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能光看演義,告訴您一個真實的諸葛孔明

不能光看演義,告訴您一個真實的諸葛孔明

不能光看演義,告訴您一個真實的諸葛孔明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後世也受到極大的尊崇,成為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關於民間流傳和小說家筆下的諸葛亮,我不想說太多,因為地球人都知道。


現實中的諸葛亮,尤其是對於蜀國,我只有一個正面的評價,那就是態度好。他的確有一顆統一中國、匡扶漢室的心,為了這個目標,他不惜自己的生命,不惜自己的國力,不惜自己的百姓,能用的都用上了。雖然結局不如人意,但是他儘力了。


我們從頭說一下諸葛亮。

不能光看演義,告訴您一個真實的諸葛孔明


一、諸葛亮隱居和出山的動機存疑


(一)先看諸葛亮隱居之所。


隆中,東距襄陽城13公里,也就是說離大城市非常近。諸葛亮之所以選擇在隆中隱居,看中的正是它不近不遠的地理位置。從這裡看,他並不想做一名真正的隱士,而是潛伏靜觀,以待天時。如果遁入名山大川,隱入白雲深處,過於遠離塵囂,就不能掌握人間信息,了解社會變革。同時,如果掙出點名堂的話,想出名也比較容易。這時的荊州,在劉表以自守為主,靜待天時的指導思想下,應該說是相對安寧,不僅當地人安居樂業,外地人為避兵禍也紛紛擁入。於是,一個巨大的人才市場在不經意間形成了:司馬徽、龐德公、龐統、徐庶、崔州平、石廣元等人不僅才華名於當世,而且經常相互串門交流,使得當時的諸葛亮不但沒有因為隱居而消息閉塞,反而因為這些人而大開眼界。也正是這些信息,才構成了後來「隆中對」的理論基礎。


學有所成了,名聲也有了,那他還在等什麼呢?

等人,確切說是在等合適的人。

不能光看演義,告訴您一個真實的諸葛孔明



(二)再看諸葛亮的選擇。


當時雖然諸侯林立,稱王和想稱王的一抓一大把,但真正合適的卻不多:袁紹、劉表,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袁術奢淫放肆,榮不終己。孫權任用賢能,稱霸一方,但偏安江東,無帝王氣候,難成大業;此外,益州劉璋,西涼馬騰、韓遂等,他們雖有較大地盤,但缺乏王者之才,內部矛盾重重。至於劉備,從起家到現在,一直居無定所,整天東奔西跑,自顧不暇。遍觀天下,只有曹操可稱英雄。敗二袁,殺呂布,破西涼,手下兵強馬壯,本人雄才大略,懷天下之志,亦有爭天下之能。

看來,只有這麼一個正確答案了。


但諸葛亮沒有選擇。為什麼呢?


(三)諸葛亮的小九九。


有人認為,諸葛亮接受的是正宗的儒家教育,正統觀念很強。而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下一步是有可能竊取漢家天下的,諸葛亮鄙其為人,當然不會與他同流合污。

其實不然。此時的諸葛亮是「懷揣美玉,待價而沽」,等了這麼長時間,篩選了這麼多人,好不容易有一個合適的,為什麼不去投奔呢?


原因應該是這樣的:


第一,之前的幾年,曹操一直在北方征戰,諸葛亮在南方,沒有相互了解過,且當時只是一介書生,沒有依託過什麼人,也沒因為什麼事而出名。而曹操的用人標準是「唯才是舉」,不知道你有什麼才,怎麼用你?


