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漱渝談魯迅:提倡細讀文本,不欣賞代魯迅立言

陳漱渝談魯迅:提倡細讀文本,不欣賞代魯迅立言

『 文學 點亮生活 』

陳漱渝談魯迅:提倡細讀文本,不欣賞代魯迅立言


「在我心目中,魯迅的作品雖然有其現實意義,但他畢竟是一個已經定型的歷史人物。評價他的歷史功過可以見仁見智,但再現他的形象就要有史實依據。魯迅沒講完的話你想接著說,這是你的自由,但魯迅畢竟是魯迅,你畢竟還是你。你講得比魯迅深刻,魯迅不必沾你的光;你講得如有偏頗,魯迅反而為你所累。」


記者:今年是魯迅先生逝世80周年,作為有32年專業研究經歷的人,你對進入新世紀以來的魯迅研究現狀有什麼看法?


陳漱渝:退休後成了「社會閑雜人員」,對學術圈的事情關注不多,談問題容易以偏概全。前不久,有一位國外的資深漢學家來訪,我問他對當下中國魯迅研究狀況的印象,他的回答是:跟上世紀80年代相比,有特色的魯迅研究成果不多,海外魯迅研究也相對沉寂。儘管如此,我認為至少有兩項工作是必須肯定的:


一、200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魯迅全集》的修訂版,以及一部與之配套的《魯迅大詞典》。這是魯迅研究界通力合作的新成果。雖然2005年版的校勘、注釋還存在若干問題,對於個別篇的收錄也有爭議,但跟1981年版《魯迅全集》相比,新版本校勘更精確,注釋更學理化,內容也更完善。這是任何不懷偏見的人都承認的。

陳漱渝談魯迅:提倡細讀文本,不欣賞代魯迅立言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版《魯迅全集》


二、魯迅手稿研究。這是魯迅研究的一項基礎工程。比如,上海交通大學於2012年成立了國內首家「中國作家手稿研究中心」,並承擔了國家社科重大項目「《魯迅手稿全集》文獻整理與研究」的研究任務,同時還跟國家圖書館共建「魯迅手稿文獻索引資料庫」。上海魯迅紀念館出版了魯迅譯《毀滅》的手稿本,國家圖書館出版了《國家圖書館藏魯迅未刊翻譯手稿》,這些都是極其珍貴的文獻資料。這些工作,必將推動魯迅研究的持續進展。


記者:你著重介紹《魯迅全集》的編著和魯迅手稿研究的進展,可見你重視作家的文本研究,為什麼要強調文本研究呢?

陳漱渝:手稿呈現的是作家文本的原始形態,而手稿和最後定稿是評價作家創作得失的主要依據。雖然回憶錄也有助於對作家的認識,但其可靠性、穩定性遠非文本可比。令人遺憾的是,有的研究者為了借題發揮,引用魯迅回憶錄不顧特定的背景和針對性,引用文本不惜斷章取義。比如,魯迅對革命的論述,原本是十分完整的,但有人只引用有利於其論點的那些話,並加以誇大,以吸引人眼球,這種做法不利於我們對魯迅的科學評價。

陳漱渝談魯迅:提倡細讀文本,不欣賞代魯迅立言



魯迅手稿


記者:最近有人以魯迅為原型創作了話劇,劇作者認為,「沒聽說過歷史學家對劇作家的主觀成分提出異議,因為歷史學家知道,藝術的歸藝術,歷史的歸歷史」。你贊同這種看法嗎?

陳漱渝:我不熟悉西方文論,不了解這種說法的出處。即使有,這也是一種戲說歷史的理論,沒有必要唯馬首是瞻。記得歌德說過:偉大的藝術是在限制中表達自由。根據我的了解,在西方,直到18世紀之前,歷史仍被視為文學的一個旁支,難分彼此。雖然在以歷史人物為原型的文學創作中,可以為追求更高的真實而進行合理虛構,也可以讓情節退居次要地位而宣傳某種理念,但都不能不接受作家生平史實的檢驗。莎士比亞創作歷史劇雖然天馬行空,但也要參考羅馬史,以彰顯歷史真相和善惡的本來面目。莫洛亞寫的《雪萊傳》,曾經廣受讚譽,但後來發現了雪萊的信件,莫洛亞就宣布要以史實為依據對他書中的某些部分進行修訂。


魯迅不是神話傳說時代的人物,而是距今不足一個世紀的近現代人物,尤其是一個旗幟性的人物,他的著作又幾乎家喻戶曉,所以在舞台上再現魯迅的形象就更不能不接受魯迅文本和生平史實的檢驗,進行虛構必然會比塑造其他人物受到更多的限制。


我認為,在宣傳魯迅方面,作家的自由度跟學者的自由度差不了多少。知識分子有現實關懷和批判意識是好的,在當下也可以發表自己的在場感言,但我不贊成把自己的「魂」附在魯迅「體」上,代魯迅立言。


在我心目中,魯迅的作品雖然有其現實意義,但他畢竟是一個已經定型的歷史人物。評價他的歷史功過可以見仁見智,但再現他的形象就要有史實依據。魯迅沒講完的話你想接著說,這是你的自由,但魯迅畢竟是魯迅,你畢竟還是你。你講得比魯迅深刻,魯迅不必沾你的光;你講得如有偏頗,魯迅反而為你所累。有人公開揚言要借魯迅的酒杯澆自己心中的塊壘,這無異於在政治上綁架魯迅。我不欣賞這種做法。

