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貧能養道:直播龍門洞道眾秉持數百年的「時尚」修行生活

貧能養道:直播龍門洞道眾秉持數百年的「時尚」修行生活

《元史》記載有云:「其徒皆真淳靜虛,邈於俗隔,日惟參禮誦,躬耕種植為事。觀其為道,實修真之士,蓋古之所謂自食其力者」。這是元人對全真教徒「耕耘勞作,苦己利人」的修行給出的崇高讚譽。


文/張興通


「大起塵勞,耕道合修」乃道門的歷史傳統。稽考道教歷史,歷史上耕道合修的道門高真比比皆是,層出不窮,塵勞修業已成為一種修道證道、濟世利物的道門風範,蔓延不絕,生生不息。時至今日,龍門洞的道眾一直保留著這種塵勞修行的生活以及祖師的餘音。

貧能養道:直播龍門洞道眾秉持數百年的「時尚」修行生活



「大起塵勞,耕道合修」乃道門的歷史傳統。(供圖:張興通)


全真道教徒修行的一種時尚

早在西漢劉向所撰的《列仙傳》中就有記載了不少這方面的仙人高真。東晉道教祖師葛洪祖上南渡遷居句容後,耕讀傳家。「子弟躬耕,以典籍自娛。」祖師早年喪父,「饑寒困瘁」,本人從十三歲起就「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襲。」在農隙之暇,熟讀經史百家之言,「就營田園處,以柴火寫書」。這種農耕與修道並行在葛仙翁-鄭隱一系的道派中並非個別現象,而是普遍存在。「弟子皆親僕使之役,採薪耕田。」葛洪祖師在《抱朴子內篇》中常用農桑為例來說明修道學仙的「道理」,如卷八云:非躬耕不以充饑。並以「未有不耕而獲嘉禾,未有不勤而獲長生度世」來自勉,終成一代高道。

貧能養道:直播龍門洞道眾秉持數百年的「時尚」修行生活



這種農耕與修道並行在葛仙翁-鄭隱一系的道派中並非個別現象,而是普遍存在。(供圖:張興通)


葛洪祖師雖然以金丹為致神仙之要道,但他反對一味孤修于山林,盡廢生民之事的行為。云:

「何必修于山林,盡廢生民之事,然後乃成乎?」


桑稼乃生民之事,故不可不重視。在道教史上,類似葛洪祖師這樣的「塵勞於耕道合修」高道還有不少,最顯著的為金元時期的全真道宗師,倡導并力行「大起塵勞」的耕道合修生活。並將這種修行方式大力推廣匯成一股洪流,成了當時全真道教徒修行的一種時尚。

貧能養道:直播龍門洞道眾秉持數百年的「時尚」修行生活



並將這種修行方式大力推廣匯成一股洪流,成了當時全真道教徒修行的一種時尚。(供圖:張興通)

修道證道的重要內容和途徑


道教經典《洞靈真經》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具體論述了「耕道」,經云:


「生之者天也,養之者地也。是以稼之容足,耨之容耰,耘之容手,是謂耕道。」


但在道門高真看來,塵勞修行是道門中人修道證道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之一。道教高士仙真自古就有非常重視「耕道合修」對自身的修行功德的積累。另一方面因為中國乃農業大國,「民以食為天」、農業為本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對道教影響甚深。

貧能養道:直播龍門洞道眾秉持數百年的「時尚」修行生活



道教高士仙真自古就有非常重視「耕道合修」對自身的修行功德的積累。(供圖:張興通)


出於解決道眾自身生存和道教組織發展的需要。無身不能成道,道教徒修仙通常選擇遠離市井的洞天福地,人煙罕至,不事農桑就難以生存,更煌論飛身成仙了;道門雖有辟穀一說,但必定只有少數習修。再者,全真祖師倡導「粒米文錢,皆是世人膏脂,農夫血汗,非用心以難消,豈無功而可受」的修道理念。又講受「道人寧施人,勿為人所施」的戒行,道門中人以力耕自食為榮;而且道士多農桑子弟出身,躬耕與修道並舉也就成了全真氣像,道士家風的自然之事。


