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什麼自然災害導致中國北方社會經濟文化逐漸衰落?

什麼自然災害導致中國北方社會經濟文化逐漸衰落?

核心提示:黃河造成水患,始於宋代,下溯至元、明、清三代而千年不絕。由於沒有搞治河的工作,北方的社會經濟文化因此逐漸衰落。

什麼自然災害導致中國北方社會經濟文化逐漸衰落?


黃河 資料圖


本文摘自:澎湃新聞網,作者:錢穆/口述、葉龍/整理,原題:錢穆:黃河水患為何不絕


黃河前期有利,後期有害


歐洲人說黃河是中國之害。其實也不盡然。據研究所得,黃河也曾有利於中國,亦曾撰了一篇幾千字的《水利與水害》一文,當時人頗為欣賞。何以黃河有害卻成為中國文化的發源地呢?其實,前期的黃河對中國有利,黃河到後期才對中國有害。

黃河的水患據史籍記載,最早見於周定王五年時,即魯宣公七年,此時進入春秋時代已有110年,當時黃河北岸有衛國。衛國是殷商的故墟,《詩經》上形容她「淇奧綠竹,淇上桑田,檜楫松舟,泉源考盤」,是一個美麗的水鄉。春秋五十年左右,衛為狄所滅,由於狄不諳水利,黃河決堤頻頻,農田水利失修,故經常發生水患。


到魏文侯時,有西門豹、史起等專家起來大修水利,使這一帶的人民仍然可以安居樂業。


至於歷史上第二次的黃河遷徙,時在漢武帝元光三年,距周定王五年,已有440年。此次黃河所以發生水患的原因,是由於戰國以來,各國的長期戰爭,大家競築堤防所致。漢代賈讓曾說:「堤防之作,近起戰國。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當時齊、趙、魏各國競相築堤,使河水遊盪無定,水去時固然成為肥美的耕田,大水時至則漂沒而競築堤防以自救。


此時亦有決水以浸敵國者。如趙肅侯決黃河之水以灌齊、魏的軍隊;梁惠成王時,楚國決黃河水以灌長垣;趙惠文王決黃河之水伐魏,造成水潦;秦時引黃河水灌大梁城,使城傾頹。


此時亦有壅塞水源以害鄰國者。《戰國策》記載:「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故秦始皇主張「決通川防」。

由於戰國時期多戰爭,水利失修了,黃河河道被破壞了,遂造成了西漢時期的嚴重水患。要到東漢明帝時,王景治河成功,從此黃河平息水患,達900年之久。由於此時期的政府對溝洫河渠,時有興修,因此對北方的經濟文物促成興盛。此即黃河有利中國的實證。


此後黃河造成水患,始於宋代,下溯至元、明、清三代而千年不絕。由於沒有搞治河的工作,北方的社會經濟文化因此逐漸衰落。


宋代之黃河水患,起因於唐代以後之藩鎮割據。當時黃河水災橫亘千里,由於當時四分五裂的藩鎮,大家爾虞我詐,互相掣肘,根本無法合力共治,只有任由河水溢決,遷移城邑以避之而已。因此,黃河下游兩岸的農田水利在藩鎮統治下,失修特多。


又加上五代時,黃河兩岸梁、唐對峙,為了軍事上的需要,在梁貞明四年、龍德三年及唐同光二年,曾多次決河,到宋代時,黃河水患遂急劇發生,造成了黃河下游一二千里的河床,多次的遷徙。遼亡金興以後,黃河仍常有潰決。元代黃河大決,河水遂自淮水流入海,造成此下之不利。


水道的六次變遷

自春秋到清末,黃河水道有六次重大的變遷。


第一次發生於周定王五年,黃河在宿胥口決水,向東流丹漯川,到長壽津時又與漯川分別而行,與東北的漳水合流,經河北省的鹽山縣入海。《水經》上稱之曰「大河故瀆」。


第二次發生於王莽始建國三年,此時距周定王五年已有672年。當時黃河主流遷徙至魏郡,經清河、平原、濟南到千乘。到後漢永平十三年時,此時距王莽始建國三年已有59年,由王景修治黃河,成為黃河主流。《水經》上稱為「河水」。


第三次發生於宋仁宗慶曆八年,由於商胡決河,使黃河自永平十三年以來,平靜了凡977年的河道又發生了突變。河水潰決造成新的河床,從而分成東、北兩支。原來的是北流合永濟渠至河北青縣而入海;東流則合馬頰河經無棣縣而入海,是新流。有時北流開而東流閉,有時則東流開而北流閉。宋代人主張河水東流,可作防敵的國防線,北流則流經契丹,認為對宋不利。

第四次是陽武故堤潰決,時為金章宗明昌五年,時距慶曆八年已有146年。此時黃河大半之水經由泗水而進入淮河,此時北流仍通。


第五次是距上次95年之後的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此時會通河成,河水往南,北流已微,到明代宏治中,築斷黃陵岡支渠,至是黃河之水全由淮河所承受,北流遂絕。明人防黃河北流,如防大盜,強制黃河向東南流,遂使黃河水患無法消弭。


第六次在清咸豐三年時,此時距至元二十六年已有566年。當時黃河在近河南省蘭封縣西北地區的銅瓦廂潰決,黃河再改道北徙,從濟水入海。今日津浦路經過的黃河鐵橋即銅瓦廂潰決後的黃河流道,此後即無大水災發生,證明黃河應向北流才對。


大致來說,黃河的大水患多在宋以後。繼續糜爛之區,面積達數千方里,凡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安徽、江蘇各省,歷遭河水肆虐,北方元氣因而為之大傷。


水患為何不絕?


