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道家「身國同治」的養生思想
在春秋戰國之際,道家思想傳入山海之間的齊國,其「因循為用」的精神氣質與海納百川的齊國文化高度契合,受到了齊國君臣的重視與扶持,形成了蔚為壯觀的黃老學派。黃老道家的經典,無論是傳世的《管子》,或是經考古發現而重見天日的《黃帝四經》和諸多簡帛殘篇,強烈地表現出經世致用的時代特徵。同時,黃老道家與生命科學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為《黃帝內經》和其他簡帛醫經提供指導思想。
養生,作為道家從始至終的核心關切,也理所當然地成為黃老道家密切關注的問題。「身國同治」是道家重要的養生理念之一,道家學派的主要人物大多對這一問題做過討論。與老子和莊子相比,黃老道家對身國同治的理解和闡釋更加細緻,深入到了治國和治身的具體層面。
身國同治理論的深化
在黃老道家的論說中,治身的行為被普遍化,不再被聖人們獨佔獨為,而成為每一民眾所享有的共利。《黃帝內經》中曾托黃帝之言說:「余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余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所終時。」(《黃帝內經靈樞·師傳》,下文簡稱《靈樞》)對於君主來說,使人民身體健康、人倫敦睦,是使國家正常運轉、長治久安的基礎。黃帝認為先師「弗著於方」的學問既可以治民,也可以治身;既可以保證自己的健康,也可以讓百姓免於疾病,敦睦人倫,澤及後世,實在是治國治身的無上之學。
隨著治身觀念的普遍化,養生的意義得到了豐富。在黃老道家那裡,「養生」觀念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不再局限於個人的養生,而將養生的意義擴大到民眾與國家的休養生息中。《黃帝四經》中說:「天有死生之時,國有死生之正。因天之生也以養生,謂之文。因天之殺也以伐死,謂之武。」(《黃帝四經·經法》)在黃老道家看來,天有生養萬物之德,也有收殺萬物之刑,天生天殺遵循著天時的變化。與之相應地,人間的政治也有休養生息與殺伐刑戮。所謂的「文」政,就是順應天生之時的「養生」行為。顯然,這裡的養生就不僅僅局限於保養個人的生命,而主要是一種休養生息的統治行為。受惠於這種行為的,不僅是君主本身,還有更廣大的民眾與國家機體。
在對生命的研究中,黃老道家指出身體與國家有著相同結構,即「身國同構」,從而有力地支持了「身國同治」的觀念。精通醫道的岐伯曾說:「夫胸腹,藏府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靈樞·脹論》)臟腑的概念,本來就起於人事中的藏和府。如岐伯所言,人的身體與國家的結構非常相似:心主神明,為一身之主,膻中就如同君主所居住的宮城;胸腹是臟腑所在之處,如同包圍其國家府庫的城郭;腐熟水谷精微的胃,如同儲存糧食的太倉,等等。這種身國同構的觀念也對後世的道教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葛洪在論養生時,也曾說「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抱朴子內篇·地真》)
正是由於身國同構,治理身體和國家的技術也便遵循著同一的道理。岐伯說:「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篇》,下文簡稱《素問》)人生於天地之間,天地是人最終的父母。作為天地之子,人身體的節序與天地之理相同,知曉自身的虛實節理,就能通曉天地之間陰陽、五行、八風的變化,知曉天地所生的萬物。以此治理天下萬物,則秋毫之微的虛實之數也盡在掌握中。因此,《呂氏春秋》說:「夫治身與治國,一理之術也。」(《呂氏春秋·審分覽》)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治身成為了治國的關鍵。黃老道家認為,人是萬物之中的最尊貴者。《黃帝內經》中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篇》)在天地之間的芸芸萬物中,只有人秉賦了最為完備的天地之氣,因而能成為裁製萬物的尊貴者。鶡冠子說:「天地陰陽,取稽於身。故布五正以司五明。十變九道,稽從身始。五音六律,稽從身出。」(《鶡冠子·度萬》)人治理國家、認識天地的稽式也是取象於自己的身體,從自己的身體開始、從自己的身體出發,揆度天地的變化。《黃帝四經》中說:「始在於身,中有正度,後及外人。」(《黃帝四經·十大經》)從自己的身體中獲得稽式和度數,就可以向外推布,應用到治人事天的實際舉措中。
身國同治的諸原則
治理身體與治理國家都是具體而實際的事務,在現實運作中天差地別。儘管如此,指導治身與治國的原則卻是共通的。在黃老道家的論述中,「治於未亂」、「寡慾守靜」、「順而不逆」與「合道而治」等原則,組成了同治身國的智慧體系。
治於未亂
道家服膺「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特別重視「無」的一面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因而也特別關注徵兆出現之先與事物萌生之初的狀態。《靈樞·官能》中說:「邪氣之中人也,洒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其身,若有若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邪氣竄入人的身體,萌發出疾病的萌芽,呈現出若有若無的徵兆,往往容易被人忽視,對其視而不見就會招致嚴重的後果。因此精通醫道的上工能夠察見邪氣入身的萌芽,並在萌芽之初進行積極治療,而下工卻對徵兆萌芽視而不見,只能面對後來形成的兇猛病勢束手無策。因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寡慾守靜