清貧樂道


重陽祖師在創教全真道初期,踐行以「苦己利人,異跡驚人,畸行感人,惠澤德人」的方式來傳教,因此感化了無數的信眾入道,獲得巨大成功。重陽祖師,長春祖師等全真宗師都野居苦修,以自己苦行德行感化信徒。如《玄都萬壽宮碑》云:


「千載而下,重陽王公將革其弊,號稱全真,作者七人矣。麻袋而衣,耕鑿而食,以還淳返樸為功,以少私寡慾為務」。


《長春真人本行碑》則記載:


「師乃入石番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則一蓑,雖簞瓢不置也,人謂之蓑衣先生。」


全真道在教義上倡導儒釋道三教合一,其教風也體現出三教融通的特色,「其遜讓似儒,其勤苦似墨,其慈愛似佛。至於塊守質樸,淡無營為則又似夫。」由此可見,全真道創教時期教風之儉樸刻苦。

貧能養道:直播龍門洞道眾秉持數百年的「時尚」修行生活



由此可見,全真道創教時期教風之儉樸刻苦。(供圖:張興通)


全真道主張士農工商各敬其業,人民力耕而食,「士農工賈各有業……天下之人耕而食,蠶而衣,養生送死而無憾。」因此,全真教徒在修建宮觀時,常常自力更生。這方面的史料頗多,如修建開陽觀時,「其闢土墾田積十餘頃」。《創建真常觀記》則詳述了全真宗師李真常創建真常觀的艱苦過程:


「暇日稍稍,芟除荊棘,輦去瓦礫,發地而土壤膏腴,鑿井而水甘冽,遂茸治蔬圃,種藝雜木,版築斧斤之工未嘗施而道宮琳宇幽棲高隱之象已班班於目中矣」。


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教徒住觀修行時,也常常通過開墾荒地種糧種菜來維持日常生活所需。


《順德府通真觀碑》就有「觀之南別置蔬圃以資道眾」的記載。這表明重陽祖師在創教初期,全真道在修鍊真功真行的同時,也把「耕而食,蠶而衣」納入其日常修行之中。這種「大起塵勞、耕道合修」的道風可以說在當時非常流行,成為一種修行的時尚。不僅如此,有些全真宗師還熱心於興修農田,開渠灌溉,興修水利,造福一方。

貧能養道:直播龍門洞道眾秉持數百年的「時尚」修行生活



有些全真宗師還熱心於興修農田,開渠灌溉,興修水利,造福一方。(供圖:張興通)


元朝至元十六年所立的《棲雲王真人開水澇記》記述了一則全真宗師王志謹在終南山地區興修農田水利的珍貴史料。滋節錄如下:


「終南澇谷之水,關中名水也,淵源浩瀚,隨地形之高下,批崖赴壑,枝分其流,去山一舍,徑入於渭。然無疏導之功,初不能為民用。丁未春,棲雲真人王公領門眾百餘,祀香祖師之重陽宮,至自忭粱,尋館於會仙堂之西廡,愛其山水名秀。即與一二尊宿,親為按視,抵東南澇谷之口,行度其地,可鑿渠引而致之。公乃鳩會道侶,僅千餘人,揮袂如雲,荷插如雨,趨役赴功,其事具舉,曾不三旬,大有告成之慶。澇之水源源而來,連延二十餘里,穿村度落,蓮塘柳岸,蔬圃稻畦,瀟然有江鄉風景,上下營磨,凡數十區。雖秦土膏沃,但以雨澤不恆,多害耕作。自時厥後,眾集其居,農勤其務,辟荊榛之野,為桑麻之地,歲時豐登,了無旱乾之患」。

