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守城術:至高境界為「反其道而行之」

中國古代守城術:至高境界為「反其道而行之」

本文原載於《歷史學家茶座》第21輯,原標題為「金城湯池——中國古代的守城術」


從某種意義上講,古代的戰爭史,也是一部城池的攻防史。


幾千年來,「攻城拔寨」是歷來戰爭的直接目標和關鍵動機。隨著戰事迭起,攻防相生,城池也因此成為最大最重要的戰爭舞台。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紛爭,群雄並起,戰爭極其頻繁,也因此形成了各諸侯國割據自立的多中心城池築城體系,僅《春秋》、《左傳》、《國語》提及的城邑地名就達千餘座。據不完全統計,僅戰國時期較大規模作戰行動就有230多次,其中2/3以上和攻城有關。根據《孫子·謀攻》中「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的說法推斷,在那個冷兵器的時代,攻城往往會伴隨著極高、極可怕的傷亡率。但這也同時說明當時的守城戰術和器具,必然非常完備和發達。因此,有兵聖之稱的孫子,也認為攻城是萬不得已的「下下策」,並告誡道:「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對此,同時代的墨子也持相同觀點,並利用自己掌握的「完美守城攻略」,四處推行自己的「非攻」理念。在他的著作《墨子》中第十四、十五卷就專門介紹了守城的裝備、戰術、要點,共二十篇。雖然目前僅存十一篇,可已經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冷兵器時代的城池防守之術。


從軍事博弈的發展脈絡看,歷代中原統治者,之所以都特別偏愛建立在城池防守基礎上的「非攻」軍事防禦手段,也許正是得益於築城技術的高度發達和城防之術的極高效率。於是,專守待敵、後發制人的「築城防禦」軍事思想大行其道,並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歷史文明的走向。從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開始至今,無論是歷代對於長城防線的高度重視,還是今天我們依然用「鋼鐵長城」來形容我們的國防理念,都足以說明這種以城牆為基礎的戰略防禦思想,對我們的影響是多麼重要、多麼深遠。


當然,這種「被動防禦」的軍事思想形成,除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平和民族性格因素外,還與中原民族的生存環境和經濟特徵是分不開的。中原民族的農耕經濟,自然離不開長江、黃河廣大流域的沃土滋養,中原民族已經習慣了定居的安樂和富足,自然不會,也不願像游牧民族那樣游擊爭鬥。而平原之上,無險可守,要守衛自己的領土,保護自己的家園,特別是針對游牧騎兵部隊騷擾的最好辦法,自然是建造堅固的城牆堡壘。


同時,高大的城牆還能提供防洪水、防強盜、防猛獸等多重安全功能。「四塞以為固」的中國,也因此能夠在四四方方的城牆庇護下,碼著四四方方的文字,邁著四四方方的腳步,從容又體面地延續著一種輝煌而偉大的黃色文明。

中國人對於城池的偏愛,除卻以上諸多因素外,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心理原因,那就是自信。這種自信,是建立在人口盛昌、經濟繁榮和文明發達的多重基礎上。換句話說,築城的底氣在於「建」得起、「防」得好、「守」得住。正如我們喜歡用「固若金湯」來形容防守,或者愛唱「萬里長城永不倒」一樣,這些都是這種民族集體自豪心理的微妙寫照。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論是城池的建築還是防護,都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產物,不是誰都能修得起,更談不上修得足夠好。而要消解來勢洶洶的侵犯之敵,除卻厚厚的城牆外,有著高度文明和發達經濟的守城一方,自然擁有更多「後發制人」的技術法寶。


今天,當我們從「術」的角度,細細梳理幾千年來中國歷史上的「守城」技術、理念和經驗等古代軍事文化遺產,在重新認知這些繁雜的機關、精妙的設計、豐富的戰術時,除卻折服古人的無窮智慧外,在那遙遠時空里,也許還會隱隱約約聽到祖先的一聲幽嘆。


