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匈戰爭第二十九章之祖龍耀世
吳起事魏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龍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以上之內容,便是戰國時期魏國君主魏武侯與軍事家吳起之間的對話,而對話內容,其實也並不複雜,無非就是在論證一個我們現在人都明白的一個道理,即,一個國家的盛世興衰,往往決定其的不是地理因素,而是在於這個國家上層建築能否始終做到積極進取,歸根結底,正如吳起說的「在德不在險」。的確,古往今來,無論是大統一之帝國,還是各時代之割據國家,無一不是因為國家內部存在的問題而決定其最終成敗的。再說地利之影響,誠然,歷史中也的確有很多朝代的存活是有地利方面的因素,可是,事實證明,地利上的佔優最終都並不能挽救其覆滅的命運,正如,潼關雖然險要,但畢竟項羽曾攻入過,劉裕曾攻入過,安史叛軍也曾攻入過;劍閣亦是非常險要,更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非常,然畢竟邢巒曾攻入過,尉遲迥曾攻入過,郭崇韜亦曾攻入過;而再如長江之天險,可畢竟晉師曾渡過,隋師曾渡過,宋師更曾渡過。無疑,當魏武侯在誇耀其魏國的山川險峻之時,吳起則用事實在警告魏武侯,即,天下絕對沒有攻不破的要塞,只有一個國家一直保持強盛,保持一種積極的態度,才能真正保護自己,而如果這個國家的君主自己不修德,國家內部腐朽不堪,即使擁有再險固的山河,也終究還是難免覆亡的結局。
的確,作為戰國初期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與改革家之稱的吳起,之所以對魏武侯反覆強調這麼簡單的道理,就是因為其已經發現了魏國霸權有衰微的趨勢,但是很可惜的是,表面上魏武侯承認了這個觀點,但,在實際中,在那個時代,一個國家的興衰,往往還是決定於君王是否賢明,魏武侯的確也無愧於一代雄主,但畢竟還是比不了開創魏國霸權的魏文侯。魏武侯固然在魏文侯的基礎上又不斷提升了魏國的國力,但因為一些原因,魏國也開始無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而吳起的離魏去楚,無疑就是這個趨勢的真正開始,而魏國之霸權,雖然在魏武侯時期依然保持,但在之後魏惠王時期,便開始走向了衰落。
應該說,在戰國時期,魏國的衰亡是極其具有影響力的,因為它不僅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同時也象徵著一個時代的開始。魏國,曾經作為戰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也是公認的霸主,在軍事上,力壓諸國,魏武卒之威更是橫冠天下,發生於周安王十三年的陰晉之戰,吳起就曾以五萬魏武卒,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由此創造了五萬人,兼車百乘,騎三千匹,而大破秦國五十萬大軍的曠古戰績,之後的魏武卒更是橫行中原,正如史書中所記載的,吳起在率領魏武卒南征北戰時就曾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輝煌戰績,而這一切的一切都證明了曾經的那個大魏國的赫赫軍威;而在政治上,魏國更是開創了歷史上凡大國崛起的必要途徑,其一為變法圖強,其二便是急賢親士,而魏國的迅速崛起,與保持將近百年的霸主地位,無疑,都讓這種方法深深的刻在了當時的每一個諸侯國的上位者心中,由此才拉開了那場波瀾壯闊的戰國變法浪潮。同時,魏國變法之中出現的廢除貴族世襲政治的口號,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於腐朽落後的世襲制度的挑戰,雖然魏國最後並沒有完全廢除,但也尤為可貴,而且也為之後秦國的商鞅變法提供了充足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基礎。
盛極必衰,到了魏惠王時期,由於各諸侯國的迅速崛起,以及魏國上層戰略思想的盲目冒進,遂在戰爭上出現了「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的一系列巨大失敗,由此,魏國霸業遂開始快速衰落,而之後的魏國便徹底淪為了二等強國,之後的戰國局面,便也有由魏國一強獨霸局面而轉自成為了多強爭雄,如史書所見,先有秦齊爭霸,又有秦楚爭雄,以及秦趙死戰,而戰國的戰爭慘烈度便也從此之後不可避免的愈加劇烈。
而再說魏國的衰弱,其直接的影響就是秦國的崛起,事實上,秦的強大更多的還是得歸功於魏,正是魏國的瘋狂進攻,讓秦國置之死地而後生,開始了史詩般的逆襲征程,而再有魏國的政治制度,魏國行事手段,可以說秦國都是在其基礎上學習,以至於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裡就更不必說魏國為秦國提供的那些曠世奇才了,總之,應該說魏國對於中國歷史的最大貢獻,無疑就是對於秦國的刺激,從而引出了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一個國家的出現。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秦聞公子死,使蒙驁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其後秦稍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史記·魏公子列傳》
而魏國,一直到最後,其實也曾有再度強大起來的可能,如上述所言,魏公子信陵君無忌五合諸侯,一度大敗秦軍,然而又是因為秦國暗使間諜挑撥信陵君與魏王之間的矛盾。終於,魏王由於害怕信陵君太過勢大,強要其交出兵權,於是自知再無力參與朝政的信陵君遂在不久後便鬱鬱而終,於是,魏國的最後一個機會,便也被魏國親手給毀了。而之後不久,便有蒙驁大舉攻魏,魏國遂徹底衰微。
三年,秦灌大梁,虜王假,遂滅魏以為郡縣。《史記·魏世家》
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史記·秦始皇本紀》
魏王假三年,秦王政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5年,在掃平韓趙燕三國之後,秦國中央遂下達軍令,由王賁所部展開對魏戰爭,同年,王賁軍很快便推進到了魏國都城大梁,圍城三月,迫於魏都的堅固,王賁便根據魏都大梁地勢過低的客觀情況,遂採用引水攻城之計,於是,滔滔的黃河之水便向著魏都大梁洶湧而去,而後,走投無路下的魏王,最終還是選擇了出降秦國,從而徹底結束了魏國的國祚。由此,再回到吳起的那句「在德不在險」,則可以說魏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縱然有山河之固,都城之堅,但由於其自身內部的問題,讓魏國喪失了生存下去的根本條件,於是,其滅亡也是當然的了。
終於,在秦國開展全面統一戰爭後的第五年,三晉最後的魏國也宣告覆滅,而再縱觀此時之中國地區,除過殘破的燕國與弱小的代國之後,對於秦國能夠造出威脅的,便就只剩下了那個南方的楚國與東方的齊國了。
(未完待續)
▌歷史百家爭鳴特約作者作品文/二十三年蟬
易經破譯4:後天八卦是一份翦商戰略地圖
劉邦必殺韓信鐵證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華匈戰爭第二十八章之祖龍耀世
御馬監的職場鬥爭——孫悟空辭職記
TAG:歷史百家爭鳴 |
※華匈戰爭第二十八章之祖龍耀世
※華匈戰爭第二十五章之祖龍耀世
※華匈戰爭第二十四章之祖龍耀世
※《華匈戰爭》第26章之祖龍耀世
※華匈戰爭第三十五章之秦帝國南征百越
※大漢雙星和漢匈戰爭·馬邑之謀
※閑話歷史之匈奴帝國的黃金時代和漢匈戰爭開始
※大漢雙星與漢匈戰爭(5):慨然泣下大風歌
※漢匈戰爭經過
※歷史上漢匈戰爭史上漢軍最離奇的慘敗
※大漢雙星與漢匈戰爭·建元元年這一年
※漢匈戰爭中,漢朝為什麼每次出兵規模都不大?
※司馬遷盤點漢匈戰爭,這句話連著講了2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