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大醫」思想的當代價值

道教」大醫」思想的當代價值


道教」大醫」思想的當代價值



道醫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並對中國人健康與繁衍做出了傑出貢獻。道教作為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她與中國傳統醫藥學關係之密切,也是世界宗教史上極其罕有的。道教作為一個高度重視生命的宗教,歷來就有重視醫藥衛生之道的傳統,湧現有諸多深諳醫藥之學的高道,他們不僅是道門的一代宗師,也是中國醫藥學史的著名大醫。他們在道教仙道貴生、養生修真、濟世利人、修道積德、生道合一教義思想宗旨的指導下。通過長期不懈的醫療實踐和對人體生命奧秘的探索,在人體醫學、病因病理學、治療學、食療學、疾病預防學、藥物學(本草學及化學製藥學)和醫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中積累了豐富的醫學思想,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道教醫學流派,對道醫學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

著名道教人物葛洪真人,不僅是道教的思想家,他還編著有《肘後備急方》傳世,對傷寒、溫病(熱性傳染病)、瘧疾、痢疾、時氣(流行性傳染病)、瘟疫、疫癘(急性傳染病)、丹毒病、沙虱病、食物中毒等疾病作了論述,在世界上最早記載天花這種急性傳染的癥狀及提出治療方法,比阿拉伯醫生雷撒斯對天花的描述早了五百年;最早發現結核性傳染病肺結核(屍注)的傳染途徑(屋傳、衣傳、食傳)、危害並提出預防之法,這種對肺結核病的認識至少比西方要早四至五百年;他還最早記載了狂犬病的醫治方法。


另外,《肘後方》還有「青蒿絞汁服用能夠治療瘧疾」的重要記載, 為後來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問世奠定了基礎。一代道教宗師陶弘景,著《肘後百一方》、整理校訂並集注《神農本草經》,他根據藥物的性能與功效將藥物分成上中下三品,成為我國藥物學最早的分類法,在藥物學思想上提出了「按病下藥、辯證用藥「的主張,指出:同一疾病,癥狀多種,在每一個人身上的癥狀及變化都不盡相同,所以用藥也應有所差別。並強調「病之變狀,不可一概言之,所以醫方千卷,猶未盡其理」。對藥物學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葛洪與陶弘景作為道教早期的代表性人物,他們既重道又重醫的傳統一直為道教繼承和發揚,並我國道醫藥學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但是,近代一個時期以來,相當多的學人片面地、抽象地忽視道教對中華醫藥學的貢獻,有意或無意地刻意迴避與淡化,甚至是曲解或無端的與現代科學加以對立。


令人可喜的是,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並正視道教文化與道醫學的淵源。有學者就鮮明地指出,道家思想是道醫學的理論基石。還有學者運用統計學原理和手段對歷代知名道教醫家人數及其占同時代醫家的比率作了統計分析,客觀地表明了道教醫學的應有影響。統計結果顯示:自漢末道教創立到隋唐五代,道教與醫學關係十分密切,東漢至五代道教醫家所佔比率都在20%以上,其中魏晉南北朝時期高達28.7%;宋代道醫所佔比率超過10%;及至明代,道教醫學發展勢頭逐漸減弱,道醫所佔比率為7.2%。從東漢到明末,知名道教醫家占整個醫家總數比率的平均值約10%。

可以說,不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從實踐層面,道教文化與道醫學都存在著深刻而又密切的聯繫。深入探究並挖掘這一學術礦藏,無疑是當代學人一項極具使命感的文化責任,而且對於今天我國道醫藥事業也仍有著重要的啟發。在此,再對孫思邈真人關於「大醫」的思想理念作進一步探討與論述,以更好地繼承發揚大醫精誠的深刻內涵和現代意義。


唐代著名道士孫思邈,他的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取義「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而為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的百科全書,被譽為「人類之至寶」,由於他對中華醫藥學和人類健康做出了傑出貢獻,後人將他奉之為藥王。「大醫精誠」與「蒼生大醫」,是孫真人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的重要理念,對於從醫者必備綜合素質提出了要求。分析其內含,大體包括醫道體認、醫德修養、醫風模範、醫術造詣四方面的內容。由於孫真人本身既精於道學又精於醫學,這一「蒼生大醫」理念,也深深地烙上了道教文化的印痕。


