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再新:尋找馬孔多——發現拉美藝術的人文精神
《中國美術報》第24期 學術月刊
尋找馬孔多
發現拉美藝術的人文精神
洪再新
在《現代拉丁美洲》一書的新譯本前言中,學界前輩李慎之先生曾這樣談論國人對現代拉丁美洲的領悟,說他們往往是「抽象的概念多於具體的知識,模糊的印象多於確切的體驗」。我不是研究拉丁美洲的專家,而只是一個旅行者,在去年8月,去哥倫比亞訪問講學,度過了難忘的十天,於是有了《尋找馬孔多》這本隨筆集。在這個講座中,最合適的話題,是這本書的贈予者,我在中國美術學院認識的第一個哥倫比亞人和在馬孔多故鄉相遇的友人。
尋找馬孔多——哥倫比亞十日隨筆
作者:洪再新
出版社:廣西美術出版社
在4700萬哥倫比亞人中,土木(Luis Cantillo)身為視覺藝術家和策展人,彷彿巴西作家保羅·科爾賀(Paulo Coelho)《煉金士》(又名《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少小離家、漫遊世界的主人公,經歷了一次次的人生邂逅,最後發現寶藏在自己家門口。土木便是如此,1994年,土木在國立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時,抱怨「馬孔多」的閉塞,決定到海外求學。在英倫、美國深造後,土木來到北京學習漢語,在我的母校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又回到哥倫比亞。
土木見證了21世紀世界格局的巨大轉化,他的人生閱歷、藝術實踐、學術見解,豐富了我和我的學生對拉丁美洲人文藝術的感受,也還了我和內人同游馬孔多故鄉的心愿。從某種意義上講,藝術史家都是旅行者,穿越時空,尋找藝術中的人文精神。有一點需要說明:我們認識世界,發現美,面對的是真實的世界,以區別於普通的旅遊觀光。
藝術和我們不完美的世界
當內人從哥倫比亞首都電話告知遭遇劫案時,我沒有一點南美的概念。何去何從,成了新的選擇。如果我八月初去波哥大,可以給內人某種安慰,因為土木也從杭州回家;但與此同時,將繼續經歷暴力的威脅,直面拉美社會的嚴峻現實。這個意想之外的經歷,直接地改變了我整個去南美的心境,讓我們本能地警覺拉美社會的尖銳矛盾。「藝術和我們不完美的世界」,於是成了超越了純學術探討的話語,而轉向去認識和感知拉美的歷史和現實。
在我以往的拉美知識中,有一個瞬間令我終生難忘。2012年春,在我美國任教的大學,有幸參加鄙校校長歡迎墨西哥前駐法大使、著名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ntes)的宴席。席間,有人問這位和馬爾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同時代的拉美文壇先驅,是否對自己文學成就表示滿意。只見富恩特斯和藹的面容驟然一變,斷然回答:「不!——看看墨西哥、拉美和全世界平民百姓每天遭受的苦難,沒有一個作家會對自己的寫作真正滿意!」
我去拜訪劇作家韓伯托(Humberto Dorado),講起電影,他說現在好多電影都是給好萊塢做的,不是給哥倫比亞人做的。他的觀念是,怎麼樣把他對於哥倫比亞現實的關懷和對於人類的關懷綜合起來。韓伯托談正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重新思考《哥本哈根》話劇,即關於原子彈這件事情。這讓我很震撼。這就是一種深層的關懷。哥倫比亞的藝術家、作家、劇作家,都是把本土和人類的總體關懷放在一起,有「一點自覺的人文意識」。
《馬孔多圖》和《碎形》
今年是中拉文化交流年。大家都知道馬爾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獨》。我就只一口氣讀過《百年孤獨》非經授權的中譯本,然後就浮想翩翩,激動地不能自已。後來我看到土木創作的《馬孔多圖》,用篆書題額的水墨立軸形式,視覺上很中國化。如果說《百年孤獨》中幾乎什麼世界文化因子都有,獨缺中國的成分的話,那麼,《馬孔多圖》便增添這份特殊的人文內涵,即馬爾克斯對「馬孔多」的界說——「與其說馬孔多是世界上的某個地方,還不如說它是某種精神狀態」。
【哥倫比亞】 土木 《馬孔多圖》並詩堂篆額 紙本水墨 136cm×69cm 2014年 邱志傑藏
另一方面,這樣的精神狀態,同樣出現在我所看到的哥倫比亞畫家筆下。土木的素描老師、女畫家瑪麗亞娜(Mariana Varela),用一幅炭筆鴻篇巨製表現哥倫比亞和南美的脊椎安第斯山脈,取名為《碎形》。她的構思,妙在看似無序的碎形組合。碎形是一種自然當中的物理想像,物體按照一定的格式,無限地複製自己。這件作品的意義即真實和藝術家的想像之間的一種共存,《碎形》中間地帶,各種各樣的媒介,不僅僅是一幅素描,而是一個非常具有想像力的空間,體現了拉美多元複雜的成分。她的整個構思,成為哥倫比亞山川河流、動植生命渾然一體的交響樂章。
藝術何以萬歲?