貧能養道:直播龍門洞道眾秉持數百年的「時尚」修行生活



「以高明博大之器,為時所重,嘗遊歷四方,每至其處,輒以興利濟人為己任」。(供圖:張興通)


碑文記載的是棲雲真人率道眾千餘人開鑿渠道、引澇水灌田的事,祖師姓王,字志謹,曹州東明人,自幼入道,師事全真七宗師之一的廣寧真人郝大通,得全真性命之傳。王志謹「以高明博大之器,為時所重,嘗遊歷四方,每至其處,輒以興利濟人為己任」。開澇水渠僅是棲雲真人眾多惠人義舉中的之一。


古老的修行生活


長春祖師在寄西州道友書中有云:


「大抵修真慕道,須憑積行累功。若不苦志虔心,難以超凡入聖。或於教門用力,大起塵勞;或於心地下功,全拋世事。但克己存心於道,皆為致福之基。然道包天地,其大難量,小善小功卒難見效。所以道,剎那悟道,須憑長劫煉磨。頓悟一心,必假緣修修萬行」。


這裡的緣修萬行當然也包括塵勞。塵勞是全真祖師們創教時的一種修行方式,泛指一切的勞動,尤其特指生產勞動。

貧能養道:直播龍門洞道眾秉持數百年的「時尚」修行生活



這是元人對全真教徒「耕耘勞作,苦己利人」的修行給出的崇高讚譽。(供圖:張興通)


金元時期,由於全真祖師的道功顯化以及王公大臣的扶持和社會大德布施接道,舍宅為觀的信仰基礎,全真宮觀遍布神州大地,大江南北,而每一座宮觀都有自己大小規模不等的農莊,入道者則有社會各行業的人士,如木工,石匠等,從事各種的生產和勞作,躬耕於農,積功累德,修宮蓋觀。《元史》記載有云:


「其徒皆真淳靜虛,邈於俗隔,日惟參禮誦,躬耕種植為事。觀其為道,實修真之士,蓋古之所謂自食其力者」。


這是元人對全真教徒「耕耘勞作,苦己利人」的修行給出的崇高讚譽。歷史變遷,時至今日,龍門洞的道眾至今還保留著「大起塵勞,耕道合修」這一古老的修行生活。


舍地為民


同元初的全真宗師所要求的一樣,龍門洞的道眾一直將「大起塵勞,躬耕修行」視作必修的功課。莊房為龍門洞道院的下院,位於龍門山後約四里多路的地方,有屬於道觀的幾十畝土地。道眾在那裡種植小麥,玉米,大豆,油菜,土豆,蔬菜等農作物,自食其力,把這種勞作視為修行中魔煉身心積功累德的一部分。莊房也是龍門洞道院的後勤供給的重要生產之地,因為地處偏僻,所以歷來少有人知。

貧能養道:直播龍門洞道眾秉持數百年的「時尚」修行生活



道眾在那裡種植小麥,玉米,大豆,油菜,土豆,蔬菜等農作物,自食其力。(供圖:張興通)


據《龍門文史資料》記載:


「清康熙年,有黃本善真人,中興龍門祖庭,並置田數余畝」。


「清乾隆年有龍門洞高道薛教玉提出;正值此石田作福田,而使龍門祖庭之不墜也有以夫」。


他為龍門洞置辦田產,並開荒地70餘畝為耕田,使得道觀膳食基本可以自給。到了民國年間,龍門洞周圍數十里內的田地大多數是屬於道院所有。道院有記載,在這一時期,自有土地400多畝,而附近的鄉人百姓則都為道院的佃戶。上世紀40年代,時有龍門洞監院閻崇德道長思想開化,應時而作,將田租契約召集所有佃戶當面焚毀,並將數十畝耕地舍給了周圍生活貧困的百姓,這一舉措,讓鄉民鄰居至今還感恩懷念閻崇德監院的恩德。

貧能養道:直播龍門洞道眾秉持數百年的「時尚」修行生活



這一舉措,讓鄉民鄰居至今還感恩懷念閻崇德監院的恩德。(供圖:張興通)