第二,曹操手下謀士如雲,賈詡、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人,不僅在曹操帳下多年,而且已經在很多決定性的大事件中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從諸葛亮後來所表現出的綜合能力來看,頂多和這些人持平,甚至不如賈詡和荀彧。對此,他雖然自比管、樂,但自己是深知的。寧做雞頭,不為鳳尾。丟進曹營中,自己不會顯得出眾,當然也不會得到重用。而選擇劉備呢,好處多了。諸葛亮的眼光是很賊的,當時的劉備雖然不算一個成功人士,但已經具備了成功人士的潛質:


漢室宗親。名義上佔有了優勢;


屢敗屢戰。南征北戰多年,雖然整天在狼狽逃竄中度日,但一直沒有被打死,這在亂世中也算是一個奇蹟,說明有一定的本事;


人氣很旺。打了這麼多年敗仗,幹啥啥不成,卻仍然有一群小弟在跟隨,仍然有一群人承認他,這更算是一個大本事;


另外還有一點:天下未定。雖然曹操居有了大部分中國,孫權佔有了江東,但是,蛋糕還沒有分完,還有約五分之一可以搞定,那就是益州。


我諸葛亮一統天下的本領雖然不夠,但拿下五分之一還是可以的。在劉備最危難的時候投奔他,在他最彷徨無計的時候給他指出一條明路,在他半輩子居無定所的時候給他搶一塊地盤。那將會是一個什麼結果?


功在當世,名垂千古。


就這麼定了。


於是,開始做廣告,搞宣傳,讓劉備來找我。一回不去,至少三回。


於是,躬耕隴畝,整天唱著《梁父吟》。經常說自己的能力相當於管仲、樂毅,雖然很多人不以為然,但他還有兩個幫手: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於是,劉備三顧茅廬,孔明在一種勉為其難的姿態下,出山了。

不能光看演義,告訴您一個真實的諸葛孔明



二、諸葛亮的幹部履歷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出山便給所有不知道和看不起他的人一個大的驚喜。先是拜為軍師,接著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然後東吳舌戰群儒,結成孫劉聯盟。用劉備的話說就是:我得孔明,如魚得水。也就是說,諸葛亮從一出山就很受重視,並被授於高位。實際情況是這樣嗎。先來看一下史料中諸葛亮的幹部履歷。


208年:出山,為左將軍劉備幕僚,但劉備沒有給他公布任何職務。


209年:軍師中郎將。軍師中郎將屬於雜號中郎將,是中郎將中地位較低的。負責「督零陵、桂陽、 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三國志 諸葛亮傳》)也就是相當於這一地區的「糧食局長」兼「稅務局長」,主要負責後勤工作,雖然也比較重要,但參與不了軍機大事。而且比著關羽的偏將軍,張飛的宜都太守、征虜將軍,趙雲的牙門將軍以及麋竺的左將軍從事中郎都低多了。


214年:有所提升,軍師將軍兼益州郡(今雲南宜良縣)太守,但仍然是一般任命,且遠離權力中心。益州郡(今雲南宜良縣)的前任太守是董和,因乾的好,被劉備提拔後,才由諸葛亮繼任。這時的蜀郡(成都)太守是法正,相當於首都市長兼衛戍司令,地位遠高於其他城市的太守。(《資治通鑒》)


214年末: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當時董和也是掌軍中郎將署左將軍府事,劉備時任左將軍。也就是說,諸葛亮的職務一直低於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董和,直到這時,才與董和同任。當時劉備是左將軍大司馬。劉備稱漢中王后,諸葛亮職務未變。


221年:丞相。後兼司隸校尉。國務院總理兼首都市長、警備司令,全國第一要職,權力到了頂點。


從這份履歷上看,諸葛亮從出山到後來的14年間,一直未掌握實際權力,甚至在前7年中,都未進入中央權力中心,遠非《演義》中那麼高開高走。


三、以一人之力抵權屬之力。


看看真正執掌大權後的諸葛亮。


從履歷上看,劉備在世時,諸葛亮一直都不是他最喜歡的謀士,劉備最喜歡的,先是龐統,後是法正。正是諸葛亮有過不被重視的經歷,導致他「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事無巨細,必定親為,說白了,就是怕喪失權利。對權力的過分熱衷使諸葛亮「事必恭親」,而「事必恭親」反映出的是諸葛亮舉輕若重。「諸葛一生惟謹慎」,這不僅表現在用兵上,更表現在對軍政事務的處理上,不僅蜀漢的一切政治、軍事以及外交事務,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甚至「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便是最好的說明。諸葛亮執掌蜀漢軍政大權,「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最終積勞成疾,病死軍中。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形象已成為後世稱頌的楷模。


