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虛實之間:虛擬現實與藝術激蕩而生的火花

虛實之間:虛擬現實與藝術激蕩而生的火花

講到「虛擬現實」(VR:Virtual Reality),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當下最潮流、最炫酷的科技?還是遊戲愛好者的終極福音?是人類感官體驗的質的飛躍?還是強大的社交網路平台?是戴著個笨重的頭盔沉浸在數字世界不能自拔?或是已經開始擔心未來有一天科技終於取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從而導致我們的世界將充斥著一群社交恐懼症患者?抑或是壓根就覺得這不過是商人的噱頭?不管怎樣,對於VR技術終將達到怎樣的層面我們完全可以自行想像,但不論你支持、承認與否,都不能阻止它現今在全球擴展的腳步。


VR風潮來襲


我們先來看看近幾年那些著迷於VR 的科技大鱷們吧。2014 年,Facebook 花20 億美元收購了虛擬現實初創企業Oculus VR;今年2 月22 日,三星在巴塞羅那召開「UNPACKED 2016」新聞發布會,Facebook 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出席發布會現場大談VR 技術的前景;谷歌今年將推出繼Google Cardboard 後全新的安卓VR 技術;蘋果則收購了Flyby Media 這家研發增強現實技術的創業公司;阿里巴巴集團則領投一家VR 公司,成立VR 實驗室,全面啟動「Buy+」計劃引領未來購物體驗。

這股洶湧的VR 大潮看似突然來襲,但虛擬現實的產生和發展,實際上自80 年代起已經歷了四五十年的時間,它並不是一個新穎的技術,而真正新穎的是我們接觸、利用它的方式。這項技術集結了計算機圖形、計算機模擬、人工智慧、感應、顯示及網路並行處理等技術的最新成果,也許光聽著這些詞就可以讓技術宅們血脈沸騰了。簡單地說,虛擬現實就是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給使用者關於以視覺為基礎的感官模擬,讓使用者感覺彷彿身臨其境,可以及時地、打破場域限制地來觀察三維空間內的事物。顯然,它具備三「I」特徵:Immersion(沉浸)、Interaction(交互)、Imagination(想像)。


與藝術的火花


那麼,虛擬現實除了在大眾領域如遊戲、通訊、新聞、教育、醫療、電影、戲劇等方面的運用,它究竟是如何跟藝術扯上關係的?它的發展又會對藝術界產生怎樣顛覆性的影響?


VR 正以何種方式改變著藝術家的創作以及藝術品的展示及觀看方式?作為視覺藝術家和藝術機構,該如何對這種新型的機遇做出判斷與反應?虛擬現實與藝術之間擦出的絢爛火花,正是我在這一期希望與大家分享的。

先讓我們把時間倒回至1993 年。紐約SOHO 古根海姆美術館當時舉辦了一檔極其轟動的展覽——「虛擬現實:一個正在出現的新媒體」(Virtual Reality: An Emerging Medium),嘗試探尋下一個時代(21 世紀)具備革新條件的大事件,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檔從虛擬現實方面探索藝術實踐的展覽。策展人創造性地提出,VR 與藝術的結合深深地根植於藝術史基礎之上,甚至追溯至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那時透視法的運用即是為了在視覺上製造更強的真實感,VR 則是下一個分水嶺。


展覽展出了藝術家Jenny Holzer(b. 1950)的兩個虛擬世界:第一個世界以劇作家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短篇小說《迷失的人》(The Lost Ones, 1966)為靈感,在這個世界中飄浮著許多「靈魂」(電腦模擬頭像),參與者可以任意捕捉它們,捕捉到後會聽到它們跟你說話,這些語句是Jenny Holzer 常用的措辭。她的第二個虛擬世界則是對波斯尼亞戰爭(Bosnian war)中針對女性暴力的回應:她將參與者帶入波斯尼亞地區的風景,講訴每個村莊遭遇的不同故事。


