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何時開始吃進口大米
馬鈴薯成為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後中國第四大主糧」,這一重大變化被糧食專家釋出「糧食危機」之信號。其實在唐宋以後,由於人口的增加,「糧食危機」在中國就變得突出了。為了讓國民至少在過年時能吃上一頓 米飯,早在北宋時中國即從今泰國、越南等地調稻米了, 也就是說,中國人最晚在宋代已開始吃進口大米。
圖:影視中趙本山、宋丹丹吃快餐情景
康熙鼓勵進口「泰國大米」
「高鐵換大米」成為新近的國際新聞。中國從泰國進口大米,有久遠的歷史並非現代才開始,在清朝前期,中國已大批量地調進「泰國大米」。
當時的泰國叫「暹邏」。康熙六十一年,時已69歲的清聖祖玄燁,聽暹邏來使說他們國家的大米又多又便宜,決定進口「泰國大米」,並親自過問進口事宜。
據《清史稿·屬國列傳三·暹羅》,康熙對禮部官員說:「暹羅米甚豐足,若運米赴福建、廣東、寧波三處各十萬石貿易,有裨地方,免其稅。」禮部官員遂和暹羅使臣議定,「年運三十萬石。」這是中國官方大批量進口泰國大米的最早貿易記載。
暹羅大米當時一石僅賣二、三錢銀子,時中國正常米價一石要七、八錢銀子,暹羅國的米價連中國米價的一半都不到。在這種情況下,出於糧食安全考慮,康熙積極鼓勵暹羅商人把本國的大米販運到中國來賣,以補充國產大米的不足。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暹邏商人將首批大米運到了廣東,同時向中國貢獻了稻種和果樹苗。時康熙已去世,新皇帝雍正下令廣東那邊,接當時中國的市場價從速銷售這批泰國大米,而且一律免稅。
廣東的老百姓們,就是這在這個上時候首先吃上了泰國大米。此後,進口大米便與中國老百姓的肚皮連到了一起。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廈門的老百姓也吃上了泰國大米,當年暹邏米在廈門開始發售。
清政府鼓勵外商向中國輸入大米的同時,還鼓勵本國人去國外販運大米,尤其對一向缺糧的廣東、福建等省,朝廷給予特殊政策,就今天看來就是——「烏紗換大米」。中國人如果能將國外大米販進國內,還能獲得官銜。如福建省,如果前往暹邏、占城等國運米回漳、泉二府接濟民食的,獎勵優厚——
凡進口大米在1000-2000石的,生監給予吏目職銜,一般商人給予九品頂戴;2000-4000石的,生監授予主簿職銜,一般商人授予八品頂戴;4000-6000石的,生監授予縣丞職銜,一般商人賞給七品頂戴;6000-10000石的,生監可以獲得州判職銜。
由於朝廷鼓勵進口大米,在清朝,「進口米飯」端上了中國老百姓的餐桌,已很平常。
宋代最早引進國外稻種
中國從國外進口大米,清朝並不算最早。如今的中南半島,一直是中國大米的輸入國,不只進口「泰國大米」,也進口「越南大米」;不只進口成米,還引進優良稻種。
早在北宋趙恆(真宗)當皇帝時,即有從國外進口稻穀的記載。宋代僧人文瑩撰《湘山野錄》中有這麼一種說法:「真宗深念稼穡,聞占城稻耐旱、西天綠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貨求其種。占城得種二十石,至今在處播之。」