考宋以後黃河水患所以不絕,原因有下列幾點:


首先,黃河的正道因各種不相干的原因而被犧牲。宋時黃河之道有北流東流之分。自河南省的濮陽、河北省的大名入山東省的冠縣、館陶到河北省的清河,再入山東省的武城、德縣至河北省的吳橋、天津諸地入海,謂之北流。導水東行者,即自河北省的清豐、朝城、清平、樂陵等縣到無棣境內入海,謂之東流。本來北流是黃河古道,水流暢順,且海口廣深,但宋人恐契丹借北流為橋樑,守以州郡而使中國全失險阻,故紹聖諸大臣力主東流。至宋紹熙五年(金明昌五年)黃河在陽武決口,灌封丘而東流。此時黃河分兩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南派由南清河入淮。金為自利,不欲使黃河北流,遂距北流的黃河古道更遠。


到元明兩代,為利用黃河之水濟運河,更不願黃河北流。元末黃河之道向北遷徙,而明人懼運河乾涸,遂以人力阻塞北流。一直到清朝,均以人力控制黃河之流向。黃河不能按其自然趨勢以定流向,遂經常有潰決發生。考證史實,明代時大河北決者有14次,南決者5次。清順治康熙以來,黃河北決者19次,南決者11次。如從夏商周三代算起,黃河北流比南流時間為長。前者凡3600多年,南流僅500多年。直到咸豐時,黃河在銅瓦廂決口,河道才再北流。常有因兵戰而使黃河改道者。如宋高宗建炎二年,杜充決黃河自泗入淮,目的為阻金兵;又如明末流寇掘堤灌開封;清順治初,黃河之河南荊隆口被決。因兵爭而河道常被毀壞,黃河安得不屢遭水患。


其次是周定王之後,溝洫不修,遂造成日益嚴重的黃河水患。黃河水患的兩大成因,在於河汛時期水量突然暴漲,以及水中挾帶泥沙量太多。上兩者,主要是中游山西、陝西、河南諸省支流所促成。


至於開浚運河,目的在為漕運。但對於北方原來水利,卻有損無益。隋煬帝開汴渠,溝通了黃河、淮河與長江,促進南北水運連貫之利。但正如宋代丁謂所分析,煬帝將幸江都,遂分黃河之流,左右築堤300多里,因此造成散漫無所之水患,使陝西、河南一帶,盡成泥漿卑濕之地。


自元明以來,築堤建壩,國庫耗資巨大,但仍不勝其淤塞潰決,雖然用盡人力財力,但水患仍烈。而且為了顧全運河的水量,強逼黃河南流,使與淮水合流,不但河患頻仍,淮水亦釀成大害。


由於政治之腐敗,河工之黑暗,致使黃河、淮河、運河造成肆虐泛濫,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四省人民,每歲擲無量巨金以作三河之防禦,屢防屢泛,使無產民力之消耗犧牲,難以計數。(本文摘自錢穆口述、葉龍整理《中國經濟史》,後浪出版公司2016年5月版。)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 的精彩文章:

1958年周恩來為起草什麼發言稿曾幾乎流淚 兩鬢添白
「七千人大會」人人檢討 唯何人獨樹一幟搞個人崇拜
梁興初在前線吃飯見一彈片飛進碗里稱:哪來的骨頭
拜訪我國當代著名畫家、中國美協會員魚仙子
柳溝村:陵後有總兵 布局如鳳凰

TAG:鳳凰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文化觀察丨社會墮落可以全賴粗鄙化嗎?
佛教的本土化影響中國社會全貌
北京摺疊,科幻現實主義?經濟因素決定社會文化
讓孩子了解社會媒體化影響
中國社會全面轉型下社會倫理的新變化
全國政協委員吳為山:典藏活化 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
南蘇丹難民局勢惡化,急需國際社會幹預
女留學生演講瘋狂吐槽中國,一味宣洩情緒於社會進步無益
直擊韓國黑社會的糜爛私生活
「中國式教育」滋生的社會問題
老外贊中國社會治安:深夜敢出門 社會治理很中國
禮俗互動與中國社會研究
西媒稱中國人逐步擯棄陋習 國際社會應予以包容!
傳媒娛樂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社評:朝鮮逆制裁發導彈,國際社會莫亂
中國最早黑社會組織,嚴酷自律似苦行僧,為何消失了?
老外點贊中國社會治安:深夜敢出門 社會治理很中國
吉林財經大學舉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專題研討會
韓國的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