第一、天道貴生的醫道體認。蒼生大醫的理念,首先體現在醫道的體認上。道教認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道」。孫真人秉承這一思想,認為醫參道樞,學醫的目的在於體天道好生之德,業濟蒼生。在《千金翼方序》中,開頭就說:「原夫神醫秘術,至賾參於道樞;寶餌凝靈,宏功浹於真畛。 」又說:「轡策天機,全生之德為大。」這裡孫真人將醫術之精微與大道之樞要相參,將方葯救人的功德與天道生生之德相比。將行醫稱為「轡策天機」,將行醫目的歸結為「全生之德」,這就在醫道的體認上,也就是對醫道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上,將它定位在體天道好生之德這一目的。所以,醫道,就是天道的延伸;醫生,是天道生生之德的代表。用現代通常的說法,醫生就是天使。


正是基於這種醫道的體認,他以畢生精力撰著《千金方》,他說「每以為生者兩儀之大德,……德合則生成,是生曰德而立。……檢押神秘,幽求今古,撰方一部,號曰千金,可以濟物攝生,可以窮微盡性。


」這裡,他明確指出其著作《千金方》正是體天道好生之德,目的在於濟物攝生,窮微盡性。他還將天道好生之德由人推及一切含靈,他說「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葯者,良由此也。」道教認為一切萬物皆由道生,皆含道性,天道好生而惡殺,孫真人的不用生命為葯,正是道醫的獨特之處,也正是醫道體天地好生大德的必然結果。

第二、普救含靈的醫德修養。道之在我謂之德,醫德的源泉,來自於對醫道的踐行。醫道體天地好生之德,醫德則在於「普救含靈之苦」。孫真人非常重視醫德,在《大醫精誠》篇指出,大醫要「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意思是說作為蒼生大醫,要有慈悲濟世的大志向。慈是道家關於人性的重要概念,《道德經》說「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將慈視為人類的天性,是天道的體現,並將慈列為「三寶」之首,說「慈,故能勇」,「天將救之,以慈衛之」。惻隱之心,則是儒家關於人性的重要概念,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是「仁」的根源。孫真人強調大醫要發大慈惻隱之心,即是強調醫德的源泉來自於人類的天性。因此,在孫真人看來,醫道是體天地好生之德,醫德是人性本然之善的自然流露。


孫真人非常重視這種醫德的修養,他在《大醫習業》篇中列出了養成醫德的途徑,他說:「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 「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庄》《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強調從醫者要明仁義之道,養慈悲之德,更要體人性之真,任天數之運,不以吉凶掛意,不以得失留心。他還說:「老君曰: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人行陽惡,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害之。尋此二途,陰陽報施豈誣也哉。」又說:「福者,造善之積也;禍者,造不善之積也。」這些,皆是孫真人苦口婆心勸化醫者勤修醫德的要論。


第三、無欲無求的醫風模範。大醫之德體現在治病過程中,就是良好的醫風。孫真人認為,大醫的風範,在於一「誠」字,體現為澄神內視,不皎不昧,安神定志,無欲無求,一任人性本然之善行事,一任醫者普救含靈之苦的天職行事。


在《大醫精誠》篇中,孫真人對於醫風進行的詳細的論述,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是在對待病人上,不管患者的貴賤貧富,老幼美醜等等,一律同樣看待,都存有對待最親近的人一樣的想法。看到病人的煩惱,就像自己的煩惱一樣,內心悲痛,不避忌艱險、晝夜、寒暑、饑渴、疲勞,全心全意地去救護病人。如果有病人患瘡瘍、瀉痢,污臭不堪入目,別人都不願看的,醫生只能表現出從內心感到難過的同情、憐憫、關心的情緒,不能產生一點不快的念頭。二是在診病過程中,專心致志,詳細了解病狀脈候,一絲一毫不得有誤。處方用針,不能有差錯。應當周詳仔細,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關天的大事上,輕率逞能,以炫耀自己,獵取名譽。不能不顧病者的痛苦,貪圖享樂,更不能依仗自己的專長,一心謀取財物。三是在處理同行的關係中,應該慎於言辭,不談說別人的短處,誹謗攻擊其他醫生,炫耀自己的名聲。


第四、精勤不倦的醫術造詣。醫道、醫德、醫風,皆要依賴精湛的醫術才能落到實處。沒有精湛的醫術,一切皆為空談。孫真人認為醫術是「至精至微之事」,引用張湛的話說:「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認為醫道精微,是「藝能之難精者也。」因此,孫真人提出「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八字作為學醫者的守則。強調「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機」。在《大醫習業》中,他列舉了歷代醫典,要求學醫者,必須諳熟貫通,他說:「凡欲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他還告誡世人「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也是孫真人一生探求醫術的自我寫照,他「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一事長於已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也正因此,才成就了他名實相符的藥王美譽。


由上所述不難發現,孫真人「蒼生大醫」這一理念處處閃耀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光輝。這一理念,不僅在過去千餘年中,長期指導著中華醫人的行為規範,而且對於今天我們發揚道醫文化,深入研討道教文化與道醫學的關係也將提供重要啟示。