在波哥大參觀藝術家的工作場所,對我認識拉美和哥倫比亞的現實,是非常寶貴的機會。內人在遭遇劫案後,就按土木的介紹,和他的油畫教授瑪麗婭(María Morán)聯繫,尋求幫助。但瑪麗婭沒有特別渲染社會治安的恐怖一面,而是建議內人搬到她住的區域附近,以便聯繫。在瑪麗婭本人的經歷中,她遇到的搶劫,還要誇張。搶匪用汽車到一個個銀行把她信用卡里的錢取完。哥倫比亞的術語叫「百萬美元游」。
等到土木帶我們去看望瑪麗婭的畫室時,一路靠山腳的雜亂街景,尤其是天黑後從畫室走出來,在我的眼前不時浮現出這種可怖的畫面。後來土木寄給我他2004年拍的《合作畫社》的照片,牆上寫著「藝術萬歲」的鮮紅字樣,很讓我震撼。合作畫室的存在有一種別樣的意義,它不管現實多麼嚴峻,依然在市場之外,在體制之外,形成一個傳統。這也是創建人、土木的太老師桑地亞哥·卡德納斯(Santiago Cárdenas)的理念,「藝術是個人的行為,但藝術家們需要一個地方來聚會和探討。這便形成了不同的畫派。當人們談論巴黎畫派或紐約畫派,他們並不是在談某種學院。相反,他們是指人們在交換思想時所湧現出來的那些東西。沒有人能夠獨自成功。」
由此可以思考,為何哥倫比亞產生了為數可觀的藝術家?對藝術,他們認為有一種喚起人心的力量,所以一個人是不夠的。他們中很多人都很成功,但是他們還要回饋,把自己的作品捐給畫室,然後籌款,召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來,想把這樣一個地方作為拉丁美洲不完美現實當中的希望。暴力和戰爭,是很現實的,沒有人能夠例外,他們通過藝術,讓人能看到希望。
也許大家會感到有些遙遠。如果拉近來看,以最近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哥倫比亞著名畫家博特羅(Fernando Botero)的大展為例,就不難發現,他選擇以馬戲小丑為看點,寓意雋永。藝術在戰爭與和平的對峙中,其作用就顯得格外醒目。
我這次去哥倫比亞比較幸運,我看到博特羅整個的演變過程。博特羅早年的作品,都是反映非常強烈的暴力的東西,後來逐步找到一種方式,在題材上仍表現游擊隊,但相對將之變成一種常態化,反而讓人更加自覺地注意我們生活當中的問題。是什麼使他最後做到今天這一步,是很深的社會關懷。舉一個例子,我們到梅塔省省會,沿著安第斯山脈,一路上只看到警車、軍隊,很緊張。去住旅館,一進去就看到門衛帶著手槍。當時我的感受就是這是一個新常態,這幫助我理解博特羅的畫。他把暴力變得有一點像喜劇一樣,提醒我們生活的現實。還有,博特羅是一個博採眾長的人,他個人的收藏非常完備。我在書中有博特羅的雕塑《旅伴》插圖,是一對情侶的背影。此圖旁邊,是奧斯卡·穆尼奧斯(Oscar Mu?oz)的素描《貧民窟》,畫上兩個小孩在玩鐵環,在陽光照著的地方,他們的父母在牆的一角擁抱。藝術家把貧民窟當中的那種困難、希望寄托在一個字上,就是愛。而博特羅同樣用這種語言。藝術家有一種非常特殊的語言,他把我們放在一個很奇特的空間裡面,讓我們去重新思考現實,怎麼去超越。博特羅超越了他自己,也超越了哥倫比亞的現實。
【哥倫比亞】奧斯卡·穆尼奧斯? 貧民窟? 炭筆紙本? 100cm×204cm? 1976 年 哥倫比亞共和國藝術收藏館藏
馬孔多和卡夫卡
馬爾克斯怎麼就在墨西哥寫出《百年孤獨》這樣風靡全球、影響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作家的曠世傑作?去哥倫比亞旅行的十天,我從現場的感受,能夠體會到,為什麼在一個非常困難的現實當中,會產生激發偉大文學和藝術的靈感,他們對僵化、落後的思考,產生一種期待,想要去超越,但是超越不了,就寫下來,把人類共同的孤獨寫出來。馬爾克斯的文學啟蒙,則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的《變形記》。
對考察現代藝術的讀者聽眾而言,馬孔多何以能容納卡夫卡,耐人尋味。因為現實的不完美,並不能說明文學藝術——尤其是現代文學藝術的創作——就必定發達。我們沒有去馬爾克斯的故鄉,但我卻在亞馬遜河支流彩虹河的一間草舍中,有一個幾乎是超現實的體驗。這就是在偏遠鄉間,發現一個書箱,裡面有一冊《變形記》的西班牙文譯本,此書竟和下面一本精裝本讀物,由土蟻築窩,粘連在一起。在那麼偏僻的地方,你根本不指望有什麼知識,就是欣賞自然,因為那裡人口極少。難道土蟻也知道這是一本現代文學的奇書,要如此膜拜頂禮,構成魔幻現實的一景?
