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月革命後的烏克蘭——餘糧徵集制的重災區

十月革命後的烏克蘭——餘糧徵集制的重災區

本文摘自《烏克蘭:硝煙中的雅努斯》,聞一 著,中信出版社,2016年3月


十月革命後,糧荒遍及蘇維埃俄國各處,並且隨著國內戰爭的進行和深入,越來越嚴重。像彼得堡、莫斯科這樣的中央大城市也只有幾天的糧食庫存;被視為蘇維埃政權最可靠支柱的無產階級——大產業工廠工人也不得不為生存,背著口袋,下到農村去弄糧食。一時間,「背口袋的人」的漫漫洪流和列寧號召的到農村去以「十字軍討伐」征繳「餘糧」的武裝征糧隊大軍從不同的方向、按不同的需要湧進了農村,而被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領導人集體視為有餘糧、但因富農抗糧不交的廣大農村成了蘇維埃國內戰爭時期一個十分殘酷、農民命運極其悲慘的戰場。在1918年到1921年期間,這一戰場上的戰爭進行到了風雲突變、硝煙瀰漫、血肉拼搏的階段,蘇維埃俄國面臨的生死存亡危機把農村、農民、農業問題提到了布爾什維克黨最緊迫的議事日程之上。



十月革命後的烏克蘭——餘糧徵集制的重災區

烏克蘭畫家維·瓦·沙塔林的油畫:《班杜拉琴手之歌》。



1918年3月,當時的糧食人民委員部委員瞿魯巴向中央建議一種解決辦法:「對現實情況分析所得出的結論是,只有向農村供應它所需要的東西,即生活必需品,才能將藏匿的糧食弄出來。其他的辦法都是治標不治本的。」但是,蘇維埃政府沒有農民和農村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瞿魯巴的建議實行不了。隨著糧食的日益嚴重短缺,蘇維埃政權所能控制的地區日益大面積縮小,強制措施被提到了首位,而這種強制措施並不是布爾什維克的首創,被它趕下台的臨時政府在糧食危機面前採取的也是這樣的措施。這個措施就是「糧食壟斷」。


1918年5月9日,蘇維埃政府頒布了糧食壟斷法令。而為了實行這種由政府絕對控制的壟斷政策,壟斷法令做了詳細的規定。根據這份法令,被認為有餘糧並在一周期限內不上報者,就被視為「人民之敵」,對他們的懲罰是:沒收糧食、剝奪家產,本人送交革命法庭,刑期至少10年。同時鼓勵「貧農」揭發和舉報這些「人民之敵」,對他們的獎勵是:從沒收的糧食中提成獎勵。5月13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聯合簽署了一份《賦予糧食人民委員會與隱匿存糧並進行糧食投機的農村資產階級做鬥爭的特別全權》法令,其中的一系列規定在事實上將「糧食壟斷」發展成了「糧食專政」。「糧食專政」的內容有三:一、糧食的採購由中央統一進行,任何地方、任何機構都無權自行採購。二、鎮壓和消滅藏匿糧食的富農。三、與被稱為自發勢力和投機倒把的現象做鬥爭。為了保障貧農的揭發和檢舉,7月1日還頒布了《組織貧農委員會》的法令,此令一出,就賦予了農村中「揭發和檢舉藏匿糧食富農」和「沒收行為」的「群眾運動」以合法性。

而到了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員會頒布了在蘇維埃俄國的全境實行「餘糧徵集制」的法令。由於蘇維埃政權在烏克蘭建立過程的曲折和反覆,所以烏克蘭到了4月初才開始實行餘糧徵集製法令。但是,實際的糧食徵收工作幾乎是蘇維埃政權在烏克蘭建立起的那一時刻就開始了。作為與俄羅斯的黑土帶相聯繫的豐饒產量區,烏克蘭自然不會從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人的視線中游離出去,相反他們一直密切關注烏克蘭局勢的進展和變化。十月革命以後,無論是「契卡」、征糧工作隊,還是解決形形色色問題的特別工作隊,它們的主要指向都是烏克蘭。在這種關注中,列寧特彆強調和譴責了烏克蘭的「糧食自由貿易」,並要各地引以為戒,「而問題正在於自由出賣糧食使投機活動猖獗,使少數人發財,使有錢的人才吃得飽,而工人群眾仍然挨餓。這是我們在西伯利亞和烏克蘭產糧最多的地區所看到的實際情況」。


在列寧的決策中,每當烏克蘭出現新的問題或難以解決的問題時,總會要把最強硬的人、主張鐵腕手段的人派往烏克蘭就地指揮和解決問題。組建軍隊和作戰方面最高指揮者的托洛茨基,列寧委以征糧重任的斯大林,以「火與劍」行動鎮壓一切反革命和動亂的強硬派捷爾任斯基都是在1918年至1920年期間被派往烏克蘭工作的。


對此,列寧本人曾經做過極為形象的解釋:「你們知道,每當我們遭到侵犯時,都不得不把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全體委員送上前線,可有人卻對我們說:『這真是笑話,應當找別人去。』難道我們是超時間超空間地進行活動嗎?還是我們一個星期能生出幾個共產黨員來呢?這我們辦不到。」


