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深圳新聞網首頁

深圳新聞網首頁

    任鶴坤的研究課題與社會治理有關,探討的是基層信訪問題,她開始自己的研究時,並沒有太大的學術野心,直到一段「訓斥」突如其來。任鶴坤喜歡這種孤獨:「這恰恰是一種豐沛的精神狀態,他們可以與自己對話,與古人對話,與這個世界對話,他們的生命中有一個更加浩渺的世界。


    又是一年畢業季,又一批面帶青澀的畢業生走在人生岔路口。其中大部分人在幹完校長們精心熬制的最後一碗「雞湯」後,走向社會開始了人生的打拚。但也有一些人會選擇繼續堅守「象牙塔」,立志摘取塔尖的珍珠與桂冠。


    今天我們要聚焦的,就是那些潛心學術的大學生們。在有些浮躁的世風裡,他們保持了一種異於大部分人的人生步調。他們或者一門深入,獲取思想的深度;或者勇敢衝鋒,攀登科技的高峰。別人眼中的「學術大牛」是如何養成的?而又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他們選擇了學術道路?

    科研就像談戀愛,需要熱愛和責任


    「我只是做了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把它堅持下來了而已。」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張哲野博士如是說。淡定的表情,與他有些驚世駭俗的成績不太相稱——這個90後大男孩本科期間,就跟一幫子博士、碩士一起研究石墨烯,已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7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1項,目前已經獲權7項。


    大部分人對學術望而生畏,主要的原因在於枯燥。與火熱的實踐相比,學術之路註定是寂寞的。但在篤定了學術之路的「學術大牛」們眼中,做學問恰恰是妙趣橫生的,在思想和科技領域的探索,會讓他們發現另一個世界,一個更廣袤、絢麗的世界。


    「他之砒霜,我之蜜糖。」熱愛,是一個「學術大牛」的力量之源。

    「把鉛筆芯折斷,落在手上的黑色粉末中就含有石墨烯。」一說起石墨烯,有些靦腆的張哲野頓時像換了一個人,滔滔不絕、眼中閃光。石墨烯被認為是未來一代的重要新材料,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運用了石墨烯技術的電腦和手機屏幕,可以像地毯一樣鋪開或捲起;手機電池充滿電只需兩分鐘。


    新材料的魔力讓張哲野為之著迷,5年,除了吃飯、睡覺,其餘時間他幾乎都泡在實驗室。在師兄弟眼中,張哲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科研狂人,他一進實驗室便如同進入另一個世界,茶不思飯不想,通宵達旦成了家常便飯。「如果研究卡在一個關卡,我打水、走路、躺床上,腦子裡想的都是它。」張哲野說。


    「科研就像變魔術。」張哲野說,他喜歡科研帶來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大四女生任鶴坤最近在全國200多萬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榮獲「挑戰杯」大學生科技學術競賽全國特等獎。她的學術之路,因熱愛而開始,因責任而走得更遠。


    任鶴坤的研究課題與社會治理有關,探討的是基層信訪問題,她開始自己的研究時,並沒有太大的學術野心,直到一段「訓斥」突如其來。

    任鶴坤在與家鄉的信訪辦前主任交流時,這位官員忽然向她埋怨:「知道為什麼基層的事情難辦嗎?因為像你這樣的大學生,完全不了解基層情況,畢業後就進入政府機關,然後作出了不切實際的決策。」


    這讓任鶴坤很受傷,如果大學生給人的印象如此不切實際,那讀這個書還有什麼用?她心裡也由此憋了一股勁兒,要通過田野調查,讓理論在大地上生根散葉開花。


    四年中六次參與田野調查,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的任鶴坤,別出心裁地從信訪幹部的視角出發,從「情、法、理」三個層面探究信訪制度在中國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因此具備了開拓性意義。


    面對孤獨是學人的必答題


    選擇學術,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孤獨,因為學人更多的時候是獨行,歷經了時間的沉澱和反覆自我考問,才有可能在沉思中獲得新知。

    張哲野目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他的研究方向是可穿戴電子產品的可彎曲柔性電池,未來的電池可以隨意變換形狀,這無疑是個令人興奮的改變,這也成為張哲野對抗孤獨的終極大招:「我的研究有可能去造福更多的人,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改變世界,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大三的時候,課業繁重,張哲野只能把學術留給孤獨的夜晚。半夜回寢室會影響室友休息,他在實驗室的地板上整整睡了一年。「不覺得冷,也不覺得孤獨。」張哲野笑著說。


    使命感,讓「三點一線」甚至「兩點一線」的科研生活變得不再那麼枯燥,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情緒波動,成果出得慢、研究遇到瓶頸。每當浮躁來襲,張哲野會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看看他熟悉的離心機、光化學反應儀、手套箱、瓶瓶罐罐……這些日日夜夜伴著他的儀器,總會讓他的心靜下來。


    張哲野的導師王帥對他頗為讚賞,最得意的還是這個學生坐得住:「搞科研的學生很多,但最後真正能堅持下來的比較少,這不是一條好走的路,免不了遇到坎坷、瓶頸,能夠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才有可能做出來。」

    任鶴坤卻是因為孤獨而愛上了學術。學社會學的她,在大一、大二的每一個假期,都跟著系裡的教授去農村進行田野調查,曾到過陝西、甘肅、寧夏、河北等多個省份,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做田野調查是一件很孤獨的事情。