當然,這象徵的畫面,只是從完全偶然的境遇中,喻示現代主義的精神,如何在馬孔多的故鄉深入人心。當我從水晶峽的彩虹河返回首都波哥大,在那裡參觀馬爾克斯文化中心時,這種奇妙的超現實主義景象,又不斷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和波哥大兩百年歷史的老店「假門面」(La Puerta Falsa),和拉美現代建築的精彩創意,以及哥倫比亞文化部組織的大型文化建築項目和宣傳項目,相互交錯,彼此疊加,極大地調動了公眾對於現實的積极參与熱情。從國家博物館的特別展覽「記憶與國家」到「記憶與和諧中心」,從「為了明天的記憶」到作為觀光出處的塗鴉藝術牆,不僅是我們認識現代主義藝術的基礎,而且幫助我們去尋求馬孔多的那種魔幻現實的精神狀態。我們看到文化所起的作用,文化部在自己的文化語境當中所起的作用,真正影響著遊人,影響著參觀者。哥倫比亞文化部所做的文化宣傳是我看到最有想像力的,如果你們看到現場,在正午陽光強烈的時候,那完全就是一種超現實的感覺,借用馬爾克斯1994年為國家博物館的題銘,揭示非常深刻的人文內涵:「從搖籃到墓地,通過對不幸歷程的深思熟慮,我們在尋找新的思維方式,它激勵我們在追求更美好的社會的過程中,去發現我們是誰。」
在國立博物館,那些器皿是哥倫比亞非常值得驕傲的東西,就是玉器。最讓我驚訝的是一個小姑娘,我們不認識,她自覺地在做筆記,自始至終都在做筆記。我讓土木問她,為何要這樣做。她母親就說,讓自己的傳統延續下去。我就想我們這麼一個有歷史的民族,如果能夠學習一下哥倫比亞民眾對歷史的這種關注,對文物的重視,也就是擁有了過去,就擁有了現在,擁有了未來。
我就此提出一個命題,就是馬孔多現象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悖論,當人類探索宇宙的時候,肉眼看到的仙女星系,存在於兩千三百萬光年之前,那是多麼遙遠的過去;隨著天文望遠鏡越來越先進,我們對過去的認識越來越遠,所以面向將來,實際上是我們對於更古老過去的界定。如果我們把這裡的魔幻現實用這樣一個奇遇來解釋,不妨用卡夫卡的話來說,那就是:「夢揭開了現實,而想像隱藏在現實後面。這是藝術震撼人心的東西。」
(作者系美國普吉海灣大學藝術史教授;本文由徐新芳據6月5日在今日美術館舉辦的同名講座編輯整理)
弘揚中國美術精神 彰顯中國美術氣派
關注美術前沿熱點 報道中外美術新聞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畫院
國內統一刊號:CN11-0292
國內郵發代號:1-171
海外發行代號:C9257官方微信:izgmsb
聯繫我們:zgmsbvip@163.com
李穎:平生風誼兼師友——潘天壽與吳茀之的師友情
冉升:是該晒晒美術界的惡俗之風了
北島:《秋日》賞析
趙佳琪:「空無一物」的設計——談日本設計中的「侘寂」美學
楊曉陽:美教之道 一張一弛
TAG:中國美術報 |
※驚奇!古羅馬墓中發現疑似華人骸骨?
※科學家發現外星人竟是神的後裔 科技文明是亞神級?
※歷史探秘:為何中國人沒有發現新大陸
※英國考古新發現 羅馬古墓挖出亞洲人屍骸
※考古新發現:可能找到神秘霍比特人的祖先
※英國尋寶獵人發現神秘容器
※太神奇了!動物界新發現的珍奇怪獸
※真的有外星智慧文明嗎?一直來看看科學新發現!
※一隻神秘深海幽靈 | 新發現
※吳奇隆劉詩詩高調秀恩愛,眼尖的網友卻發現大秘密
※瓜地馬拉發現奇怪雕刻:揭秘瑪雅文明的真實狀況
※考古新發現:最大的瑪雅王室古墓
※考古新發現:亞瑟王出生的宮殿
※埃及古墓發現神秘的石碑,裡面隱藏的秘密震驚世人
※為何很少發現元朝皇帝的陵墓?古人的智慧讓人佩服!
※神秘發現:十大「阿拉伯之泉」
※闢謠:新發現的哈薩克金字塔並非全球最古老
※埃及金字塔驚人發現:發現神秘生物巨爪
※饒翔:曹文軒,有能力發現美的人不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