在列寧的決策思維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看法,即俄羅斯有三大產量區,一是西伯利亞,一是北高加索,一是包括烏克蘭在內的俄羅斯中央黑土區,而在這些產量區中永遠會有糧食,如果出現糧荒,那肯定是富農的破壞和抗糧,解決的辦法就是對富農採取嚴厲的懲罰和鎮壓措施。正是這種看法和根本決策成為了「戰時共產主義」時期蘇維埃政權的糧食壟斷、糧食專政、武裝工作隊,甚至糧食軍徵收糧食的主線。因此,徵收糧食與軍事行動成了孿生子,對富農及異己分子的鎮壓和對貧農的獎勵與組織就是身影隨行的事,這在烏克蘭也不例外。


為了在烏克蘭徵收糧食,蘇維埃政權剛在烏克蘭建立,俄共(布)中央就在其決議中指明,在烏克蘭必須執行蘇維埃共和國統一的糧食政策。1919年11月19日俄共(布)中央關於烏克蘭蘇維埃政權的決議是這樣寫的:「鑒於農民在人口中占多數,在烏克蘭的比例比在俄羅斯的還大,所以烏克蘭蘇維埃不僅應當爭取貧苦農民的信任,並且應當爭取在根本利益上同蘇維埃政權休戚相關的廣大中農階層的信任。特別是,在堅持糧食政策基本原則(國家按硬性價格收購糧食,實行強制性的餘糧徵集制)時,必須注意使工作方法適合於烏克蘭農村的情況。」

但在這份決議中,也明顯表達出了「大俄羅斯」領導人對「小俄羅斯」烏克蘭人的不信任:「為建立真正勞動者的政權這一目的,應立即採取措施,使那些根本不了解廣大農民群眾生活情況並常常利用共產主義旗子作掩護的烏克蘭小市民不致充斥蘇維埃機關。在允許這些人加入黨的隊伍和參加蘇維埃機關工作以前,應當審查他們的工作能力,審查他們在工作中,首先是在前線,在作戰部隊中是否忠於勞動者的利益。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條件下,這些人都應當受到無產階級的嚴格的階級監督。」這也就是說蘇維埃領導人總是認為,烏克蘭的糧食徵集以及其他事務靠烏克蘭人自己是辦不了的,必須依靠由「大俄羅斯」派來的工作隊督辦和查辦。


此外,更為關鍵的是,在烏克蘭的餘糧徵集進程中,遠遠沒有遵循這個決議所表達的要求。烏克蘭的糧食徵收活動是從軍事部門採用軍事作戰方式開始的。1919年12月,南方和西南戰線成立了一個特別的征糧機構——「南方戰線糧食特別委員會」。其領導人是當時的糧食人民委員部的部務委員、烏克蘭革命軍事委員會的糧食委員M.弗拉基米羅夫。他上任後(1920年1月初)簽發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取消各地蘇維埃頒布的糧食自由買賣的指示,恢復了蘇維埃中央政府的糧食壟斷政策,宣布破壞這一政策的農民是「國事犯」。在他為期只有兩年的任職中,他大量採用強制手段從農民那裡剝奪糧食,這引起了烏克蘭南部地區農民的騷動和起義,隨之他又動用部隊鎮壓了這些騷動和起義。正因為他有如此的功績,1922年被調回莫斯科,任人民委員會的財政人民委員。


弗拉基米羅夫的南線糧食特別委員會的武裝征糧行動並不是孤立的,被列寧委派到南線——烏克蘭南部和北高加索地區征糧的斯大林是這個委員會的領導人和支持者。斯大林到任後,從1920年2月18日至3月6日,所發出的指令都是與這個南線糧食特別委員會的工作有關的,或者說是下達給它的必須執行的指令。1920年2月18日,斯大林簽發了第一份烏克蘭勞動軍委員會的決議:「為了拯救大礦井不被水淹,保證採煤,建議西南戰線革命軍事委員會在三天內組織連環火車運輸供頓巴斯運煤之用。以軍事行動調撥貨幣、潤滑油和照明物資、衣服以及時下工人所需的物品。」


圖書簡介



十月革命後的烏克蘭——餘糧徵集制的重災區

《烏克蘭:硝煙中的雅努斯》,聞一 著,中信出版社,2016.3



2014年春,隨著暴力衝突的不斷升級,烏克蘭瞬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由於接壤國家眾多,烏克蘭的地理位置和資源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烏克蘭危機」緣起於歐盟和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爭奪戰,當前局勢並不全由現實政治爭鬥和各國領導人的決策所引起,更深植於一千多年的歷史變遷之中。


本書是國內烏克蘭研究的開山之作,是看懂俄歐局勢必備讀本!分別對在蘇聯時期和沙皇時期的俄烏關係做了梳理和解讀。對當前俄烏局勢中的克里米亞問題、天然氣問題等做了歷史溯源。

(本文為騰訊文化簽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文化 的精彩文章:

菜籽溝鄉村文學藝術獎:致力於大地生長的藝術
購物消費你得知道的經濟學常識
全世界只有一個你之純男世界
周瓚讀《母親》
杜月笙支持抗戰,組織幫會力量搜集情報、暗殺漢奸

TAG:騰訊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美國小鎮的落葉收集制度
觸目驚心:實拍餘糧收集制下的蘇聯餓殍慘狀
黑鏡頭:實拍餘糧收集制下的蘇聯餓殍慘狀 第二張當媽的多不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