另一位音樂藝術家Thomas Dolby(b. 1958)的《虛擬弦樂四重奏》(Virtual String Quartet)則把參與者放在了四位由電腦生成的音樂家之中,他們正在演奏莫扎特的《第21 號D大調弦樂四重奏》,參與者聽到的聲音的大小會隨著自己身體位置與演奏者距離的遠近而變化。


繼古根海姆的這檔展之後,關於虛擬現實的展覽及藝術創作在各處相繼發生、層出不窮,利用虛擬現實進行藝術實踐的方式也隨著技術的發展愈趨多樣化,湧現了一代又一代業內知名的VR藝術家,如Jeffrey Shaw(b. 1944)、Char Davies(b.1954)、Jon Rafman(b. 1981)、Rachel Rossin(b. 1987)等人。除了通過VR 技術創造和將物理作品(physical work)視覺化之外藝術家們運用VR 的方式還可以體現在於一個虛擬環境中創造一件虛擬作品(virtual work),就像如今一些線上虛擬畫廊或博物館正在展示的作品或者谷歌最新推出的「Tilt Brush」項目那樣。這些在後文都將做更詳細的討論。



虛實之間:虛擬現實與藝術激蕩而生的火花


Char Davies,《Vertical Tree, Osmose》,1995,Digital still image captured during immersive performance of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Osmose(Photo: Digital Studies)


另外,從觀眾角度來說,VR 技術正改變著我們觀看和體驗藝術的方式。試想一下,未來你可以足不出戶,在一天之內參觀盧浮宮、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泰特美術館、古根海姆美術館!藝術愛好者無需再受到時空條件的限制,在自家的椅子上坐著就能感受到世界名畫的環繞包圍。再試想一下,未來你可以建立自己的博物館,裡面裝滿你最心愛的藝術作品,還可以邀請他人進入分享你的成果。此外,一件藝術作品可以成為一場互動的、沉浸式的體驗,比如你可以走進一幅虛擬繪畫之中,與畫中的各個元素互動甚至改變它們;又或者你可以走進一間雕塑展廳,與每件雕塑進行互動。這些體驗都如此令人興奮!VR 的未來需要現在的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富有想像力。


同時,虛擬現實也以另一種方式改變著藝術展示的可能性;那麼,目前正在使用VR 的博物館或美術館有哪些呢?如今通過虛擬現實的空間,不少美術館、畫廊實現了讓更多藝術家展示他們作品和想法的機會;VR技術也將打消運輸成本、作品損耗等的顧慮。想把在紐約那件碩大的Jeff Koons 氣球狗搬來上海?這將只是「一碟小菜」了!


後文將以現有的實際例子來呈現虛擬現實與藝術激蕩而生的火花。對於虛擬現實與藝術的未來,請千萬不要讓既有的知識扼殺了你的想像力。誠如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典藏 的精彩文章:

TAG:典藏 |
您可能感興趣

超現實主義的情色藝術作品,揭露社會的虛虛實實!
藝術化生存的實現
混合視覺藝術 模糊幻想與現實之間的界限
英國藝術運動的核心:舉世震驚的藝術展覽「凍結」是如何開始的
超現實和怪誕並存,奇幻雕塑藝術!
現實與夢幻,藝術肢體表達的個人情緒
把槍支變成樹和樂器,他真正實現了用藝術征服世界!
人體攝影藝術-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美(一)
當插畫與現實場景相結合,創造出神奇的視覺效果|藝術捕夢
揭露現實世界「吸血鬼」,追求藝術的另類生活
實驗的藝術 體驗的展覽
充滿神秘的超現實主義插畫,講述令人震驚的故事|藝術捕夢
英國男生惡作劇把菠蘿放在藝術展上,結果真被當成藝術品隆重展出
驚嘆的玻璃藝術,生動如畫!
塵劫與墨渡,於劍飛「藝術的生活,生活的藝術」
現代時尚范兒複式大宅,藝術氣息濃厚的生活空間
游離於色情與藝術之間:超寫實油畫,你怎麼看?
藝術和現實的差別:中年郭川的奇幻漂流
虛擬鐵絲藝術之下 纏繞出動物的優雅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