把權力高度集中,本身並沒有問題,關鍵是如何在此基礎上用好下面的人,分配好下面的工作。然而,諸葛亮做的太過分了,他不只是集中權力,連工作都全部自己做,說白了,一是權力欲強,二是對任何人都不放心。其導致的嚴重的後果便是,自己的下屬無法得到鍛煉的機會。蔣琬、費禕在諸葛亮在世之時,更多的角色是後勤和參謀。就帶兵打仗來說,劉備死後諸葛亮接手的西蜀並不是無人可用,趙雲、魏延、嚴顏、李嚴、馬超、關平、張苞、王平等都是能征慣戰之士,關鍵是諸葛亮對誰都不放心,事必躬親,大權獨攬,從不委派大將獨擋一面,壓制了人才的成長。一有戰事,親統大軍前往,從不召開軍事會議,眾將只能依令而行,不能有自己的主見,如此便扼殺人才成長的通道,是造成蜀中無大將的直接原因。


四、人才使用錯位


沒有人才是悲劇,有了人才不用是悲劇,而人才使用錯位也是悲劇。


人才是立國的根本,有了人才便有了一切,劉備生前聚攏了一大批人才,因材施用,得心應手。諸葛亮接手了一大批人才,自以為聰明卻沒有使用好。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發現人才、不大膽使用,有人才也沒有用。


以趙雲、馬超和魏延為例。


早在劉備的時候,這幾個人就是蜀國頂樑柱級的人物,能征慣戰,勇貫三軍。諸葛亮當政的時候,他們卻很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當中,尤其是在幾次伐魏戰爭中都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馬超早在西涼時就曾經打得曹操割袍斷須才逃得一命,後來離間了和韓遂的關係後才打敗了馬超。這樣一位被劉備看重的五虎上將,從沒有出現在伐巍戰場上,再給曹魏沉重一擊,而是派其去鎮西涼。西涼固然需要鎮守,但伐魏是重中之重,綜合分析,另選一員比較穩重的得力部將完全能夠勝任。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了趙雲的身上,自跟隨劉備以來,趙雲的軍事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在蜀漢的地位也與關張無異。初期的時候,給劉備擔任內衛,保護核心機構,沒有在戰場上發揮應有的作用,那是劉備沒有安身之地的緣故。諸葛亮時代卻不同,西蜀已經安定,內衛系統換做其他人也可勝任,完全可以外放擔任統兵大員。魏延更可悲,能力很強而且有心作為卻被諸葛亮壓制,到頭來身死家亡。


五、黨同伐異任人唯親


關於蜀漢的黨派之爭,作為一個政治污點,因為要褒劉貶曹,《演義》中基本沒有提及。但實際情況是,蜀國的黨派之爭相當嚴重,在一定程度上說也是蜀漢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


劉備佔領益州之後,其統治集團內部分為了三個派別,即他帶去的荊州集團,益州舊有的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荊州集團以諸葛亮為首,主要包括劉備在荊州時加入其集團的荊州人士;東州集團由外地入川人組成,以法正、李嚴為首,是劉焉、劉璋父子在益州維持其統治的政治基礎和軍事保障;益州土著集團則由益州本地的地主構成,以黃權為代表。《三國志.劉璋傳》注引《英雄記》記載:「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數萬家,收以為兵,名曰東州兵。璋性寬柔,無威略,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闕,益州頗怨。」可以看出,早在劉焉父子統治時期,東州集團與益州集團之間矛盾就已經激化。