從歷史上看,道教文化與道醫學是命運攸關的文化共同體,他們有著共同源頭和發展過程,共同的理論基礎和生命態度,又有共同的濟世情懷和實證精神。也就是說,兩者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聯繫,相得益彰。近年來,一些有識之士也在積極推動道教文化與中醫學的溝通與交流,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就道教界而言,對於推動道教文化尤其是道教養生學與中醫學的互動交流,一直保持著積極的態度。


2008年12月,中國道教協會與廣東省道教協會共同主辦了「道教養生學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本次研討會還專門設立了分議題:道教養生與道醫學。一批道醫界的優秀學者參加了本次研討會。其中,國醫大師陸廣莘先生提交了論文《人的生存質量與中醫學生生之道》、全國知名老道醫吉良晨先生提交了論文《道教養生與中醫學》、著名道醫文獻學專家錢超塵先生提交了論文《淺析傅山先生的養生觀》,就道教養生學與道醫學的關係闡發了精彩的觀點。誠如大會總結所指出的,「道教醫學、道教養生學對我國道醫藥學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在當代中國,道教文化與道醫學的互動交流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拓展與深化:


第一、圍繞道家思想與道醫學理論的關係,深入梳理道家思想與道醫學的源流關係與深厚內涵,返本以開新,使之為人類的健康再立新功,結出碩果。當代社會,隨著中華文化復興熱潮的興起,「返本開新」已經成為中華文化重新崛起的必要環節。道家思想和道醫學傳統理論是道醫發展的源頭活水,對於道醫學在新的時代重新找尋到自身的文化之根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於道家與道醫關係的挖掘與研究,也將為道醫學的再次振興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從道醫自身的發展,誠如許多道醫大師所說,重在讓道醫真正回歸道醫,我想也就是以傳統理論為根據,經典名著為基礎,繼承發揚道醫實修實證的優良傳統,從而在當代更好地實現道教與道醫的濟世宏願。


第二、以道醫「治未病」概念為契入點,深入挖掘數千年積累起來的各種道教養生方法,切實探索道教養生學進入社會生活的現實路徑。生命的健康在道教與道醫看來,關鍵在於保養,保養則重要日常起居,而不是依賴珍貴藥材、珍奇美味、珍美華居的厚養。按《內經素問》所說應是:上古之人,其知道也。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要回歸人自然的樸素的常態的生活。也就是通過飲食、運動、精神調攝等個人養生保健方法和手段來維繫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維護「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的健康狀態和「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疾病預防目的。


第三、繼承和弘揚道教文化中的生態倫理觀,保護野生生物,積極拓寬藥物來源,保障中醫藥的可持續發展。「救疾之道,惟在於葯」。千百年來中草藥取自自然中植物與動物,既所謂「萬物之中無一物而非葯」。但是,如何善用藥物則就是為醫者需要站在 濟利生命的高度來慎重對待與衡量的事情。對此,孫思邈真人就曾經說:「自古以來賢達的醫生為人治病,多用動物做藥方。


殺生以求生,離生也就更遠。」也就是說,用藥之道,要在不殺彼之生命以濟此之生命。在今天來說,用藥上既要堅持以賤代貴、方便實用的原則,更要堅持保護珍希野生生物,不殺生以求生的原則,以更好地保護頻臨滅絕的野生生物,如虎骨、羚羊角等。積極開發藥物來源,注重各種資源在臨床治療上的綜合利用,拓寬了藥物資源的範圍。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道教文化與道醫學的關係,古來說是道醫同源,但在來說也還是一個方興未艾的話題。在此,本文僅作引玉之磚,希望能有更多的學者關注這個話題,將這項具有深遠 意義的研究推向深入。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辟穀的亂象與真相!
這些「文化大咖」曾「反中醫」,最後又因中醫
為何老中醫總是提醒要少吃水果?
道醫,添油續命真法!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凈明道的忠孝思想及對當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
道教的思想淵源
道教的社會倫理思想
當代民謠的思想啟示
道教的「報恩」思想
佛教的出世思想是消極的厭世思想嗎?
龍虎山道教的主要教義思想
唐代女道醫胡愔及其道教醫學思想
當代思想史研究範式的流變
論當代中國哲學的自我理解和生命形式——「解放思想」的哲學特性與當代價值(二)
道教長壽思想及修身養性
袁志鴻道長:道教的社會倫理思想
道教醫學中的「天人感應」思想是什麼?
道醫學堂丨道教養生思想
道教哲學思想,教你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道教中的謫仙觀念——以白玉蟾修道思想為例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她是個「新思想和舊道德的結合體」
中國現代直覺論的思想淵源與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