心田日日細耕鋤


龍門洞地處偏僻,且香火收入微薄,所以,力耕自養、大起塵勞不單是作為道眾利物濟世的修行規範,還與道院自身發展以及廟院經濟實力有密切關係。隨著出家入道的道眾數量增多以及常年的廟宇修建,維持道院日常生活的開銷也增大,而力耕自養、大起塵勞、農道合修則一方面可以解決道眾的生計,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農桑之業來擴大宮觀經濟實力,為道院添一點收入,為實現祖師濟世度人的宗旨關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進而為鞏固道院的自身發展教化提供恆久動力,墾田興農,以為永久之基。後附重陽祖師《善友問耕種助道》詩一首:


世間凡冗莫相於,清靜精研禮念初。慧照時時頻剔拔,心田日日細耕鋤。增添福炷油休絕,剿剪煩苛草盡除。登瑩苗豐功行滿,登苗攜去歸紫府。


小編有話說


《文子·上仁》云:


「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


所謂安貧樂道即:安於貧窮,仍樂于堅守信仰;形容人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實現,寧願處於貧困惡劣的環境。唯有在此種環境之下,方能砥礪人心生道心;道教作為「自力更生」的宗教,亦有祖師留下「一瓢千家飯,孤身萬里游。欲度生死路,朝朝募春秋。」的寄語;龍門洞是全真龍門派祖庭所在,時至今日,既無饑荒之災厄亦深受十方道眾之供養,然龍門洞全體道眾依然堅持「自力耕生」的優良傳統與生活、修行方式,十方善信所資養善款全部用於修繕道觀從不作為其他用途而支出;龍門洞監院朱法友道長曾接受某媒體採訪,記者問:「龍門洞近年來受到廣大善信的多方幫助,為何道長們的生活依然如此簡樸?」,朱法友道長答道:「十方善信所捐的錢那都是十方債,應該用來護持道場、弘道濟人,與我們個人沒有絲毫關係。」(本段作者:孟淅)


(編輯:孟淅)

貧能養道:直播龍門洞道眾秉持數百年的「時尚」修行生活



(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張興通,北京白雲觀道士、中國道教學院首屆本科班畢業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馮道天道:沒有「挫銳解紛」的心態怎能做四朝十君的宰相
撫慰孤魂入土為安的功德:施棺的故事
子佩宴楚王:追逐「可欲」怎如「不見可欲」清靜幸福
運寶鼎毛公招百鳥
東施效顰:美得大同小異,丑得五花八門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雞年是哪4大生肖的財運之年,能鯉魚跳龍門,財運大增
度人先度己,正己後正人:從《龍門心法》看提高道士道德修養
年輕時生活艱苦,四十歲以後鯉魚躍龍門的三大生肖
搞趣網:天龍八部手游生存型天龍門派寶石搭配技巧
龍門古鎮:神仙雞——來自孝道的呼喚
侄女口述張學良不自由的日子:憲兵大擺龍門陣,黃昏後不能出門
二十年來初心未變 龍門洞內念誦皇經
龍門石窟邁入智能雲時代,全國首個「無現金景區」亮相
越野跑里的新龍門客棧
財運擋不住,魚躍龍門便化龍的生肖,就這五年內!
趙道堅:龍門派第一代大律師
公園大批鰱魚跳躍,難道鰱魚也會跳龍門
道家龍門派女子性命雙修法
數百細鱗鮭躍「龍門」
手繪美圖再現邱祖龍門修道歷程:祖庭憑何吸引祖師棲居 潛修至道
在今年,這3大生肖,能躍過龍門,鹹魚變鳳凰,一步登天!
龍門石窟智能閘機搭載二維碼掃描器,推行微信掃碼檢票服務
五月轉好運,財運滾滾,稱六月鹹魚也能躍龍門的生肖
《龍門心法》之十三 定慧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