諸葛亮總掌蜀國軍政大權後,不僅沒有採取措施緩解或者化解三個黨派之間的矛盾,而且還厚此薄彼,在客觀上激化了三方的矛盾。這集中表現在用人上。作為荊州集團的首腦,其用人有明顯的地域性的傾向,他選擇任用的人才主要集中在荊州集團以及東州集團中的荊州人士,而益州集團中的馬忠、張嶷等人,東州集團的李嚴,雖才華出眾,卻得不到諸葛亮的重用,即使任用也進不了中央集團管理層。


以馬忠為例。劉備夷陵慘敗後,黃權降魏,而馬忠此時卻及時給劉備送來5000精兵。劉備極為欣賞馬忠的才華,嘆道:「雖亡黃權,復得狐篤,此為世不乏賢也。」後主時,馬忠在南中少數民族地區,以政治手腕代替軍事行動,「威恩並立,是以蠻夷畏而愛之」,南中地區出現了長時間的穩定局面。儘管表現出了過人的政治軍事才能,也曾短時間出任丞相參軍,但是終諸葛亮之世,馬忠卻一直未得到真正重用。


諸葛亮黨同伐異的典型例子,李嚴。劉備在世的時期,李嚴在蜀國應該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首先他是原東州派系的代表,其次他還是劉備的託孤大臣之一。


託孤大臣?錯了吧,不是諸葛亮嗎?且看:


《三國志.先主傳》:「(章武)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三國志.李嚴傳》:「章武二年,先主征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也就是說,劉備白帝城託孤,並不是托的一個諸葛亮,還有一個李嚴。


劉備作出這樣的後事安排,可以說是頗費了一番苦心。


當時,與劉備關係最為親近的關羽、張飛已經去世。劉禪才17歲,難以撐持局面。跟自己入川的老資格的人中,只有諸葛亮有能力,能夠將蜀漢事業進行下去。可是,如何防止諸葛亮個人擅權,功高蓋主的情況出現呢?劉備想到了李嚴。李嚴屬於東州集團的佼佼者,「以才幹稱」、「復有能名」,跟隨劉備後,屢次以少數兵力平定大規模叛亂,表現出了出色的政治才幹和軍事才能。


但是,雖然過程我們不知道,但是從結果上看,李嚴後來在這場政治鬥爭中敗下去了,先是一直沒有得到輔佐劉禪的機會,後來又被派到江州,再後來僅僅負責給北伐的諸葛亮收集糧草等,最後還因為糧草的事被諸葛亮廢為平民。和馬忠一樣,李嚴也作為一個雖然「以才幹稱」、「復有能名」的能力極強的人,但因為和諸葛武侯不一個派系,終亮一世,不僅未能見用,還被打壓地一輩子抬不起頭來。


與馬忠和李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荊州集團的馬謖。馬謖為襄陽大族出身,其兄馬良與諸葛亮關係非同一般,馬謖也好談軍事,且有很深的見解,諸葛亮對馬謖也是「深加器異」。劉備臨終時曾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違背眾人意見,不用「宿將」魏延、吳壹等人,而任命並無實戰經驗的馬謖作先鋒,結果馬謖犯了嚴重的戰略錯誤,「依阻南山,不下據城」,被曹魏名將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應該說,馬謖有一定的才能,作為軍師、參謀堪當其任,但不是將帥之才,更不是諸葛亮接班人的合適人選,但諸葛亮因為與馬氏兄弟的良好關係,不顧劉備臨終之勸誡,對馬謖盲目信任,最終導致街亭大敗,不僅第一次北伐失利,「三郡復失」,也為以後的北伐打下了一個壞底子。


當然,應該說政治鬥爭是殘酷的,為了自己的政見得以實施,很多時候必須打擊另一派。但在當時的情況下,諸葛亮根本沒有站在蜀國的大局上,而是因一己之私來處理問題和對待有不同政見的人,這一點就不能被認同了。


六、接班人選擇錯誤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一出祁山,因馬謖丟街亭,痛失好局,三郡亦得而復失,唯一的收穫就是姜維了。這件事其實是給了諸葛亮很大的安慰。他在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信中對姜維讚賞不已,信中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信中還說:「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信的前面是誇姜維的綜合能力,後面則是專誇姜維的軍事才能了。


為什麼要專門誇一下姜維的軍事才能呢?


