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如何立德、立功、立言,成就「三不朽」
中國傳統士人之三不朽者 —— 立德、立功、立言。據說,歷史上能做到這「三不朽」的只有兩個半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王陽明,曾國藩只做到了半個「三不朽」。
王陽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譽為「真三不朽者」。他非但精通儒、釋、道三家之學說,而且上馬能戰,下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政府的兵部尚書,是一位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全能大儒。
立德
致良知。王陽明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
人若果能完滿地致良知,完全復歸本心,那就能獲得天地間最大的樂,這種快樂周遍通達,暢於四肢。
人胸中各有個聖人,良知,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惡習、慾望遮蔽埋沒。所以王陽明教我們「致良知」,致的功夫其實就是發現本心、體悟良知的過程。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至少包括兩層意思:其一,是要以所「行」體現所「知」。古人說,該為不為謂之陋,不該為而為謂之惡。一個人的「知」是正抑或謬,是豐抑或寡,「知」與「行」有否相悖,都要一一通過具行來驗證,站在客觀上說,就叫觀其行而非光聽其言。 其二,「知行合一」就是強調「知」與「行」兩者要同步,就是強調「心裡明白」與「見諸行動」,之間「不容毛髮」。心念一動,立見行動,沒有絲毫時間差。而不是一些人理解的「一念之起,行即相隨」,更不是另些人理解的慢慢弄懂道理再從容去付諸實踐。別小看這一念和一行的時間差,這「差」往往令功敗於垂成甚至丟了卿卿性命。
立功
王陽明一生,立下不少功勞: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這些對於一介書生來說,實在難能可貴。這其中又有什麼秘訣嗎?
此心不動。王陽明一生帶兵打過很多勝仗,平定叛亂。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你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王陽明舉例說,自己喝和朱宸濠對戰時處於劣勢,他向身邊的人發布準備火攻的命令,那人無動於衷,他說了四次,那人才從茫然中回過神來。這種人就是平時學問不到位,一臨事,就慌亂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飛來的,而是平時學問純篤的功勞。
立言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守仁(號陽明,下文王陽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
四句教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闢總結,王陽明晚年所述「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一般視此四句為王對其大半生學術思想的概括性論述。
他明確指出:心的本體晶瑩純潔、無善無惡;但意念一經產生,善惡也隨之而來;能區分何為善、何為惡這種能力,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而儒學理論的重點之一---格物,在這裡就是「為善去惡」。真是畫龍點睛,簡易直接,不偏有,不著空,直趨中道。
這是王陽明對中國思想的貢獻,也成就了其三不朽中的「立言」。
本文屬儒風大家編撰整理或原創約稿系列稿件
來源:儒風大家(微信ID:rufengdajia)
看看清晨的中國,不再錯過早起的時光
水不洗水,塵不染塵
儒釋道9種修行,走好人生路
乾乾淨淨做人,平平淡淡生活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經典動畫:因為有你,童年無憾
TAG:儒風大家 |
※三不朽標準:立德、立功、立言——王陽明和曾國藩誰更完美?
※曾國藩「立德立功立言」的秘訣:性格決定成敗
※給兒子的信之二:立德立功立言
※左宗棠與郭嵩燾:立功者封侯拜相,立言者毀譽參半
※黃立言:其實我的內心挺陽光燦爛的
※陳漱渝談魯迅:提倡細讀文本,不欣賞代魯迅立言
※書畫走進百姓家 立德立言新家風
※上港談王朝建立言之過早 恆大想復辟易如反掌
※語文教學研究之紮根與立言
※張志老師、金立言博士蒞臨聯拍在線,暢談互聯網+收藏
※拉莫斯回擊皮克加泰獨立言論:只有一個西班牙
※美國駐成都總領事谷立言回顧三年任職生涯 「友誼」成關鍵詞
※金立言博士受聘出任中漢拍賣學術顧問
※三星預選時越晉級李立言出局 中韓對決16勝4負
※為中國塗料品牌立言 第八屆金漆獎轉型特刊卷首語
※《國學小名士》龔裕陽闞立言上演學霸battle