占城國域在今越南中南部,當地盛產水稻,其國水稻很有名,耐旱耐貧瘠,產量高,中國古人稱之為「占城稻」。宋代1石相當於120宋斤,約為152現代斤;20石約相當於現代1520公斤。從筆者所查及史料來看,這1520公斤占城稻,應該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批進口稻穀。
這批稻穀並不是用來直接消費的,而是做稻種,中國吃「進口大米」是不是在這個時候,尚不能肯定,但中國人對占城大米特有胃口,是可以肯定的。《湘山野錄》記稱,在取得占城稻種後,宋真宗親自在皇宮後苑中種植,秋收後還特地請身邊的侍臣品嘗新稻米做出的飯。
《湘山野錄》所記屬實。《宋史·食貨志上一》記載,「帝(宋真宗)以江、淮、兩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擇民田高仰者蒔之。」
這事發生於大中祥府五年,即公元1012年。這一年被國內農學界視為中國推廣國外進口耐旱水稻的元年。吃進口水稻所做出的米飯,從此成為中國人的生活常態。
大中祥府五年,宋廷從福建地區所調取的三萬斛占城稻稻種,是當地生產的,還是從占城進口到福建的,史書上沒有說明。如果是福建所產,說明占城稻在此之前已引進中國。
先秦最上檔次的是「蒸飯」
中國古今重視進口稻米,是因為米與麥一樣,都是古今中國人的主食。
中國人吃米飯的歷史相當悠遠。1973年在浙江餘姚境內河姆渡遺址上,曾考古發現儲藏量逾120噸的稻穀,經測定,這批稻穀距今有7000年,秈稻、粳稻都有,且屬人工栽培。
當時,吃米飯的也不限於東南沿海的中國人,在以小麥為主的中原地區也吃上大米。在河南安陽殷墟上便曾發現商代晚期稻穀遺存。史書的記載也證實,上古時中國北方人也吃米飯。《史記·夏本紀》有「令益與眾庶稻,可種卑濕」的記載,大禹讓舜帝的女婿益發給老百姓稻種,在低濕的田地種植,可見,當時地處中原的黃河中下游已種植水稻。
那麼,早期中國人米的吃法和現在一樣嗎?差不多。普通人多吃米粥,最上檔次的米飯應該是「蒸飯」。
蒸飯一直傳到今天。但古人早期的蒸飯做法,與今稍有不同:先把米下鍋中煮一下,等到半熟時再撈出來放進蒸鍋(甑)中的簞子上,蒸熟。這種蒸飯在先秦時很流行,《詩經·大雅》中的《泂酌》一詩,開頭就描寫了時人做蒸飯的情形:「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意思是,遠遠的取那活水,那兒舀,這兒倒,蒸米飯真是好。
詩中的「餴」,就是蒸飯的方法。這樣的米蒸成飯後,米粒脹大高起,飯粒之間不粘,一粒是一粒,如果在現代,用來做飯糰更合適。
秦漢人喜歡吃「乾飯」
到了秦漢時期,人們吃得最多的米飯不再是蒸飯,而是一種「乾飯」。這種乾飯與現代一些地方將區別於粥的米飯說成的乾飯,完全不一樣,是真正的乾飯——晒乾沒水份的飯。
秦漢時的乾飯又稱為「糒」。《說文解字》稱,「糒,干也。」《釋名·釋飲食》說得更具體,「乾飯,飯而曝干之也。」乾飯的製作方法是:將做熟的米飯晒成乾飯。當然,這種乾飯並不一定要用大米來做,小麥也可以。
乾飯做好後一般放在陶罐一類盛器中,隨食隨取。吃時把乾飯投放進湯水中,這叫「飧」;如果是米與大豆一起製作出來的乾飯,稱為「糗」。因為糗與糒兩種食物形態差不多,往往並稱為「糗糒」。
飧食,實際就是水泡飯,《說文解字》「食部」將之稱為「水澆飯」,這與現代喜歡吃的「蓋澆飯」不是一回事情,但在語境上有相通之妙。
乾飯易於長期保存,攜帶和吃起來都很方便性,實是中國早期的一種「方便飯」。所以,乾飯在漢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出行,人們往往將乾飯隨身攜帶,部隊行軍打仗,士兵也都帶著乾飯。