因為諸葛亮是要把姜維培養為接班人。而諸葛亮對接班人的選擇是基於「伐魏以匡扶漢室」這一指導思想上的。也就是說是要個打仗的接班人,治理國家的能力倒在其次了。


從姜維的一貫表現來看,的確有大將之才,卻沒有諸葛亮的名望、權威和能力來整頓朝綱。象宦官黃皓,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我們沒大聽說過這個人。等姜維主管軍事的時候,黃皓不光頻繁露面,還時不時的扯一下姜維的後腿。姜維雖然掌握了和諸葛亮一樣的軍事大權,卻不能象諸葛亮一樣左右後主劉禪,因此對此不僅無能為力,後來得罪黃皓後還只能以外請屯田來避禍。


另外,姜維的運氣和諸葛亮一樣不好,諸葛亮碰到了司馬懿,而姜維的時候,司馬懿雖然死了,卻又出來一個鄧艾。一輩子的生死冤家,在二十餘年的時間裡,兩人你來我往,互有勝負,打仗方面可以說是平分秋色。但後來鄧艾卻勝了,勝的原因是人家背後有強力支撐,而姜維卻是一個在戰鬥。


姜維一不是蜀地人,二不是老資格,只是託身蜀漢,卻主持著軍事大權。連年征戰,功績不顯著,勞民傷財卻很嚴重,所以頗遭保守反戰派們非議。


從十一次北伐來看,姜維確實繼承了武侯的遺志,不顧個人安危,知其不可而為之,也是一直到把自己打死為止。


在錯誤的指導思想下做不出正確的選擇。姜維能力不錯,但當時的蜀國的國情卻不需要姜維這樣的人來主持。所以,他的悲劇性結果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這不僅是姜維個人的悲劇,更是蜀國的悲劇。


七、面子工程害死人


中國人好面子,諸葛亮尤甚。首先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其次是為了曾經許下的「興復漢室」的承諾。


南征孟獲,是給自己掙面子。從所周知,諸葛亮在南陽的時候,就自比管仲、樂毅,認為自己可以出將入相,可以說是自視甚高。但劉備同志不愧為一時之雄,對每個人的能力等各方面看的很准。象諸葛亮這樣的人有多大的能耐,適合做哪方面的事,劉備心中跟明鏡似的。因此,一直到劉備臨死、幾乎沒人可用的時候,才託孤與諸葛,開始讓他參與到了中心政權工作中來。這一點諸葛亮是體會既深且切:自以為是的能力和抱負沒有機會施展,心中是何等的憋屈?於是,等到一番政治斡旋(其過程應該是很複雜且殘酷的)把軍政大權都攬到手中,蜀地的政治和經濟社會環境相對穩定的時候,他就想讓世人看看自己帶軍打仗的水平了。於是就有了一出祁山。結果很不幸,一個馬謖打亂了他的全盤計劃,讓他不僅沒有掙到面子,反而失了面子。


往北的計劃失敗了,但面子還得繼續找,那就往南,打那些蠻子去。當時的南夷地區稱為「蠻」是名符其實。據史料載,當時孟獲他們還都是以部落為單位,沒有政治體制,沒有正規軍,生產力水平低下。在這種背景下的戰鬥力也是顯而易見的。於是,諸葛亮大展神威,七擒孟獲,打的南蠻子們「終亮之世,不敢復反」。孔明的本事,不只是能治政務,打仗也很在行的,你們看到了吧!這應該是諸葛亮的當時的心聲。