記者:你的談話給我的印象是:要全面了解魯迅,正確評價魯迅,必須細讀魯迅文本,但是當代讀者,特別是青年一代普遍感到魯迅的書難讀。


陳漱渝:記得魯迅說過,讀他的書,首先要知人論世。「論世」,就是要了解魯迅生活的時代。唯物主義史觀充分肯定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同時又強調人們都是在既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創造歷史,個人活動必然會受到既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從魯迅的經歷固然可以折射出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但魯迅生活的那時代又必然影響到他的思想和活動。魯迅在《〈自選集〉自序》中談到他在五四「文學革命」之前之所以沉默,就是因為「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魯迅晚年在《且介亭雜文·附記》中,又強調:「我們活在這樣的地方,我們活在這樣的時代。」這個「地方」和「時代」就是魯迅施展聰明才智的人生舞台。他在冷靜觀察這個舞台的同時,也就找到了最切合自己的人生位置。所以要讀魯迅的書,就必須要了解中國的歷史,尤其是中國的近現代史(包括中國國民黨史、中國共產黨史和國際共運史,也包括中國近現代的文化史和文學史),否則就不能正確理解和評價魯迅的人生選擇,也不能正確評價魯迅的歷史貢獻。

陳漱渝談魯迅:提倡細讀文本,不欣賞代魯迅立言


陳漱渝談魯迅:提倡細讀文本,不欣賞代魯迅立言



「知人」就是要了解魯迅與同時代人的關係。任何歷史人物都不是孤立的、自在的客體,他必然跟周邊世界發生千絲萬縷的有機聯繫,有其獨特的生存環境——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人文環境、人際環境……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人創造了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魯迅當然也有著自己的人際環境。僅根據《魯迅日記》記載,跟魯迅交往的各界人士近兩千人;在實際生活中,他交往的同時代人當然絕不止此數。魯迅臨終前曾經感嘆:「我這個人社會關係太複雜了。」正是魯迅跟他同時代人的這種交往,形成了一個色彩紛呈的人際網路。忠實再現魯迅與同時代人的關係,類似於寫作西方的多傳主傳記(groupbiography),不僅能通過比較和鑒別充分顯示魯迅的文化個性,而且能呈現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的文化生態,對當時的文化思潮和文壇狀況進行一種獨特觀照和深度研究。


讀魯迅的書,要講求細讀。經典作品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有相當的閱讀難度。這不僅是因為時代久遠造成了作家與讀者之間的間離,而且因為經典作品往往具有一種混沌參雜多義之美,正所謂一百個讀者心中會產生一百個哈姆雷特。當今的流行文化往往是快餐文化,它使讀者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越來越容易接受那種淺表的、輕鬆的,可以逃離現實而沉湎於夢幻中的作品。其實艱難正是文學經典的魅力所在。遇到閱讀障礙,而後調動智力、想像力和全部情感,使閱讀呈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正是閱讀經典的樂趣之所在。


讀魯迅的書,還要發揚魯迅提倡的「韌」的精神,即持之以恆,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古人有一種「日課」讀書法,即規定每日閱讀量,既不貪多,也不懈怠。古人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就是這個道理。


讀魯迅的書,還必然牽涉一個立場和感情的問題。近幾十年來,「立場」這個詞我們越來越感到陌生了,似乎強調立場就容易跟極左聯繫在一起。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只要社會上存在著不同的利益群體,人們觀察問題、表達情緒、發表意見,就不能不受到不同利益關係的制約。魯迅是一位平民思想家,他一貫站在中國平民百姓的立場來思考問題,判斷是非,決定愛憎,進行取捨。我們跟魯迅站在同一立場,就會跟魯迅一樣燃起希望,跟魯迅一起感到悲哀,跟魯迅一同掙扎,一同戰鬥。很難想像,一個跟魯迅價值觀不同的人,一個對魯迅作品沒有感情的人,會成為魯迅的忠實讀者和卓有成就的研究者。


-end-

陳漱渝談魯迅:提倡細讀文本,不欣賞代魯迅立言



悅讀/書趣/美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學報 的精彩文章:

花之極賤而可貴者,玉簪是也
李零:「當代徐霞客」寫下的國族地理思想史
魔戒甘道夫深情為大家朗誦莎翁名劇《暴風雨》
徐梵澄《孔學古微》,一位被低估的大師
萬夏:像詩人一樣活著

TAG:文學報 |

您可能感興趣

美文欣賞《蜉蝣》朗誦:靜鷗
文徵明之子文彭、文嘉楷書欣賞
魯迅書法欣賞
吳讓之篆書《唐宋詩》欣賞
清疏暢達、俊逸豪邁:宋 文天祥 草書《木雞集序》書法欣賞
馮玉祥和飾演者陳凱歌書法欣賞:一功封上將,一留名《霸王別姬》
凝練遒勁、奔騰雄渾:清 吳昌碩 篆書《小戎詩冊》欣賞
當代上將劉書田書法欣賞,網友評:和藹親民,文武兼備!
沈延毅書法欣賞,啟功評「如今魏法在遼東」,網友問:寫的什麼?
徐悲鴻《四吉圖》欣賞
錢君匋書法欣賞:《篆書魯迅詩三首》
翡翠玉雕師劉文永簡介及作品欣賞
魯迅書法手稿真跡欣賞
楊洋、黃磊告訴你,為什麼他們最欣賞的是【宋慧喬式溫婉】?
民國二級上將楊愛源書法題字欣賞:通武熟文,半生追隨閻錫山
唐寅唐伯虎落花詩真跡書法欣賞:行書代表作,最美版本,溫文爾雅
碑帖欣賞:元 趙孟頫 《五柳傳》及釋文
王寵手札欣賞《呈蔡羽文徵明楷書四首》
張瑞圖《小楷王無功答馮子華書》冊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