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生命為何難尋?
在鄰近的恆星系中,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許多行星。從目前的探測結果看,處於宜居帶的類地行星相當常見。在銀河系內,就有數以百億甚至千億計的潛在宜居行星。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是孤單的嗎? 事實上,對外星生命的搜尋已經成為下一代太空望遠鏡和火星任務中的聖杯。但是,這場搜尋是不是有點太過樂觀了呢?
在鄰近的恆星系中,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許多行星。從目前的探測結果看,處於宜居帶的類地行星相當常見。
大約在形成後15億年時,金星開始經歷溫度急劇上升,而火星則經歷了溫度急劇下降的過程。如果火星和金星曾經出現過生命,那這些生命也會很快滅絕。
許多科學家和評論者將「更多的行星」等同於「更多的外星人」。然而,岩石行星在形成和演化初期時的環境非常不穩定,意味著大部分外星生命很可能只是已經滅絕的化石微生物。
正如死去的恐龍不會再行走、呼吸,對系外行星的大氣層採樣也無法探測到已經變成化石的微生物。在發表於《天體生物學》(Astrobiology)雜誌的一項研究中,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Aditya Chopra博士及其同事提出,演化早期的滅絕可能是宇宙中生命的常態。這是因為,行星適合生命生存的最初條件可能會非常不穩定。
在Aditya Chopra博士等人提出的「蓋亞瓶頸」(Gaian Bottleneck)模型中,行星需要有生命存活才能保持宜居狀態。因此,即使生命的出現比較普遍,但生命的延續卻很罕見。
火星、金星和地球在形成的最初十億年里,具有比現在多得多的相似性。即使其中只有一顆行星出現了生命,但這段時期伴隨著猛烈的小行星撞擊,因此生命有可能在行星之間進行傳播。但是,大約在形成後15億年時,金星開始經歷溫度的急劇上升,而火星則經歷了溫度急劇下降的過程。
如果火星和金星曾經出現過生命,那這些生命也會很快滅絕。對於恆星系適居帶中的類地岩石行星,溫度的急劇下降或上升似乎是默認的命運。水和溫室氣體含量的巨大變動會導致正反饋循環,將行星推離適合生命存活的狀態。
當生命開始地球上廣泛分布時,最初的新陳代謝就開始調節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組成。甲烷、二氧化碳、氫氣和水蒸氣都是有效的溫室氣體,同時也是最早期微生物新陳代謝的反應物和產物,而這一切並非巧合。
對於恆星系適居帶中的類地岩石行星,溫度的急劇下降或上升似乎是默認的命運。水和溫室氣體含量的巨大變動會導致正反饋循環,將行星推離適合生命存活的狀態。
直到大約30億年前,碳酸鹽-硅酸鹽風化循環——能提供穩定地球現今氣候的負反饋——才開始逐漸發揮作用,變得有效率起來。我們應該感謝地球早期微生物群體中發生的無法預測的演化過程,正是這些過程使地球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從而孕育出紛繁複雜的生命。
當生命開始地球上廣泛分布時,最初的新陳代謝就開始調節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組成。甲烷、二氧化碳、氫氣和水蒸氣都是有效的溫室氣體,同時也是最早期微生物新陳代謝的反應物和產物,而這一切並非巧合。
對於生命在地球上的延續問題,最關鍵的因素可能是生命對非生物反饋機制(稱為「蓋亞調節」)調節能力的出現。地球並不是銀河系中唯一一個具有生命存活條件的行星,其他一些星球上也有表面液態水和能量來源,以及足夠使生命形成的營養鹽條件。傳統觀點認為,以物理條件為基礎的適居帶可以為生命提供數十億年的穩定環境,而Aditya Chopra博士等人的研究對此提出了挑戰。
儘管宇宙中充滿了有利於生命出現的恆星和行星,但我們還是沒有找到外星生命存在的確切證據。這一現狀意味著,儘管生命的出現很容易,但要延續下來可能非常困難。
如果人類立刻滅絕,那麼3億年之後會發生什麼?
科學家利用人工智慧射電望遠鏡捕捉黑洞圖片!
火星單程旅途候選人已篩選至100人!
外星的親們 你們在哪?
這十三張照片堪稱太空攝影的里程碑
※外星生命为何难寻?
※如何搜尋火星生命?首先尋找生命留下的足跡
※外星人因何死亡?種族生命難以延續
※科學家如何是搜尋外星生命的?
※尋找外星生命的最佳機會?
※外星生命必須依賴水嗎?
※火星上外星生命神秘消失 竟是因為它?
※尋火星生命?需另闢蹊徑!
※為什麼地外生命可能需要外星海洋?
※霍金急尋外星生命 卻擔憂外星人威脅地球
※外星生命在哪裡?類地行星可能遍布宇宙!
※外星生命必须依赖水吗?
※苦苦尋找的外星生命,或許會存在於地外行星的衛星上!
※外星真存在生命?穀神星海洋疑發現生命體
※宇宙中真的存在外星生命嗎?人類能否找到外星人
※不是尋找外星生命,應該是外星技術的跡象
※外星生命若存在 它们依赖什么生存?
※外媒:火星地下或存在生命 可幫助探尋地球生命起源
※為什麼尋找外星生命,先找宜居帶、液態水、碳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