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核心信仰,即宗教化了的老子說講之道,就是太上老君所降授的「道」和「德」。道教認為,老子之道,博大宏深,無所不容,無所不包。以「無為」之治治國,則國泰民安;以「清虛自守,卑弱自持」則修身;以「致虛極,守靜篤」則「深根固蒂」,「穀神不死」可以長生久視。故此,道教深信人通過一定的方術修鍊,是能夠返本還原與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而永恆存在。故道教徒深信,「道」是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雖然信仰道教之士多如牛毛,得道成道者少之又少,但歷朝歷代總是有「特異功能」的修道者出現,所以道教對修道的信仰從來未有懷疑。


閔智亭道長書法


道教對老子闡發之「道」,在早期道教經書《太平經》中就已貫穿於經義之中,「大」、「一」、「元廂」等名詞,皆指「道」而言。如《太平經》說:「元氣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這裡是把《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作了闡發。《老子想爾注》說:「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在天地間,而且往來人身中。又說這個「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認為老君就是「道」的最高存在和體現,「道」是宇宙的本源。晉代葛洪在《抱朴子內篇·雜應》中說:「但諦念老君真形,老君真形現,則起再拜也。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陽,身長九尺」。《魏書·釋老志·寇謙之傳》說他曾見「太上老君下降,並賜他《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

閔智亭道長書法


從道教養生理論方面,也可看出,道教的養生哲理和方法是從《老子》一書中發揮出來的。如號稱「萬古丹經王」的《周易參同契》(東漢末魏伯陽所著),書中的「引內養性,黃老自然;無平不陂,道之自然;施化之道,天地自然;自然之所為兮,非有邪偽道」,就是從《老子》「道法自然」這一最高教義而來。書中的「以無制有,器用者空」,是從《老子》「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而來。書中還有「反者道之驗,弱者道之柄。含德之厚,歸根返元,抱一毋舍,可以常存。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下德為之,其用不休。知白守黑,神明自來,先天地生,巍巍高尊」等等,這些句子無不都是從《老子》中來。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


閔智亭道長書畫


宋代張紫陽的《悟真篇》同是道教的一部最有影響的「丹經」,其精義也是由《老子》中來,如書中七言絕句第十首云:「虛心實腹義俱深,只為虛心要識心。不若煉鉛先實腹,且教守取滿堂金」。就是來自《老子》「虛其心,實其腹」和「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其絕句第十二首:「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即來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絕句第三十七首,「要得穀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黃金室,一顆明珠永不離」。是來自《老子》「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從以上引文得證,道教「金丹道」功法原理是從《老子》中來,是以《老子》之「道」為旨圭。這也就進一步說明,道教所謂的「修道」,就是修的老子之「道」,所根本信仰的道,也是老子之「道」。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



閔智亭道長書法

道教不單信仰老子之道,同時還重修老子所講的「德」,故「道」與「德」並稱,尊道而貴德。「德」之義又是什麼呢?《道教義樞?道德義》說:「道德一體而具二義,一而不二,二而不一」。《老子》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無為,而無一為」,「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常德乃足,復歸於朴」,「道生之,德畜之」,都講的是道德一體而二義。那麼「德」在修道中究竟怎樣與「道」是一而不二呢?《自然經》作了說明,《自然經》說:「德言得者,謂得於道果」。唐玄宗御注《道德經》序文說得更清楚,他說:「道之在我就是德」。道和德的關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社會人際關係中也常常碰到,如人們把有德行的人稱之謂有道之士等。道教人士常說:「德為道之基」,就是說:要想得道,必須積德。所以「道」和「德」同為道教的教理教義原則,是信仰和行動的總準則。道教教義中的「無為而無不為」、「清靜」、「自然」、「寡慾」、「柔弱」、「慈、儉、讓」、「抱一」等等,無一不是從「道」與「德」中引申而來。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



閔智亭道長書畫


總之,道教的根本教理和核心信仰就是老子之道。道教把《老子》哲學理論從整體宇宙觀出發,然後將自然之道,治國之道,修身之道,三者歸納於一個共同的自然規律中。所以道教在處世中,既不同於儒家的完全「入世」法,也不同於佛教完全的「出世」法,而是「出世」、「入世」兼用,這種出、入世兼用法,也是直接上承老子思想而來,《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老子對孔子說:「君子得時則駕,不得時則蓬累而行」,就是道教出世、入世兼行的思想根源。道教講「守雌」、「不爭」,有人批評說是道教的消極性,這是根本不懂道教精神的膚淺認識。道教講「無為」,講「自然」,不是消極、無所事事,而是要人「為,無為」而後達到「無不為」,就是要人順應自然規律,掌握自然規律,因勢利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應。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



閔智亭道長書畫


水,我們知道性質最「弱」,裝在方器中方,裝在圓器中圓,可以說是「不爭」,至「柔」至「弱」了,然而這種性格卻是「上善」的,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但是,水又是「至堅」的,所以又說「天下之至柔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由此得出「柔勝剛,弱勝強」的辯證總結。道教正是運用這種精神,處逆境而不餒,處順境而不驕。道教創造出的《太極圖》,就是以圖式來表現這一哲理的。《太極圖》中的黑白魚,就是表現的「物極必反」的道理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亦即「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安都城隍廟 的精彩文章:

道教神仙信仰與古代科技
何謂養生?
「西安聞道學社」第二期學術論壇在西安都城隍廟順利舉辦
西安都城隍廟寢殿修復工程善款正在捐募,祈願廣大善信、各方大德同道,廣種福田,捐款修廟,共襄盛舉

TAG:西安都城隍廟 |

您可能感興趣

道教的核心信仰
道教以「道」為核心教理
道教五術簡介,傳統文化的核心
變神——道教雷法的核心內秘
「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
現代教育治理的核心內涵
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德聯資本姜陽之——教育科技的核心在於數據,看好素質教育和個性化教育起勢
名教護體,核心意識
合同管理軟體時信息化管理的核心環節
以泥丸神為核心的道教」身神」體系
關於準確理解中庸之道核心觀念的清單
孔子教育成「人」的核心是哪「四教」?
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建立愛的規則
書法: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
權威解讀,網路信息技術、信息基礎設施、核心晶元
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
兒童美術教育的核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