一、古代城池的建築特點


中國早期的城池,絕大多數是土築,到了明代以後,各地的城牆才開始大規模包磚。因此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絕大多數時間裡,城池都是一副黃禿禿的模樣。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我們的先民已經掌握了版築的技術。所謂版築,就是築牆時用兩塊木板(版)相夾,兩板之間的寬度等於牆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撐住,然後在兩板之間填滿泥土,用杵築(搗)緊,築畢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牆。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版築的技術更是大大提高,普遍採用懸版夯築法,即用木棍穿過兩側夾板,以繩索固定取直,中間填土夯實,《詩經》中的「其繩則直,縮版以載」,說的便是這種方法。用這種版築技術築成的城牆,比以往更結實,因此可以取消舊法中兩側的護城坡,從而增加城牆的攀爬難度。當時有的城牆還採用土坯(單塊土坯尺寸約為1米×0.4米×0.2米)壘砌,上下交錯疊壓,以此提高牆體的密度和強度。

自春秋以降,中國城池一直採用這種樸素的土築辦法,近兩千年過後,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北京)城牆,依然是由夯土築成。這種土築的城牆,樣子不太好看,而且不太結實,特別是一下雨就會因雨水淋蝕而損壞。當然也有例外,譬如東晉十六國時夏國赫連勃勃大單于(407~425年在位)修建的統萬城,便是土築史上的奇蹟。統萬城採用「蒸土築城」法,即把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摻和在一起夯築而成,雖為土城,但具有石頭一樣堅硬的質地和抗毀力。傳說負責施工的叱干阿利大將軍要求非常嚴格,近乎殘酷,修建好的城牆,他命人以鐵錐檢驗,凡錐入一寸者,便立刻將工匠殺死,填屍於牆內。在這種瘋狂的高壓政策下,歷時六年修建而成的統萬城,建築質量奇好,「其堅可以礪刀斧」,完全可以和現代水泥相媲美。


當然,這只是特別的個例,大多數的土城牆,為保證牢固度和強度,只能往高、大、厚上靠攏。譬如兩千多年前齊國的都城臨淄,城牆寬度就達20米,楚國都城郢的牆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厚度,其抗擊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為保險起見,在高大厚實的城牆外,與城牆平行的還有人工挖掘的寬深壕塹(也可以引注河水,成為護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環周的護溝壕,通常寬度達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


不過,土城也有土城的好處,那就是容易修補。譬如當安史之亂,李光弼鎮守太原時,叛將史思明的大軍將至,如果要對方圓40里的太原城進行加固肯定是來不及的,於是一邊率領軍民在城外挖掘壕溝,一邊命人將挖掘的壕土做成幾十萬個土磚坯,命令用土坯修築營壘,哪裡被破壞,就用土坯補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正史中的武則天:治國頗有成效 重用酷吏
蔣介石諭令蔣經國低調處理毛福梅後事之來龍去脈
圓明園大火:列強早已磨刀霍霍 大清依然傲慢
胡適與蔣介石君臣關係:從完全擁護到徹底破裂

TAG:環球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他率兩千士兵守城,殉國前高呼「中國土地豈容日寇踐踏!」
這一仗比淝水之戰慘烈得多,堪稱中國古代守城戰之巔峰!
最擅長守城的魏國武將滿寵亮相《真三國無雙8》
《長城》熱映——古代到底怎麼攻城與守城?
百人守城一年 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的蜀國猛將
國民黨名將,被譽為「守城名將」,你們知道是哪位將軍嗎?
南京城最後一個守城軍官,自殺殉國,也不當日軍戰俘
一則謠言讓精心準備的保衛戰突然潰敗,守城名將蒙羞
古代攻城守城都用啥?古人的智慧,難以想像!
史上最慘烈的守城,卻延續了大唐帝國一百多年的壽命
散文:在節日里,留守城市
一守城小兵為給家族復仇,悍然造反,最後稱帝,國內百姓苦不堪言
薛仁貴安市之戰大顯身手,深的李世民信任,最後只能派去守城門
「中興守城之明君」臨危受命遷都稱帝,他艱難的中興之路,你認識
海盜攻城 守城御史夜夢關公相告西山廟內有炮
明朝守城的兵營駐地,現代發達的商業街——五道營衚衕
《明史》不屑記錄「微小」守城戰,告訴你中國魂在哪
這支唐魂縈繞的守城部隊, 堅守飛地42年, 城破之日, 滿城儘是白髮人!
三國志13威力加強版最簡單的守城方法和操作流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