    記錄本和錄音筆這對「田野調查好兄弟」,是任鶴坤最好的夥伴。「它都快成為我身體的一部分了。」任鶴坤把錄音筆展示給記者,由於長期使用,按鍵上的漆全被磨掉了。記錄本則像是任鶴坤的一本「偵探筆記」:裡面密密麻麻記滿了被調查對象的衣著、神態、動作、說話的語調等細節,以及被調查者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這樣的筆記賦予我社會學的想像力,讓我能夠洞察問題的本質。」


    「人類學教授做田野調查,需要深入原始部落,吃住都和土著人一起,沒有人和他進行正常意義上的交流,這樣的狀態少則一年、多則數年,這種孤獨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任鶴坤說,與沒有人交流的孤獨相比,這些人文學者的孤獨,更多的是一種哲學上的意味。


    任鶴坤喜歡這種孤獨:「這恰恰是一種豐沛的精神狀態,他們可以與自己對話,與古人對話,與這個世界對話,他們的生命中有一個更加浩渺的世界。」這樣的發現讓任鶴坤對學術產生了無限神往:「我希望成為這樣的人,因為我想擁有這樣的世界。」


    從理解到接受,最終享受,在享受中觸摸真理,真正的學人面對孤獨這道考題,總會給出完美的答卷。正如歌德所說,「靈感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湧現出來」。


    孤獨,贈學術以靈感。


    欲成大師,先當工


    任鶴坤剛開始自己的調研時,經歷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因為研究對象是信訪幹部,她就找到了一個去地方信訪辦實習的機會,「大多時候我就像透明人一樣默默坐在旁邊聽、做記錄,偶爾給他們倒點水。」她和信訪幹部們一起吃飯、午休、打牌、拉家常……日常而瑣碎的生活,讓她有些發狂。


    「當初可是懷著閱盡蒼生、針砭時弊的雄心壯志來的,但日復一日的平淡日常中,激情慢慢消散了。」好多次,她都打算放棄了,甚至認為,「這樣根本寫不出有意義的成果。」


    但事後想想,正是這段時間的朝夕相處,刷新了她對信訪工作和信訪幹部的認識,不論是從感性還是理性角度看。這對論文素材的積累,至關重要。由此任鶴坤也有了一番心得:「想當大師,先從做工匠開始。只有一絲不苟地去打磨、去積累,才能在量變中引發質變,在學術領域有所開拓。」


    這也正如武漢大學經濟系謝丹陽教授經常跟他的學生說的:「做學術,首先要踏實肯干,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沒有平日的積累,縱然有最好的命運降臨,你也只能手足無措地眼望它擦肩而過。」


    任鶴坤對工匠精神的理解,除了日積月累還有精益求精。


    論文交稿前3天,任鶴坤偶然間讀到一篇文章,一下子驚呆了:「它寫得太好了,把我想寫的全都寫了!」她馬上把文章發給了導師,導師回了她一句話:「那你還寫什麼?」這讓她幾近崩潰:「這意味著,文章要全盤打翻,重新來過。我不想糊弄、對付,從我這裡出的論文,絕不能是人云亦云的『學術垃圾』。」


    好在積累足夠豐富——任鶴坤已事先整理好了十幾萬字的田野錄音稿,再加上大量的文獻整理和厚厚一沓田野日記,使她重新釐定了方向。「說來也奇怪,之後的幾天,只寫論文,不吃不睡也不覺得累,寫到有趣的地方,心裡還怦怦跳!」


    成稿後,則是「強迫症」一般的十幾次打磨修改。任鶴坤說,「一旦進入強迫症模式,我就根本停不下來!」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最終使她把論文寫成了精品。


    「我欽佩的『大師』,他身上強烈的知識分子氣質,這種氣質是在漫長的學問之路上,慢慢在身上生長的,它是跟著你一輩子的東西。學術,是生活最好的禮物。」任鶴坤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網 的精彩文章:

「制扇至美」文化藝術節滬白領學做扇搖出清涼一夏
青藏高原育活首隻阿拉伯狒狒
鷹眼-全英國的希望!讓人心疼的他終於贏了
神猴還是龍蝦?張家界武陵源面向全球選吉祥物
同卵四胞胎姐妹降生 早產兒要過感染關、發育關需精心呵護

TAG:東方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今日互聯網新聞
互聯網新聞通道
首日新聞匯總
新聞聯播四大扎心新聞!
互聯網新聞快速通道
今日財經新聞 南方財富網速遞
新聞照片和新聞圖示
日本新任駐華大使舉行首場新聞發布會 談及南海等問題
北京大學出版社 南方都市報 人民網《LOHAS樂活》騰訊視頻&騰訊新聞
軟體網每日新聞播報
辟穀今日又上騰訊新聞首頁
網易新聞=無恥新聞,你快改名為「亡矣新聞」吧!
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騰訊新聞、中國新聞周刊、百度
首期「聞學社沙龍」開聊 聚焦新環境下的新聞專業主義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聯合新東方支招擇校
江南都市報《南昌新聞》創刊
茂縣前方新聞應急中心第二場新聞發布會舉行
本周熱門新聞
國際新聞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