對主張「虛無為本」的道家來說,清心寡欲是治國治身的良方。《文子》引用老子的話說:「夫人從欲失性,動未嘗正也,以治國則亂,以治身則穢。」(《文子·道原》)放縱自己的慾望就會失去自然的本性,離開自然的本性就會導致行動偏離正軌。縱慾者在慾望的主宰之下治理國家就會導致動亂,治理身體則會招來邪穢。因此,《黃帝四經》說:「天下有三死:忿不量力死,嗜欲無窮死,寡不避眾死。」(《黃帝四經·稱》)嗜欲無窮就會導致滅國喪身的惡果,是治國治身者尤須引以為戒的。
寡慾與守靜相互關聯,寡慾能令內心不動,守靜則使嗜欲不起。《管子·內業》中說:「人能正靜,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而骨強。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鑒於大清,視於大明。」(《管子·內業》)守靜處正,不但能令身體處在自然康健的狀態,也能讓人立於天地之間,遍知天下的境況,建立偉大的功業。所以《文子》中說:「靜漠恬淡,所以養生也。」(《文子·九守》)
順而不逆
「因循而應變,常後而不先」(《文子·道原》)是道家一貫的行為方式。因循,從本質上看,就是順應事物自然本性和發展趨勢。在治國治身的實踐中,順應民眾和身體之自然,是特別重要的原則。岐伯說:「夫治與民,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順者,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靈樞·師傳》)在岐伯看來,無論是治理自身還是治理民眾,無論是治國還是治家,都必須順應治理的對象,切不可倒行逆施。對於治身而言,需要順應經脈的陰陽、氣行的逆順;對於治國而言,則要順應民眾的志意,不能獨斷專行。
合道而治
在萬物背後發現大道,並最終與道相合,是道家最高的理想。道是產生萬物的本原,也是作用於萬物的規律。合於大道,並以道來作為治國治身的指導,是道家的最終門徑。《靈樞·外揣》中記載了黃帝向岐伯請問九針之道的故事,黃帝認為內容豐富的九針之學其實是可以「渾束為一」、「一以貫之」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岐伯的肯定,岐伯並點破了治身之針道與治國之政道能夠一以貫之的關竅。無論是針道或是治國之道,最終都是大道的示現,要靠大道的作用,才能實現「小大深淺,雜合而為一」,殊途同歸,最終都回歸到大道之中。
所以文子說:「故聖人持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浮沉,如此萬物之化,無不偶也,百事之變,無不應也。」(《文子·九守》)聖人修持自己,逐漸達到與道浮沉的境界併合道而治,就能與道一起觀察萬事萬物的變化發展,並與一切變化相偶相應,實現妥貼而有效的治理。
至治的境界
在黃老道家那裡,治國治身的最終目標是達到一種極為圓滿的境界,即「至治」。
《黃帝內經》中描述了兩種「至治」。第一種「至治」是治理身體的最高境界:「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無逆天時,是謂至治。」(《靈樞·百病始生》)治身的原則非常簡單,即根據病痛的具體情況知曉相對應的病證;探察身中陰陽之氣的有餘與不足,並根據損益的道理進行補瀉;辨證施治順應天時的變化而不違逆,這其實是醫家至高的治療原則。
第二種「至治」則已經超越了「治」,而走向了「不治而治」:「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靈樞·通天》)對陰陽和平之人而言,他身中稟賦的陰陽之氣是和諧持平的,因而居處安泰,內心和靜,沒有過分的畏懼,也沒有過分的欣喜,婉然順從萬物而不與其爭奪,因順天時的變化而變化,始終保持謙和的態度,從不主動地去治理什麼。顯然,這位「陰陽和平之人」其實是一位無為而治的得道之士。
治國治身最終要從「有所治有所不治」上升到「無治無不治」。文子說:「是以聖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厲其精神,偃其知見,故淡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無治者,不易自然也。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文子·道原》)道是無為的,卻又是無不為的。在文子的理想中,聖人勤修根本,捨棄末節,內守精神,平息智巧,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合道境界,從而實現「無治無不治」。所謂「無治」就是不去刻意改變事物自然的本性和趨勢;無不治,就是因循物與物之間自然的作用和聯繫,使其相互影響制約。
由此,治國治身也將達到極致的境界。道家理念的踐行者最終會在治國治身的過程中達到精神與生命的飛躍,與道同游,融會在道的循環運動中。
眼睛疲勞可按揉兩個穴位
道德經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中醫教您按壓三穴位調理三焦
長虹道人尋仙記之一一千山五龍勝境
道德經第七章 無私自私
TAG:道行天下網 |
※心身同治 療愈慢性疾病
※史上最牛老師書法!道光、咸豐和同治三朝皇帝都是他的學生
※同治皇帝同房遭遇的奇葩事
※同治皇帝為什麼得梅毒 為何同治流連於煙花巷
※中醫「異病同治」的治法,常常能給醫生和患者帶來意外的驚喜!
※同治皇后阿魯特氏 大清同治年制款瓷器
※敢跟隆裕太后爭地位的同治皇帝之瑜妃
※中醫巧治令人討厭的黃褐斑,其中竟然隱藏「異病同治」的千古之謎
※同治帝只剩骨頭 同葬的皇后卻為何屍身不腐?
※同治因慈禧干預性生活,不敢和皇后同房而染上性病?
※大清最牛太監,慈安、同治、奕?不放在眼裡,公然娶老婆無人敢管
※皇家醜事——同治死因之謎
※你所不知道的同治中興
※慈禧為何不讓兒子同治帝與皇后同房,原來是因為這個
※翁同龢書法真跡,做過同治、光緒兩代帝王師的人
※揭秘清代最悲摧的皇帝:同治帝被老媽當玩偶
※清朝同治皇帝的皇陵為何規模如此的小!
※中國歷史上的千古謎團 同治帝死於梅毒嗎?
※天津市首家精準醫學中心開診 將實現「同病不同治 同治不同病」個體化醫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