曼人和東羅馬帝國所滅。可以說,這三次都未能真正打擊羅馬帝國,阿提拉的所謂「豐功偉績」,在筆者看來,是被嚴重誇大了。

匈人:被誇大的上帝之鞭?



(沙隆之戰)

匈人:被誇大的上帝之鞭?


匈人:被誇大的上帝之鞭?



(晚期羅馬軍隊)


(二)於西部破壞較大,東部破壞較小


雖然匈人的入侵大大加速了蠻族遷徙的速度和規模,給兩個羅馬帝國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是相對於西羅馬帝國,東部帝國受到的損失要小得多。

匈人:被誇大的上帝之鞭?



通過這張地圖我們可以看到,東部帝國的大部都在亞洲,地中海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保護著帝國的亞洲屬地。帝國的歐洲與亞洲部分只有一個陸地連接點,那就是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城牆高聳,易守難攻,且一面向海,可以源源不斷接受海上的補給,配上足夠的守軍,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正是由於這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得匈人及其他蠻族最多只能在貧瘠的巴爾幹半島肆虐,對於帝國富庶的亞洲屬地無可奈何。東羅馬帝國抵抗匈人的戰略,實際上就是放棄歐洲的防線,不求得勝,只求堅守,因為只要守住君士坦丁堡,帝國的財稅來源亞洲屬地就可以保住,只要亞洲保住,帝國就可以安然無憂。至於阿提拉索要的賠款,實際上只是傷其皮毛,當時東羅馬帝國付給阿提拉的贖金最高的時候是一年2100鎊黃金,但當年帝國每年的收入卻達27萬5千鎊黃金,而這對富庶的東部帝國來說幾乎是九牛一毛。因此,對於東部帝國來說,匈人不過是皮毛之患,東部的薩珊波斯才是帝國的亘古大患。(當時東羅馬的亞洲主力幾乎全部用來防備薩珊,並沒有因為匈人而調動。)


相對於東部帝國,西部帝國就倒霉的多,一旦萊茵河防線被突破,西部帝國就幾乎無險可守。因此對於西部帝國,匈人加速的民族遷徙是極其致命而無法挽回的,匈人要進攻義大利,只需繞過高盧,取道伊利里亞,就可直抵當時西羅馬的首都拉文納。可以說,匈人就是西羅馬的殯葬師,對於本就虛弱的西部帝國而言,匈人是真真切切的「上帝之鞭」。


三、匈人帝國的滅亡——西遷的終點與宿命


公元453年,阿提拉暴死,匈人帝國在一年之內土崩瓦解,曾經強盛一時的匈人帝國為何衰落的如此之快,如此之徹底,如果出去阿提拉暴死這一因素,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匈牙利草場匱乏,根本無法供養大量的馬匹,而考慮到馬與游牧民族興衰的重要關聯,匈人帝國的衰落也就不足為奇了。

匈人:被誇大的上帝之鞭?



從圖中可以看出,亞歐大陸最大的草場有三個,分別是蒙古大草原、哈薩克大草原和東歐大草原。這三個大草原在歷史上都孕育了無數偉大而兇悍的游牧民族,而他們西遷的終點,就是匈牙利草原,為什麼匈牙利是終點,因為再往西就是不適於游牧民族作戰和繁衍的丘陵與森林地帶,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阿瓦爾人和蒙古人在到達匈牙利後就再未往前行進一步。其他游牧民族如此,匈人也如此,在剛到達東歐大草原時,匈人擁有足夠的草場用於放牧和供養戰馬,因此匈人可以擁有強大的騎兵隊伍,所向披靡,橫掃歐洲。但是一旦到了匈牙利草原,其作為游牧民族的優勢就被大大抵消了。據當時的記載,匈人在遷居到匈牙利後,其騎兵出境的次數越來越少,(匈牙利草原僅能供養32萬匹馬),匈人變得越來越依賴其蠻族盟軍的步兵隊伍。到了沙隆之戰時,阿提拉的匈人軍隊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支擁有少量精銳騎兵和大批步兵的軍隊,與他的羅馬——蠻族對手已無太大差異。可以說,匈牙利就是匈人遷徙的終點,也是匈人歷史的終點,沒有游牧民族能在沒有充足草場的情況下持續強大,面對這種情況,要麼生產方式轉為農耕,融入當地部落,要麼就是走向必然的衰敗與滅亡。西遷既是匈人的強盛之路,更是匈人的毀滅之路。


匈人,這支橫掃歐洲的游牧民族終究攜著他們傳奇的經歷化為了塵埃,如今的我們,只能從不多的隻言片語和墓葬中去一窺他們過去的生活。雖然匈人已逝,但其對西歐歷史的影響卻是巨大的(但不像有些人想的那麼大),他使得西歐必將到來的黑暗時代大大提前,使得西羅馬帝國在5世紀就迎來了他的終點。今天歐洲的格局也因此而走向定格。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井觀天 的精彩文章:

契丹人今何在?
你真的了解日本嗎?
您可能感興趣

被西方人誇大的事實,和被小瞧的的忽必烈
西遊最被誇大的高手是誰?被徒弟吹到天上,卻被孫悟空嚴重鄙視!
教科書上曾經記載「岳飛被誇大,秦檜冤枉極了」,還有人在翻案!
賈詡,三國第一謀士、最聰明的人的名號,到底是不是誇大了?
被過分誇大的「鈣」!
林更新誇大鵬是好看的男生,網友們炸了:你才是最好看的!
他被稱為南明最好皇帝、中興明朝的希望,其實真的太誇大!
葉克飛:荷蘭大選,一樁被時評人刻意誇大的事件
賈詡,三國第一謀士、最聰明的人的名號,到底是不是誇大了
三國中五大貼身保鏢,趙雲被誇大,兩人被邊緣化
嗨氏鬥魚人氣第一!有人被限制,也有被無限誇大的!
此人誇大將軍,是宇宙第一偉人,皇帝大怒將其斬首,首級示眾十年
二戰時德國名將倍出,為何在進攻蘇聯時失誤連連,難倒是被誇大?
重磅!喬治表態:我對湖人的興趣被外界誇大了,完全可能長留雷霆
【熱點】天貓淘寶被告不正當競爭:「上天貓就夠了」誇大其詞
天龍八部中被誇大的武學,因為它,段譽差點被打死
蛇精男劉梓晨拍電影了還自誇大長腿,網友:台詞念得尷尬症都犯了
海賊王,索隆的實力被過度誇大:也就只能勉強打敗希留!
名記談詹皇去留:會留在騎士 去湖人可能性被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