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聖人所以為聖只是因為良知純乎天理

聖人所以為聖只是因為良知純乎天理

聖人所以為聖只是因為良知純乎天理



聖人是可學而至

王守仁以前的思想家在講人性時,往往把人的本質分成不同等級。例如孔子就把人分為「生而知之」和「學而知之」的,並認為上等智慧的人和極端愚蠢的人都是不可改變的。漢代董仲舒把人性分成三個等級:「聖人之性」是天才,「中民之性」尚可以教育,「斗筲之性」則是每天只知為水米而奔忙的糊塗蟲。宋代理學家程朱一派把人性分為「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認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氣質,這也說明普通人的人性不是自足的,有著天生的缺陷。王守仁則認為人的良知是無不具足的,人的本性至善,良知是人人同有的向善心。


這就是人格平等的基礎,人人都可成聖的根據。王守仁的弟子蔡希淵不明白這個問題,向他提問,於是在他們師徒之間進行了一次關於聖人等級問題的有趣的對話。


蔡希淵問:聖人是可學而至,這我是知道的。然而伯夷、伊尹(古代的賢人),他們的才力與孔子終是有區別的,為什麼也同孔子一樣被稱做聖人呢?


蔡希淵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即聖人是不是也有等級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於傳統人性論的等級論無異是一個質疑。王守仁回答他的問題巧妙地運用了精金的比喻。

他說,聖人所以為聖,只是因為良知純乎天理(即至善之意)而沒有人慾之雜,好像精金之所以為精,只因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一樣。以足色之金比聖人,可是聖人的才力也有大小不同,好像金子的分兩有輕重一樣。堯舜好比萬鎰,文王、孔子好比九千鎰伯夷、伊尹好比四五千鎰。他們才力雖然不同,而至善的良知是相同的。因此都可稱作聖人。好像分兩不同,而金子的足色是相同的。


說到這裡,王守仁話鋒一轉,直講一般人的成聖問題。他說,即使是凡人,只要肯下功夫學,使純乎天理的良知顯現出來,就同樣可以成為聖人。


好像是一兩之金,比起萬鎰之金,分兩雖然懸殊,而達到了足色的程度,便可以無愧。所以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正是這個道理。


王守仁這樣說,並沒有完全破除傳統人性說方面的等級論,但是,他給了「凡人」一個成聖的希望,並向所有人敞開了成聖的大門。由此,他鼓勵人們在「致良知」的修養中要樹立自信,不要迷信聖人的「氣象」,模仿聖人的舉止,要針對自己的情況,在真實切己處喚醒自己良知的自覺。他說:


「聖人氣象自是聖人的,我從何處識認?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體認,如以無星之稱而權輕重,未開之鏡而照妍媸(美醜),真所謂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聖人氣象何由認得?自己良知原與聖人一般,若體認得自己良知明白,即聖人氣象不在聖人而在我矣」(《傳習錄中》)。由此,他也要求門人在給人講學時不要自以為了不起,裝作聖人的模樣,使「人見聖人來,都怕走了」,他說:「須做得個愚夫愚婦的,方可與人講學」(《傳習錄下》)。

而弟子董沄把「見滿街聖人」當做一件奇怪的事,王守仁的回答無異對他是個小小的批評。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當一事之來、七情六慾動於中、利益糾葛在其間
【原創作品】榻憂省記
世間最難讀懂的書其實是人
中國南方人和北方人究竟什麼區別?總算說透了!
《華嚴經》精華70句

TAG:王陽明心學 |

您可能感興趣

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
良知,人人皆有
影評人稱張藝謀已死只是「無良知」的表現?
對,我不講道理,我只講良知
良知,是每個人的底線
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多德國的崇拜者?這不是個人喜好,更關乎良知
殺人犯良知被喚醒 只因母愛最後一點柔情
所有的猛獸鬼怪,都不如那些喪失良知的人可怕
依良知行 不被世人理解的苦惱
路正才能拜真:讓所犯之罪,喚醒人類文明的良知
致良知就是追求最好的自己
知善知惡,是良知
看書日簽丨所有的猛獸鬼怪,都不如那些喪失良知的人可怕
人人都有清澈澄明的良知
不勸別人一味容忍,這是應有的良知
鮑鵬山:沒有良知,知識也是野蠻的
有愛與良知的人,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生命
王陽明:有良知的你,並非一無是處
沒有恐嚇,沒有詛咒只喚醒人內心良知的道教勸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