北伐中原,是給劉氏掙面子。我們先來看一下諸葛亮的北伐動機:「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也就是說諸葛亮的目標有兩個,高層次的戰略意圖即出師表的掃滅魏國,興復漢室,這個通常為世人所關注;另一個戰略意圖則是低層次的,即在敵眾我寡,無法興復漢室的情況下,起碼要做到震動魏國,使其不能對蜀漢加兵,以保蜀漢不亡,保留漢室的火種。我們再來看一下隆中對的理論基礎:跨有荊益。現在沒有荊州了,自然就無法完全實現。也就是說,諸葛亮是在跟自己較勁。客觀地講,從前兩次北伐的情況來看,他的目標是在當時甚至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就應該及時停下來,重新審視形勢,做出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戰略決策來。但他沒有,還是一昧地打、打、打,直到自己累死了,國家拖跨了,終於「死而後已」!


伐國之戰,應先伐其政,先伐其民,諸葛只識一味軍爭,負身後名多矣。


對此,陳壽說:「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就是說諸葛亮玩戰略行,玩戰術不行;政務管理的才能要比行軍打仗強。並且當時他碰到的對手太強,在力量對比上又是眾寡懸殊,本該主守卻強行去進攻,因此,雖然連年討伐,卻沒取得任何成果。可以說這個評價非常中肯。


綜合諸葛亮的生平,他在治理內政、發展生產方面的能力是非常突出的(最早劉備就讓他負責糧稅和後勤工作),但在識人用人、行軍打仗方面則水平一般,但他偏偏又不承認這一點,用了整個後半生是拚命證明自己是個全才,終於導致了個人及國家的悲劇性後果。概括來說,諸葛亮是個將才,而不是帥才,只能在劉備的領導下施展才能。劉備在世的時候,他能協助劉備聯吳抗曹、謀奪荊州、謀奪益州、襲取漢中,發揮了一個謀士的全部作用。但其在劉備死後經營西蜀、北伐曹魏卻失誤連連,毫無建樹,因此,他能力再強,因為性格等方面的因素,只能充當一個幕僚的角色,只能在大氣的政治家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擔當不起一個統領全局的領袖重任。其善治而不善打,充其量能夠當好一個太平丞相,可惜三國不太平,又做不得太平丞相。逢其主而未逢其時,豈不悲哉!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元明傳來之講史》中談到:「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壯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說的太好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慢秀時光 的精彩文章:

今天和大家講的中藥是:桑白皮
今天和大家聊一副中藥:硃砂
多爾袞為何不稱帝 反而擁立年僅6歲順治
你知道古人用什麼擦屁股?
最早的一句罵人的「髒話」出現在哪裡?

TAG:慢秀時光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國演義中誰最聰明?有人說是諸葛亮,其實最聰明的當屬劉備!
封神演義,姜子牙其實並不是周朝的丞相,這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只是被三國演義給誇大了,其實諸葛亮沒那麼厲害?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徐庶,有兩處跟演義小說中完全不一樣
封神演義,商朝紂王只是傀儡,實際掌控者,連聞仲都要聽命於他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什麼樣?比《三國演義》更強悍
《三國演義》里,看不起劉備會是什麼下場?看看他就知道了
不要被演義和遊戲誤導,這才是真實的關張馬黃趙!
都說演義誇大了他的能力,但正史里的趙雲依舊是不可多得的將領
封神演義,為什麼說姜子牙,並不是周朝的丞相
三國演義諸葛亮比龐統聰明,但不及他的獻身精神!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的真理,值得一看!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真的很虛偽嗎?不,不,不,他被誤解了
《三國演義》中的十處極明顯的「張冠李戴」,真正的史實是什麼?
孫悟空的前世是誰,不是封神演義的袁洪,而是有更大的來頭!
別讓三國演義給騙了,真實的張飛原來是這樣的
《封神演義》里最大疑點!調戲女媧可能不是真的紂王
只看三國演義永遠不會知道,諸葛亮北伐失敗,很大原因是此人!
如果給他一點實權,就不存在三國演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