在居延發現的漢簡中,有許多「糒」的記載。如有一版簡上寫著:「凡乾飯廿一石八斗。」還有一版簡上所記的米糒,竟然有231石之多。由此可見,乾飯在秦漢人生活中消費量之大。
需要注意的是,乾飯並不是一種上檔次的美食,而是一種大眾化的食物,有身份的人似乎不吃。漢末權貴隗囂便為吃糗糒而羞愧,《後漢書·隗囂傳》記載,「囂病且餓,出城餐糗糒,恚憤而死。」
魏晉人推崇「白米飯」
把米飯吃出花樣來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現代人們所吃的各式米飯,在這一時期基本都出現了。如現代城裡人喜歡吃的菜飯,就是魏晉人最早吃出來的。
菜飯,在當時叫「蔬飯」,或「蔬菜飯」,做法很簡單,就是將蔬菜剁碎混合在米里,然後烹飪成飯。與現代城裡人吃菜飯是為了換口味不同,在魏晉時,吃飯菜飯是為彌補主糧的不足,以菜充飯,填飽肚皮。
當時的稻米飯稱為「白米飯」,因稻米產量不足,普通人家不能常吃。到南朝中後期,隨著水稻種植推廣,稻米增加,普通老百姓也能吃上白米飯了。
魏晉時,中國最著名的大米是「新城粳稻米」,這種粳米做飯時,飄出的飯香五里外都能聞到。時人做米飯的技術也有很大的進步,米要精選細淘,用甑蒸而不能用鐺炙,這樣烹飪出的米飯才能色香味俱全。
白米飯是用精米做出來的上好米飯,受到魏晉人的推崇。而讓較差的雜色米做出白米飯的味道,是時人的創新。《齊民要術·飧飯》記載有「治早稻赤米令飯白法」:不論冬夏,都用溫熱水浸米,泡約一頓飯功夫後再用手搓;水冷後倒掉,再用冷水淘,再搓,直到米發白為止。這樣淘洗做出的飯,「飯色潔白,無異清流之米。」
隋唐以後,古代米飯吃法與現代幾無不同,特別在宋代,米飯的吃法最為豐富,宋人喜歡用米與其他食材一起做飯,根據配料的不同,有青精飯、蟠桃飯、金飯、玉井飯、盤游飯、二紅飯、蓬飯、石髓飯、大骨飯、淅米飯……
正是宋人對「米飯」的深度開發,稻米的消費量激增,國產稻米已不能滿足民國消費,於是「進口米飯」開始端上了中國人的餐桌。
隕石的奧秘已經所有品種類別!
《西遊記》里動人的小細節 看完心裏面酸酸的!
中國鈞瓷歷史之鼎盛時期賞析
TAG:古錢幣交易 |
※中國人從何時開始拜關公
※中國人吃龍蝦開始上癮,無意中拉了美國一把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吃火鍋的?
※英國開往中國首列貨車啟動 有人已經開始幻想中國從英進口武器了
※80年代的中國大城市,女人們開始追求時尚美
※中國人吃龍蝦開始上癮,竟在無意中救了美國一把
※中國人還在拚命買房時,外國人已經開始干這個了……
※早在魏晉時期,中國人就開始了流行嗑藥了
※中國十大花海,3月開始相繼綻放
※中國也開始尋找外星人,造了個30個足球場大的望遠鏡
※中國男人為何喜歡留八字鬍?何時開始刮鬍子
※人到中年的八大修養 從沉澱朋友開始
※國人何時開始過禮拜天?
※開學後英國的大學生們又開始滿大街嗨…嚇死人惹!
※世界上最大的人口遷徙又要開始了……
※外國聖誕節搶購大潮開始,這時候一點不比國內商場人少
※中國首艘國產航母下水只是個開始 「多大強」將指日可待
※從富甲天下到民不聊生 這個國家已經開始賣國了
※美國人坐不住了!最鐵盟國都開始買中國武器 受不了老美店大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